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錦田 (54) -錦田南廳
跑遊元朗錦田,走到吉慶圍圍牆以南的地方,即是聖猶達天主堂以及其兩側之怡翠花園、芊逸居、斌善軒等別墅屋苑,這裡一整範圍曾經是錦田南廳的地方。 從五、六十年代的錦田高空圖看,這裡原本是一個完整的庭園住宅,面積只是稍比吉慶圍為小,園內東翼建有幾幢大屋,當地人稱為「南廳」,後來這一片地方被分割成多幅,興建了別墅樓住宅及教堂,而南廳這個名字慢慢地消失得無影無蹤。
my words, my life, my territory
跑遊元朗錦田,走到吉慶圍圍牆以南的地方,即是聖猶達天主堂以及其兩側之怡翠花園、芊逸居、斌善軒等別墅屋苑,這裡一整範圍曾經是錦田南廳的地方。 從五、六十年代的錦田高空圖看,這裡原本是一個完整的庭園住宅,面積只是稍比吉慶圍為小,園內東翼建有幾幢大屋,當地人稱為「南廳」,後來這一片地方被分割成多幅,興建了別墅樓住宅及教堂,而南廳這個名字慢慢地消失得無影無蹤。
跑遊元朗錦田,由吉慶圍走去錦田大馬路,在伯裘英文書院外的圍牆,出現了一幅新的壁畫「十五與呀美」,風格跟以往的錦田壁畫村作品不同,畫像是一對親密的老人家,披上紅衣綠格仔衣裳,喻意昔日錦田鄉的建築物,由青磚及紅磚搭建而成, 數百年間孕育了無數家庭,表達一份很窩心的情感。
跑遊元朗錦田吉慶圍,離開前到圍門拍攝,圍門內設有神位供奉土地福德正神、招財和合童子和進寶利市仙官,兩旁貼有吉慶鶴頂格神聯:「吉安神有德;慶圍福無彊」。 眼前的連環大鐵門,馳名中外,當年英國人拆走,據說是每扇門聘了十人把它們抬走,現時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內也展示了一副吉慶圍鐵門,怎樣能夠分辨出那一副鐵門是真品。
跑遊元朗錦田吉慶圍,吉慶圍鐵門逐成為了歷史文物,在五十至七十年代吸引大量英兵及遊客參觀,包括經過香港前往參加韓戰的英軍。回到1925年5月26日下午,吉慶圍鐵門歸還典禮之中,新聞報導中提及的參與鄉紳、政府官員及嘉賓有:
跑遊元朗錦田吉慶圍,神廳裡這幾塊木聯牌匾之中,以上文第一塊木聯,最具歷史價值,上下聯分別由錦田、屏山二鄉落款,亦較為特別。上聯 「南國樹屏藩,恩留郇黍」 由錦田近代著名鄉紳鄧伯裘、鄧煒堂、鄧禎祥所送,以慶祝吉慶圍鐵門於1899年被拆去26年後,於1925年獲得港英政府歸還給錦田鄉民,當年報章亦記載了鐵門歸還事件 “Kam Tin Gates Restoration Ceremony” (The Hong Kong Telegraph, May 27, 1925),而這一次可能是英國官員「第三次」關鏈性出現在錦田吉慶圍。
跑遊元朗錦田吉慶圍神廳,主廳內保存了神主牌,牆上懸有吉祥彩門、花炮蝠鼠彩頂、剌繡橫幅以及幾副木對聯。每副對聯都有自己的人物故事,在錦田吉慶圍裡,最經典的一段歷史故事,是環繞著港英政府接管新界時,鐵門被拆走的事件:
跑遊元朗錦田吉慶圍神廳,神壇上大小兩塊神主牌,大的一牌是讓錦田十年一屆醮會時,請去神棚供奉時所用,原來兩塊神主牌並不是一模一樣,神祇的名字和排列稍有不同。
跑遊元朗錦田吉慶圍,踏入古老圍門後,先走去圍尾中軸線後方的神廳。吉慶圍神廳屋頂呈鑊耳造型,在元朗區內仍然保留的鑊耳建築物所餘無幾,可能只有屏山坑頭村青磚鑊耳大宅、大江埔天德宮以及吉慶圍神廳。神廳大門橫批:「神光普照」,兩旁貼有約三米高對聯:「聖德宏深,戶戶同沾富貴;春光明媚 ,家家共享榮華」,對聯喻意吉慶圍居民生沽繁華美好,在昔日吉慶圍的舊照片中亦有出現。
跑遊元朗錦田,走到錦田吉慶圍前,今次要看的,是距離吉慶圍不遠處一座約五、六米高英泥水塔,位於一個水井旁邊。這個水塔是1964年由錦田村民合力開井及興建,由元朗理民府撥出英泥沙石,建成後水塔還欠電動水泵,食水無法送到塔上儲水池,當時指錦田農民生活窮困,於是請求了嘉道理農業輔助會之嘉道理兄弟協助。
跑遊錦田泰康圍、永隆圍與吉慶圍,這三條圍昔日被統稱為南圍,是繼錦田水頭村及水尾村擴展出來的圍村,相信是鄧氏族人數量增加,加上鄧氏於宋明之間因為皇姑相認後,鄧氏授封稅院的賞賜,家族功名之外更升格與皇族有關連,鄧氏子孫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繁衍並增建吉慶圍、永隆圍、泰康圍、祠堂村及高埔村等,當時錦田等地還是舊稱為「岑田」。 錦田的名字,源於明萬曆十五年(1587),新安縣發生旱災饑荒成災,知縣邱體乾傾盡縣府官倉仍然不能解困,唯有向鄉伸籌款賑災,當時錦田水尾村的鄧元勳慷慨捐穀十二萬斤賑災。邱體乾感激之餘,親自率船到岑田鄉取糧及答謝,他看到岑田「地皆膏腴,正錦繡之鄉村也」,自此岑田鄉名為錦田。 泰康圍、永隆圍與吉慶圍的圍門皆被列入歷史性建築,不過這三條圍村裡都沒有建立鄧氏宗祠,現時錦田的四幢鄧氏宗祠分別建於水頭村、水尾村及祠堂村中。詳細的岑田故事可以參考另一篇跑遊文章:跑遊元朗錦田 (2) – 圭角山岑里田北圍、錦田雞公嶺水頭村水尾村。
More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