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新田鄉 (6) - 朗廈村明任堂
跑遊元朗新潭路朗廈村,朗廈村位於錦繡迴旋處旁,坐於逢吉鄉及新圍福興里之間,與壆圍村有新田公路之隔,不過壆圍村村口的阿德士油站卻稱為朗廈站,可能興建新田公路把朗廈村的規模減少。 沿途幾乎沒有路牌指示,全靠村口豎起的兩個紅底黑字的路牌:「朗廈村」及「明任堂」。
my words, my life, my territory
跑遊元朗新潭路朗廈村,朗廈村位於錦繡迴旋處旁,坐於逢吉鄉及新圍福興里之間,與壆圍村有新田公路之隔,不過壆圍村村口的阿德士油站卻稱為朗廈站,可能興建新田公路把朗廈村的規模減少。 沿途幾乎沒有路牌指示,全靠村口豎起的兩個紅底黑字的路牌:「朗廈村」及「明任堂」。
跑遊壆圍,原本是要跑去下竹園看一株古樹名木(白千層 LCSD YL/7),壆圍村屬於新田鄉鄉事委員會 (San Tin Rural Committee) 之原居民村落。從來未去過壆圍,記憶中村內有一幢被列為歷史建築物的「神廳」,所以跟跑友一起進村看看。 南生圍、大生圍、圍壆皆是中學時期每天乘車路過的地方,但要等到今天才有緣踏入壆圍,村民指點了神廳的位置,現時壆圍已經看不到圍門,從神廳對出的中軸線走,仍然看到昔日石門柵的遺跡,估計是舊日圍門在村中西面,朝向錦田河,亦方便村民從河道出入。 網絡上記載壆圍的歷史不多,估計跟新田一帶的提壆有關,清未時期新田一帶土地不及錦田廣闊肥沃,泥土偏鹹不適宜種植大部份榖物或植物,村民利用河邊的特殊地形,,設立不少基圍及稻田,農民在基圍附近的鹹水田種植水稻,冬季收割後的時間土地便用作基圍,從海裡引入魚類及蝦蟹,直至春天重新開始插秧農耕,在夏天便捕捉那些在基圍中生長的魚產,基圍四週的提壆,可能是壆圍名字的由來之一。
週未跑遊元朗新田新圍,它位於錦繡花園迴旋處附近,村外沿青山公路的一段已經建起了豪宅別墅,幸好在村中還保留著一批 1930 年代的歷史建築群。 新圍村原名叫福興里,約於 1904 年立村,這個名字在村口「福興里新圍村公所」和「福興里新圍青年中心」還可以看到,最初由黃氏和趙氏建立,後來於1900年代加入廣東四邑之李氏、黃氏、陳氏和楊氏再擴充發展,四邑泛指新會、開平、恩平和台山,可能是同鄉之間互相推薦,大部份遷進新圍村都是原藉台山,從都斛、斗山、赤溪、廣海等地搬入。福興里村公所於 1967年成立,其後 1988年政府開始修建新田公路,將新圍村分成上新圍、及下新圍,連同村公所也是遷地重建。
這今年 2012 這個五一假期,把 fotop 舊相冊裡,曾經介紹過元朗「大夫第」和新田文氏的一篇文章轉載到這兒。 這篇文章於 2005-2006 年間,從網絡上收集有關大夫第的資料作紀錄,最初本來純粹為協助家父到元朗大夫第拍攝一些建築物照片,替他的一份歷史習作做攝影支援,後來自己亦愛上大夫第這個地方,倒過來自己花時間去暸解,更伸延到文氏遷居至新田的歷史。 由這座「大夫第」開始,對投入了對香港本地歷史的一份情懷。
跑遊元朗,週未到了老家附近的「下新圍」逛逛看,因為每次乘車經過青山道近錦繡花園大路口時,都會看到幾家兩層高的青磚大屋,從遠看有點像元朗東成里的劉氏大屋(鐵血尋橋衛生局收貨場面背後那排大磚屋就是東成里)。 扺步後一進村便看到一顆大榕樹在空地中央,以及眼前寥寥幾家村屋,村中偶爾夾雜著村外新田公路傳來的引擎聲,相信昔日下新圍應該是很寧靜的,也就是村外的這條高速公路,把新圍村劃分了下新圍這一部份。 下新圍 下新圍屬於元朗新田鄉,又叫福興里新圍村,在新界很多地方叫新圍,都是在原村內土地不足應用,遷居到鄰近地域,封稱新圍。不過下新圍未見有什麼圍牆,這地方亦稱之作「圍」,可能是習慣了的稱呼,看來有空要去附近的原村「新圍村」看看。
More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