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十八鄉 (9) - 大旗嶺村歷史性建築群

回憶起第一次到元朗大旗嶺村,是 2008 年新年初三的假期,當時在大棠路古宅「筱廬」外欣賞拍照。這一條大旗嶺村,跟鄰近之崇正新村等,圴是元朗十八鄉之中較後期成立的村落。大抵在港英政府管治之下,香港社會比較週邊地區穩定,吸引了大批居民或華僑遷居,在相當人口時正式立村。

大旗嶺村範圍相當廣濶,現時部份土地改建成大廈住宅,村路縱橫連貫,當中仍然保留多間民初建成的住宅,從建築裝飾可見四邑及客家建築特色。這些建築物,部份被列入香港歷史性建築物清單。

昔日大旗嶺村外有賣零食的小鋪,米舖,村中還有豬欄和果園,腸粉和麵條工場,光明學校舊校舍、嶺文學校等。大旗嶺村居民擁躍參與神誕慶祝,遇上村民正在練習舞獅舞麒麟,為將即來臨的天后誕巡遊作準備。

大旗嶺村歷史建築群

大旗嶺村村,包括以下歷史性建築物,包括:26/27號、45號、112號、119號、173號、186/188號、542號及 643號,在村中游走,像尋寶般找尋這些珍貴建築。

21-23號子養書室

大旗嶺村 21-23 號,是村中「子養書室」,單進式建築物沒有額外的裝飾,子養書室曾經改名為正心幼稚園,在附近可以看到幼稚園的門牌。子養書室外牆有對聯,寫上「子以四教,養育三才」。

子養書室由梁子養三名兒子興建。從高空照片可見,書室早於 1924 年已建成。日佔(1941-1945年)前,子養書室主要為大旗嶺村及馬田村的子弟提供傳統卜卜齋教學,至戰後停辦。1970 年代至 1980 年代終,書室改作靜心幼稚園。此外,書室亦是梁氏族人的祠堂,直至近年為止,每逢婚事及主要節日,族人都會設盆菜宴款客。現時,書室由梁氏三房的後裔每隔兩年輪流管理。

26-27號梁氏祖屋

大旗嶺村 26-27 號,位於子養書室旁,兩層樓之青磚大屋,今天仍然有村民居住,建築物乃1920年代的建築物,屬於子養書室的梁氏擁有。梁氏是其中一枝靠早定居的姓氏(另外有鄧、李、張、江、潘、沈及馮等氏族居住),梁氏來自台山白石鄉,1920 年代定居大旗嶺村,此青磚屋幾乎見證了梁氏在村內的發展事跡。

從這幢大座宅的另一側,可以看到其他兩個門牌124、125號,可能是兩家大屋分開成四間居室。

45號馮氏大屋

大旗嶺村45號主樓、門樓、圍牆及附屬建築物,樓頂刻有建築年份 1926, 屬於昔日典型四邑民居,包含了中西合璧的特點。45 及 46 號是一對相同款式的建築物,外牆由青磚砌成,牆腳用大石作基座,昔日門前建有風水塘,現時改為停車場。

45號馮氏大屋,是於1926年由馮延瑤(1875-1966)所建成,大屋由主樓、門樓、附屬建築物及圍牆組成。早於1890年代,馮氏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工作。日治時期(1941-1945),馮延瑤的次子馮其祥曾經加入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動,至今馮氏族人仍在該址居住。

伸延閱讀:

112號鍾錫墀祖屋

大旗嶺村112號屬於兩層高青磚村屋,二樓建有寶瓶欄柵露台,外牆的雕飾仍然保存良好,具有古老大宅的特色,擁有西關大宅式趟櫳門還在,每一個窗框都有細緻的裝飾。

建築物於1924—1945年間所建,前屋主鍾錫墀在1970年代曾擔任大旗嶺村村長,鍾氏早期是務農及飼養家禽維生,1960年代鍾氏在元朗新墟經營涼茶店,當時鄉民生活清貧,較少到醫院治理,偏向於服用草藥涼茶。據悉鍾氏家族一直積極參與鄉事,後來有傳祖屋已經出售。

119號林屋

119號已經改建為新型村屋「尚林」Grandwood,前身是一幢建於1928年的青磚舊屋,兩層高青磚屋裝飾了獨特的山花,由紐約餐館工作的林炳德匯錢興建,給妻兒在大旗嶺居住。林炳德在1928-1930年間居住在大旗嶺,然後返回紐約工作,直至退休後才重返大旗嶺村定居,直至1956年離世。林炳德的兒子在1949年於屋前空地舉行婚宴。

119號屋前有瑞生園及瑞廬,同樣富歷史價值。

107號永慶堂

大旗嶺107號,昔日是大旗嶺一區35號,大宅建有大騎樓及開揚的陽台,園庭四周全身高圍牆,屋項有灰塑「永慶堂」大字,屬於村中李氏。

138號

在同香園旁沿路可通至138號大屋,注意這一區的屋宇均向大馬路方向興建

173號

大旗嶺村173號,兩層高地標式古老大樓,座落在往來大樹下天后廟至元朗墟之間的主要通道旁,屋宇龐大亦比較為矚目,似乎一直被空置,從外牆的裝飾可以幻想到大宅當年的華麗。這一幢典型的四邑式建築,矮牆上刻有建造年份 1927。

據古蹟辦記錄,大屋屬於林彪庭的祖母所建,府宅座東向西,與其他向北的座向不同。宅前的水井曾經是大旗嶺村的主要食水來源之一,直至1980年代政府在村裡鋪設公共水管後才停用。


186-188號

大旗嶺村186、188號位於尚悅前,建築物在1931年或以前由深圳布吉李氏所建,後來他前往巴西聖保羅經營一家中國餐館。屋宇至2002 年前一直有人居住,直至2002年後一直空置。

542號五福居

大旗嶺村542號五福居,建築物顯得破落,外牆貼有「五福居」名稱,由一位黃姓加拿大歸僑,於1930年代退休回港後買下陳氏族人的土地所建成。日治時期(1941-1945)村屋售予何姓的村民,日治後又轉售給林姓的客家村民。(補充:2020年五福居已拆卸)

643號筱廬

大棠路側建有一所大宅「筱廬」,由陳慕青於二戰前1940始建至1942年建成,是一幢兩層高石屎建築物,雖然建築不是用青磚或泥磚所砌,建築物擁有中國建築特色,二樓建有露台,上有寫有「筱廬」的牌匾。陳慕青早年在印尼經商,日治期間(1941-1945)陳慕青返回家鄉梅縣居住,讓親在筱廬暫住。

據說戰事結束時,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所屬之自衛隊曾經以筱廬作為集結地。陳慕青自戰後回港後,長居於筱廬;而其子孫也居於該大宅。細看「筱廬」不難聯想起粉嶺龍躍頭之「石廬」(fotop 相冊),兩者均有類似的建築特色。

148號古老青磚屋

大旗嶺村148號,是靠鳳麒路燒烤場一面的古老青磚大屋,屋前懸有一幅木對聯「山川聚秀、奎壁聯輝」,大約是四幢古屋的建築群。

18號愉苑

大旗嶺村村18號愉苑,門樓及建築物裝飾細緻,門樓可見古老門鐘,近年來屋園內一直放滿雜物,似乎仍然有村民居住。

You may also like...

32 Responses

  1. Perth says:

    你好似去送信!哈

  2. terewong says:

    我去送信就好容易派錯,因為我要靠手機錄音,去記低相片中大屋的門牌號碼。

  3. onefamily says:

    Tere,你做乜係中大唔讀香港歷史建築文物保護?

  4. Janet says:

    恭喜你離你遊勻全港的歴史建築這個目標又邁前一步

  5. terewong says:

    @Janet 全港有1444個被評為歴史建築, 淨係元南朗南和元朗北都有排行啊。

  6. terewong says:

    @OneFamily 興趣和學業往往是無法掛鉤的,乜中大有呢一科架咩

  7. Janet says:

    Haha, CUHK’s Dept of history got a course called 香港的古物與古蹟, should be very suitable for you =)

    http://www.history.cuhk.edu.hk/CourseWeb/201112/HIST5559/

  8. terewong says:

    蘋果日報 20130815 報導了一篇「荒廢後屢傳麻雀耍樂聲 鬼屋之首筱廬 逾70年歷史恐被毀」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815/18379411 ,刊登出來那張「昔日筱廬」相片,是否好似我本文所影的照片呢,無論角度和構圖都好相似呢。

  9. onefamily says:

    謝謝 Tere.

    原來大旗嶺村咁大. 筱廬外表好吸引. 窗戶結構是木雕木刻,可惜不能入去看看

  10. terewong says:

    @onefamily 大旗嶺都幾大、不過週遭好多地起曬高樓大廈了

  11. Eddy says:

    我87-89年時候住大旗嶺55X號,很舊式的房屋,在2012年尾我還回去看過舊屋,已經荒廢沒有人住。我感覺大旗嶺比以前冷清了很多,無咩人只係得狗吠聲。

  12. terewong says:

    @Eddy 你好,55X即是昔日學校附近嗎?

  13. noo says:

    什么时候写一下石塘村

  14. terewong says:

    @noo 石塘村,在坳頭楊屋村附近,印象中是住上一些散戶,又並非一條傳統村落,希望有緣可以認識更多關於這條村的故事,到時撰文記錄

  15. noo says:

    期待。我去过一次,在山上,错落有致,非常有景观感。许多老房子,想必也有很多故事。好像那里还有一个庙宇。

  16. terewong says:

    @noo 坳頭蠔殼山下有廟宇的

  17. Minnie says:

    請問光明學校舊校舍是不是已經拆了?

  18. terewong says:

    @Minnie 拆剩一幢校舍在馬路轉角位做咗地產

  19. Martin Lam says:

    我係大旗嶺542號林姓後人之一,想補充一下資料。原地係由宣統年代批出,第一次買賣係民國時期一份報紙證明。原本係兩間主建築物,後來分拆出黃姓(不能證實是否黃姓歸橋後人)及何姓兩塊地,而我爺爺就係從何姓手上買入542號(原先二區二號)。而黃姓果邊90代重建後住到2000年左右政府收地擴建馬路。而原先兩間屋中並無圍牆分隔,因此我加建坑板圍牆以分隔馬路。而542號並不是叫五福居,原名叫畢園。如果你轉去花園門口可能見到當年由我父親寫畢園門牌痕跡。

  20. terewong says:

    @Martin 林兄,謝謝你的補充,太好了,下次返香港時,要再去看畢園,請問畢園的畢字有沒有意思的呢,剛剛地圖睇鶴園附近,看到 541, 543, 544, 545 就是看不到543號 ( https://www.hkmapservice.gov.hk/ );看到大旗嶺林姓,就想令人想起林蘊興的梅縣蕉嶺林氏。記得黃師傅介紹,如果是五福居的話,以前嶺文學校洪新叔曾經住過這兒。

  21. Martin Lam says:

    鴻新叔就係我爺爺,我爸爸就係元烈。兩個都曾經係村內小學嶺文小學嘅校工。所以區內長大有40歲以上嘅都應該識我爸爸或爺爺。至於畢園我只知花園位置曾種左多棵果樹(龍眼及荔枝等)因此稱為園,後來因我地出世,草地又易有蛇,因此斬樹舖石矢。但畢字由我爺爺改,佢死時我仲係小學生。所以不得而知。而我地就屬梅縣客家,聽長輩講我叔公,即我爺爺堂兄弟曾做嶺文小學嘅校長,因此當年就安排我爺爺同嫲嫲做校工。但都係從老人家口傳。

    另外,我講漏左,塊地應該斬開左三份,一份做左廠,係我小時候已經被政府收回。

  22. Martin Lam says:

    問左屋企人,我叔公係叫林蘊興。我細個阿爸阿媽會帶我去佢屋企拜年。但果時好細個,淨係記得佢住係美孚新邨。

  23. terewong says:

    @Martin 林蘊興是大旗嶺鄉紳,有份創辦嶺文學校和慶三學校,以前他有一幢大屋叫同慶樓在譽88那一邊,最近這兩篇文有提起他。
    http://blog.terewong.com/archives/21374
    http://blog.terewong.com/archives/21476

  24. Martin Lam says:

    果時我太細,只係知呢個叔公好有錢,個單位好大同有個大海景

  25. terewong says:

    @Martin 今天美孚新村面向海景即向荔枝角公園的一列單位都是大露台大呎數單位,都是有錢富戶,看地下停車場的車也可以看到,哈。
    在嶺文學校一文裡有提到鴻新叔,有沒有看刲呢

  26. Martin Lam says:

    有,果時我小息要幫阿爸手賣野,無得玩。不過就可以入
    任攞野食

  27. KG Lam says:

    我係你大佬,你就好啦,可以任食,我係領文讀書時幫呀公呀婆係小食部只可以做野,乜都冇得食

  28. terewong says:

    @KG LAM 盡責的小食部「伙記」, 今天去嶺文仲可以見到隔離士多個生曬鏽維他奶廣告鐵牌

  29. Martin Lam says:

    慘得過老豆鍚我^^

  30. Martin Lam says:

    現在停車場位置係光明學校舊址部份,地產應該係校務處位置

  1. February 23, 2018

    […] ↑   大旗嶺 1926 馮氏大屋(2012年攝),照片自跑遊元朗舊文章:跑遊元朗十八鄉 - 大旗嶺村歷史性建築群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