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 (31) - 博愛醫院

每週沿朗河路出發,跑遊元朗各處村落名勝,卻往往忽略了起點處「博愛醫院」。

博愛醫院是元朗區內最具歷史的組織之一,該院創立於1919年,抱著「博施濟眾;慈善仁愛」的宗旨。於博愛醫院一樓,教學室外的走廊兩側,設有一個博愛醫院歷史展覽廊,展示博愛醫院的昔日舊照片及發展歷史。

加上昔日香港報紙的報導,可以暸解到醫院由創辦至五十年代的發展。

pokoihospital_2015

↑ 2015年現代化之博愛醫院建築群,照片右方是昔日大門牌坊

150314_pokoi

↑ 博愛醫院,左方是博愛醫院標誌,驟眼看它跟昔日東華三院的標誌很相似

150314_pokoihistorywall

↑ 博愛醫院一樓之歷史展覽廊

博愛分局開幕對聯

對我來說,整幢博愛醫院有兩件歷史性瑰寶,除了(一)博愛醫院大門之牌坊外,還有(二)院內歷史廊所保存的一副由伍醒遲於1922年所題之金漆木對聯。

木對聯寫:「博一路廈莊、分闢德門、蕩蕩平平行盡利;愛萬家逸樂、局宏滄海、林林總總視同仁」,由壬戍年董事伍醒遲、鄧煒堂、林煥墀、鄧足彬、趙秋田、趙鑑堂、鄧英生謹識,以慶祝博愛分局開幕。壬戍(1922-1923)博愛醫院之主席是鄧足彬,而董事鄧煒堂、林煥墀、伍醒遲等人,分別在1920至1931年間曾擔任博愛醫院主席。

而鄧英生及伍醒遲更是1915年元朗新墟合益有限公司創辦要員之一。

150314_pokoiart

↑ 伍醒遲所題之博愛分局開幕木刻聯

補充介紹(人物)

伍醒遲:伍醒遲這個名字又再出現,伍醒遲原名伍其昌,字榮實,初號星遲,生於咸豐九年(1859),伍其昌的家族一早由沙埔搬遷到元朗墟居住及經商,他十六歲(1875)便通過縣試考獲秀才,成為元朗士紳的一份子,亦同時令沙埔村的身份提升,他同時是元朗南邊圍的代表。伍其昌曾經於1899年參與抗英鬥爭,在這一場新界六日戰中擔任了其中一位抗英領袖,他跟同村伍礪石及兄長伍鳳昌一同參予,事敗後伍鳳昌的兒子被英國當局報復,而伍其昌被指控是一宗鄧祥興謀殺案之同謀而被判死刑,後來經由各鄉紳父老極力游說,最終改判終身監禁。監禁13年後,正值梅含理爵士返港擔任港督,伍其昌因為英皇佐治五世登基獲皇恩大赦出獄,沙埔村民們燃放爆竹夾道歡迎,他更被譽為民族英雄。後來伍其昌改名伍醒遲,以示醒悟遲。

伍醒遲把南邊圍的住宅闢出地方創辦「作新書舍」設館教學授徒,賦詩詞明志,與當地名流唱和,包括張學華和伍銓萃。伍醒遲活躍於元朗社務,他於1915年與戴鉅臣、鄧英生、梁惠戴、鄧可光、黎翌才、易贊臣等人組織元朗合益有限公司並建立元朗新墟,是元朗區發展的重要階段。他曾經擔任第四屆(1923)和第六屆(1925)博愛醫院主席。他曾經為鄧慶堂六十一歲壽辰撰壽序,更於1927年為厦村靈渡寺寫對聯:「平日不燒香 莫待臨時纔抱脚、慈雲能救苦 幸從喝處猛回頭」,署名「佛門弟子伍其昌醒遲氏謹撰」,以佛門弟子自稱,因為儒師伍醒遲晚年信奉佛道。伸延閱讀:跑遊元朗沙埔村

140829 ngkicheung1

↑  博愛醫院不遠處之沙埔村世元堂內,有一篇伍其昌公的玉照及生平介紹,非常珍貴難得

博愛醫院牌坊

博愛醫院牌坊,是昔日醫院正門入口,此牌坊是1950年博愛醫院重修時所興建,當時博愛醫院議決將該院重建擴大,同時在院口馬路處興建一座牌坊,目的是要讓院址容易被人識別。

牌坊除了本身具歷史意義外,牌坊正面及背面所刻有之書法對聯來頭不少,正面是由著名書法家岑光樾所題,背面是區建公的墨蹟。

Yuenlong013

↑ 初建成之博愛醫院大門牌坊

pokoihospital_1950

↑ 較後期之元朗博愛醫院正門牌坊,當時裝有大門鐵閘

牌坊正面-岑光樾書法

大門牌坊正面寫有「博愛醫院」四字,乃周埈年書。兩側刻有楹聯:「博濟豈徒誇,藥石有靈,堪壽世;愛羣宜共勉,痌瘝在抱,祝回春」(痌瘝在抱:指把人民的病痛疾苦放在心裏),乃1950年嵗次庚寅孟冬榖旦,岑光樾書,由當年廿六位總理敬立。

廿六位總理包括林鳳生、趙聿修、鄧佩瓊、伍烱堂、鄧英奇、文柱石、鄧友山、鄧煜坤、鐘漢華、鄧榮、黃福康、鄧澧川、鄧煒廷、陳日新、陳保生、梁火柱、林湛星、周惠農、周天驥、戴兆光、鄧基明、合益公司、文賀、吳合林、趙國定、鄧同光。

從字跡來看,「博愛醫院」之博愛二字,跟楹聯的書法無異,相信全部皆由岑光樾所書。

補充介紹(人物)

周埈年:周埈年1893年生,大律師,歷任東華醫院總理,他屬於周永泰家族成員,其父親周少岐乃香港著名企業家,五十年代周峻年是香港華人代表,地位顯赫,其後1956年周峻年更被冊封為爵士。在屯門孫逸仙博士紀念碑,亦刻有周埈年爵士所撰寫的碑文。

岑光樾:岑光樾(1876-1960),他是廣東順德人,於光緒三十年(1904)甲辰考獲進士並授翰林院庶吉士,辛亥革命後移居香港並於般含道辦學,香港淪陷時避居故里,和平後1947年回港復辦成達中學,至1959年逝世,終年八十五歲。岑光樾屬於前清翰林(亦稱太史)、書法學問出類拔萃,他在香港專注辦學,同時替不少學校、組織及商號等作聯寫字,現時在保良局正門牌坊,也保留著岑光樾所書的楹聯,這些書法藝術既能替牌坊建築作裝飾,亦為建築物錦上增添文化色彩。

林鳳生:林鳳生被列入香港年鑑人名辭典中,林鳳生1895年生,大同酒家董事長,均生海味莊總經理,香港海味雜貨商會第三屆理事長,華商總會第十七屆理事。

鄧英奇:鄉紳鄧伯裘之哲嗣,乙巳(1965-66)博愛醫院主席,元朗泰祥奇記油莊總經理,歷任錦田鄉事委員會主席及新界鄉議局執行委員

pokoihospital_DSC07374

↑ 博愛醫院牌坊正面寫有「博愛醫院」四字,乃前清翰林岑光樾之書法

牌坊背面-區建公書法

博愛醫院牌坊背面,原來亦刻有楹聯,橫額「惟善為寶」乃1951年歲次辛卯所刻,由香港總督葛量洪題、周錫年書,以紀念博愛醫院重建後,於1951年11月17日舉行開幕典禮,當時正由港督葛量洪爵士主持啟鑰。

牌坊背面楹聯寫有:「博施無遺 拯溺拯饑 成決策;愛育有道 留醫㽞產 着先鞭」,於1951年春天所書,由辛卯(1951-1952)廿八位總理及壬辰年(1952-1953)卅位總理所敬立,對聯由新會區建公敬書于香江。

補充介紹(人物)

區建公:昔日五,六十年代,不少香港店舖招牌都是由眾書法高手題寫,其中一位有招牌王之稱的書法家是「區建公」,當時香港的商號和機構之牌匾和碑記皆出自區建公,有人說過區建公所題字的商舖,生意顯得特別旺盛的,所以深受歡迎。區建公的書法筆跡,除博愛醫院外,還有元朗好到底麵家的招牌,以及厦村靈渡寺大門兩旁之對聯:「靈氣所鍾山獨秀、渡杯而至石猶新」,正是由區建公於八十四歲 (靈渡寺1970年重修)時所寫。伸延閱讀:路過元朗 - 好到底麵家與區建公招牌

pokoihospital_DSC07378

↑ 不要錯過博愛醫院牌坊背面區建公之書法及橫額「惟善為寶」

博愛醫院簡史

從博愛醫院的網站上,院方簡單地介紹了這一間近百年歷史的醫院:博愛醫院創立於一九一九年,迄今已逾九十載,一直本著「博施濟眾,慈善仁愛」之精神服務市民。當時元朗為鄉村市集,缺乏醫院設立,居民求醫無門,痛苦莫名。故當地熱心人士發起籌建本院,為貧病者提供免費醫療及賑濟服務。

談起「博愛」,博愛醫院旁邊有一幢古老梅縣客家圍龍屋蔭華廬,屋主潘君勉與他堂兄潘植我曾經在日本神戶經營得人和商店進行商品貿易業務,當時潘君勉積極捐款贊助孫中山先生同盟會的革命工作,孫中山先生曾經以孫文署名,特地題寫了「博愛」字畫贈予君勉先生。剛好,博愛醫院正以孫中山先生崇尚之「博愛」精神推動香港的慈善醫療福利服務。

博愛醫院董事局成立於一九五零年,歷年來蒙政府大力支持,及各界熱心人士慷慨捐助,在歷屆董事局同寅擘劃拓展之下,對增建院舍、加建病床及擴充醫療設備,不遺餘力。

150314pokoihouse

↑ 早期之博愛醫院

1913 博愛醫院之緣起

在1950年六月,正值博愛醫院進行募捐重修院舍時,當時醫院主席趙聿修曾經介紹過博愛醫院之創建歷史:

博愛醫院歷史溯自1913年,當時元朗新墟合益街市(1915)還未設立,當時不少人遷居至元朗墟,元朗墟內「新興隆」店東黃瑞,有感墟不少人客途孤苦,病重彌留,亦無人料理身後事,於是計劃在元朗東頭一處置地興築診所,黃瑞捐資二百元,又向鄉眾勸募,無奈捐款不足而擱置,所謂果雖未成,因在於此,這是博愛醫院成立之緣起。

據古蹟辦的資料,博愛醫院現址附近東成里一帶,曾經被稱「痲瘋地」,未知道此名稱之典故,而東成里克述堂與劉氏大屋則於1919年開始陸續建成。

補充介紹(建築)

新興隆:「新興隆」這個商戶字號, 暫時無法追溯它的確實資料,不過它曾經出現在我的廣興園十八街文章中,據悉「新興隆」是昔日元朗炮仗坊一帶的搾油廠,從1924年代的元朗市高空照片中,可以看到當時元朗市一滿廣佈農田,只有元朗新舊二墟、大橋村及炮仗坊一帶建有具規模之房舍。從1954年一則元朗十八街改建的新聞報導,「新興隆」於30年代為一姓范者購入,改為聯益置業公司,日佔光復後不久,轉售予黃福康,即是後期的福康街旁之康莊市場。

另一版本,由元朗新墟大德堂藥行店主姜先生憶述,昔日在泰祥街有一間「新興隆」米鋪,兼賣雞花及孵育雞仔等,店東是陳明根,屬潮洲藉老居民。

東成里:東成里泛指一排五幢的清式民居劉氏大屋,由台山藉商人劉維疇建成,當初劉氏以5,600元購入這幅地皮後,首先建成 68號「克述堂」,當時由汕頭騁請建築工匠來興建,「克述堂」是劉氏族人聚會的地方。克述堂於 1919年興建,在鄰的博愛醫院亦是同年創立。於戰前,這幢「克述堂」亦充當幼稚園,St. Peter’s College 及教會聚會使用。雖然有人稱克述堂為祠堂,因為劉氏信奉基督教,所以克述堂中沒有神位、祖先神龕等傳統儒家建設。伸延閱讀:跑遊元朗東成里-十億元產業劉氏大屋 

150313yuenlong1924

↑ 1924年元朗市高空圖照片,圖中央是南邊圍及圍外風水漁塘「鎖鏈塘」,其右旁是五和東頭英龍圍等地,注意照片右下角有一處已開闢的地方,雖然看不清楚該處詳細的建築群,相信是博愛醫院的位置,當年博愛醫院及鄰近之東成里已經落成。圖片兩個斜角所連接的一條長直線,是青山公路元朗段,注意南邊圍漁塘與青山公路之間,連接著一個三個形小區,這是元朗新墟及合益市場。伸延閱讀:從「元朗新墟成立碑誌」認識元朗新墟:五合街合益街市

pokoihospital_1919

↑ 1919年博愛醫院風雨碑亭,碑亭的意思是從一塊石碑上建亭作紀念,未知道昔日碑亭中所保存是什麼石碑,相信是刻有博愛醫院建院經過的碑文。今天博愛醫院內有一座新式涼亭,可惜在院舍中找不到什麼碑誌了。

150314_pokoiarbor

↑ 今天博愛醫院內之新式涼亭

1919 博愛醫院創立

博愛醫院正式成立,要到1919年,天水圍富紳趙心田、趙秋田兄弟(天水圍聯德公司創辦人,趙心田的孫兒趙不弱是日後元朗的鄉紳,亦是己酉1969-70博愛醫院主席)各捐五百元,並為其封翁趙健漢捐款一千元;鄧壁如(博愛醫院首屆庚申1920-1921主席)及其昌行西人孫君,亦各捐千元;

此外,鄧煒堂、楊竹初、鄧英生等,為募資而奔走,聯請新界北約理民府柯長官撥地建築,繼前人未竟之志,並擴大規模,以三千五百元之工程資金而建成坳頭院舍,命名為博愛醫院,於1920年庚申十月初五日開幕。其間,博愛醫院為方便居民求醫,在元朗墟內置屋設立醫院分局,提供中醫診療及留醫服務,十九世紀初期西醫還未廣泛接受,該時以中醫中藥治病為主。

開幕一年後即1921年辛酉,博愛醫院院舍才開始展開院務,贈醫施藥,留醫施棺等。

博愛醫院職員以正副市席、司庫、審計、司理、顧問以及值理所組成,每年推選主席,公舉值理,負責分頭勸捐,每年向元朗街坊沿門捐款,以維持院舍經費。而歷任主席,多數是香港殷商名流,歷任值理,則為地方賢達首長。

補充介紹(人物)

趙心田、趙秋田兄弟:天水圍聯德公司創辦人,趙心田的孫兒趙不弱是日後元朗的鄉紳,亦是己酉1969-70博愛醫院主席

鄧煒堂:是錦田鄉紳,辛酉1921-1922博愛醫院主席,鄧煒堂與鄧伯裘曾經向港英政府追回1899年新界抗英六日戰爭中被奪走之吉慶泰康鐵圍門,1919年鄧煒堂向新界理民府请求撥地興建博愛醫院,其後鄧煒堂擔任第四屆(1932-1934)區鄉議局局長(他的兒子鄧煜坤亦為鄉議局議員),並在1938年創辦元朗商會,與鄧伯裘二人擔任首屆正副主席。)

鄧英生:鄧英生是屏山坑尾村崇德堂鄧族領袖之一

Yuenlong026

↑ 1982年元朗東迴旋處附近博愛醫院中醫贈診施藥部相片,相片對面的位置(約元朗商會附近)是政府醫院元朗分局。博愛醫院於五十年代免受政府醫療條例之限制,特許繼續提供中醫留醫服務。(照片源自公共圖書館)

1938 兼作兒童收容所

1938年中國抗戰期間,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香港分會(Hongkong Branch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Care of War Orphans)於1938年5月10日成立,借用博愛醫院舊址,成立元朗收容院,院舍樓高兩層,共設帆布床位共九十餘張,大部份難童由廣東難民救濟會送來,由一位羅女士管理,並建有一個大葵棚作浴室、厠所及洗衣室。當時錦田鄧伯裘擬將兩幢錦田鄧氏家祠同時借出,收容共六百名難童。

19380713pokoinews

↑ 1938年7月13日兒童保育會元朗保育院昨收容難童要養成雪恥復仇之國民,鄧伯裘擬將鄧氏家祠借出(工商日報)

1941 博愛醫院停頓

1941至1945年間日佔時期,香港淪陷,博愛醫院在這四年間院務停頓,院舍摧殘陳破。光復後,元朗殷商籌捐重修,於1946年籌集六千餘元善款重修,始復舊觀。元朗墟中鄉紳林慎、鄧伯裘、鄧佩瓊、鄧友石、鄧煒廷、鄧同光等人,紛紛捐輸,出錢出力,熱誠恢復。同年博愛醫院開始與香港醫務總盬牛頓磋商醫院擴充。

後來又得到趙聿修繳請香港名流出任顧問以及捐助,同時得到賴祖禧醫生兼任醫院義務書記,醫務及施贈工作得以繼續辦理。

補充介紹(人物)

鄧伯裘:鄧伯裘(1876-1950)是錦田鄧洪儀一房之第廿六世祖,鄧伯裘是戰前元朗區內首富,擁有大片土地,他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也是當年少數通曉英文的太平紳士,他曾經擁有泰祥(興記)油廠、曾參與新界農工商業研究總會(即新界鄉議局前身)之成立(1923年),先後參與廣州市吉山書院改建(1924)、捐出寺院土地重修成八鄉凌雲寺(1924)、錦田蒙養學校成立(1927)、粉嶺農業會董事(1930)、擔任元朗博愛醫院主席(1931)、元朗商會主席(1934)、元朗公立中學(1949)。鄧伯裘、鄧煒堂、鄧永壽等族人和芬傅大法師於民國廿五年 (1936) 捐資及參與錦田水尾村天后廟重建(鄧永壽後來成為了錦田鄧氏族族長),此事在天后廟中一塊牌匾裡記錄。他的故居位於祠塘村,鄧伯裘於元朗公立中學新校舍開幕前去世(1950)。伸延閱讀:跑遊元朗錦田鄉-祠塘村鄧伯裘故居

賴祖禧:從網上搜索到賴祖禧曾經在1944編寫一本實驗療養肺病專書《肺癆瘉後經驗談》,賴祖禧是五十年代元朗舊墟光大學校校長。

趙聿修:趙聿修早年於元朗經營榮豐米機,戰前1943年生意不境,曾獲鄧伯裘,趙心田及趙秋田協助渡過難關,並改用瓦斯發動機,日出米二百擔,賴以維持生計。和平前,趙聿修於日本投降前,將手上所有軍票購入黃金避險,十日後售出黃金,獲得港幣二萬元成為新資本,於香港干諾道西19號設「榮豐行」,於119號設榮豐米機。趙聿修於1947年擔任東華三院總理,擔任聖約翰救傷隊元朗支隊主席,於又新街設救護站,資助制服,以無名氏捐救護車。後來擔任1949年博愛醫院董事會主席,1949 年保良局總理、1951 保良局主席、與林英、杜光聖、王明韻、黃錫祺、陸吟舫、楊永康等創立圓玄學院,在博愛醫院董事會主席名單上,趙聿修曾蟬聯五屆主席。趙聿修於1958年委任為非官守太平紳士、其後於1965、1969年獲得大英帝國員佐(MBE)及官佐(OBE)勳章,社會地位顯赫。五十年代博愛醫院總理經常到榮華酒家歡讌,以及到元朗光華戲院義演籌款,因為榮華酒家及光華戲院均由趙聿修所創辦。伸延閱讀:跑遊元朗體育路趙聿修紀念中學 

150313 pokoihospital_laijohei

↑ 賴祖禧編寫之《肺癆瘉後經驗談》

1946 元朗公立中學借用

博愛醫院院址曾經兼任元朗公立中學,元朗墟鄉紳除了設墟市建醫院辦商會之外,亦於戰後1946年創辦元朗公立中學,借用博愛醫院作為校舍,第一任校長是鄧友山、第二任校長趙聿修,因院舍不能久借,眾鄉紳組織了四十人建校委員會,當中包括博愛醫院之職員鄧煒堂、鄧伯裘、趙聿修、鄧友山、賴祖禧等,委員會其中一員黃子律,正是元朗鐘聲學校創校先賢。

元朗公立中學新校舍於1948年開始動工,直至1950年坳頭新校舍建成,花費廿二萬元,約半數由政府支付,當時學校已有學生二百人及教職員十人。

補充介紹(人物)

黃子律:黃子律(1878—1960)原籍廣東省寶安縣,是前清秀才,清光緒年間先後在縣試、府試、院試考列第一名,有小三元之稱,其後居於新界,致力於創辦學校及教學工作。黃子律與黃吉雲舉人於1934年於大橋村創辦鐘聲學校(現時安寧路裕豐樓幼稚園的位置,建校前那裡是搾花生油廠),由意思乃平旦鐘聲之意,鐘聲屬於全日制私立學校,由黃鐘聲親自擔任校長,每級一班,由不同老師教授不同科目,亦有古文教授。鐘聲學校在日治時期宣告停辦,後來於1957年於大渠邊籌建新校。伸延閱讀:跑遊元朗十八鄉-大橋村 

195Xyuenlongmiddleschool

↑ 1950年元朗公立中學新校舍建築壯麗圖片,同年9月11日舉行新校舍落成開幕盛典(轉載自香港記憶

194X_pokoi_unlongschool

↑ 早期之元朗博愛醫院,注意一樓露台掛有一幅橫額,寫著「元朗公立學校」。元朗公立中學於1946年成立時借用博愛醫院一部份作校舍,設施簡陋,亦因院舍不能久借,鄉紳籌建新校址。相片源自《烽火難童.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香港分會》一書

1949 博愛醫院重建

1949年,博愛醫院鑒於元朗人口激增,仍然未有一所完善醫院留醫,診治時往往需要把病者轉送至港九醫院,元朗各界人士議決擴充院務,擬將醫院擴大,改建原日本樓院舍,將原有留醫院兩旁重建兩座院舍,增設病床一百張,分產科及內外科暨救急室等,期望與港九東華三院具同等設備,並向屏山民政署長官戴斯德及新界衛生局醫官麥奇請求政府津貼經費。

結果政府與院方合作,醫院之用具、醫生、看護、電燈、水喉及修築該院馬路等,均由政府負責,並將元朗醫局留產部遷往博愛醫院,加上香港廟宇慈善委員會申請撥款兩萬元,遂開始重建新院。至於施棺施醫、贈藥施棉衣等各項慈善事務,則由全體總理募捐而集。

1950年博愛醫院進行重組,仿傚東華三院將值理制為總理制,並增加總理名額,當首屆總理廿六人,即醫院董事,推正副主席趙聿修、鄧佩瓊、林鳳生,就職典禮同時議決在院口馬路處興建一座牌坊,令院址容易識別,款項以演戲籌款形式募捐。

1951年11月博愛醫新院建成,耗資九萬元以上,成為新界區內最完善之醫院,添置最新儀器,增設免費留產所(需要所屬元朗村代表證明或元朗墟店號名流介紹才方予收容),留產所內設留產房一間,產床六張,配藥室一所,以及救護車一台。醫院引入西醫治療,由朱國京兼任西醫師及第一屆義務院長(故現時天瑞邨建有博愛醫院朱國京夫人紀念幼稚園),醫院全年經費約需七萬餘元。

院方逐於11月17日舉行開幕禮及雞尾酒會,由港督葛量洪爵士蒞院啟鑰,及有華民政務司杜德,新界民政署長班輅、屏山理民府官徐家祥、新界警司傅禮沙,華人代表周埈文等出席,翌日隨即展開醫務工作。博愛醫院首名嬰兒誕生在1952年,屬鄉民姚華夫人,院方送出一片金牌作紀念。

補充介紹(人物)

傅禮沙:這一位傅禮沙,即是符禮修 Norman Fraser (又稱符理沙),他曾經在警察服務卅年,於1947-1954年在新界任高級警司,其後任警務處偵緝處長,符禮修於1958年退休,其後政府被委任為官學生,以三年和約被派往新界服務,職務為元朗理民官。元朗十八鄉禮修村,和屯門井頭符禮修路,皆以符禮修命名。元朗體育會第一屆(1961-1962)會長是由符禮修擔任。伸延閱讀:跑遊元朗-禮修村 Fraser Village

19511117pokoihospital

↑ 1951年11月17日港督葛量洪爵士到蒞博愛醫院開幕啟鑰

pokoihospital_1951

↑ 1951年元朗博愛醫院大樓

pokoihospitaldirectorbldg_1951

↑ 元朗博愛醫院董事局(1951),歷屆總理就職前,皆一同於院內神農聖像行三鞠躬禮,院方安奉神農既有「贈醫施藥」的精神,也有拯救病危的含意,今天廣華醫院亦有供奉神農氏神位

pokoihospitalward_1951

↑1951年元朗博愛醫院留醫室

pokoihospital_1960

↑ 1960年元朗博愛醫院救護車(相片源自博愛醫院)

pokoihospitaleastphase_1960

↑ 1960年元朗博愛醫院東翼大廈(相片源自博愛醫院)

pokoihospitaloutpatientdept_1963

↑ 1963年剛建成之元朗博愛醫院門診所,即街症室,由當年鄺國理主席主持奠基(相片源自博愛醫院)

pokoihospital_1963

↑ 1964年元朗博愛醫院門診所(相片源自博愛醫院)

pokoihospital_1965

↑ 元朗博愛醫院興建之急症室及門診部 1965(相片源自博愛醫院)

pokoihospital_1966

↑ 1966年剛建成之元朗博愛醫院中央大廈,於該年12月10日由港督戴麟趾爵士主持啟鑰(相片源自博愛醫院)

參考資料

You may also like...

11 Responses

  1. sinsir says:

    Tere 兄又一傑作!

  2. 平帆 says:

    好豐富的資料,厲害!

    沒記錯,之前入過去現在護理安老院前身的建築,門口大堂裡面有好多瓷相,同東華東院一樣,好恐怖。

  3. れしぴこ says:

    thank you for your comment on my blog. I really like your blog! I hope I’ll be in 元朗 next month, and visiting 博愛醫院^^

  4. Joe Lam says:

    HI Tere 兄。我是林鳳生曾孫,但欲查明曾祖父的事跡及資料,能否再分享一下?

  5. terewong says:

    @JoeLam 您好 Joe LAM,相信你會比我清楚嘛,昔日博愛醫院理長都有一段介段文章,要去找一下。林鳳生乃紳商海味雜貨商會理事長及大同酒家董事長,據悉林鳳生擁元朗鳳園佔地廣闊,我估是洪田鳳園但已經好難想像到昔日鳳園規模。

  6. Joe Lam says:

    Terewong 兄

    家道中落,我6~7歳時,因我阿爺冇錢,故賣了鳳园,現林家子孫已同一般人冇分别,故想了解曾祖父如何發績,亦不明他过生后為何好似一無所有咁…..

  7. terewong says:

    @Joe Lam 林兄,請教你 6-7 歲時是那一年呢。剛剛寫了一段關於鳳園的記錄,可跟你分享 ( http://tinyurl.com/hqpl626 )。我還有在網上公共圖書館舊報刊關於林鳳生的剪報,我把它們都發給你吧。

  8. Joe Lam says:

    Hi Tere 兄
    :
    谢谢你提供的資料,而本人6歳是1988年。

    Joe

  9. terewong says:

    @Joe 不知道令尊會否有解釋當時的景況呢

  10. Joe Lam says:

    Tere 兄,我老豆冇特别講過我太爺如何分身l
    家,不過他經常講太爺好威,以前元朗光華广場一带都是他物業,不過他不懂地產,加上以前房子 及舖不值錢,故賣曬比人,此外,以前有家九龍大同酒家,但至今亦查不到其事跡。

  11. terewong says:

    @Joe LAM 我看過九龍大同酒家的舊新聞,但新聞內甚少提及林鳳生的名字。至於鳳園,我最近寫了這一篇跟你分享:

    跑遊元朗十八鄉 - 山貝村洪田「鳳園」 – tEre-tErRiTOrY
    http://blog.terewong.com/archives/1803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