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八鄉 (3) - 豎起十字架之翰鵬鄭家祠

週未由朗治路跑遊至八鄉金錢圍,為了看這一幢豎起了十字架的翰鵬鄭家祠,遊歷過元朗區傳統圍村,但未曾見過一幢祠堂改建為教堂,由供奉祖先改變為崇拜天主,這個配搭打破了中國儒家思想,傳統上儒家《孝經》中之考,就是要對父母盡禮,死後為祖先祭祀,同樣地在朱熹的《家禮》中被提倡,一直影響中國人的文化。

而且「祠堂」在某程度上,反映出整條村落甚至某一房分支的財勢、社會地位以及族人所獲取的功名。所以一幢祠堂,是村落中最重要的軸心建築,是供奉祖先及慎終追遠的祭祀場所,以及舉行宗族活動和傳統儀式的地方。

所以到金錢圍看這幢豎起十字架之翰鵬鄭家祠,也要暸解一下它的淵源。

Google Maps 跑遊路線

看我的 Google Maps -「130602 金錢圍」跑遊路線圖

130612_maps

↑ 我的 Google Maps 「130602 金錢圍」跑遊路線圖

金錢圍

金錢圍連同翰鵬鄭家祠,鴻慈堂,天主堂,皆屬於元朗八鄉其中一個村落區域。金錢圍及翰鵬鄭家祠,因為香港政府徵地興建荃灣城門水塘,族人由荃灣城門圍遷移至不同區域重建家園,部分於1929年在八鄉水流田村以西建村,也就是金錢圍這裡。當時每個家庭於搬村時,會被獲發一幢兩層高的村屋以及田地。在錦田市中心,有一條具規模的鄭姓「城門新村」,跟金錢圍一樣由城門谷遷到元朗,其他鄭氏居民則搬到粉嶺和合石、大埔泮涌等其他地方。

近年高鐵事村中搬遷一條菜園村已經顯得擾民傷財,當年 (1928年) 政府一口氣把城門水塘週邊的八條村落遷徙,分別是城門老圍、白石窩、坡頭肚、石頭見、芙蓉山、南房肚、大碑瀝和張屋等,安排到新界的錦田、大埔及粉嶺等不同的地方。還未計算萬宜水庫的遷村,香港其實一直有因社區發展而遷村的安排。

金錢圍已經看不到圍牆或圍門,其實稱之為「村」更為貼切,村前一條大鐵橋非常特別,好像是軍用渡橋般,有重金屬口味。而金錢圍跟大部份香港客家圍村一樣,從別的省份先落腳東莞,然後到香港定,金錢圍鄭氏於清朝期間,由福建遷移至東莞,最後由城門谷搬進八鄉。

金錢圍亦面對現代社會發展,建築商在村後方興建了「六本木」低密度樓盤,以日本化的名稱推銷低密度別墅住宅,在這裡落墨介紹,因為剛好有老朋友在六本木居住。有發展商在村內大興土木,利益當前,自然亦有款項贊助村里經費。

130612_1370156644037

↑ 金錢圍前前一條大鐵橋

金錢圍翰鵬鄭家祠

歷史建築物簡要 #1147

翰鵬鄭家祠於 1929 年建成,紀念城門谷的開村祖鄭翰鵬 (1714-1749),據悉金錢圍村民早期生活窘迫,曾經拖欠承建商款項,而被扣起祠堂和部分村屋。後來村民經由天主教區鴻慈神父(Valva Didacus D’Ayala)協助,於 1935年把祠堂以 300元按揭給教會,以解決財困。其他村民篤信天主教,教會於翰鵬鄭家祠屋頂上,豎起一個十字架並改為小教堂,名為「聖母七苦小堂」Our Lady of Sorrows Chapel。

直至 1966年天主教錦田堂區建立「聖猶達彌撒中心」(St. Jude’s Mass Centre),取代了聖母七苦小堂,為錦田八鄉區信徒進行崇拜。

區鴻慈神父亦曾經於 1934年,在另一幢按揭給教會的村屋中成立錦全學校 (小學),教育村民宣傳天主教。而翰鵬鄭家祠於 1966 年交回鄭氏族人手中,期後改辦金錢圍幼稚園至 1971 年。翰鵬鄭家祠於2010年3月22日獲列為三級歷史建築,現時家祠是村中商議事務的地方。

最具興趣的是昔日祠堂中鄭氏歷代祖先神主牌,網上流傳是被神父投進錦田河中。( 在想,其實當年金錢圍村民,大可以寄存於城門新村的鄭氏祠堂中 )

現時金錢圍村民每年重陽等節日,都前往大帽山拜祭翰鵬公。而家祠內亦有村民維持鄭氏族譜之紀錄,一般族譜除了紀錄家族人物關係之外,亦會寫下村中家族大事和祖訓等 。

130612_1370155667373

↑ 翰鵬鄭家祠與屋頂上之十字架

聖母七苦

天主教教會於翰鵬鄭家祠成立「聖母七苦小堂」,聖母七苦指聖母一生的七種苦痛,包括:

  • 第一苦: 西默盎的預言
  • 第二苦: 聖家埃及逃難
  • 第三苦: 十二歲的小耶穌失蹤三日
  • 第四苦: 耶穌背負苦架,向刑場進發
  • 第五苦: 耶穌被釘苦架
  • 第六苦: 耶穌的聖屍由苦架卸下
  • 第七苦: 耶穌聖屍埋葬

19610922churchnews

↑ 1961年金錢圍聖母七苦小堂主保瞻禮,由明理鑑副主教主持聖體降福。在主保瞻禮大典中,因小堂地方不敷應用,若干教友均跪在聖堂外參加聖祭。(相片轉載自聖伯多祿聖保祿堂 )

元朗 二三四五陸七

一篇舊文章中,介紹過「跑遊 元朗水邊圍 三四五陸」,跑遊元朗各圍村村落,才發現他們隱藏著一個有趣的數字組合,當中一些花炮會及堂口名稱,可以拼湊而數字「二三四五陸七」,而最後的一個七,便是源自金錢圍之聖母七苦小堂。估不到半年後跑遊至此,所以要介紹一下:

  • 二聖廟 | 橫洲六鄉 二聖廟
  • 三喜堂 | 元朗「崇正新村」
  • 四慶堂 | 元朗田寮村
  • 四知堂 | 橫洲六鄉 楊屋村
  • 五奎堂 | 白沙圍 五奎書室 贊臣別墅
  • 陸慶堂 | 元朗水邊圍
  • 七苦堂 | 八鄉金錢圍

130612_1370138697166

↑ 跑遊往金錢圍時,所經過之西鐵高架橋

天主教金錢圍

天主教自 1917 年起沿新界林村谷來到八鄉錦田傳教,以較弱勢的客家村落為目標,並引導村民領洗入教,因為弱勢村落多為地區上的新移民,面對土地上的限制,加上周遭的原居民欺壓,最容易接受教會滲入。

天主教早於 1928 年在長莆村成立「聖若望小堂」(天主堂),由信奉天主教的海外村民贊助興建,亦有在上輋成立聖家小堂。於聖母七苦小堂成立前,金錢圍村民都會到聖若望小堂望彌撒,小堂自 1980 年代開始一直空置。其後金錢圍成為天主教會在八鄉錦田之傳教中心,直至被吉慶圍旁的聖猶達彌撒中心取代。

聖猶達彌撒中心的主保聖人「聖猶達」是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相傳他的母親是聖母的表姊妹,聖猶達專為信徒解決憂慮和絕望。

昔日,天主教神父在新界村落中傳教並不簡單,面對新界各大氏族的傳統宗族思想,單單要令到村民放棄供奉祖先而改信天主聖母,並非一件易事。

根據元朗天主堂的早期領洗紀錄,金錢圍最早領洗的村民是鄭林 (1934年領洗) 及鄭金帶 (1935年領洗)。於 1935年的端午節,金錢圍村民決定全村改奉天主教。有趣的是當時有些元朗村民,是臨終時才接受天主教付洗的。

天主教一向藉教育推廣教務,先後支持金錢圍「錦全學校」以及元岡村、吳家村、石湖塘所成立的「四聯學校」,除了小學各級課程外,當然教授聖經的課節。

金錢圍江夏圍門樓

元朗金錢圍中,除翰鵬鄭家祠之外,另一幢歷史建築是金錢圍江夏圍,提起「江夏」二字便令人心癢,江夏直指江夏黃氏,與本人同姓,當然特別起勁。這一趟跑遊,在金錢圍附近走都找不出來,希望有機會看到。

江夏圍是梅縣黃廣僑於 1933-1936 年間所建的客家住宅。黃仿僑是著名黃金商人。江夏圍主樓又名源遠堂,於日佔時期曾經作為臨時警署,因為日軍把凹頭警署破壞。戰後 1960 年代起,江夏圍主樓被改為廠房之用。

補充: 第三次跑遊才成功找到八鄉江夏圍,看另一篇「跑遊 八鄉金錢圍江夏圍

130825_09-27-17_HDR

↑ 江夏圍的門樓,門樓寫上「江夏圍」大字

參考:

You may also like...

10 Responses

  1. sinsir says:

    江夏圍仍在,你跑遊時未到鐵橋前,有一分岔石屎車路,往千葉園方向。在路的右側,不遠的,距離鐵橋不足五分鐘跑程。

  2. terewong says:

    @sinsir sinsir 多謝你的貼士,我要再跑一次去看看江夏圍啊,這樣子跑遊才感到興奮,你也有帶隊帶領你的學生去看古蹟嗎 ?

  3. sinsir says:

    間中而矣,拜讀黃兄大作,獲益良多,我也是住元朗的,希望有天能和你同逛周圍鄉村的舊事舊物。

  4. terewong says:

    @sinsir 多得你的提示,成功去了江夏圍,也很值得一看這幢客家大宅呢。

  5. sinsir says:

    哈,能有用就好了,不用客氣!

  6. terewong says:

    @sinsir 你除了指點了我,還告訴我江夏的正字,多謝你

  7. Ca Tseng says:

    金錢圍祠堂改建教堂是當年的大騙局,姓區或歐名鴻慈神父是落入老千局被利用了,鄉長被失蹤,村民無奈任人擺佈。

  8. terewong says:

    @Ca Tseng 金錢萬惡,始終也是幫了一條村,這種例子,在元朗只出現過一次,也成為了經典

  9. CHENG’s says:

    各位朋友們:大家都想多了,我係金錢圍村村民,大家都想多了。當年將祠堂改為聖母七苦小堂,全村改為信奉天主教;理由好簡單,就係「錢」,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萬物蕭條,「窮」,食物欠缺,有啲村民返咗寳安,以前係縣城,廣州係省城;有個別村民買豬仔去咗南洋,幾十年後,結婚生仔後返咗嚟。天主教係新界傳教,見到村民生活艱苦,申請救濟糧,解救村民於水火,天大恩德。所以係中國改奉天主教嘅,多數係闔家,闔村,或闔族信奉嘅,請大家多多留心。

    另祠堂神主牌係丟在落河漂走,係經過當時所有村民同意嘅,不存在欺騙行為。
    歐鴻慈神父,係一個有大聖德神父,佢家族係英國貴族,幫助好多村民解決民生問題,有錢被錢,無錢出力(係私人嘅)。曾有村民賭錢輸晒,間屋都輸埋,佢幫村民向天主教會商量借錢還債,無息借貸,將間屋按被教會;有錢慢慢還,還哂錢就被返屋契你。鴻慈堂係為紀念歐鴻慈神父恩德而命名嘅,因呢間屋嘅村民反嚟後向港島居住也不屬回,而家變成金錢圍村公用。

    另因錦田城門新村係遲兩三年,或三四年搬嚟錦田。個陣錦田永隆圍反對城門新村建村,係上兩輩(祖父輩)村民係現今聖約瑟小學嘅空地,擺擂台,同反對嘅人公平公開比武,打到反對者怕怕,唔再反對,才可以係城門新村現址建村。所以兩村村民,同一太公,關係非常密切。

  10. terewong says:

    @CHENGs 鄭兄謝謝分享,特別打雷台的故事我未聽過,有趣,以前拳頭硬才有立足地。我也聽說以前到中國香港傳教的天主教神父都係貴族等人帶埋錢去傳教,不過以前就好吃力,因為要打破中國傳統信仰。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