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錦田鄉 (11) - 沙埔村

跑遊元朗沙埔村,這一趟是第三次入村,想起第一次到沙埔,是 2007年2月到駕車到沙埔村漁農處漁業研究站,在 fotop.net 相冊尋回當天所寫的一段文字,作為這篇跑過沙埔的開場白。

當天為漁農處研究站的所拍的一張相片,成為了我最喜愛的相片之一,而這幢紅色屋頂的單層平房早已成為了絕景,因為回歸後祖國政府去英化的政策把屋頂掃成綠色了。

070213 DSC_1232

↑ 沙埔村旁的紅屋子,就在元朗青山公路漁塘旁,從小學開始我每天乘校巴從旁經過,這幢紅色屋頂的建築物跟鄰近的鄉村村屋可說是格格不入,不過它四週種上了蒼翠大樹,環繞著泛光的魚塘,感覺它自成一格,份外帶出脫俗幽雅。隔了十多年,今天才自己抽空開車,從錦田沿河邊繞路駛至,來一次近距離的接觸,平日一向從青山公路去看到這幢紅屋子,今次另一個角度來欣賞,帶來另一份的美感。畢竟是初春的季節,大樹的葉片己經盡數散落,河旁的小花卻急不及待地跑出來曬太陽了。原來這幢小紅屋是一所漁農處漁業研究站,看來在這裡工作也是寫意的差事吧(fotop.net/terewong

沙埔村

第二次入沙埔村是去年(2013)由@gmansin帶隊,最初是遊走元朗逢吉鄉各處精彩景點,最後走到沙埔村,參觀村中荒廢了的基督教舊教堂。

今年第三次跑遊沙埔,就是為了去世元堂看一篇伍醒遲的生平介紹。

沿南生圍蠔殻路跑至紅毛橋,不久便到達沙埔村路口新地地盤,我自小從來無估到,這個地方竟然有機會建築起高樓大廈,眼前這個地盤佔地超過 189萬呎,補地價逾七十億元,正興建12至16層低密度住宅的物業組成,提供超過3,000伙單位,帶旺沙埔這個地方。 第一次從青山公路入村,穿過地盤旁的車路,便直達沙埔村,沙埔村村前環境空曠,令人聯想起洪水橋橋頭圍,感覺好相似。

猜估昔日村前應該有一處風水塘,現時村中仍然保留了圍門,圍門曾經重建,兩旁有楹聯:「沙環鶴海、埔接鵝山」,而圍門內供奉有地主,還有天后元君。

以前沙埔村是背山面水的格局,今天從圍門望出去,村前已建起一幢又一幢石屎森林,似乎即將改變。

在村中跟93號老婆婆打招呼聊天,她的村屋屋頂有三粒星,非常搶眼,她是伍氏居民現年九十有多,在門外舒展筯骨精神顯得非常好,可見沙埔是一個好地方。現時,沙埔村中以伍姓為主,其次為陳、黃、游三姓,大部份黃氏及陳氏村民信奉基督教,而游氏則剩下一戶人家在沙埔中居住。

140825 DSC04289

↑ 元朗沙埔村村口乾涸的風水塘與背後桂角山雞公嶺合照

沙環鶴海

圍門楹聯曰:「沙環鶴海、埔接鵝山」(有沙埔村村民告訴我此聯另一版本是:沙環鶴海千載盛;埔接鵝山萬世昌),今天走入沙埔,當然感受不到沙環的存在,沙埔是後海灣的一個沖積地方,靠近錦田河,估計以前沙埔的環境臨海而幽美,日出日落時份有白鶴在海邊紅樹林覓食。昔日沙埔村海濱有廿二萬呎海難,於1953年政府曾經公佈開發海邊土地並墾殖為盬田種植之用,於四週建基壆及涵洞(涵洞是一種排水通孔道)。在六十年代,政府修建引水道攔截錦田河上游流域,把河水引導至大欖涌水塘後,使錦田河流量大減。

70年代的本地旅遊文章,就有介紹遊覽桂角山,當中有描述到沙埔村的村貌:「沙埔村有農舍民居,小型商店,民風淳樸,是一個古舊村莊」。

埔接鵝山

元朗以「埔」為名的地方有好幾個,包括米埔、大江埔塘頭埔。昔日「埔」與「埗」字意思相同,同樣指碼頭的意思,相信沙埔建有埗頭方便貨物上落,而地形上沙埔村村後連接桂角山(主峰)、雞公山(副峰),以及大刀屻等,估計鵝山二字喻意綿綿峨山,而沙埔承接這一份山勢。

伍村民改善生活合作社

沙埔伍村民改善生活合作社創始於1960年二月,目的在改善社員生活情況,指導及訓練社員對衛生及潔淨方面之常識,及促進社員之經濟利益福利。

1962年沙埔村獲得美國經援協會捐資港幣三萬七千多元興建六十間豬舍及一間牛房,供沙埔伍村民改善生活合作社,以改善社員畜養牲口用,以及村內潔淨情況,使社員之牲口不致在街上亂跑。每戶社員每月需要付款,作為合作社流動基金。

140825 DSC04291

↑ 沙埔圍門兩旁寫著「沙環鶴海、埔接鵝山」,還有兩頭石獅子坐陣

140825 DSC04290_1

↑ 圍門內供奉有地主,還有天后元君。

世元堂

在沙埔村後方有一幢伍氏宗祠「世元堂」,於1998年曾經重建,以伍氏世元祖為名,大門兩旁刻有楹聯:「世傳詩禮、元紀文章」,祠堂內有一個木製祖先牌位神龕,兩旁掛有木對聯:「忠考遺嶶光俎豆、儉勤創業衍箕裘」,祠堂內有一個房間,門上橫批寫「談笑鴻儒」,兩旁有對聯:「花香不及書香遠、世味無如道味長」。

世元堂的沒有掛上傳統客家堂聯,沒有刻意透露伍氏族人的郡望與家聲。

全賴師兄 @kaiming 告之,才知道伍銓萃的翰林院庶吉士之牌匾懸掛於「世元堂」內、還有一篇伍其昌公的玉照及生平介紹,非常珍貴難得。

140824 DSC04296

↑ 伍氏祠堂世元堂、大門兩旁刻有楹聯:「世傳詩禮、元紀文章」

伍銓萃

世元堂神龕前懸掛有一個朱紅色功名牌匾:「光緒十八年壬科進士 殿試二甲第十二名 欽點 翰林庶吉士 臣 伍銓萃恭承」,在元朗區內掛得起「翰林院庶吉士」這個功名牌匾,我以為只有鄧族鄧蓉鏡(同治十年即1871年中舉)、因為鄧蓉鏡曝光率最高,原來元朗區內還有另一位賢士伍銓萃。

同樣是清未年代的伍銓萃,字榮建,號叔葆,是廣東新會橫江敦厚坊人,他於光緒十八年 (1892) 中舉考獲進士,並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授任翰林院編修(纂修國史官),官至湖北省鄖陽府知府,他在廣東創辦了廣漢專門學校。回顧香港1905年至 1913年間的舊報紙,也有報導過伍銓萃的新聞,雖然內容以難以明白,尚能暸解到他最初涉及一宗長壽寺袒僧鬥學事件(1905),後來授任被派去做鄖陽知府 (1910),最後政府以虧吞公款名義通緝伍銓萃(1913),相信是因為1911年辛亥武昌起義時,當時鄖陽知府大人被革命黨所捉,並畫歸順革命軍。

屯門青山禪院外的「香海名山 回頭是岸」的牌坊,是紀念金文泰於1927年6月和1928年3月兩遊青山而建,牌坊上其中一副以隸書寫的對聯:「岸泊屯門 幸我輩附韓子題名 卜異日河山並壽、亭觀海月 嘆此地無坡公遊跡 問何年笠履重來」便是出自伍銓萃的手筆。香港中大圖書館曾經舉辦「翰苑流芳」的手札展覽,展出革命後寓居香港、澳門之翰林名人,例如陳伯陶、吳道鎔、張學華、岑光樾、何藻翔、朱汝珍、崔師貫、伍銓萃等,他們均透過書信互相問好,可見當時伍銓萃與一班前清京官(翰林)在香港有來往活動。

除了青山禪院,伍銓萃跟「蓬瀛仙館」也有關係。當年廣州越秀山三元宮主持麥星階道長,他和全真龍門派道人何近愚、陳鸞楷同遊香港,欣賞到粉嶺雙魚洞崇山疊翠,祥雲浮現,仿如人間仙境,眾人返回廣州後,即約同當地著名的官商文士,如晚清翰林張學華和伍銓萃等一共八十人,集資購地建設道院,並將這所道院命名為「蓬瀛仙館」。

講起伍銓萃的故事,不得不提他曾經是佛山黃飛鴻的弟子,以文人出身的伍銓萃,曾經贈送一副對聯給黃飛鴻:「寶劍騰霄漢,芝花遍上林」,後來黃飛鴻在廣洲仁安里創辦跌打醫館時,便以對聯之鶴頂二字「寶芝」和少林寺之「林」為名。當時黃飛鴻不僅武功超群,醫術及駁骨療傷技術相當精湛,時稱一絕。

在這一個朱紅色的翰林院庶吉士的木牌匾下,掛有另一位生於南邊圍的民族英雄生平介紹,他的名字跟湖南白雲寺出家的順治皇帝一樣,號醒遲。

140829 ngshuichuen

↑ 很高興在元朗區內看到另一個翰林院庶吉士的功名牌匾及伍銓萃生平介紹

140829 ngshuichuen2

↑ 這幅伍銓萃跟一眾翰林,前清京官合照(照片轉載自行山客的日志

伍醒遲

跑遊元朗各地,伍醒遲這個名字連番出現,他是戰前元朗十八鄉著名鄉紳和南邊圍代表,他為了保衛新界地土進行抗英而入獄,伍醒遲釋放後更積極參與元朗社區發展。今天,這位民族英雄的名聲淹沒在元朗歷史之中,已經看不到半點蛛絲馬跡,原來他的宗堂是源自坳頭沙埔村伍氏。

伍醒遲原名伍其昌,字榮實,初號星遲,生於咸豐九年(1859),伍其昌的家族一早由沙埔搬遷到元朗墟居住及經商,他十六歲(1875)便通過縣試考獲秀才,成為元朗士紳的一份子,亦同時令沙埔村的身份提升,他同時是元朗南邊圍的代表,據說他曾經施計令錦田鄧光裕堂不再收取南邊圍地租。

伍其昌於1899年參與抗英鬥爭,在這一場新界六日戰中擔任了其中一位抗英領袖,他跟同村伍礪石及兄長伍鳳昌一同參予,事敗後伍鳳昌的兒子被英國當局報復,而伍其昌被控是鄧祥興謀殺案的同謀而被判死刑,後來經由各鄉紳父老極力游說,最終改判終身監禁。監禁13年後,正值梅含理爵士返港擔任港督,伍其昌藉英皇佐治五世登基獲皇恩大赦而出獄,沙埔村民們燃放爆竹夾道歡迎,他更被譽為民族英雄。

世元堂的伍其昌生平介紹中,有提及他在獄中所作的一首七律詩:

  陰霾四佈眼模糊、是否幽明已異途

  天地祗今真逆旅、居諸怨我棄桑榆

  生能抵抗非文弱、恐不驚人豈丈夫

  歸對胥公慚赧甚、國門尚未繫頭顱

伍其昌出獄時已經53歲,他其後改名伍醒遲,以示醒悟遲,而七律詩最後一句所指的「胥公」,是指春秋時期伍子胥(音須),他生於楚國椒邑(湖北省監利縣黃歇口鎮伍楊村),後來在吳國受封於申,因此又稱申胥。他是中國歷史上智勇兼備的名將,可惜亂局下命運坎坷、屢遭磨難,最後被吳王夫差贈劍賜死伍子胥,更於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屍首用鴟夷革裹著拋棄於錢塘江中,所以一說中國端午節的習俗是以粽奉伍子胥,而非屈原。

伍醒遲把南邊圍的住宅闢出地方創辦「作新書舍」設館教學授徒,賦詩詞明志,與當地名流唱和,包括張學華和伍銓萃。伍醒遲活躍於元朗社務,於1915年與戴鉅臣、鄧英生、梁惠戴、鄧可光、黎翌才、易贊臣等人組織元朗合益有限公司並建立元朗新墟,是元朗區發展的重要階段。他曾經擔任第四屆(1923)和第六屆(1925)博愛醫院主席。他曾經為鄧慶堂六十一歲壽辰撰壽序,更於1927年為厦村靈渡寺寫對聯:「平日不燒香 莫待臨時纔抱脚、慈雲能救苦 幸從喝處猛回頭」,署名「佛門弟子伍其昌醒遲氏謹撰」,以佛門弟子自稱,因為儒師伍醒遲晚年信奉佛道。

南邊圍圍門兩旁的對聯:「南洲冠冕、邊邑弦歌」是由伍醒遲所作,反映出地環環境及邑人的文明風度,他為水門頭萬芳酒家作對聯:「萬錢一席聲先酒、芳樹千條影近樓」。據悉青山禪院山門牌坊上的一首對聯:「樓觀參差 清夜閒鐘傳下界;湖山如此 何時卓錫返中原」便是伍醒遲所題,由三水梁士詒所書。伍醒遲為鄰村逢吉鄉之沈氏上將府送上落成對聯牌匾,亦為八鄉牛徑慶善堂李漸鴻老師送上相慶賀牌匾。1938年伍醒遲提倡十八鄉天后廟重修,他親自為此事撰寫重修天后古廟碑記,現時仍然保存在大廟之中。

1938年伍醒遲離世時,他仍然是十八鄉重要村民領袖之一,喪禮上政府理民官、何東爵士、鄧肇堅等名流皆致送輓聯致意,可見他在元朗社區中地位尊崇。

140829 ngkicheung1

↑  世元堂內一篇伍其昌公的玉照及生平介紹,非常珍貴難得

古堡馬賽克

注意到沙埔村的其中一幢村屋,屋頂上有一幅西洋古堡馬賽克圖畫,看似瑞士 Oberhofen Castle,有緣跟屋主詢問,不過也道不出由來。

這令人想起在元朗區中,有三處村屋皆出現同一幅馬賽克式西洋海岸古堡,包括黃泥潡村俞家園田寮村江園 、逢吉鄉裕昌園,這一幅馬賽克式西洋海岸古堡,圖中還有一首帆船,明顯並不是香港境內的景色,這個畫面令人想起瑞士的中世紀水上石墉古堡(又稱西庸城堡或汐雍城堡)Castle of Chillon。

這是我在幾年間的一個謎團,好想知道這幅西洋古堡馬賽克圖畫出自那一家建築商,又為什麼接二連三出現在元朗中出現。

1409286209284

140825 DSC04295

↑ 原來這是我第二次在同一角度去拍攝這幢村屋

沙埔村舊教堂

沙埔村中保留了一幢基督教教堂, 建於1938年,屬於中華基督教元朗堂管轄,現時建築物雖然被空置,每週仍然有教友打掃維護。

新界第一間基督堂位於元朗,最早的基督教福音堂「元朗堂」在英國接管新界後(1898)於元朗舊墟設立,教會在堂內開設真光書室女校方便傳教,亦是元朗真光學校前身。教會於1919年擴建堂校並易名為「中華基督教會元朗堂」,隨著教會發展,元朗堂遷至擊壤村旁,當時是單層式瓦頂建築,後來經元朗堂教友周永康慷慨捐款,於教堂鄰地興建教青年中心及幼兒園,以其去世夫人周宋主愛而命名。

基督教會於六十年代曾經在崇山新村唐園附近建立「基督新村」,這是崇山新村真道堂的前身,基督教跟早期天主教在元朗區發展一樣面對著文化障擬、地主或圍村的阻撓,教會需要從教育及對村民的生活協助之間,引導村民信奉基督,又或者一些曾經在南洋或海外工作時接受了基督教信仰,其後返回香港居住後,亦把信仰帶回元朗。元朗客家圍村皆建立家祠祖祠供奉祖先,要村民摒棄傳統拜祭祖先等習俗談可容易。在元朗傳統村落間傳教,要選擇在偏遠地方及雜姓村落落腳較為可行。

其實在元朗客家村落仍然保存了不少小教堂,是昔日基督教或天主教教友的崇拜中心。天主教在元朗區也設立過不少小教堂,例如長莆村聖若望小堂(St. John’s Chapel)、八鄉金錢圍翰鵬鄭家祠(聖母七苦小堂 Our Lady of Sorrows Chapel)、橫台山上輋村聖家公所聖家彌撒中心 Holy Family Mass Centre)。在天主教夏其龍神父一篇「香港客家村落中的天主教」文獻中,還提及過其他三間元朗村落中的天主教小堂,嘗試向元朗天主教區查詢卻不予透露,至今還未追索得到它們的地點或昔日地址,包括錦田北圍的聖心小堂、黃泥墩聖母無原罪小堂、以及元朗舊墟東頭村教會。

130915 10-17-50_HDR

↑ 沙埔村中舊基督教教堂,教堂前有十字架及吊鈴

130915 10-19-13_HDR

↑ 教堂一角有一塊殿基石,刻著「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元朗堂 基督乃此殿之基」

130915 10-20-21_HDR

↑ 教堂正面的鐵欄柵以愛心及十字架作裝飾,簡單而精美

參考資料:

You may also like...

4 Responses

  1. Philip Wong says:

    元朗東頭村聖伯多祿聖保祿堂及崇德學校舊址
    此堂設於一座金字頂瓦片的中式傳統村屋內,於1927年啟用,為水邊圍聖堂建立前的傳教站。

    除了聖堂外,此處亦有傳教士宿舍和學校。聖堂正面牆壁用紅漆繪上十字架,並掛上「天主堂」的匾額;旁邊的學校牆壁亦掛上了「崇德學校」的匾額,並有以黑漆寫上的「香港天主敎崇德學校」字樣,是教會進入鄉村傳教的一個模式。

    到了1952年,鑑於元朗地區的傳教事業發展迅速,聖堂及學校已不敷應用,教會於是逐步將聖堂和學校從此處遷離至水邊圍。

    http://catholic3.crs.cuhk.edu.hk/ch/20thcenturycatholic/%E5%B0%8E%E8%B3%9E%E5%9C%98/%E5%B0%8E%E8%B3%9E%E5%9C%98-%E9%84%89%E9%83%8A%E8%B7%AF%E7%B7%9A/

    http://catholic3.crs.cuhk.edu.hk/ch/wp-content/uploads/sites/3/2019/07/20thC-Picture19.png

  1. February 16, 2017

    […] <http://blog.terewong.com/archives/12005#more-12005>。 […]

  2. May 18, 2017

    […] (1)tEre-tErRiTOrY,〈跑遊元朗錦田鄉 (11) - 沙埔村〉。<http://blog.terewong.com/archives/12005#more-12005>。 […]

  3. October 21, 2017

    […] 跑遊元朗,從這個運動認識了元朗,有些時候也要離開元朗,例如在 2014年去北京旅遊時,參觀孔子廟國子監,孔廟裡有一個「進士題名碑碑林」,進士題名碑即是金榜題的金榜,因為跑遊元朗時,看過村落裡所懸起的進士功名牌匾,於是嘗試在金榜之中,依年份去找牌匾中的進士名稱,包括伍銓萃(沙埔村)、鄧文蔚(永隆圍)、鄧蓉鏡(錦田、橫台山、厦村等鄧氏祠堂)、鄧佐槐(永隆圍),雖然這些進士未必是元朗裡土生土長,也算是在元朗出現的,從金榜裡找到認識的名字「鄧蓉鏡」,令人看得特別投入興奮,旁人是不明白的。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