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十八鄉 (41) - 大棠村彥和梁公祠 萬糭同心為公益

週未跑遊十八鄉,先遊十八鄉深涌村,入圍尾參觀神廳,然後去探訪黃泥墩俞家園門樓上的瑞士水上石墉古堡拼畫,再順路跑入大棠村,原本打算去看公立聯光學校,最後在梁氏家祠外卻步,在祠堂跟一眾村民聊天,一邊欣賞她們包糭的活動。

150607taitong1

↑ 大棠村牌坊,在旁有一個牌坊碑記:「公元一九九四年元月立。仰牌坊拨地而起,倍蓗壯觀,奠風水、蔚形勝,賓客所至,沐浴清化,稱嗟地利人和,習俗淳樸,四時物華。村眾相與慶於庭,族人相興忭於祠,時人相與歌於市。蓋事緣香港保良局假毘鄰經營渡假村,綿亘親睦博愛,全資贊助建坊款項,計修法事及工料費港幣伍捨萬元。此坊既成,特立碑記,永垂不朽。十八鄉大棠村村代表梁福元撰記;十八鄉鄉事委員會秘書王公簡書」

150607taitong10

↑ 大棠村主要氏族有李氏及梁氏,村口牌坊不遠處是彥和梁公祠

 

 

萬糭同心為公益

途經大棠村彥和梁公祠時,看到祠堂好熱鬧,十多位村民正在包紮咸肉粽,眾人分工合作,有人負責在祠堂天井洗刷糭葉,有人預先加工糭葉成型,在祠堂的側廳,原來還有兩檯村民正在包糭,把糯米、去皮綠豆、丁塊五花腩、鹹蛋黃等放入糭葉,用草繩紮緊,然後放入祠堂大爐燒柴煮糭。

據在場的蘭姐所述,包糭派糭的活動己舉辦了好幾年,一伙人要趕在六天時間,包好一萬個咸肉糭,分派給十八鄉各鄉的老人家,這一種滿有善心的積德活動,要向祠堂裡各位義工致敬。

150607taitong2

↑ 在祠堂天井洗刷糭葉,另外有人預先把糭葉屈成尖錐形用牙籤固定成型

150607taitong5

↑ 小妹妹是在場最年輕的一位義工

150607taitong8

↑ 蘭姐介紹,這幾位是在場的一級包糭師傅,即是包糭手法非常專業的。

150607taitong4

↑ 材料的盤也寫上梁公祠,盛著四種主要材料:開邊綠豆、糯米、鹹蛋黃、五花肉。

150607taitong6

↑ 本部義都有講有笑,忙得很開心

150607taitong11

↑ 待烚的鹹肉糉,每一個都包得實淨

150607taitong7

↑ 估計一個大鍋同時烚60-70個糭,需要定時加水。

150607taitong9

由柴火烚糭,鍋大火猛,把糉裡的肥肉也溶化成脂香,與糯米混合在一起。

 

 

彥和梁公祠

大棠村主要氏族有李氏及梁氏,村中的彥和梁公祠,祠堂大門貼有對聯「樂綏後福;善迪前光」,鶴頂格「樂善」二字代表了祠堂名稱「樂善堂」,以紀念大棠村梁氏始遷祖梁彥和於三百多年前由東莞板石(今東莞常平鎮板石鄉),遷移至元朗落檐,部份梁族人則遷至橫洲西頭圍八鄉元崗屯門順風圍及西貢等地。至於板石梁氏,始於福州三山(福建福州),後人梁文奎於南宋開禧元年(1205)考進士並遷居板石,追封其父梁克登為梁氏一世祖,文奎為二世祖。

彥和梁公祠於約1913年(民國二年)建成,是村民舉行點燈活動的場地,此公祠於七八十年代曾經用作幼稚園教學之用,叫聯光幼稚園。

今天大棠村梁公祠的代表,當然是十八鄉鄉事委員會主席暨元朗區區議員梁福元、他的通訊地址是元朗大棠山道11號,即是梁福元旗下之荔枝山莊。

150607taitong12

↑ 祠堂大門貼有鶴頂格「樂善」對聯「樂綏後福;善迪前光」

150607taitong3

↑ 梁氏宗祠中懸有兩幅梁氏先祖穿著清朝官裝的畫像,梁氏的名字源自贏姓伯益,贏姓後人康被封於梁,並建立梁國,秦康被稱梁康伯。後來梁國被秦穆公所滅,梁國子孫逃至晉國,以國號為姓。

150607taitong13

↑ 大棠村梁氏視始遷祖梁彥和為一世祖,神龕兩旁有對聯:「樂道龍頭思祖德;善詒燕翼裕孫謀」。看到對聯中一句「樂道龍頭思祖德」中的「龍頭」二字,相信是指龍頭這處地方,悉梁氏始祖嵩公的後人,第五世祖梁烈的兒子正材,由永順遷居龍頭,未知是否有關。

 

 

參考資料

You may also like...

2 Responses

  1. Nelson Ptolemy says:

    很佩服tere兄每次都不辭勞苦地搜集資料,我記得大棠好像還有另一間祠堂。tere兄除了元朗外還會不會多跑遊其他區?

  2. terewong says:

    @Nelson Ptolemy 謝謝,大棠村梁氏宗祠不遠處還有一幢永慶李宗祠,李氏與梁氏正是大棠村內兩個主要氏族。我老是在元朗區內跑,因為元朗很大啊,跑來跑去有很多地方未去過的。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