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十八鄉 (44) – 水蕉老圍

跑遊元朗十八鄉,原來一直錯過了水蕉老圍,水蕉老圍是一條雜姓村落,據悉有三佰多年歷史,主要有八個姓氏,包括簡、曾、張、陳、楊、林、程和謝,是十八鄉內擁有最多客家祠堂、最多村口牌坊、最細一間舊書室、以及一間區內最大的關帝廟。

由元朗東博愛醫院出發沿朗治路跑,轉入大樹下路跑過崇正新村永安學校後,穿過南坑村出大棠路,再過一小段路便到水蕉老圍。

150705 mytrack
↑ Google Maps – 崇正新村三喜堂水蕉老圍紅棗田村

120413 DSC6253

↑ 元朗十八鄉天后誕水蕉老圍花炮會舞金龍表演(2012)

 

 

水蕉老圍村牌坊

跑到水蕉老圍村外,會發現十八鄉村里牌坊一般只建有一個,水蕉老圍則有兩個牌坊,分別以水蕉老圍四字作為鶴頂格的對聯:

星耀門官、瑞靄祥雲集千戶

紅照地主、神靈顯赫護萬家

物藉春風、東來紫氣綿世澤

場羅遠岫、西接祥光振家聲

150503 DSC09402

↑ 水蕉老圍村牌坊及曾亮生花炮會慶祝天后寶誕花牌

120409 IMG2759

↑ 水蕉老圍村另一個牌坊及合慶堂花炮會慶祝天后寶誕花牌(2012)

 

 

關帝宮

從牌坊走進水蕉老圍,途經一個停車棚,裡頭放置了一座曾亮生堂花炮會天后誕花炮,要幻想一下整個車棚坐滿村民,擺滿盆菜的場面是何等熱鬧。

120705 DSC00977

再往前走,走到水蕉老圍前一個遊樂場,相信這裡昔日禾坪及風水塘。圍前有兩幢青磚房屋,在旁是高度相若的關帝宮。

關帝廟左側廳供奉天后娘娘,右側廳放置花炮會及麒麟,並設有六壬門風火堂牌位。正廳供奉關聖帝君及關帝左右護法關平太子(白臉捧漢壽亭侯官印,官印乃朝廷賦予官員行使職權的象徵,也是道教中招神驅魔的法寶)及周倉將軍(黑臉留鬍手持青龍偃月刀)。

供案上放置了幾頭馬像,相信是代表曹操贈予關羽的「赤兔馬」,關羽死後赤兔馬忠於舊主而絕食至死。不過傳說赤兔於呂布戰敗後不知去向,從來沒有成為關羽的坐騎。

150705 DSC00989

關帝宮於1985年重建,大門嵌有門聯「精忠昭日月;義勇貫乾坤」。

關帝廟簷下畫有兩幅山水畫,分別題有:「漢文皇帝有高臺、 此日登臨曙色開;三晉雲山皆北向、五陵雲雨自東來」,此詩源自唐詩三百首,由崔曙所作之【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

漢文皇帝有高臺,此日登臨曙色開
三晉雲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 
關門令尹誰能識,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尋彭澤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120705 DSC00983

此詩描述重陽時節詩人崔曙官場,感嘆官場中不如意,登上漢文帝的望仙台,與劉明府暢飲仿佛跟陶淵明(曾經任彭澤宰)共醉般,二人欣賞眼前景色,三晉指春秋末期,韓、趙、魏三家分晉,而二陵則指餚山二陵(在今河南省洛寧縣北),注意到水蕉老圍關帝廟上的版本,最後一句的二陵風雨被改為五陵雲雨,無論二陵或五陵,皆漢朝五位皇帝的墓陵,借漢帝隱喻歷史遷。

元朗區內有不少主奉關帝的廟宇,包括輞井玄關帝廟、元朗舊墟玄關二帝廟長莆關帝廟厦村關帝廟城門新村協天宮水蕉新村神廳福慶堂;除此之外,八鄉古廟、東成里玉皇觀音樓和不少圍村神廳及傳統書室都有供奉關帝,例如錦田二帝書院供奉文昌帝和關帝。

150705 1436073285313

 

 

傳說的刀

跑遊水蕉老圍其中一個目的,是為了關帝廟內一把刀,傳說廟內牆上懸起的這一把刀、是老圍跟別村械鬥打交時搶回來的、每當人家要搶返呢把把刀,就會刮起風砂,令人無法靠近。我今早唔係來搶刀、所以無神力阻止我埋去。

刀桿掛有「國泰民安」錦旗,由南坑村麒麟團慶祝水蕉老圍關帝宮開光大典所送(估計開光大典指1985年關帝宮重建)。

150705 kwantaitemple

 

 

張氏宗祠

關帝宮旁是張氏宗祠,水蕉老圍內建有兩幢張氏宗祠,這一幢規模較大,剛於 2014年重建落成,屬於南坑村張氏的祠堂,祠堂門外有堂聯:「青錢世澤;金鑑家聲」,主廳內置有一塊精雕木主供奉張氏歷代祖先,兩旁有對聯:「青錢世澤千秋盛;金鑑家風萬載興」,橫批「祖德流芳」及堂號「金鑑堂」。

元朗區內以張姓為主的村落有上輋水盞田山廈村欖口村塘頭埔村輞井村等,皆建有張氏宗祠或家祠。

150705 DSC00998

張姓

張氏宗族一般以青錢和金鑑視為張氏家聲,要談「張氏」,先要暸解「張」姓是源自官職。張姓是中國第三大姓,張姓源自於軒轅黃帝之子揮公,發明及製造弓箭,官職弓正,負責祀奉弧星(弓矢是揮公從觀察弧星而發明)而賜姓張氏,從字形上看,張以「弓」為部首,因為發明「弓」而成為姓氏。當時揮公住在尹城國的青陽,即是現時河北清河縣東。

青錢世澤

至於青錢,它源自典故成語「青錢萬選」,是講述唐朝張鷟文辭極佳,每次參加考試,文章皆入選前茅,當時員外郎員半千,稱其文辭有如青銅錢,為人所喜愛,當時人稱張鷟為「青錢學士」,而後人更以「青錢萬選」比喻文辭出眾。

古人以銅錢為貨幣,材料是青銅,同樣面額的錢幣以中,青銅的含量越高,越少其他金屬雜質,所以青銅錢幣自然成為了各類錢幣之中的上品。

金鑑家聲

金鑑家聲,出自唐朝著名宰相張九齡的故事,張九齡為唐玄宗總結歷代治國之經驗,綜述列朝興衰存亡之理,寫成《千秋金鑑錄》一書,當時張九齡群賢依賴,天下仰重,而張九齡逐成為了張氏家聲。

150705 DSC01002

南坑村張氏宗祠重建落成碑誌

張氏宗祠內有一塊「南坑村張氏宗祠重建落成碑誌」,記載了張氏姓氏的源流,以及族人於1726年由廣東博羅遷至水蕉老圍(古蹟辦的資料則指康熙年間,即 1662-1722),其後張氏繁衍至在旁的南坑村(1830年代)。

南坑村張氏宗祠重建落成碑誌:

竊以水有源泉,故萬派千江流不息,人有祖宗,故千代百世發無彊。有祖始有宗始有族,有族始有家,族親百家和,家和萬事興。苟不考其前,不以知根蒂之遠,而不推其後,則不明枝葉之茂,可尋而識者,及賴碑刻誌留也!祖功宗德昭穆遠,子孝孫賢紹述長。稽吾張氏源自河北清河郡,涉獵族譜:古時軒轅黃帝登基後,對第五子揮公在與蚩尤大戰中,首創弓箭助戰,長弓立功,賜姓為「張」世居清陽,即今日的清河縣,籍云:天下張氏出清河之傳。

爾後落藉廣東博羅,約於十七二六年移遷元朗水蕉老圍,建祠供奉香火。再又十八世紀中葉定居現址-南坑村。顧其宗祠,歷經風雨滄桑,年久坍塌,族人念及先代貽謀由祀禮,後人家聲在烝嘗。聚商力所能及,旋即歲次同年五月十一日集資鳩工,著手重建,預期順利利竣工。詹於甲午年十二月廿日吉辰,加額頂禮,大事晉火。隆舉慶賀,操持盆宴,款待高朋戚友,賓主盡歡一番。時仰宗祠端肅堂煌,傳承要義牢記,《西銘為理學之宗,南軒負公輔之望》,母忘《青錢世澤,金鑑家風》,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秩祀垂馨,永延祖光,謹此作誌。

村代表:張志安 張月明 暨父老兄弟泐碑

公元二零一四年歲次甲午季冬榖旦立

150705 DSC01004

↑ 水蕉老圍村前,中間是關帝宮,右方綠色屋頂是張氏宗祠(南坑村)

 

 

簡氏宗祠

水蕉老圍關帝宮後方是簡氏宗祠,屬典型客家祠堂,祠堂曾經重建。

祠堂前保留了地堂,大門嵌有對聯:「范陽世澤;涿郡家風」,祠堂裡供奉簡氏堂上始高曾祖的木主,案桌兩旁懸有慶祝龍溪房大宗祠重建落成的傳統木對聯。

150705 DSC01008

「燕翼裕貽謀德盛功高堂構重光安且吉;

 鴻規新丕顯文揚武烈奐輪繼美熾而昌

 龍溪房大宗祠重修落成誌慶,新洲南溪房眾祀孫等敬賀」

↑ 對聯由新洲南溪房所送,即寶安縣新洲鄉始祖簡南溪的後人,簡南溪於南宋滅亡後由東莞遷至新洲,該處亦有一幢簡氏宗祠。

「世衍范陽肯構肯堂新氣象;

 派流水沼美輪美奐振家聲

 龍溪令太祖陞龕大典 宗弟誠和號、隆記號鞠躬」

↑ 注意對聯中所用是水沼,未知道是否透露了水蕉源是水沼,或許昔日這個地方原是水沼澤地開闢出來的村落

150705 kanshall

據悉水蕉老圍簡氏原屬廣東寶安,於清朝康熙年間由簡以斯由博羅金沙洞遷徙至大嶼山石壁,繼而於元朗十八鄉落檐。簡以斯的父親名簡龍溪,水蕉老圍的簡氏祖房以「龍溪房」為名,除水蕉老圍外,簡氏亦繁衍至紅棗田村、港頭村、瓦窰頭及八鄉馬鞍崗

馬鞍崗村內也建有簡氏家祠,代表了馬鞍崗簡氏視水蕉老圍祠堂為宗,簡氏第五代恭章祖由水蕉老圍遷移馬鞍崗落檐,昔日在馬鞍崗簡氏家祠門外,同樣地懸有「范陽世澤、涿郡家風」木刻對聯。

范陽世澤

簡氏宗祠嵌有對聯:「范陽世澤;涿郡家風」,簡氏是春秋時代晉國大夫續簡伯的後裔,暸解一下簡氏堂聯中之「范陽」,范陽一帶是很多中國氏族的發源地,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後,盧、簡、燕等姓氏以范陽為祖藉,簡氏更以范陽堂為堂號。

涿郡家風

至於「涿郡」,要回到三國時代的劉備身旁傑出的中郎「簡雍」,中郎屬於說客或使者的職務,他跟劉備同屬幽州涿郡涿縣人 (今河北涿州市),年少時已經與劉備相識,簡雍曾經被派去成都,成功遊說劉璋投降,劉備期後拜他為昭德將軍,簡姓宗人隨簡雍南遷,於四川有一處地方稱簡「簡陽」。《三國志》說簡雍是「簡傲跌宕」,在劉備旁仍然可以高傲而放縱不羈地協助劉備,怪不得他成為簡氏家聲。

130814_1375608616359

↑ 馬鞍崗簡氏家祠(中間),乃水蕉老圍簡氏第五代恭章祖遷移至馬鞍崗落檐

 

 

曾氏宗祠三省堂

水蕉老圍曾氏宗祠又稱三省堂,於 1989 年重建,大門兩旁有堂聯:「南豐世澤;東魯家風」,類似的曾氏堂聯,在沙田曾大屋也有出現:「東魯傳經第;南豐修史家」。

曾姓姓氏發源地在「東魯」(東魯指春秋時代的魯國,即現時山東曲阜市),曾姓推論為軒轅黃帝及古帝王禹的後代,夏禹五世孫少康把兒子姒曲烈賜封於鄫立國(公元前1883年),鄫國曾經遷徙,於春秋時期鄫國被滅,太子鄫巫投靠魯國並擔任魯國大夫,既然忠於新主魯國,太子巫把「鄫」姓刪去邑字旁,改以「曾」為姓,所以今天曾氏視曲烈為開氏始祖,太子鄫巫為得姓始祖。

150705 DSC01012

↑ 水蕉老圍曾氏宗祠外的堂聯:「南豐世澤;東魯家風」

三省堂

三省堂是曾氏普遍的宗祠堂號,「三省」喻春秋年代孔子弟子曾参(曾子)著名儒家修身學說,曾參每天從三方面檢討自己,所謂「吾日三省吾身」,三省指:為人做事有否盡心盡力、與友人交往有否失信、獲得尊師教授有否認真學習。今時今日就算是曾氏子弟,亦已經難以找到有人每日三省吾身了。

曾參(曾子)在儒學上有傑出成就,原來曾參的父親曾點,正是孔子的七十二賢弟子之一。曾氏後來仿效孔廟祭禮,以萊蕪侯曾點配宗聖,於是曾氏家族世系,視曾點為一派祖。

南豐世澤

堂聯「南豐世澤」,指江西省南豐歷代曾氏一脈,曾氏由東魯發展至江西,先要說西漢未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東魯曾氏由曾據帶領下(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逾千名曾氏族人皆遷往廬陵吉陽定居(即吉安府南豐縣),其後曾氏族人繁衍,吉鄉陽鄉成為曾氏第二發脈地。

曾氏第三十四派略公,曾略由廬陵吉陽遷居撫州西城甘山,其後人曾洪立帶同三名兒子遷至南豐縣南城瓦子巷,三兄弟裔衍南豐,被稱為南豐房三祖,曾氏產出了不少著名的政治家及文學家等。北宋時期,南豐有一位文學家曾鞏,世稱「南豐先生」,被喻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鞏於嘉祐二年(1057)考中進士,曾奉詔編校史館書籍,擔任中書舍人官職,撰寫編修史書,也是曾大屋堂聯中「南豐修史家」所指的典故。事實上曾鞏除了在京城當過幾年史書古藉校理,大部份時間都在各地做了十多年地方官,在政治上曾鞏的成就不及文學造詣。今天南豐仍然有「南豐總祠暨曾鞏公祠」供奉曾鞏先祖。

東魯家風

下聯「東魯家風」指春秋時代魯國南武城出生之曾參(曾子),曾子之「吾日三省吾身」已經成為曾氏三省堂堂號,曾氏族人以曾子喻為曾氏家聲。

150705 DSC01018

↑ 曾氏宗祠主主廳內供奉曾氏堂上歷代祖先神位,案桌兩旁有對聯:「南豐世澤千秋盛;東魯家風萬載興」,木主旁有觀音神像。大廳中有一處比較特別,是祠堂右方牆壁同時供奉馬明曾大公及志威曾大公。(曾馬明乃前水蕉老圍村長)

150705 DSC01016

「兄弟和其中最樂;子孫賢此外何求

 水蕉老圍宗祠重建落成誌慶、八鄉石湖塘宗親敬賀」

↑ 石湖塘曾氏送給水蕉老圍的敬賀匾額,據說石湖塘曾氏是遷自廣東惠州落戶,建客家村落開荒墾田種菜。而八鄉石湖塘、甲龍、水盞田以及上村等地,皆有曾姓原居民代表。水蕉老圍曾氏曾經送木對聯給橫洲東頭圍曾遠賢堂,以賀祖祠落成誌慶,匾額寫「枝茂橫洲蘭馨桂馥;禮傳泗水子肖孫賢」,下款是「水蕉老圍恳宗亮生祖同人鞠躬」,可見曾氏同宗互相祝賀。

「忠恕修齊載典章、靈鐘沂水姓??

 鴻開東魯家聲遠、派衍南豐世澤長 

 百代簪纓欣濟美、千秋俎豆荐馨香 

 左昭右穆綿瓜瓞、葉茂枝繁永熾富

亮生堂令祖祠重新之慶、愚宗侄憲標、弼廷、憲?、梅修 全 … 」

↑ 紅底金字的祝賀花草字畫,其中部份文字例如「澤荐熾弼」等乃個人猜估所填上

150705 DSC01017

「祖德流芳」

 三省堂祖祠重修誌慶、荃灣油柑頭村楊勝福堂丘人敬賀」

↑ 今天荃灣油柑頭村花炮會名為合眾堂

 

張氏宗祠

水蕉老圍內另一幢張氏宗祠,規模較小,祠堂門外有堂聯:「青錢世澤;金鑑家聲」,廳內供奉張氏歷代祖先木主,背面一個福字石匾,「祖德鴻流長日月;宗枝遠大紀乾坤」,橫批「五世其昌」。

既然南坑村張氏源於水蕉老圍,兩村的張氏理應同宗,在同一條村中出現兩幢同姓宗祠乃屬少見。

150705 DSC01582

↑ 張氏宗祠門聯:「青錢世澤;金鑑家聲」

 

 

楊氏家祠

楊氏家祠屬兩進建築,大門上有石匾額「楊氏家祠」,相信石匾及石門框是保留自昔日楊氏家祠。

大門兩旁嵌有堂聯:「弘農世澤;清白傳家」,簷下裝配有「王祥卧冰求鯉」及「大舜考感動天」圖畫,兩者於戊辰秋所,相信是1988年祠堂重建時所。

150705 DSC01020

祠堂內懸有「四知堂」,下款「戊辰年、忠樹堂」。大廳內有楊氏歷代高、曾祖先考妣神位,兩旁有對聯:「經綸壽世推三相;清白傳家守四知」橫批「忠樹堂」。

四知堂

四知堂之「四知」源於漢代大儒關西夫子楊震,楊震性格公廉,不受私謁,曾拒絕收取賄禮而說了「天知、地知、子知、我知」這「四知」的千古名句,成為清廉自持的人格,子孫遂以四知為堂號。楊震亦訓誡子孫要「清白傳家」,史稱為「清白吏」,成為了楊氏堂聯。

弘農

至於弘農(宏農)世澤,弘農屬於周朝一處地名,戰國時代此地屬於秦,乃楊氏郡望,即今天河南省靈寶縣一帶。

150705 DSC01022

在元朗區內,除水蕉老圍之外,水蕉新村、白沙、橫洲、坳頭及黃泥墩皆有楊氏族人聚居。

水蕉新村楊氏宗祠堂聯:「關西世澤;清白家聲」

白沙村楊苑碉樓成邦堂對聯「宏農世澤;清白家聲」

橫洲楊屋村學周祖關西書室:「關心讀易、西圃鋤經」

十八鄉楊屋村楊氏宗祠:「關懷鳳夢;西耀龍文」

黃泥墩楊家村敦敬堂:「楊開晉代;家傳梅州」

150705 DSC01024

↑ 水蕉老圍內二進式建築楊氏宗祠

 

 

謝氏家祠

水蕉老圍謝氏宗祠外貼有堂聯:「陳留世澤、寶樹家聲」,建築物相信非常舊,大廳內貼大量書法對聯,案桌上供奉「謝氏堂上歷代祖先考妣」木主及觀音大士神像。

150705 DSC01572

觀音聯:「西方綠土千年翠;南海蓮花九品香

謝氏堂聯:「陳留事業千年盛;寶樹花開萬代新

謝氏家祠內,嵌有一塊1983年寶樹堂宗祠重修樂助芳名碑誌,捐款名單第一位是大嶼山䃟頭村,其餘是慶餘祖十六位子孫以及水蕉老圍曲餘祖子孫。

陳留世澤

謝氏堂聯中的「陳留」指河南鄭州南陽陳留郡,典故源於西周時代(約公元前828年),當時上古代謝國仍然存在,傳說古謝國由黃帝的其中一名兒子所建,經歷了夏商周三朝,屬一個小諸侯國,最後被周宣王所滅掉。

周宣王念申伯開國之功,敕封伯夷的後裔在呂地建立申國,並封為伯爵,稱申伯,呂地後來改稱為「南申國」。後來周宣王增封申伯,於古謝邑之地築城定居(今河南南陽宛城),乃周宣王鎮撫南方的軍事重鎮,春秋初期申國終被楚文王發兵滅掉(公元前688年)。

申國被滅,申伯七世昌后公避而遷居陳留,後裔改姓以邑為氏,稱謝氏,故此古謝邑南陽為祖根,而陳留成為了謝氏郡望,河南謝氏後裔亦以陳留為堂號。

申伯本姓姜,得呂地立申國,亦得謝邑,衍生了姜、申、呂、謝四個姓氏,所以中國百家姓中這個四姓氏亦屬同源,而申伯被謝氏後裔視謝氏得姓始祖。

寶樹家聲

至於「寶樹家聲」,寶樹的版本眾多,皆與東晉皇帝和謝安有關,個人偏向於晉孝武帝讚美謝家寶樹的故事,因為謝安是促成晋孝武帝繼位的一員,而孝武帝掌政時期亦正是謝安當政的時候。謝安乃陳郡謝氏人(320-385),於升平四年(360)東山復出後,曾任東晉太傅總攬朝政,他於孝武帝年間派其弟謝石、侄謝玄等率軍分別贏得淮南及淝水之戰,謝安從此聲名顯赫。

相傳晉孝武帝曾經駕臨謝安官邸,指庭園中一株青翠茂盛的松柏為謝家寶樹 ﹐故謝氏以「寶樹」為堂號,相信此事並非稱讚一株樹這麼簡單,而是比喻謝家擁有出息的貴族子弟,是晉國之瑰寶。(另一個版本指晉穆帝於升平五年讚美謝安堂前瑞柏茂盛極彩,並御書「寶樹堂」三字賜給謝安,不過升平五年間,謝安為谢萬服喪而辭任,晉穆帝亦同年病逝)

謝安除政治及軍事成就外,謝安從書聖王羲之學習書法,練得一手出色行書,當年王羲之與謝安及一眾賢士於蘭亭集會創作出著名《蘭亭詩》,王羲之的一篇《謝司馬帖》所指的司馬,便是指謝安東山再起時(360年),加入桓温幕府所擔任的司馬一職。

在台灣有人把謝安奉為「廣惠聖王謝安」並建神廟大灣廣護宮祀奉聖王,民眾膜拜,香火鼎盛,庇祐人民五榖豐收,村莊興旺。

文魁

謝氏宗祠內懸有一塊「文魁」牌匾,由監臨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兩廣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兼署廣東巡撫部院張之洞為,光緒十五年己丑恩科鄉試中式第十四名舉人謝銘新立。

這一塊牌匾出現的一位響噹噹人物,是清未四大名臣之一張之洞(1837-1909),張之洞於咸豐二年(1852)高中鄉試解元(元朗大圍村圍門懸有光緒二年考生黃燕祥的解元牌匾),同治二年(1863)殿試中式第三名,被點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兄長張之萬更於道光二十七年中試第一名進士「狀元」),而光緒十五年(1889)剛好是張之洞兼署廣東巡撫。

150705 DSC01576

↑ 謝氏宗祠門外只貼有堂聯:「陳留世澤;寶樹家聲」

 

 

陳氏宗祠

在水蕉老祠的橫巷中,踫上了陳氏宗祠。陳氏宗祠貼上棗紅色磁磚,大門相信是保留了昔日陳氏宗祠石門檻,兩旁嵌有堂聯:「穎川世澤;金鑑家聲」。

看到「穎川」便想起屯門鐘屋村廣田圍堂聯之「廣通楚水、田沃穎川」,堂聯中的「穎川」指氏族郡望之處,正確名稱應是「潁川」,潁川即現今河南省禹州市,古時秦王政年代(前230年)稱為潁水,水流源自中嶽嵩山。

陳胡公

跑遊元朗新田鄉朗廈村明任堂時介紹過,陳氏屬於中國傳說中五帝「舜」的後人,陳氏得姓始祖是陳胡公,於周文王時期掌管陶器制作之官職(陶正),獲賜名為陳氏,周文王次子武王建立周國,並封胡公於陳(陳國)並建都於宛丘(現今河南淮陽),講起周武王,他的四弟周文公就是大家每晚夢見的「周公」。

陳胡公的子孫以國號為姓氏,死後諡號胡公,這一位陳胡公同時成為了陳氏及胡氏的得姓始祖。春秋時期,陳國陳厲公的兒子陳完(敬仲)逃往齊國,陳完不欲稱陳國故號,以陳田二字聲相近,故改姓為田,田氏管治有方,後人更奪得齊國政權,所以大埔龍尾陳氏宗祠堂聯以「敬仲家聲」為題。

香港陳氏宗親總會有簡介,香港陳氏以河南淮陽陳胡公滿為姓始祖,而河南潁川陳寔公為一世祖。陳寔公是東漢時代桓帝時任太丘長,政簡刑清,百姓安居樂業,陳寔公這一支後人繁衍,後人陳霸先於南北朝時期建立陳朝,是史上唯一以開國君姓氏為國號,因為歷史上中國人一般是以國號為姓。自始中國陳姓宗親以潁川為郡望。

陳國開國君主陳霸先乃潁川陳氏,奉陳寔為先祖,陳國又跟上文介紹謝氏寶樹家聲典故中的謝安有關,因陳國第四任君主宣帝的次子叔陵,喜歡遊塚墓間掘墳露骨,其生母彭氏去世時,竟然挖堀謝安的陵墓而將彭氏安葬,陳叔陵下場慘烈,陳國後來亦被隋所滅。

蘭桂祖

元朗十八鄉內以陳氏族主為主的村落,還有深涌村、大橋村和昔日水田村。陳氏宗祠內供奉陳氏堂上始、高、曾祖,供桌上嵌有「蘭桂祖」石匾,及對聯「祖德源流遠;宗枝奕葉長」,在旁同時供奉佛像。

重建碑誌

陳氏宗祠內有一塊重建碑誌:

茲將水蕉老圍村陳氏宗祠重建,現將陳氏族下子孫熱心樂捐資金公佈臚列于后

(下省共八十七位陳氏捐款族人名稱)

一九九三癸酉年十一月廿六日謹記

150705 DSC01585

↑ 陳氏宗祠的堂聯:「潁川世澤;金鑑家聲」,陳氏堂聯中「金鑑家聲」跟張氏相同,張氏之金鑑源自唐朝著名宰相張九齡的故事,未知道陳氏金鑑家聲之典故。

 

 

覺民書室

跑遊十八鄉水蕉老圍,老圍雖老,建築物尤新,圍内宗祠密佈、在某個角落竟然踫上一幢青磚屋,門窗雖然被磚石所封,抬頭望到石欄陽台,秀氣雅緻,簷飾有花草書畫,其中一幅字畫題有:「雲想衣裳、花想容熹、風拂檻露、善禯若群、群玉山頭、見會冬日」 ,明顯地改自李白《清平調》,以彩雲喻楊貴妃之美,下款年份民國辛亥,辛亥乃滿清未年,以民國為紀,即書室建成之時滿清已被推翻。

原來這一幢老書室名為「覺民書室」,未知道跟王陽明的覺民行道是否有關,書室呆在村中百年有四,問村中老幼卻無人知曉,繼續默默地守在老圍某個角落。

據古蹟辦的資料,覺民書室由水蕉老圍和南坑的村民同共建成,建築物通常是共同資產才能迄立至今,覺民書室為水蕉老圍、南坑、紅棗田村、瓦窰頭和崇正新村等多條雜姓村落的提供兒童教育,以國中國經典古藉例如四書五經等為主。除了教育性質外,覺民書室亦曾經在五十年為更練團所用,期後直至八十年租作民用。

可惜覺民書室可謂生不逢時,不久便由大樹下天后廟裡的永安社書塾,及後期成立之永安學校(1962)所取締,覺民書室後來改作村屋、工廠和雜貨店等,其後空置至今。

水蕉老圍旁的水蕉新村,也建有俊華書室及福華書室,後來跟大棠村公立聯光學校合併。

150705 1437280876217

↑  覺民書室有一陣攝人的魅力,特別是它的騎樓露台

150705 DSC01592

↑ 從覺民書室旁的痕跡來看,昔日有一幢規模較小的附屬建築物

 

 

社稷及楊屋

到水蕉老圍,不要錯過村口的社稷大王石壇,社壇有船型的脊飾。另外水蕉老圍的另一端30號,是一幢青磚古老大屋楊苑,甚具氣勢。

150705 DSC01568

↑ 水蕉老圍社壇

 

150705 DSC01569

↑ 水蕉老圍青磚古老大屋楊苑

 

 

參考資料: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