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八鄉 (21) - 蓮花地
跑遊八鄉水盞田村後,跨過錦上路便是蓮花地,步入村內,看到蓮花地跟永寜里、竹坑、下輋一樣,保留了傳統圍村的圍門及風水池。
蓮花里圍前的禾坪兩端盡頭置有石壆欄著,橫台山永寜里也有一樣的佈置,可能是風水原故。回看蓮花地這一個風水池,可以說得上是區內最精緻,因為加入了噴水效果,節日慶祝時為村落增添氣紛。
風水池是一般傳統圍村的元素,包括圍門、村前風水池、還有村後的山丘或風水林,這些都是客圍村的基本風水佈局。所謂風水,說到尾也就是客家人的建築智慧。昔日客家人建村時,會在村前方建風水塘,一來是對應堪輿學中所指的儲水聚財作用,二來可以利用挖掘出來的泥土去堆填土地興建村屋。除此之外,風水池一般位於村落前方,附著空氣中的塵埃,改善空氣質素。夏天時,南風經過風水池連同濕氣送到村中,令環境更濕潤;冬天時,配合圍後方的風水林或山丘,令到乾燥的北風被阻於圍外,令到圍村有冬暖夏涼之效果。
今次去看了村中郭氏宗祠、馮氏家祠及神廳,下次有機會,要再到蓮花地,去看蓮花地郭氏舊屋(109-112號)
↑ 蓮花地圍門及圍門前風水池
蓮花地
蓮花地位於八鄉錦上路,是一條雜姓村落,包括郭、李、馮及鄭氏,郭氏乃最初定居於蓮花地的氏族,看郭氏宗族的規模及位置,大約也可以暸解得到。後來,蓮花地李氏及鄭氏遷出至牛徑,馮氏亦有族人遷至水流田居住。
↑ 蓮花地圍門及圍門前風水池
圍門
蓮花地圍門刻有對聯「蓮城富貴;花地吉祥」,撗批「恩光」,大門上嵌有橫匾:「爰得我所」。
「爰得我所」四字,出自於中國《詩經》詩歌集中《魏風》的一篇《碩鼠》,這首詩歌大抵是諷刺統治者為一隻貪得無厭、偷吃人民莊稼黍麥的大碩鼠,人民為了脫離這種壓迫困境,誓要離開家園去尋覓一片乾淨的樂土。詩中「爰得我所」正指人尋獲到安居的處所,即是樂土。
↑ 蓮花地圍門
李漸鴻
蓮花地圍門內懸有一副紅底金漆的「恩魁」功名匾額,是廣東提學使司提學使沈曾桐為宣統二年庚戌考取恩貢生一名李漸鴻立,這一幅李漸鴻的「恩魁」匾額,在元朗八鄉四處地方同時出現,分別是蓮花地圍門、水盞田李氏世居、牛徑李氏宗祠慶善堂、和牛徑李漸鴻故居。李漸鴻並非蓮花村民,這一位清未貢生,曾經在蓮花地的同益學校及牛徑翊廷書室執教,所以蓮花地亦以此為榮,亦鼓勵村中子弟努力讀書學習。
說起李漸鴻,李漸鴻故居位於牛徑,大宅被一幢粗糙的英泥外牆掩蔽,裡頭是一幢傳統青磚房屋,正門掛著紅色「恩魁」牌匾。李漸鴻故居建於宣統二年(1910),他考取恩魁後,為家人和四名兄弟而建。牛徑李氏的祖先,據悉源自烏蛟騰李明亮一脈,由烏蛟騰輾轉先居住在蓮花地,最後於清道光年間(約1847)由其後人李瓊林定居牛徑開基創業。
↑ 李漸鴻之恩魁牌匾
恩魁
每次看李漸鴻封「恩魁」的匾額上的年份,想問為什麼宣統二年 (1910),於科舉廢除五年後,仍然有貢試存在,清未之科舉早已在光緒三十一年 (1905 年) 由袁世凱和張之洞奏請廢除,這項決定是基於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的衝擊 (1900) ,再加上日俄戰爭,令到清朝有識之士加速變法和革命,廢除了實行千餘年的科舉制度,以便推廣新式西學堂及派遣學生出國留學,自始鄉試會試相繼停止。
在元朗屏山亦出現另一位宣統二年之貢生鄧翹嶽,在屏山鄧氏宗祠中正懸掛一個「歲魁」牌匾,上書內容是「欽命廣東提學史司提學史沈曾桐為;歲魁;宣統二年一名歲貢生鄧翹嶽立」,鄧翹嶽是鄧國英之兒子,証明同年產生了李漸鴻和鄧翹嶽立兩位貢生,他們分別取得「恩魁」和「歲魁」,那麼若宣統二年庚戌是覃恩(加恩)的年份,兩者應該都在恩科奪魁,皆是「恩魁」或「恩貢」?可能當年貢舉試中,李漸鴻以第一名考取「恩貢」,而以第二名次貢鄧翹嶽被封為「歲貢」,但是兩個匾上都寫著「一名貢生」,那麼是指第一名還是其中一名?
正式而言,貢舉中獲取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前十名者稱:「元魁」,十一名至十二名者稱:「會魁」,恩科之年第一名稱為「恩貢」,所以可能只是其中一名。
另外,若宣統二年是恩詔之年,那麼當年清朝廷有什麼慶典,要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特別開科考試呢?慶典談不上,反之再過一年,宣統三年廣州黃花崗起義,滿清便被推反了。我對清未科舉不太熟悉,締造出心中這些謎團。
↑ 慶善堂中所懸之李漸鴻恩魁功名牌匾
↑ 李漸鴻故居,正門掛著紅色「恩魁」牌匾
郭氏宗祠
蓮花地圍前一角,有一幢好搶眼的郭氏宗祠,大門斜置在一角,兩旁刻有對聯「福蔭宗支歌盛世;善聯鄉里樂豐年」,橫批「保合太和」,相信是風水佈局,道理上有點似廈村靈渡寺的大門設計。入內後有另一副以「福善」為鶴頂格的對聯:「福宜多積;善有餘慶」,因為這幢郭氏宗祠,亦稱為福善堂。
福善堂這個名稱,令人想起蓮花地及牛徑幾間祠堂,皆以X善堂為祖堂名稱,包括郭氏福善堂、李氏慶善堂、鄭氏達善堂。
↑ 蓮花地郭氏宗祠大門
郭氏源流遠
郭氏宗祠裡有一塊重建碑誌,記錄了郭氏起源及發展,在此把這一篇碑誌內容記錄,並嘗試暸解一下當中的故事。
郭氏宗祠重建碑誌
郭氏源流遠,世系歷代傳,據史書記載,
西周姬姓裔,武王封郡邑,文王弟虢叔,[1]
地處虞鄭間,西虢為地名。平王東遷時,
矢奪虢叔地,復封虢叔裔,後稱號郭公,[2]
子孫郭為姓,汾水兩河畔,便成郭氏家。
五十三代傳,汾陽邑郡王,公曰郭子儀,[3]
揚名顯天下,宗族逐大興。新唐書譜學,
宰相世系表,華陰郭氏考,證出自山西,
後有八支裔,遷離汾陽縣,落藉遍華夏。[4]
成大公家譜,距今五百載,遠朔至明朝,
先世祖考諱,惠政字元德,生於明天順,
終年正德時,始祖考諱盛,原藉江蘇省,
常州宜興人,永樂年間生,景泰乙亥終,[5]
公以廕世襲,昭信爵校尉,迨宦粵任滿,
闢山修路阻,不復返江南,故鄉逐落藉,
吉宅卜南頭,城內居東門,聚族安樂窩,
稅曰享丞嘗,所遺稅院地,久永遠垂諸,
清水湖東嶺,開基連創業,貽謀裕後盛,
子孫見繁衍,先祖餘福蔭,遺澤可念哉,
巨田六世祖,輾轉向南從,八鄉元崗村,
師熟執教鞭,落藉蓮花地,祠堂孫裔建,[6]
字額福善堂,座落廣東省,寶安縣城外,
司屬乃九龍,府藉在新界,市為元朗墟,
八鄉蓮花地,座東西方向,洞天為福地,
南面接圍門,毗鄰村公所,開陽西斜照,
風貌實親和,橫樑十五行,青磚承瓦頂,
高籬接環笆,廊閣向前走,通達至庭前,
佈局三進堂,前廳迎賓客,四水盡歸池,
足履過天印,叩首見堂前,廂房兩偏廳,
議論宗親事,正壇專供奉,太原歷代祖,
節令嘗祭祀,迎親逢喜慶,歷來香火盛,
五載來建醮,極盛鼎一時,巨田宗族裔,
奉祀至誠心。 [7]
祖傳十一世,禧隆和旋碧,房分兩祖堂,
子孫續繁衍,時至九九年,遭逢颱風至,[8]
水患變成災,前朝建築物,久歷逢失修,
神壇經破落,極時復興時,交老同叔伯,
幾經共商量,議決修建事,浩費達百萬,
齊來共承擔,協力兼齊心,盛古事玉成,
同心又同德,籌備復興工,師承尊風水,
共襄宗族務,并錄字派詩,合共四十言,
謹詳列於后。
建大南華賢,朝崇錫汝全,良才宏秉毓,
厚德兆聯元,立業文明盛,平章濟美延,
善祥慶廣衍,奕世澤昌綿。
迴轉永不息,藉供日冠期,字輩來參照。
落成時屆至,誠邀我宗親,中大歷史系,
郭少棠教授,主持揭幕禮,共沐祖恩光,
神人共歡樂,合境保安康,世澤享太平,
泐石為啟示,永誌萬年基。
新界元朗八鄉蓮花地村郭氏宗祠重建委員會
公元二零零零年歲次庚辰龍年初冬謹誌
這一篇郭氏宗祠碑誌,並非列出捐款重建的鄉賢名單,而是借重建祠堂一事,道出郭氏得姓的淵源,然後記載蓮花地郭氏遷居經過及歷史,整篇文章每句五字,簡單直接,每字鏗鏘;令人想起最近跑遊屯門鄉黃崗圍(坭圍)圍門外的簡歷碑記,同樣地把宗族的源流及建村歷史刻成碑誌,好讓人慎終追遠。
本人並非郭氏子弟,只是嘗試從碑記中,去暸解當中郭氏源遠流長的故事:
[1]:虢叔
周朝時期,周文王十子中第二名兒子周武王誅紂滅殷商後,建立西周(前1045年),周武王把幾兄弟分封各處,同時亦把二叔虢仲封在制地(東虢),三叔虢叔封在雍地(西虢),西虢鄰近虞國及鄭國兩個封侯國,而虢叔是曰後郭氏的得姓始祖。有另一說法,指虢叔被封之地是東虢,而非西虢,不過既然郭氏宗祠中這一篇碑文指「西虢為地名」,故此稱以西虢。
[2]:郭公
周武王之西周時期,傳至周平王時(前770年),於晉國和鄭國支持周室東遷,平王遷都雒邑,鄭武王兼併虢叔之地,後來成為了楚國攻周的藉口,周平王唯有恢復虢叔後裔姬予的封號,封於陽曲,並號稱為郭公,是郭姓之起源。古時「虢」發音與「郭」相同,虢郭二字相通。
[3]:郭子儀
不少郭氏族人自稱為郭子儀後裔,郭子儀是周朝虢叔後裔,乃唐代著名軍將,由武狀元而官至宰相,郭子儀平息「安史之亂」,數次挽救唐代宗室,被喻為「功蓋天下、再造唐室」。郭子儀於寶應年間(762)被封為「汾陽郡王」。郭子儀的八子七婿皆成為了朝廷重要官員,於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昇平公主更下嫁郭子儀第六子郭曖,成為附馬世家。
八鄉古廟中有一件泥塑雕像,便是以「郭子儀拜壽」為題材,當年汾陽王郭子儀大壽,兒子女婿皆前來拜壽,唯獨是郭曖的妻子昇平公主,自恃金枝玉葉的身份而不肯拜壽,郭曖回府與公主理論,繼而醉打金枝(公主)。後來,公主受欺告上金殿,郭子儀綁子面聖請罪,郭母至後宮找皇后商議,藉機對駙馬公主進行了一番教訓,並勸解夫妻和好,大結局當然是全家向郭子儀拜壽的熱鬧場面。
五代十國時期郭氏後裔南遷(衣冠南渡),而所謂「汾陽郭氏」皆泛指是郭子儀的後裔。除了八鄉蓮花地之外,大嶼山白芒亦有郭氏族人居住以及建有郭氏宗祠,白芒郭氏遷自福建上杭,同樣視郭子儀為家聲。
[4]:八支裔
碑記中指出有郭子儀後有八支裔,郭子儀有八子七婿,皆為顯貴。據悉南宋寧宗開禧元年間(1205),郭子儀後裔郭宗盛等,跟隨羅貴帶領的三十六姓九十七人的中原人士從南雄珠璣巷,南遷至廣東省珠江三角洲一帶,郭宗盛攜眷沿北江南下,居留在廣州東漖橫磋,現時廣州東漖郭氏有八大房。
[5]:郭氏第一世祖
郭氏第一世祖郭盛,出生於明朝永樂十一年(1413),居住在新安縣城的南頭(深圳南山區)附近。至於碑文所指的明朝天順年間(1457-1464)出生的郭氏先祖惠政字元德,則未知悉。
[6]:蓮花地始祖郭巨田
郭氏第六世祖郭巨田(1507-1567),生於明正德年二年,由南頭遷至八鄉,最初居於元崗村任書塾老師。郭巨田的後人郭禧隆及郭旋壁,於明未清初期間,往蓮花地定居,郭巨田逐成為蓮花地郭氏的始祖。
[7]:太平清醮
蓮花地太平清醮,是八鄉中三條仍然保持打醮習俗的村落之一,蓮花地每五年舉辦一屆,在村中搭醮棚及準備鬼王等紮作,透過壇場及打醮活動向眾神祈求居民平安,酬謝神恩,數天的打醮活動中、有粵劇折子戲、喃嘸法事以及齋菜等,打醮亦是展示村落團結力及財力的活動,鄰近各村亦會派出獅隊賀醮。
[8]:祠堂重建
祠堂經歷了1999年颱風約克吹襲後被破壞而重建,於2000年落成至今。
↑ 蓮花地郭氏宗祠內
馮氏家祠(琼友堂)
蓮花地馮氏,馮氏四世祖馮琼友由廣東佛山遷移至深圳,繼遷於蓮花地這個地方落檐。蓮花地村內建馮氏宗祠,位於圍後最後一排,大門嵌有堂聯:「藉承先業;福蔭後人」。
相信此幢單間兩進式祠堂乃屬重建,是紀念蓮花地的第一代馮氏祖先馮琼友,在祠堂附近另有一幢馮氏祖堂建築物。蓮花地馮氏後人,馮氏十世祖馮品立繁衍至水流田,水流田的馮家屋排屋見證這一段歷史。
元朗區內舊村落中,有馮氏居住者的不多,跑遊過的地方有橫洲馮家圍(遷自屏山塘坊村),還有屏山洪屋村、八鄉大江埔、十八鄉大旗嶺村,而大旗嶺村最早乃梁氏居住,後來也加入馮氏。
↑ 蓮花地馮氏宗祠
始平世澤
馮氏得姓的來源,跟郭氏一樣也是發生在周朝。
馮姓郡望始平、要追溯至夏商周年代(公元前千多年)的故事,當時周文王屬於周氏族首領,他的十八名兒子中的第十五子稱為「畢公高」,畢公高曾輔佐周武王(周文王的次子),周武士分封諸侯時,畢公高授封畢國 (今陝西西安西南)的土地,後來畢國被西戎(中原以西的部落)所滅,畢公高的後人畢萬投奔至晉國,並成為晉國大夫隨晉獻公出征,屢立戰功後獲封「魏地」(今山西省芮城北),並授任為魏大夫,賜畢萬奉祿食埰地于馮城(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南),畢萬的子孫後來以封邑的地命為姓氏,是馮氏之發源處,而魏地的子孫以魏為姓氏,魏氏後裔魏斯建立魏國,即是戰國七雄時代的魏國。馮氏後人繁衍,當中馮氏名望世族都源自於陝西省始平這個地方,所以馮氏以始平為郡望。
中國的姓氏大部份源於國名或封邑的地名,所以馮氏、魏氏亦算是同一祖宗,除此之外,這一位畢公高亦衍生了畢氏和龐氏。
↑ 祠堂附近另有一幢馮氏祖堂建築物
神廳
蓮花地圍後建有神廳,大門刻有門聯「合圍德澤;山嶽鍾靈」,「合山」二字正好代表了蓮花地與牛徑幾個不同姓氏,昔日蓮花地與牛徑合辦「合山圍太平清醮」,今天二村各自舉辦打醮活動。現時蓮花地舉行打醮前,打緣首醮首的儀式,便是在神廳進行。
↑ 蓮花地神廳
昨天到莲花池一游,发现村公所旁边,围门右边有一口小炮,我问村公所内人士,他们也不知道。
@杨庆标 你好,小炮可能是昔日防禦用途,也可能跟鄰村打交時也用得上,一般問村民,可以不想花時間告訴別人啊
很詳細對歷史姓氏有更深的了解。
@碧貞 謝謝,說真的,還是要多謝前人和長輩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