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新田(77)-新圍村由台山華僑創立之福興圍青磚屋福興公司

跑遊元朗福興里新圍,新圍分為兩個鄉村選舉範圍,新圍(一)大約是上新圍的地方,由村公所及青年中心,南至朗廈村陳明任堂,東面包括整個後山,至昔日馬應彪在攸潭美的荔枝園,西至竹園村江廈堂附近。

新圍(二)主要是開明學校一帶及福興里青磚屋,還以為新圍(一)區與(二)區以新田公路為界,原來油站及部份怡安苑的部份地方是屬於新圍(二)區的範圍。

福興圍 新圍

從村公所及青年中心可見,名稱均是「福興里新圍」,以福興里行頭,不過去到下新圍,村口就寫「新圍福興里村」。無論新圍或福興里,這兩個名字在元朗歷史中,都是較後期才出現,顧名思義叫新圍,從港英政府在1899年刊登的新界鄉村代表清單中、這裡一帶只出現沙莆(伍醮德)、竹園(周觀耀)、壆圍(馮南)及米埔(黃金興),卻未見福興里或新圍。

下新圍 青磚屋

沿路先跑到下新圍,記得十年前訪福興里下新圍,一排青磚屋整整齊齊,屋前景色空曠悠然,環境似東成里劉氏大屋。當時遇上一位下新圍楊老先生,他說祖先在清未擔任台山縣官,其後遷到香港買地皮創建農莊安居。

十年後再訪福興里,大部份青磚屋正在重建,據說去年(2019)其中一間青磚屋發生塌牆,幸而當時沒有人在屋內,從露空的牆身可見,青磚之間用糯米加糖去黏合,是老一套的造法,加上白蟻侵蝕,就容易造成破壞。

下新圍的青磚屋,跟錦繡花園差不多,屬於一屋兩伙的格局,現時有數間青磚舊屋正被拆卸,有些剩下半截牆身或剩下半邊房屋,而另外半邊樓宇,仍然堅強地屹立,拆下的百年老青磚,乃然有價有市的。始終是百年老屋,對於新一代的家庭來說,房屋可重建成約8米高、65平方米的新式樓宇,實用性比起歷史價值更大。

台山華僑立村

從1945年元朗高空圖看,約六幢青磚屋已經出現,屋前有曬坪及風水塘。據香港古蹟辦事處的記錄,新圍村最初由黃氏和趙氏建立,後來由李氏、黃氏、陳氏和台山楊氏在1900年代進一步發展。這一個發展,要說台山人在清未時期,離開家園前往美國或加拿大謀生,去開發金礦及興建鐵路,這一批華人勞工,涯過辛苦的生活,久歷勞苦及滄桑,換來血汗積蓄,其中一批台山人在1900年代到香港,決意落葉歸根。

海外華僑選擇在元朗建立家園,是因為1899年始港英政府接收新界後,社會環境比起台山一帶相對和平,台山自清咸豐四年(1854)起發生土客械鬥,持續了十二年,雙方死傷散亡人數共約60萬人,地方不靖,在新圍楊氏族譜中也有記錄,某先祖被客人所殺害,所以不少歸僑願意投資在元朗定居。

福興公司

這一批旅美華僑,包括楊椿緒、楊森緒、楊莊緒、楊昌緒、楊英緒、楊茂緒、楊衍緒、楊顯緒、楊盈緒、楊雲程、楊雲龍、楊雲業、楊球瑞、李公元、李猷滋、湯恩沛、甄庭光、陳大振、黃世渠、朱容錦等在1900年代合作,在元朗竹園與壆圍之間購地立村。

於是,下新圍一排青磚屋開始興建,當時元朗交通未及便利,連貫元朗各村之青山道,即連接青山碼頭至沙頭角之青山道,要在數年後才陸續建成。所以福興里建屋的建築材料,要從東莞石龍採購運至香港,由1909年奠基後,直至1911年才完成建成,取名「福興里」。

為下一代的教育著想,這一眾華僑籌辦學校,每戶出資銀一佰大元,以興建校舍一幢,即開明學校農圃旁的舊校舍,另外以餘額成立「福興公司」,用作購置及管理田地,類似傳統鄉村祖堂。開明學校連球場的土地,便是福興公司 FUK HING KUNG SZE 在1917年7月以之公司名義購入,這一間「福興公司」,成立時間比起合益公司還要早。

再訪下新圍

十年後再遊下新圍,可能再看不到百年青磚屋,希望有一天,可以再遇上新圍的老人家,聽他們細說更多福興里立村的故事。又或者等待下一次福興里祖堂及福興里新圍村新春聯歡,跟隨聯興圍花炮會的金龍出發,再訪福興里。

You may also like...

1 Respons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