跑遊元朗 (36) - 凹頭
週未跑遊凹頭,因為想去看朗善邨的興建情況,順便去記錄一下坳頭的事物,怕幾年後會有改變。
凹頭這個地方讀音「坳頭」而非「粒頭」,它的英文拼音亦是 Au Tau。據香港地方 – 山峽及山坳所述,凹頭得名自元朗蠔殼山北麓和一座海拔約四十米高的小山之間的山坳,在東成里後方,現時橫跨了西鐵架空鐵路,是元朗市與錦田的交界處,後來凹頭演變成周邊地區的名稱。
古樹名木-凹頭檸檬桉
↑ 凹頭青山公路旁的一棵檸檬桉 (Eucalyptus citriodora) ,一直都沒有留意到,這是區內唯一一棵棵檸檬桉被列入古樹名木冊。它的編號是 LCSD YL/5,樹幹直徑接近 1米,樹高 21米,樹冠 14米,這種檸檬桉是常綠大喬木,樹高可以達到 40米高,品種原產於澳大利亞。
既然被稱為「檸檬桉」,因為它的樹葉帶有強烈的檸檬味,清香四溢,同時又驅趕蚊子和蒼蠅,樹葉既可以提煉香油和製造香皂,有人使用檸檬桉木材建造漁船。
古樹名木-凹頭細葉榕
↑ 這棵細葉榕位於東華三院馬振玉紀念中學籃球場旁的山坡上,樹幹直徑: 1.27米,樹高 13米,樹冠 24米,被列入元朗區古樹名木冊之中,編號是LCSD YL/8。
對於凹頭這兩棵「古樹名木」大樹,令人想起 1898年英國接管新界遇到反抗,港英政府隨即於大埔、元朗凹頭及屏山三處地方皆建立警署派兵駐守,以作鎮壓新界村民,而凹頭警署剛好位於八鄉和十八鄉主要交界處,就在凹頭這兩棵名木附近。
凹頭警署
↑ 元朗凹頭警署 1901年(相片轉載自:Hong Kong | The National Archives UK)
元朗公立中學的前身,是元朗凹頭警署,建於 1900年,源自1898年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當時英國强行租借整個九龍半島及新界,雖然新界居民曾經與英軍對抗並爆發六日戰爭,最後英軍在大埔舉行昇旗儀式以代表正式接管新界,港英旋即於1900年初分別在大埔、元朗及屏山三處各建興建警署,並派有英軍駐守。
凹頭位於錦田八鄉與元朗墟十八鄉交匯處,往東北走能夠到達上水、沙頭角、文錦渡及羅湖等地,西南方是屏山屯門,可以說是一個地理上的要塞,可以在短時間內鎮壓整個元朗一帶。據悉當年英軍乘軍艦上岸進駐的地點,便是凹頭紅毛橋,駐守之英軍後來塔起了一座臨時鐵橋方便軍車調配。建築物設計富殖民地特色,可惜在日佔時期被日軍破壞,戰後政府借用金錢圍江夏圍作為臨時警署直至 1953年,元朗區中此類殖民地色彩建築只有舊屏山警署和屏山理民府及屏山警署。
↑ 比較1901年凹頭山頭與2015年的景貌(相片轉載自:Hong Kong | The National Archives UK),1901年是港英政府租借新界後第二年,凹頭該處只有警署一幢,今天則出現建築群,元中、元小及大興土木中之朗善邨。
昔日1954年元朗廣興園十八街大遷拆事件,由於當時廣興園地勢比起大馬路低於四五尺,業主用泥填高該地以方便興建康莊街市及樓宇,將元朗中學附近一土山的山坭用作填地築路用。
元朗公立中學
↑ 元朗公立中學校舍落成之圖片(轉載自1950年9月12日工商日報)
↑ 華僑日報報導之元朗公立中學新校舍落成禮邀請教育司柳惠露主持(1950年9月9日)
↑ 1950年元朗公立中學新校舍建築壯麗圖片(轉載自香港記憶)
凹頭警署之原址,戰後被改建為元朗公立中學。元朗公立中學乃戰前三十年代籌備,於1946年成立,創辦人鄧伯裘、鄧煒堂、鄧友山及趙聿修等,初期是借用博愛醫院一部份作校舍,設施簡陋,亦因院舍不能久借,鄉紳籌建新校址,組成建校委員,包括鄧伯裘(主任)、趙聿修及鄧煒堂(副主任)、林啟芳、林慎修、鄧同光、黃子律、陳日新、鄧友山、陳保生、鄧佩瓊等共四十人。當中鄧友山及趙聿修是元朗公立中學第一任及第二任校長。
新校於1947年開始興建,由蘇炳記興建,於 1949年10月落成開課,連建築費達廿一萬,由教育局資助十萬元,餘下十萬元由元朗紳商鄧伯裘、趙聿修等發起募捐籌款(興建兩年之久,可能跟香港政府到1948年年中還未確實撥款日期有關)。新校落成後即時投入教學,由梁秉憲擔任新校校長,港督葛量洪爵士曾於1950年4月24日視察,學校原定於1950年7月24日舉行開幕典禮,不料建校委員會主任鄧伯裘離世而延遲至9月11日舉行。開幕典禮由教育司柳惠露主持啟鑰禮,來賓包括教育界名流、新界理民官及官員、東華三院主席、總理、華商總會代表、莫樂天神父、大埔鄉議局、大埔商會、元四邑商會、港九中醫師公會等。
新校建有大禮堂一座、課室及操場等,捐款五千元以上者,皆以堂名紀念,所以十四個課室皆有堂名:「合益公司堂、紐約華僑堂、元朗街坊堂、東華三院丁亥年總理堂、鄧萬安堂、譚軍凱堂、林藥洲堂、趙惟康堂、趙惟康夫人堂、鄧廉明堂、趙英富聯堂、鄧屏山堂、八鄉堂、十八鄉堂」、其中一位最大捐款者而沒有堂號的,當要是捐款十萬餘元的香港政府,連同凹頭警署原址之地皮。新校課室不敷用,學校於1953年進行擴建工程,於學校兩翼增建課室六間。
因為學校是鄉紳籌辦,所以學校命稱是「公立中學」,實際學校行政亦由政府管理,提供元朗區內的小學生有升讀中學的機會。現時學校正門門楣仍然懸有書法家岑光樾所寫的「百年樹人」石匾,以紀念學校舍於 1949年落成。(博愛醫院的牌坊正面的楹聯也是由岑光樾於1950年所寫)
當時元朗官立醫局負責學生健康及定期檢查,學校經常與元朗官立四校(元朗公立中學, 鄉村師範學校, 元朗官立小學及鄉村師範附屬小學)於大陂頭運動舉行田徑運動會。元朗公立中學由香港聖約翰救傷隊提供訓練,學生亦可以加入元朗支隊成為女護士,因為趙聿修為香港聖約翰救傷隊元朗區主席。
↑ 早期之元朗博愛醫院,注意一樓露台掛有一幅橫額,寫著「元朗公立學校」。元朗公立中學於1946年成立時借用博愛醫院一部份作校舍,設施簡陋,亦因院舍不能久借,鄉紳籌建新校址。相片源自《烽火難童.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香港分會》一書
新界農業會
↑ 1957年香港農展會廣告牌,地點是元朗中學 UN LONG MIDDLE SCHOOL(照片轉載自 The Hong Kong Heritage Project Blog )
↑ 1956年元朗公立中學舉行香港農產品展覽會 agricultural exhibition (轉載自 BM Archives)
↑ 1956年元朗公立中學舉行香港農產品展覽會 agricultural exhibition (轉載自 Agricultural Hong Kong Digital History Hub )
↑ 五十年代元朗公立中學借出場地以舉辦新界農展會(照片轉載自 The Hong Kong Heritage Project Blog),戰後首屆新界農展會是在1953年2月21-22日舉行,由港督葛量洪爵士主持開幕,展出牲口(黃牛、水牛及豬等)、家禽(雞、鴨、火雞、白鴿等)、蛋、蔬菜、榖種及園藝,開幕情況由電台錄音廣播,觀眾可以乘16號巴士前往。
其實農展會的範圍是包括元朗中學及元小學,牲口部在元中空地,園藝部設於中學禮堂,而手工部則設於元朗小學內。於五十年代,元朗各小學有一課程叫「農村常識」,每次農展會舉行時,元校老師均帶同學生去參觀學習。農展會內,曾經有香港大酒店負責展覽會場的飲食,由其屬下九龍半島酒店主理中西酒菜及荼點飯麵。
後來,新界農展會改於元朗八鄉石崗舉行,展出時間更長至七天,後期的農展會曾經被批評為一種向市民表現社會昇平的一項活動。
東華三院馬振玉紀念中學
1989年元朗公立中學遷至元朗公園南路的新校舍,凹頭舊校舍成為天水圍官立中學的臨時校舍,期後1994年,由東華三院馬振玉慈善紀基金實用學校遷入,於2001年學校定實改名為東華三院馬振玉紀念中學。校舍於2014年12月4日被評為二級歷史性建築物。
學士街
↑ 從 HK-PLACE 的「已消失道路」一文中,指出了元朗凹頭附近曾經有一條「學士街」,請教過 @gmansin 他告訴我,元朗區內第一個港大畢業生,畢業後如狀元般慶祝,於是把元朗公立中學旁的街道命名為「學士街」紀念,後來改名為「友善街」。
伊利沙伯二世時代 ERII 皇冠郵筒
↑ 伊利沙伯二世 ERII 年代的長方形蓋嵌柱式郵筒,現已被退英化而掃上綠色,是最接近元朗市中心的一個英國殖民地色彩郵筒,其餘的都多數落在新田及錦田等地。
元朗官立小學
↑ 三十年代元朗官立小學的報導(轉載自 1933年03月15日 The Hong Kong Telegraph-UN LONG SCHOOL annual price),曾經閱讀過 1932年一則新聞,當時學校邀請了 Mr. AO Brawn (Inspector of English Schools), Mr. Lee King-Shum (Headmaster of the school) 及 Mr. HK Woo,頒獎同時發表了一篇演讀,主題是 “ENGLISH IMPORTANT”,勸告學生學習英文的重要性,當時元朗小學只有第 6,7,8 三班,必須學好英語才可以畢業後進入規模更大的 Anglo-Chinese school。
↑ 昔日元朗官立小學,屬紅磚屋格調,學校屋頂是寫著「UN LONG SCHOOL 元朗官立學校」(報紙稱為 Un Long Government School,照片由 @GmanSin 提供)。紅屋後期曾經掃上藍色,被稱為藍屋,建築物旁還有另一幢小型建築物,是早期的學園旱廁。
↑ 今天的元朗官立小學被掃上白色,加建了上蓋,屋頂寫上藍底黑字「元朗官立小學」
↑ 元朗官立學校,早期英文名稱是 Un Long Government School,它的始創年份是 1904年(源自南元朗官立小學網頁),而凹頭元朗官立學校的紅磚屋校舍,則建立於1931年。
學校操場旁,有一幢白色平房式建築,是昔日元朗官立學校的紅磚校舍,於1952年建成,同年12月19日舉行新建校園落成開幕,由教育司高士雅伉儷分別主持頒獎及剪綵。太平紳士尹耀聲夫婦、新界高級視學官胡興德、屏山理民府徐家祥、學生家長聯誼會主席林慎;修,南約童軍總會鄧乾新等、學生數百人。後來興建凹頭公務員宿舍時,同時興建官小新校舍,於1966年8月完成,乃六層高建築物,有課室三十個,分為上下午班,而當年的畢業生包括了元朗區著名西醫王裕民。
朗善邨
↑ 興建中之元朗朗善邨,相信屋村名字源自凹頭友善街,照片中由左至右是善良樓、善愛樓及善勇樓,將提供1,203個單位。
朗善邨原址前身是元朗凹頭公務員宿舍,花四年時間策劃及興建,於1968年8月17日落成啟用,由太平紳士鄧佩瓊,元朗理民官薜文及元朗分區警司麥乃勳主持啟用儀式。公務員宿舍有六座五層高及五座四層高之宿舍,提供336個單位,分配與已婚警察人員及區內各部門公務員居員。
宇廬
↑ 在凹頭元小校舍旁,有一處紅色大鐵閘,嵌有「宇廬」牌匾。據悉昔日惠群路的惠康花炮會,於天后誕前夕都會去採青慶祝。
↑ 「宇廬」內有迴廊石屋及半圓形廳堂,甚有雅緻。凹頭該處將快建成善良善愛善勇三幢高樓大廈,即將跟這處宇廬形成强烈對比了。
凹頭食水配水庫
↑ 凹頭後山往石塘村的方向,有一條小徑登上水務署之凹頭食水配水庫,據悉在配水庫附近有一條山路可以登上蠔殼山行山。
↑ 凹頭食水配水庫大閘門後,仍可以看到遠方的建築物,外牆寫著 “HKWWW YUEN LONG BALANCE TANK 1969”
↑ 沿路可以從石塘村方向遠眺元朗市,借用公共圖書館一張 1980年代的照片來比較,其實也幾乎沒法比較,因為差異太大了。
陳潮昌士多
↑ 凹頭油站路口有一間陳潮昌士多,昔日長期有枱凳擺佔店前一段的行人路,是昔日元小學生的勝地,外牆寫著「陳潮昌士多專營白米、生油、罐頭、食品、香煙、汽水、冷熱飲品、雜貨」,曾經是元朗凹頭官小及中學的勝地,因為這裡有可樂、吹波糖、橡筋、波子可樂軟糖,也有油麵牛丸牛腩河。村民告訴我,昔日楊屋村附近曾經有多至五間士多,陳潮昌可算是最後一間,在 2013年中停止營業,聽聞是涉及土地官司,最後地權持手人的後人收回土地。
陳潮昌士多對面有一處叫「合利園」的地方,地址是坳頭村1號,從外邊看不出什麼民居,只有一座鐵皮寮屋,但是從名字來看,這裡曾經出有一條叫「坳頭村」的地方。
↑ 陳潮昌士多現時荒廢破落,架櫃破爛,牆上仍然懸有一副鏡面牌匾:「大展源圖;百年事業守中和;四海交遊存久敬」以紀念店舖擴張,由「旅港大長隴鄉萃煥堂」所贈,估計陳潮昌也是大長隴鄉人。
「旅港大長隴鄉萃煥堂」乃潮州普寧大長隴鄉陳氏族人,奉秋月陳公為始祖。陳秋月於元末時逃避戰亂,攜家眷從福建莆田遷至潮州定居,後人繁衍。清朝咸豐四年,大長隴鄉陳娘康響應太平天國起義,帶領農民起義洪兵對抗清庭,終為清兵所敗,部份鄉民逃出鄉址,鄉土被夷為平地,其後在農曆四月十四為大長隴復鄉。現時旅港大長隴鄉萃渙堂建醮勝會,於每逢閏月之年農曆八月十三至十五日均在九龍城賈炳達道球場建醮祭祖,並賀驪山老母誕。
乾新樓
↑ 在元朗凹頭油站有一幢淡綠色三層高建築物,是香港童軍總會十八鄉區會所,大樓外牆刻有百合花形童軍徽號及「乾新樓 KIN SUN HOUSE」幾個大字,這個徽號原本是法國王室的徽章,在路易十四的披肩上經常看到。「乾新樓」這個名字是紀念錦田鄉紳鄧乾新先生對元朗童軍發展的貢獻,這貢獻包括鄧乾新於把整幢乾新樓捐贈給童軍總會。鄧乾新這個名字在「跑遊錦田祠塘村」文章中出現過、祠塘村中一幢歷史性建築物是昔日錦田鄉紳鄧伯裘住宅,而鄧伯裘正是鄧乾新的父親,這一房鄧氏曾經是元朗首富,坐擁大片土地及商廈。
據悉新界地區童軍的成立,是 1927年由新界北約理民官 John Alexander Fraser(1896-1943)首先在大埔開辦童軍團,不久 W.G. Routley 及 Land Bailiff 開辦第 22 旅元朗童子軍團。當時在大埔、元朗這兩處地方成立童子軍,相信跟元朗大埔兩處的官立學校有密切關,可以有效地吸納官立學校學生成為童軍一份子。John Alexander Fraser 是香港抗日英雄之一,在赤柱拘留營被處決,他擔任北約理民官期間,除成立新界童軍團之外,於1928年負責重新安置城門谷(建立錦田城門新村),倡建屯門青山香海名山牌樓以及曾經購入大埔瞭望台 TaiPo Lookout。
伸延閱讀:跑遊元朗 - 大馬路乾新樓尼克遜圖書館|跑遊元朗 - 禮修村 Fraser Village
漁業推廣辦事處
↑ 在凹頭迴旋處附近的行人路旁的草叢間,仍然可以看到昔日「香港政府漁農處坳頭漁業推廣辦事處 AGRICULTURE & FISHERIES DEPARTMENT AU TAU FISHERIES EXTENSION OFFICE」的水泥招牌,此推廣處於五六十年代負責發展本地塘魚養殖,提供淡水魚四大家魚魚苗(即鯉魚、鯪魚、鯇魚、大頭等)給香港養魚戶。不過七八十年代大陸改革開放後,漁苗大量由國內輸入,漁農處推廣處則與青山公路27咪漁業究站所(近長春新村)合拼,漁農處逐於1992年把辦事處交還予政府產物處、而1997年開始,現址則成為了香港戎毒會之凹頭青少年中心,而2000年年初漁農處改名為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
今天漁護署的漁業辦事處則設於青山路27咪近凹頭沙埔村之研究所,近年來推廣由澳洲引入含不飽和脂肪酸的寶石魚,供養魚戶在本港淡水養殖,據悉寶石魚的奧米加3含量比起三文魚更要豐富。
若是細心留意,這裡靠近公立中學的斜坡上,是有一幢迷你土地廟隱藏在草叢間。
↑ 元朗凹頭漁農處漁業研究站
參考資料
- 跑遊元朗 - 古樹名木
- 古樹名木冊 – 元朗區
- 歷史建築物新項目名單和評估結果
- 跑遊 元朗八鄉金錢圍江夏圍
- 跑遊元朗 - 凹頭紅毛橋
- 香港地方 | 道路及鐵路 | 已消失道路
- 香港舊郵筒地圖 Hong Kong Old Postboxes Map
- 陳潮昌士多 – 盡在元朗 shared Ringo Yeung’s photo.
有幸在凹頭公務員宿舍拆前影了少許相片
@Soldier 兄、你好喲~ 你最近週遊眾墓園,下次寫一篇凹頭公務員宿舍,讓我能回温這些低層宿舍的閒静 (依稀的印象中凹頭入面的警察宿舍好静的)
難怪2015年凹頭山頭和 1901 年的對照起來好像矮了很多。
你去每一處地方都會問一下村民那處的歷史?難得佢地又肯回答,尤其係有關土地官司的事。幾年前拿著相機去拍沙田西林寺,未接近已經被人用不友善的眼光監視著,直至離開佢地的視綫範圍才停止。
Soldier,你好!我小時居於凹頭宿舍,那裡充滿了兒時回憶。雖然宿舍已經拆卸,但若能透過相片懷緬一番那多好啊~衷心希望你能分享一下~
@Joanna @Soldier Soldier 兄的網誌也記錄了不少元朗及其他地方,內容資料不比這裡少,有空可以去看他的網誌。至少凹頭宿舍照片,對啊,也是一個好提意啊 http://lausoldier.blogspot.com/
估唔到我細個係馬振玉讀書,成日小息同中午都會喺呢個小山坡中間有棵樹坐喺度望住呢個漁護署研究站!但係冇諗過原來呢個英式嘅建築同埋嗰度嘅環境成日有好多幻想,到我今時今日35歲咁啱上網搵返嗰間陳潮昌士多想搵返小時候讀書喺嗰間士多嘅回憶,點知睇到呢個網頁先知原來我嘅幻想其實係一個漁護署研究站知道咗之後有少少失落
@Chan Man Chun 謝謝留言啊,以前你小息可以上山坐,都幾好情調,似乎你也花不少錢在陳潮昌士多吃零食吃麵啦,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