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錦田鄉 (7) -逢吉鄉 元朗靈愛學校前身之靈愛草廬
承接上一篇「跑遊元朗逢吉鄉 (2) – 義塚 忠烈祠 榮可堂 明園」,介紹過香港歷史上第一幢有文字記載的學校 – 錦田「力瀛齋」,力瀛齋是北宋時代鄧符協於岑田桂角山南麓創立,現時只有記載中書齋旁的「圭角泉」有蹟可尋。
當天走至圭角泉時,曾經路過一間狗場,同行的冼老師介紹了狗場中一幢毫不起眼,但極具意思的建築物,那就是1934年元朗靈愛小學創辦人鄭肖珍女士,於逢吉鄉農場中創立的女校草廬,也就是靈愛小學的前身。
這算是一場緣份,因為元朗聖公會靈愛小學是我的母校,畢業幾十年適逢冼老師領遊逢吉鄉一帶鄉間和分享了《 荒村興學憶靈愛 》一文,才暸解到靈愛學校一段創校歷史,加上最近在網絡上遇到黃純碧老師,於是提起勁來完成這篇文章,把新界私塾、李益三、鄭肖珍、逢吉鄉、草廬、靈愛小學、元朗福音堂、聖馬提亞堂等故事撮合在一起。
寫到這裡,突然回顧起元朗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名字,先有落檐建村的客家人,有眾村落之名人鄉紳、有光宗耀祖考獲功名的人仕、有家財萬貫的大地主、有抗英烈士和抗日英雄、卻甚少出現女性的名字,如果要數元朗區內傑出女性歷史人物,鄭肖珍女士必定佔有一席,因為她在二十世紀初,致力推動了元朗區內教育及聖公會教務的發展。(伸延閱讀:元朗 歷史事件簿)
↑ 跑遊元朗靈愛學校
私塾
先略談新界私塾,中國在光緒三十一年 (1905) 慈禧接受並立刻停止科舉的意見,清廷隨即發布喻旨停止各級科舉考試,元朗村落間以傳統卜卜齋形式教學的書室,逐改為教授現代科目。
港英政府早於 1904年在元朗凹頭成立了元朗小學,加上 1911年(辛亥年)香港的新學制逐漸成立,元朗區在1920 年代開始陸續興建新式學校,例如八鄉同益學堂建成 (1921),當中亦有智識份子辦學成立私塾,這類小型私立學校在香港各處都有,當時私塾的數量仍相當多,例如龍田村龍田書室 (1926) ,以及元朗區市中一幢為人熟悉的私塾,就是 1934 年由前清秀才黃子律於大橋村所創辦之鐘聲學校(即現時安寧路裕豐樓幼稚園的位置,建校前該處是搾花生油廠),鐘聲學校意思是平旦鐘聲之意。(看舊文章:跑遊 消失中的村落 – 元朗大橋村)。
↑ 龍田村龍田書室 (1926)
逢吉鄉
當時香港女子的讀書機會較男孩少,因為傳統中國社會中女子被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一直以來傳統的中式私塾都不太接受女子教育,反而一些由教會所辦的孤兒院或女書院,讓女孩接受教育。
當時有一位女士在元朗逢吉鄉這種偏僻的地方為女孩子教學,這位女士正是李益三夫人(鄭肖珍女士),她於 1934 年在丈夫李益三先生的一幢元朗私人農舍「草廬」中,創辦私塾教學。曾經從網絡上搜索得到一位名為李益三的資料,供職於英商和記洋行從事五金器材業達四十一年並於 1967年榮休,未知道是否同一人。
↑ 據悉畫面右方一幢村居是昔日鄭肖珍授學的地方
↑ 現時「草廬」的地點仍然隱藏在逢吉鄉一間狗場之中
李益三、鄭肖珍
鄭肖珍以私塾形式教授中西方知識文化,學生中以女生較多,可能是因為鄭肖珍本身畢業於聖公會創辦的漢文學校「飛利女校」 Fairlea Girls’ School ( 後來飛利女校與維多利亞女校合拼為協恩中學,意思是「兩校協作以見證神恩」) ,飛利女校的創校目的是希望其他平民女子有機會走入學堂,接受新式教育。鄭肖珍後來接受了師範訓練,成為她婚後在逢吉鄉中興辦私塾的動力,貫徹了飛利女校這份精神,亦為培育元朗鄉村的下一代略盡綿力。
元朗福音堂
鄭肖珍除了教學,亦有致力在元朗區推廣聖公會基督教, 1939 年6月29日( Feast of Saints Peter and Paul )「元朗福音堂」於大馬路13號 (冠元酒家旁) 正式成立,當時尚未有駐堂牧師,元朗福音堂堂務就由鄭肖珍主理。那段時間,中國正進行抗日戰爭(1937-1945年),大量國內陸逃難者進入香港,教友數目增加並需要教會關懷牧養。
↑ 昔日元朗大馬路(右)大棠路(左)交界
錦田福音堂 錦田聖約瑟堂
在元朗福音堂成立同年(1939年),鄭肖珍之私塾草盧由逢吉鄉搬遷至水邊村媽廟路口。不久香港於 1941 年淪陷,草廬曾經停辦,直至戰後 1946年才復課。靈愛小學後來得到政府津貼,但仍然是一幢規模較細之鄉村小學在授學同時傳受基督福音,以吸納女生獻身教會。
在日治期間,曾經擔任英皇書院校長及聖約翰救傷隊總監莫理士先生被監禁在集中營,後來因病假釋而隱居於元朗,週日莫理士夫人-羅惠德女士(又稱羅三姑)曾經到元朗福音堂參加崇拜。未久莫理士離世,羅惠德女士於1949年居住錦田城門新村第二巷,並協助該區村民接生嬰兒及當看護,同時開展聖公會佈道工作。
佈道所於 1950年正式成為錦田福音堂,是錦田聖約瑟堂之前身,與元朗聖馬提亞堂關係甚好。莫理士的兒子莫天賜於今年(2014年一月)離世,莫天賜的女兒就是大家熟悉之莫文蔚。(舊文章:跑遊 錦田協天宮及城門新村)。
↑ 路過靈愛學校大門,學校外牆掛起一串串的風車裝飾,是前黃副校長建議及安排,源自關懷愛念。
聖馬提亞堂 靈愛學校
元朗福音堂於 1955年改名為元朗聖公會聖馬提亞堂,三年後(1958年)鄭肖珍應教會發展需要,將水邊村媽廟路口之六千多呎地皮奉獻給教會作為興建聖堂之用。除了地皮之外,鄭尚珍於1959年把一手培養的靈愛學校獻予聖公會接辦,並獲政府津貼,鄭尚珍成功創辦靈愛學校,經歷了廿五年(1934-1959年)成為第一任創校校長。
於1970年靈愛小學新校址落成開幕,由政府撥地一萬八千餘尺,建築費用逾65萬,其中約三分之一由政府出資。開幕典禮採用宗教儀式,節目有唱詩、祈禱,唱校歌,主禱文以及祝福儀式等,白約翰會督及助理教育司何雅明被邀請為新校舍致詞。
↑ 昔日水邊圍土地上興建之聖馬提亞堂,相片轉載自聖馬提亞堂肖珍幼稚園網站
↑ 聖公會在元朗擴建靈愛學校舍(轉載南僑日報1969年6月4日)
肖珍幼稚園、何明華、白約翰
新聖堂「聖馬提亞堂」於 1960 年建成,當時由何明華主教主持奉獻禮(這又是一場緣份,我大學時代的崇基學院宿舍「明華堂」亦是紀念何明華會督而命名)。在聖馬提亞堂的大門後方,牆上有一面石碑刻上「建此聖殿 榮歸 上帝 李鄭肖珍女士立 一九六零年四月十日」,可以暸解到李鄭肖珍對聖馬提亞堂的貢獻。
元朗聖公會教區於 1969 年 8月成立肖珍幼稚園,以茲紀念李鄭肖珍女士對教會及教育的貢獻。由於教友數量不斷增加,教會於 1979年興建一幢四層高的新聖堂及肖珍幼稚園校舍,由當時聖公會教會白約翰主教主持祝聖禮。
(元朗雞地白約翰會督中學以白約翰主教命名紀念,而白約翰會督中學又跟鄭肖珍有關係的,因為白約翰的校歌正是由鄭肖珍兒子 – 李超源博士所創作)
↑ 新聖堂「聖馬提亞堂」之紀念石碑,由李鄭肖珍立
↑ 聖公會聖馬提亞堂暨肖珍幼稚園
↑ 聖公會聖馬提亞堂暨肖珍幼稚園(左),靈愛小學則在右方
李超源博士、荒村興學憶靈愛
「荒村興學憶靈愛」一文原載於第九九六期教聲 1995年4月9日,由李鄭肖珍兒子李超源博士撰寫,以補靈愛六十周年校刊之不足,講述了靈愛私塾時期歷史,原載於聖馬提亞堂刋物。
李超源博士是一位傑出的聖樂家和指揮家,但是從這一篇文章可以看得出,李超源博士除了音樂作曲之外,對寫作及歷史研究均心得:
《 荒村興學憶靈愛 》
「一燈水滸,莫不霍索而來。」「海濱有介蟲焉,狀如膨蜞…」
三十年代,新界當然只是農村。即使距離公路十多分鐘路程,仍是十分荒蕪。這條村徑,平日沒有人走過,只有一早是一群孩子上課和下午四點放學,他們吱吱喳喳的歸家。
先慈鄭肖珍女士原先是飛利女校(聖士提反女校與協恩女校前身)學生,後來修了夜師範,在九龍和廣州黃沙教過書。和先嚴益三公結婚後,停了教學數年。她曾因受過英國一個婦人資助,而且自己出自農村,她想到必須教書來報答供她求學的恩人,而且盡力為農村的女孩子辦學。她乃於一九三四年,跑到元朗沙埔與逢吉鄉之間荒蕪的山邊,得益三公一座稍大的農舍,辦起靈愛女小學來了。
靈愛取名,以「上帝是靈,基督的表現是愛。」當時的人,很難了解。
學校旁邊我們的家,叫「繼善堂」。門前有「繼修續祖,善積垂昆。」的鶴項格對聯。屋後一塊小菜地相隔是一所尼姑庵。前面及兩旁,要走很遠才有別的房子。當時九龍巴士才成立了一年,公路上,可以個把鐘頭沒有汽車經過。不是嗎?那條路仍叫馬路呢!
學生全盛之時,小一有十六人,小二有八人,小三六個,小四只有二名至四名。我們小時侯很羨慕能背出「海濱有介蟲……」的四年級學生,他們可以輪值打鐘放學。那時的學制,小一至小四是初小,小五、小六是高小。靈愛只有初小,而且全校都在一個大課室上課。很多人只唸了一年就輟學了。小一的小娃,流看鼻涕寫習字時可以聽到二、三年級唸「……九八七十二,九九八十一。」或三年級的「公孫丑問曰:」。老師只那麼一個。學生們叫她「先生」,家長稱她「先生娘」。這是複式課室。
課程可多姿多采呢!小一就有歷史地理。歷史是「中華故事」:司馬光、文彥博、丁謂、大樹將軍、李廣射石都是題材,文圖並茂,印象最深。地理是學校範圍直至元朗墟的地圖。此外漢文、常識、公民都有,算術也不能少。這是最能感動家長的科目,讀不到一年書就能計數!那是中國剛脫離私塾的時代,元朗近郊,還有翰林庶吉士授課的日子。
學生有來自近今日泰園漁村壆圍,都是艇戶漁村的,有來自沙埔村的農人弟子,也有來自山坡上腐竹寮的客家童子。幸而先生娘都懂得她們的鄉談,份外親切。故此全校齊上的聖經課與唱歌,都不受到家長問難。
先生娘的工作倒也多元化。下課批改作業後,她還和幾個長工耕畝把菜田和飼養豬隻,柴房邊還有雞欄。由於她在城市讀過了書,用奎寧(金雞納)治好了瘧疾的學生;用黃麻葉治好惑冒;也為學生洗傷口、治癬疥。常有人來求醫療,她是鄉人所敬重的。學校地勢較高,春汎潦水浸壆圍或沙埔之時,學生和家長就毫不更加考慮的,到學校或善堂避水災,以待洪潦退去。
先嚴益三公在香港中環營商,每週回來,有時還和鄉人參與修橋鋪路的事。這修路的事,直至一九三九年,靈愛遷到水邊村媽廟路口仍繼續。由現在靈愛小學校門一路到大馬路的一段媽廟路的初期泥壆堤基,是先嚴斥資建成的。
說到學費,那只是一個學期二毫幾仙的象徵,而且常有賒數,要等出了豬隻或糶了殼等農作收成,才能交費,習作簿、圖晝紙……之類,更常常拖欠。但在端午、清明、重陽,家長拿來孝敬先生娘的鄉製茶 、芋粉、戒糕卻多樣而豐富。
這是靈愛學校的開始。為了農村的小女孩能識字;為了天國的福音能傳到窮鄉僻壤。後來學校搬到水邊村,先慈很想學生們能似飛利的學生,都能在聖公會當詩班,所以聖經課仍是全校齊上,讓早期元朗的聖公會傳道有一個工作的基地。
(早前我收到靈愛建校六十年紀念刊物,發現完全沒有創校的報導,且誤認水邊為最初校址,故此冒大不韙,不敢隱先人之德,在此補充。)
今日靈愛的成就,遠超創辦者的理想。唯一末竟之遺願,是以石刻一聯於門首:上帝是靈耶穌傳愛
1995/04/09 by 李超源
參考文章:
- 莫天賜卜聞(莫文蔚父親)
- 路過元朗聖公會靈愛小學@Flickr
- 聖約瑟堂發展史
- 香港私塾教育發展
- 聖公會聖約瑟堂
- 路過元朗靈愛小學@Facebook
- 昔日圓蓢 – 元朗市(多圖)
- 20101107 | 早禱崇拜講道 | 李超源博士 | 香港聖公會聖馬太堂
- 樂韻嘉年華 | 文化互聯網(有李超源博士照片)
- 學校歷史 – 聖公會靈愛小學
- 四面楚歌: 香港開埠時期及以後的私塾教育
- 香港聖公會聖馬提亞堂斆堂歷史
很難想像上世紀三十年代逢吉鄉己經有女子私塾,畢竟是農村地方。北京開始有女校,也只離當時約三十年。(相信元朗當時應和香港巿區的文化有所隔閡)
@平帆 謝謝細閱,我也很感觸元朗有這一位教育家,事實上也算是出名的女教育家了。
要叫多一聲校友。當年校長是古路明。
@Soldier 又要叫你一聲師兄 😉 我讀書時校長都係古路明,班主任係鄧桂芬。
李超源博士是我的音樂老師,由中一教到中三,中三之後就沒有音樂科了。李博士教學嚴謹,對英文發音尤其注重。
@eddieip 謝謝您分享和補充,請問當時李超源博士教授音樂時是在那一間學校任教呢?
李超源博士於1978年時陳瑞祺(喇沙)書院任教,聽高年班的學長口述,李博士早年在美國唸書,及後在星加玻南洋大學任教授,但因不滿南洋大學與星加玻大學合併及改用全英語教學而回歸香港教育界。李博士於陳瑞祺(喇沙)書院後轉至教育學院執教。(注:有關星架玻那段歷史未能證實,口口相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