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屏山鄉 (28) - 橫洲大井吳屋村 (一)
跑遊大井天后廟,才發現沒有記錄過大井吳屋村,此村印象最令人深刻,是村口那加大碼尺寸的門樓,既古樸又實用。偶爾從百度地圖上,看到吳屋村有永益堂及興和書室兩幢建築,雖然並非歷史性建築物,卻吸引人再次跑遊此地。
跑遊元朗大井吳屋村、可以看到吳屋村村公所,鎮國將軍祠、社壇、金仁學校舊址、青磚舊圍門、永益堂、興民書室、井頭、國祥書室、天后古廟。其中吳屋村圍門屬於歷史性建築物,甚具價值。
跑遊路線
↑ 繞元朗工業村入橫洲,穿過橫洲工業村跑入大井,只需6-7公里,便可到達吳屋村。途中在宏樂街,可以看到一株盛放黃色小花的黃槐樹,躲在貨櫃車旁。
百度地圖
↑ 從百度地圖搜索大井,才發現大井吳屋村中,有「興和書室」及「永益堂」兩幢文物建築,引起跑遊的興趣。似乎百度比起 Google Maps 更有意思,因為 Google Maps 的地理資訊已經買少見少,極其量只能夠顯示村名的程度。
吳屋村土地神壇及村公所
↑ 進入吳屋村後,立即見到一個土地神壇,位於停車處的中央處,神壇貼有紅紙,寫上「往來皆大吉;出入盡平安」,橫枇「出入平安」,土地後方是吳屋村村公所。
村公所建於七十年代,由理民府撥地及各村民合力建成,於1970年8月9日開幕,由元朗理民府長官鄧樂主持啟鑰,並由屏山鄉事委員會主席黃金業主持揭幕,當時籌建委員會正副主席分別為吳仲溫及吳滋田擔任。村公所內嵌有一篇《吳屋村村公所重修銘文》,內容如下:
「吳屋村村公所建於1970年,多年來為村民之文娛康樂、宴會、議事提供適合場地,發揮極大作用。前賢籌建之功不敢違忘。可惜歲月蹉跎,致令建築物呈現殘貌,有欠觀瞻。爰於今秋集眾商議,計劃重,予以粉飾,於1998年10月20日建成。約需款項二十餘萬圓。先由其昌祖撥款伍萬圓以為倡導,餘額由宗親昆仲隨緣樂助,以竟全功。」
捐款名單排列首位是梅軒夫妻,相信是香港海產商新就利公司東主吳梅軒先生。
鎮國將軍祠及南園吳氏
↑ 吳屋村村公所兼任「鎮國將軍祠」,村民稱為太公祠,以紀念南宋名將吳應雷。太公祠大門懸有「鎮國將軍」匾額,兩旁掛有木對聯「鎮懾蠻夷志氣昂昂安社稷;國憑大將忠心耿耿護山河」,對聯由鄧啟芳敬撰,大井圍及盛屋村二村敬賀。
鄧啟芳
鄧啟芳所撰的對聯、也出現在沙江天后古廟大門外:「沙地留古跡,江海渡慈航」。
鄧啟芳是厦村鄉1956年新圍村民代表,新圍即今天新慶圍,圍尾一幢西頭廟,乃楊侯古廟,廟內一角堆滿破舊的木對聯,可能裡頭有一副對聯,也是出自鄧啟芳手筆。
據悉厦村鄉鄉中各人都稱鄧啟芳為「牛先生」,他的兒子鄧鈞鐸,從鄧啟芳的祖父一輩開始,都是擔任厦村私塾老師,而鄧啟芳更精通風水命理等,替四周及厦村村民看風水和擇日,鄧啟芳的母親乃大井吳氏,因此與大井吳屋村建立淵源。
壆圍宗弟
鎮國將軍祠中設有神龕供奉應雷吳公畫像,畫像兩旁有對聯「將軍稱鎮國雅瑤推保赤;名成昭英勇大力顯威靈」,神龕上方刻有「延陵堂」三字,神龕旁懸有由前十八鄉鄉事會主席戴權、黃武源、林彥所贈之字畫、以及橫洲六鄉和壆圍分別贈送之對聯,注意到對聯下款之中,壆圍自稱為「壆圍宗弟」,因為大井吳氏及壆圍吳氏皆源自南園,據悉還有西邊圍吳氏。
南園吳氏
南園即是深圳南頭南園村,曾經被喻為珠三角億元富貴村。南園吳氏早於宋朝已南遷至廣東,先於廣東省增城雅瑤鄉(瓦窰鄉)定居,世代子孫繁衍,四世祖吳應雷被皇帝追封為鎮國將軍,後人建鎮國將軍祠供奉。其後有吳氏後人分支至東莞恩德鄉南園落檐立村。
南園吳氏視吳洪淵為吳氏第一世祖,吳洪淵在南宋時期曾授任內廷翰林院講書,後人藉官名逐稱吳洪淵為「講書祖」。當年洪淵焉官遊至廣粤時,欣賞恩德鄉(即寶安松崗)景色秀麗土俗淳美,決意定居於恩德鄉,於南山腳下南園開基立村,南園吳氏族人於清同治年間,向雅瑤鄉迎奉鎮國將軍神位在南園村建祠供奉。
吳氏後人繁衍,第十二世祖吳其昌,於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從恩德鄉帶同三名兒子遷至元朗,於大井鄉落檐建立吳屋村。
應雷吳公
↑ 鎮國將軍祠內保存了一篇《鎮國將軍應雷吳公事略》,由吳氏第廿四傳孫滋田拜撰並書,轉載如下:
「應雷吳公名玉泉。五月初二生,乃廣東增城縣瓦窰鄉四世祖。南宋年間時逢大旱,公以求雨有功而出仕。謝世後,元帝追封鎮國將軍。清同治年間,得瓦窰宗親同意,南園鄉耆老擇吉八月初八日由瓦窰迎奉應雷公神位到南園座鎮。從此人興財旺,家給戶足。民國十三年,為酬神恩,定八月初八日為鎮國將軍寶誕,並聯絡大井吳屋村及各地吳姓村落成立花炮勝會,每年此日,宗祠前演戲舞獅,龍麟並躍,張燈結綵,鼓樂喧天,歌舞昇平,呈現一片繁榮及歡樂景象。」
鎮國將軍祠建祠碑記
同時,祠內嵌有另一篇於1970年庚戍季厦吉日所立之《鎮國將軍祠建祠碑記》:
「吾族先祖應雷吳公生於宋未元初召徵為鎮國將軍,生平道德文章,功業彪炳,增光閻里,殁後猶復態蔭邑人,造福桑梓,化戾成祥,厥功至偉,興築喜見厥成。今後我姓昆仲,得以聚首一堂,追思祖德,承先啟後,繼往開來,香火俎豆,瓜瓞綿綿,則有賴於吾族子孫矣。」
吳屋村門樓
↑ 吳屋村門樓比起其他圍村還要巨大,大門上有一個圓形大銃窗(可能是供閣樓看守的村民監視村外的情況),門樓內供奉土地保祐家宅,而夾層供奉北斗魁星,門樓內保存了兩尊1945年所鑄的大炮。圍門與村中排屋並沒有依中軸線所建,因為此圍門是於1862年後期加建而成,目的就是加固村里保安。看吳屋村的昔日舊照片,吳屋村並沒有圍牆,門樓旁靠近漁塘,之間可以行人通過,那麼門樓的實際保安性質就非常低。
延陵世澤 渤海源流
圍門寫有門聯「延陵世澤;渤海源流」。吳氏得姓源自吳國,周朝時代,先祖周太王的長子泰伯,於今天江蘇無錫一帶江南地區被奉為君主,泰伯死後無子,由其弟仲雍及其後裔承傳。當周武王滅商之後,追封泰伯為吳伯,將當時君主周章(仲雍的曾孫)冊封於吳,亦將仲雍的弟弟虞仲封於虞國(今山西省平陸縣東北)。
吳國後期有君主壽夢(前585年─前561年)以吳王自稱,他的第四子季紮(第十九代)獲封邑於延陵,所以吳季札的後裔便以「延陵」為郡望,說明源流;而其他吳氏後裔,則以吳氏得姓始祖泰伯所傳的「渤海」為郡望,以紀念吳氏發祥之地吳國,位於濒海之地,所以渤海其實指長江域的江、浙地區。
吳國終被越國所滅,是歷史上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復國故事,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吳氏。同樣由於虞國被滅,同樣產生了虞氏,吳虞二個姓氏之源流具有兄弟關係。
↑ 門樓後方貼有對聯:「太平不敲更鼓;盛世何鎖閘門」及橫批:「太平盛世」
社壇與金仁學校
↑ 位於村公所旁之巨型社壇,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相片右方的建築物,是昔日吳屋村金仁學校的部份建築,現時金仁學校已變成村公所旁之停車埸及廚房。根據吳滋田先生「村校與我」文章介紹,金仁學校是戰後由村內兩位鄉紳吳金祿和吳達仁所倡建,於1946年春成立,初時由國內聘請老師任教。最初學校有約40名學生,共分四個級別,教授中文、英文、數學三科,亦有集體音樂和體育課,初期學校是借用村中的舊書室作為校舍。村中子弟每年兩造交給老師一擔乾榖作為學費,由老師僱用村民把乾穀挑到元朗墟的米機店變賣作為工資。
永益堂
↑ 吳屋村村中永益堂, 大門掛有對聯「永綿福地;益我家堂」,堂內有神主牌供奉第十八及第十九世祖英忠及國勝公。
興和書室
↑ 村中另一幢書室「興和書室」,在百度地圖中也有出現,建築物已經重建,大門嵌有對聯:「興詩立禮;和族睦鄰」。
水井及井神
↑ 興和書室外有一口六角形水井及井神神位,現時水井已被封閉。
國祥書室
↑ 村中另一幢國祥書室,是現時村務議事的地方,國祥乃第十九世祖國祥公,屬捷先祖枝派。
吳屋村
↑ 吳屋村內仍然可以看到數幢清未時期的青磚民居
大井天后廟
↑ 吳屋村村後建有大井天后古廟,古廟建於1862年,至今有二佰五十多年歷史,大門懸有「天后古廟」匾額,在旁刻有「重修於民國辛酉孟冬吉旦」幾個小字,指出天后古廟曾經在1981年(辛酉)進行重修。
大門兩旁嵌有金漆對聯:「大德長存垂萬古;井里永和利三村」,另有對聯:「神存四海;福澤三村」,這裡三村指橫洲大井圍、吳屋村及盛屋村三條村落,泛稱大井,而天后古廟是三村共同供奉的神靈,亦是一種宗教文化維繫著三村村民團結一致,三村輪流負責大井天后廟之值理。
經你介紹,百度地圖在其極限高度比 google map 清晰,加上速度快,實在是一件很好的工具。
民國辛酉年應該是1921年吧!
@MayTang 多謝你來看,多點分享厦村的故事啊。廟內另一個牌匾寫有1981年重修。
多謝你們,我才認識到元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