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新田 (46) -壆圍裕芳學校,壆圍公立學校

跑遊元朗,離開模範鄉,公路對面是財記木廠。

沿青山公路走,經過一處芳利園,在行人天橋前的一處路口,豎有小心排洪渠道警告牌,在旁有一個佈滿深啡色鏽蹟的長方形告示牌,正面看不出什麼,油漆早已剝落,要從背面去看,原來是書有「壆圍公立學校」幾個字。

愛光書室 裕芳學校

壆圍公立學校屬於壆圍村,由文、馮、吳、關、薜、何及陳七姓組成的原居民村落,立村已經有三百多年,位於沙埔及竹園之間,據悉壆圍馮氏官興祖後人創立愛光書室(今改建為村公所)及裕芳學校。

戰後壆圍及鄰村學童日增,裕芳學校開設了小學一至三年級,借用村屋授課,學生以壆圍、沙埔、大生圍、模範村及逢吉鄉小童為主(據聯興圍黎來就先生憶述,壆圍前的基圍上也有人辦學校的)。

裕芳學校於1952年加建學校校門,並設立鼓樂隊,專為鄉中喜慶事務服務。後來學生人眾,地方無法容納,壆圍村在1957年將裕芳學校改為壆圍公立學校,並獲得屏山理民府撥地,把壆圍靠山的二萬餘呎果園公地作為興建學校使用。至於裕芳學校則改為幼兒園,由馮松軒擔任校長,馮松坡等人任校董,擴充在壆圍裕芳堂作校舍,1960年第一屆畢業禮共有廿六名學生畢業。

壆圍公立學校

壆圍公立學校(POK WAI PUBLIC SCHOOL)建有門樓,經過校園進入校舍,可見平房式鄉村式學校校舍,中央主樓建有兩層,外牆可見學校名稱及校徽,校徽由圓形齒輪包含兩個圓環緊扣一起,代表校訓之「和」和「愛」,這一個愛,是基督教教義的精神,相信也取自壆圍愛光書室的名稱。

學校有七個課室,其中一間課室大門上嵌有匾額「陳袞堂」,陳袞是大埔師範學校的老師及新界視學官,至1958年退休,相信退休後獲聘邀擔任壆圍公校校長,直至1966年榮休,估計「陳袞堂」因此而命名。

訪問了一位 1962年畢業的鄭達恒校友,六十年代學校高層課室是五年級和六年級的地方,當時校長室設在地下,學校的小食部則在校門口右方。

從舊新聞報導中,可知壆圍學校於1967年曾經參加第二屆校際蔬菜種植比賽,獲得安慰獎,昔日鄉村校園設有農圃實習花草種植及農務。除校務外,壆圍公校校董也善於交際,從香港收藏家分享古董單據所知,1964年壆圍公立學校向元朗合成街全新號花店訂制花牌,慶賀新田鄉委會第六屆委員就職典禮(新田鄉委會1953年成立);1967年學校也向李炎記訂購花牌,慶祝冠珍興記醬園新廠落成誌慶。

1974年學校獲華僑日報救童助學運動委員會捐款興建助學亭禮堂,捐款者還有友聯公司、王康炳及壆圍村公所,從捐建碑誌中,可知當時學校管理層有校董會主席文連泰、校監吳樹大、校董馮靄雲及校長馮松坡等人。

臨離開校舍前,看到校園內,有一個籃球架被掩蓋在大樹之中,可能是1972年大生圍所捐贈的禮物,當年大生圍公立學校正值籌備興建(1976年建成),大生圍村代表周斗捐贈了一對籃球架給壆圍公校,以發展學生體育活動,不知道學校有否替換過。

據學校內剩下的教務日誌所記, 1994年學校只開辦了四至六年級,三班共有廿九人,學員人數不如理想,壆圍學校直至1996年結束。

由於學校荒廢多年,校舍平房幾乎被樹木吞噬,接觸陽光的地方也越來越少,課室外的走廊地基也被塌樹的樹根拔起,除了大自然的破壞,部份校舍的窗門傢私等亦破損,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可能是遇上野戰人仕光顧,情況就跟大部份已經結束的鄉村學校,命運都很相似,畢竟這一份破落感太過強烈了。

空置的校舍一直吸引攝影人仕取景,在2017年有宗教團體擬申請發展成佛教持續學習書院連附屬宿舍,後來撤回申請(城規會 A/YL-KTN/585),今天在電影服務統籌科之拍攝場地資料庫,可以看到「前壆圍公立學校」資料:學校位於新田壆圍鄉一個小山丘上,校舍樓高一至兩層,內有辦公室及課室。學校可向地政專員租用,首一個月或不足一個月收費 9,040 元。

校歌 和愛

聽說學校禮堂內嵌有一塊建校碑誌,希望日後有機會可以看到,最後記錄壆圍公立學校校歌《和愛》,由岑炘波老師作曲作詞,旋律似一首聖詩,要重溫校歌,便要到 BoBo NG 在 Youtube 分享的珍貴的影片。

《和愛》

和為貴,和為貴,
我們同學佳皆和氣

和氣,和氣,進而
更相助,相助 更相愛

愛我同學,愛我同村,
愛我同胞,愛我同類

我們學校,散發仁愛光,
照耀,照耀,大地皆祥和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