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十八鄉 (86) - 山貝村林氏家祠仁興堂

跑遊元朗山貝村,再次走到山貝村林氏家祠,林氏家祠又稱仁興堂,屋頂的脊飾色彩已經黯然退失,建築物有一份滄桑的感覺,大門兩旁的兩副古老木門聯,是唯一的古樸風味。走近去看,其中一副門聯的書法字型刻意修飾,有一份熟識的感覺,原來是區建公的墨寶。

跑遊元朗歷年所見,元朗區內仍然保存了四件區建公的作品,包括博愛醫院舊門樓後方的楹聯、好到底麵家的大招牌、厦村靈渡寺的門聯以及這一副山貝村仁興堂門聯。

↑ 元朗山貝村仁興堂

 

區建公

仁興堂前這兩副木對聯,一副是1989年為祠堂重修落成誌慶而寫,而區建公所寫的另一副對聯,相信歷史更久,因為區建公早於1971年離世,這副木對聯可能已經有半個世紀了。

仁興堂大門對聯(內):「仁親九牧;興讓一家」,上款:仁興堂重建誌慶,一九八九己巳年十一月吉立,下款文字較難辨認,看到有廿位林氏族人的名稱

仁興堂大門對聯(外):「仁者壽、智者樂、動海靜山、在前在後;興於詩、立於禮、心作文述、有本有源」,上款:仁興堂家太祖惠存,下款:十九傳?良題留記念,區建公敬書

這些林氏客家祠堂一般使用「九牧」為堂聯和郡堂,九牧源自林氏之「九牧林家」故事,在 2014年跑遊山貝村時曾經記錄。

→ 伸延閱讀:跑遊元朗十八鄉山貝村 山背村

↑ 仁興堂堂外的一副對聯原來是區建公的作品

 

 

 

仁興堂

進入山貝村林氏家祠,大門後的擋中上方,嵌有「仁興堂」石匾,下款寫一九八九年秋立,此建築物接近卅年,已經顯得稍為殘破,可能重修之時不遠了。

↑ 仁興堂祠堂內部

仁興堂內懸有兩塊「欽點兵部主政」及「欽點翰林院」木制功名牌,前者林其翔,廣州府南海縣人,光緒帝登基後即特開鄉試恩科,廣羅俊彥,翌年二年(1876)舉行會試恩科,林其翔於光緒二年參加丙子恩科會試考上貢士,同年於殿試中登進士以第二甲第98名,任著分部學習。後者林國賡,廣州府番禺縣人,光緒十八年(1892)參加壬辰科殿試,登進士二甲32名,授翰林院庶吉士。相若的時間,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一位同名同姓之留洋軍事人物,是廈門歷史中重要的一員,以鐵腕推動廈門市政建設。

功名牌(一):「欽點 兵部主政;光緒二年丙子恩科殿試二甲第九十八名;臣林其翔恭承」

功名牌(二):「欽點 翰林院;光緒十八年壬辰科進士;臣林國賡恭承」

↑ 仁興堂內懸有兩塊「欽點兵部主政」及「欽點翰林院」木制功名牌

 

 

天后娘娘鏡畫

正廳神龕內供奉林氏先祖,以西河堂上歷代祖先為首,木主由十世祖成祿林公開始,其中兆元林公乃第十三世祖,山貝村內兆元書室相信以紀念這一位先祖。

神龕旁最觸目是一片約一米半高的天后娘娘鏡畫,曾經在今年十八鄉天后寶誕會景巡遊中出現,據說是1949年前山貝村在搶炮頭活動中,奪得第三炮時所得的一面神像蓉鏡(當時十八鄉天后誕仍然以搶奪方式進行搶炮頭,而山貝村一直保存於仁興堂供奉至今)。六十年代元朗理民符禮修在山貝村林家祠內向各村民解述投票手續的一則舊新聞中,符禮修正站在這一塊蓉鏡前講解。

自此山貝村未有參加十八鄉抽花炮活動,所以此鏡畫象徵山貝村之第三丁財炮,與進香隊伍一同前往大樹下天后廟酬謝神恩。

→ 伸延閱讀:跑遊元朗十八鄉天后誕會景巡遊,山貝村林仁興堂

↑ 仁興堂祠堂正廳神龕及天后像鏡畫

↑ 元朗十八鄕大選,元朗理民府官符禮修在山貝村林家祠內向各村民解述投票手續,可見到符禮修身後的天后鏡畫(1961年3月15日華僑日報)

↑ 2016年元朗十八鄉天后寶誕會景巡遊中山貝村展示之天后娘娘鏡畫

 

木龍頭

神龕另一邊保存了一個木龍頭,是昔日賽龍舟的龍頭,幾乎沿元朗涌、山貝河等的村落,神祠裡都保存有昔日的木龍頭。細心去看,木龍神的頂部有一牌小型神牌,刻有五位神祇的名稱,可惜其中一粒字看不清楚。

年月招財和合童子
紀封護國天后元君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勅賜助法二位靈?
日時進寶利市僊官

↑ 山貝村仁興堂內保存之木龍頭

↑ 木龍神的頂部有一牌小型神牌

 

 

始祖殷太師比干公

跑遊元朗山貝村林氏家祠,神龕側牆懸有兩幅畫像,其中一幅是中華林西河堂總會監事會主席林鳳生敬贈之「始祖殷太師比干公遺像」,林鳳生是昔日洪田鳳園別墅的主人,而畫中的比干公(公元前1092年-公元前1029年)是林氏得姓始祖。

此故事發生於殷商末代,干公原是商朝丞相,商朝紂王命人向比干剖腔取心而亡,懷有身孕的比干夫人連夜出逃,在牧野郊外樹林的石室中把孩子誕下,後來商紂王被周武王殺掉,商朝滅亡後比干夫人得到武王的禮遇,武王認為孩子生於樹林之中,特賜姓為林,所以林姓便由此繁衍,而且發展成為林姓的最大支脈,這一位比干更被後世尊為文財神,因比干無心而無偏心,為世間公平分配財富,是民間財神之一,所以去到仁興堂記得要向畫像敬拜。

↑ 始祖殷太師比干公遺像

 

 

達榮學士

林氏家祠主廳內另一張看到令人興奮的照片,標題是「仁興堂合族耆老歡迎達榮學士撮影紀念;民國廿六年丁丑仲夏吉旦」,是一班廿多位兒童帶同大小西洋鼓坐在地上,後排坐有十一位穿著整齊清朝官服的長者,中間有一位戴眼鏡,穿著大學畢業袍的青年,現場還豎起三支旗幟,有青天白日旗及英國國旗,第三支旗雖然不清楚,這一張可能是元朗歷史上最大陣仗的大學畢業照片。

民國廿六年(1937)即是滿清倒台後第廿六年,山貝村耆老仍然穿著清朝官服隆重地為中間這一位年青人慶祝合照,中間的年青人達榮學士,即是林達榮。據悉當時林達榮從國內大學畢業,估計相片中的兒童,可能是元朗公立小學的學生,而這一張照片,完全吻合了跑遊元朗坳頭時記錄的另一段故事。

在元朗凹頭附近曾經有一條學士街,冼老師曾經告訴我,是紀念元朗區內第一位大學畢業生,他畢業後如高中狀元般慶祝,而元朗公立中學旁的街道,亦曾經因此命名為「學士街」以作紀念這一位學士,後來才改名為友善街。

→ 伸延閱讀:跑遊元朗凹頭 – tEre-tErRiTOrY

↑  仁興堂合族耆老歡迎達榮學士撮影紀念照

↑ 從 HK-PLACE 的「已消失道路」一文中,指出了元朗凹頭附近曾經有一條「學士街」,請教過 @gmansin 他告訴我,元朗區內第一個港大畢業生,畢業後如狀元般慶祝,於是把元朗公立中學旁的街道命名為「學士街」紀念,後來改名為「友善街」。

 

新界養魚協進會

一段文字的故事,加上這一張照片,提供了精彩的畫面。故事中的大學學士林達榮,曾經有一條元朗街道為他而命名,後來林達榮成為了山貝村鄉紳,在跑遊元朗舊墟的文章曾提及,舊墟利益街12、32、36 號皆曾經屬於林達榮曾擁有。林達榮擔任元朗十八鄉鄉事委員會第一及第二屆(1949-1955)的執行委員,元朗公立中學董事,他在 1950 年代創辦香港新界養魚協進會(魚會),並成為第一屆理事長,推動了當時漁業發展。

↑  仁興學校內保存有林達榮的磁相,照片中林達榮身穿大學畢業袍

 

 

周家周龍先師

林氏家祠仁興堂的側廳,設有周家周龍先師神位,神位寫有「國技真傳;周龍先師神位;周家精武藝;龍德見威靈」。

周龍先師雖並未有親自教授山貝村武術,昔日李牛師傅曾於山貝林氏家祠傳授周家功夫及獅藝,李牛師承周龍及周彪二人,學習周家拳法,所以今天山貝村林仁興堂內仍然有供奉周龍先師神位。

今年天后寶誕前,山貝村醒獅舉行開光儀式,就是在祠堂內周龍神位前進行。

→ 伸延閱讀:跑遊元朗十八鄉天后誕會景巡遊,山貝村林仁興堂

↑仁興堂側廳之  周家周龍先師神位

↑ 2016年元朗十八鄉天后寶誕會景巡遊慶助之山貝村仁興堂醒獅隊

↑ 1970年元朗天后寶誕山貝村林仁興堂醒獅團全體合照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