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八鄉 (9) - 水盞田、牛徑、翊廷書室

跑遊元朗錦上路 (3) – 水盞田、牛徑、翊廷書室,是繼跑遊石湖塘田心村、跑遊元崗村之後,走到錦上路水盞田、牛徑和翊廷書室這幾處地方,目的地是翊廷書室,與跑友 H 特別喜歡村落舊書室,因為書室為村中子弟作育英才,有一份令人尊敬的使命感。

這裡有著名的村落建築,包括元崗村法定古蹟梁氏宗祠,水盞田隱世梅縣客家大屋梅嶺莊,牛徑李氏翊廷書室及李漸鴻故居。當中,李漸鴻及翊廷書室帶給了我兩個還未解得開的謎團。

本來打算把跑遊錦上路的經歷分段來寫,好讓文章的分容精簡一點,誰知道因為介紹張氏青錢金鑑的堂號家聲,李漸鴻之恩魁、一眾元朗鄉紳名稱、以及鄭氏欽賜副魁的重覆出現,結果,把整篇文章又變得沉長起來了。

跑遊地圖

跑遊路線及建築物位置,記錄在 Google Maps – 130922 跑遊 錦田錦上路田心村石湖塘水盞田牛徑 中。

  • 水盞田 – 利達橋
  • 水盞田 – 張氏宗祠
  • 水盞田 – 李氏世居
  • 水盞田 – 嶺梅莊
  • 牛 徑 – 李慶堂祖祠
  • 牛 徑 – 翊廷書室
  • 牛 徑 – 李漸鴻故居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30922 跑遊 錦田錦上路田心村石湖塘水盞田牛徑

水盞田 – 利達橋

我把水盞田村利達橋連同錦田便母橋、公庵會仙橋、白沙達道橋、稱為元朗「四大古橋」。

這條利達橋建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正位於水盞田村村公所旁,連接至錦上路。水盞田村是雜姓村落,包括李、張、曾、羅、陳等,水盞田地形似水盞 ,能夠蓄起從山上流下來的雨水,每次遇到滂沱大雨,水流湍急,村民不便過河,於是村長李六合為首籌劃建成,在橋旁仍然可以看到建橋紀念橋碑。

至於其他三條元朗古橋,可以參考的跑遊文章:

130922 10-42-51_HDR_1

↑ 利達橋正位於水盞田村村公所旁

130922 10-43-31_HDR_1

↑ 利達橋建橋紀念橋碑

水盞田 – 張氏宗祠

水盞田中有兩幢張氏宗祠,兩幢張氏宗祠已被重修翻新,大門外皆嵌有一樣的堂聯:「青錢世澤、金鑑家聲」,不過同一條村中出現兩幢宗祠較為特別。

水盞田村 70 號張氏宗祠是為紀念長莆、打石湖及水盞田張氏的祖先張達錦所建。每年重陽時節,族人會到打石湖及大窩村祖墳掃墓。

而水盞田村 74 號張氏宗祠(又稱四美堂)建於 1850-1880 年代,為紀念張振魁四名兒子而興建。四美堂並不是張氏獨有的堂號,別的姓氏例如蕭氏和黃氏祖祠也有稱為「四美堂」,四美指「仁、義、忠、信」美德,出自唐柳宗元《天爵論》。

青錢世澤 金鑑家聲

張氏宗族一般以「清河堂」為堂號,青錢和金鑑是張氏家聲,要講「張氏」,先要暸解「張」姓是源自官職。張姓是中國第三大姓,張姓源自於軒轅黃帝之子揮公,發明及製造弓箭,官職弓正,負責祀奉弧星(弓矢是揮公從觀察弧星而發明)而賜姓張氏,從字形上看,張以「弓」為部首,因為發明「弓」而成為姓氏。當時揮公住在尹城國的青陽,即是現時河北清河縣東。

至於青錢,它源自典故成語「青錢萬選」,是講述唐朝張鷟文辭極佳,每次參加考試,文章皆入選前茅,當時員外郎員半千,稱其文辭有如青銅錢,為人所喜愛,當時人稱張鷟為「青錢學士」,而後人更以「青錢萬選」比喻文辭出眾。

古人以銅錢為貨幣,材料是青銅,同樣面額的錢幣以中,青銅的含量越高,越少其他金屬雜質,所以青銅錢幣自然成為了各類錢幣之中的上品。

金鑑家聲,出自唐朝著名宰相張九齡的故事,張九齡為唐玄宗總結歷代治國之經驗,綜述列朝興衰存亡之理,寫成《千秋金鑑錄》一書,當時張九齡群賢依賴,天下仰重,而張九齡逐成為了張氏家聲。

客家人 郡望 家聲

客家人在祖祠中喜歡使用各自的堂號、郡望、家聲。因為遠古中國各地族人,會因為君王封地、或官職關係而賜姓、其後因為逃避天災或戰亂,便帶同家族遷徙去新的地方開拓發展,在新的地方成為了主人翁,容易擁有肥沃土地和充足水源之利。

遷徙過程可能涉及好幾代後人,同一姓氏的族人在不同的地方繁衍開枝散葉,便會發展出超過一個郡號或堂號的情況,郡號可以慎終追遠,追蹤到家族祖先的發展脈絡,客家人會使用祖先的偉事作為家聲,以告訴族中後人緬懷先人及追慕先祖,承繼宗族威望與家風遺志。

130922 10-47-29_HDR_1

↑ 水盞田村張氏宗祠

130922 10-49-29_HDR_2

↑ 水盞田村張氏宗祠

130922 10-52-07_HDR_1

↑ 水盞田村張氏宗祠

水盞田 – 李氏世居

李氏世居是水盞田李氏的宗祠,大門有門聯:「樂天循理、裕後光前」,橫批「鴻禧」,門額「李氏世居」。

內廳掛有一副跟張氏宗祠一樣的對聯:「放開眼界看天地、留德心田向子孫」,牆上懸掛著李漸鴻取得「恩魁」之匾額。 客家人使用「世居」二字,是希望長久定居,擺脫客家人四處遷徒。在元朗區,以世居為名的祠堂,除了水盞田李氏世居,只有馬鞍崗及河背村的胡氏「 安定世居」家祠。

130922 10-51-26_HDR_1

↑ 水盞田 – 李氏世居

130922 10-49-56_HDR_1

↑ 水盞田 – 李氏世居

嶺梅莊

八鄉水盞田 110 號嶺梅莊,第一次欣賞到這幢梅縣客家圍龍屋,是跟由老友 L 帶同我和跑友 H ,站在嶺梅莊對開的東江大水管上遙望,L 告訴我他小時候,就在東江大水管上踏單車玩耍 ( 讀者請勿摸仿 )。

嶺梅莊不禁令人想起十八鄉黃泥敦楊家村、博愛醫院旁的蔭華廬,同樣是梅縣客家圍龍屋客調,是元朗區最值得保留的歷史建築物,它跟楊家村一樣還活著,不似蔭華廬般被荒廢。

嶺梅莊位於牛徑與水盞田之間,位置比較偏僻,於 1931-1932 年間由廣東梅縣羅質軒所建,嶺梅莊是一幢二堂二橫的設計,兩有兩個客廳和八個臥室,中堂供奉羅氏歷代祖先之靈牌。嶺梅莊四面環山,門前建有半圓形風水池塘,是典形梅縣客家風水格局。

現時,羅氏一直在嶺梅莊居住,我在想,當年羅氏在八鄉興建圍龍屋,把房屋命為「嶺梅莊」,而八鄉一帶又沒有地方叫嶺梅,必定是一份思念故鄉的情懷。在中國江西就有「嶺梅」這個地方,該區的羅氏便是北宋初從河南開封南遷,是否跟羅質軒的祖先有關呢。

130923 8194691605_8d1417ccfe_o

↑ 兩年前在大水管看嶺梅莊 ( 原圖片放在 Flickr )

牛徑

牛徑正位於水盞田後方,從文字上理解是一帶放牛的小徑,由牛徑演變成一條村的名字,可以參考鄭國強師傅之「粵港風水實錄之四十七」,當中介紹了牛徑村之命名故事。百多年前蓮花地之鄭姓居民,繁衍至牛徑這個地方,最初這裡是一條通往山上的小徑,村民在小徑放牛吃草,故此被稱為「牛徑」。

牛徑居民主要是李姓和鄭姓,牛徑外圍是李家村,而牛徑村內圍是鄭家村,所以村中只有兩幢客家祠堂,包括李氏慶善堂祖祠和鄭氏宗祠達善堂。相信李氏族人比起鄭氏更早遷入牛徑,以祠堂規模相比,李氏祠堂的潢裝和功名牌匾更大更多。

牛徑李氏宗祠慶善堂

牛徑 63 號是李氏宗祠又名慶善堂,相信建於 1851 年,宗祠大門上看不到它的名稱,只有一對堂聯:「慶由天錫、善與人同」。踏入祠堂中,看到懸掛著不少字匾,當中見證了李氏族人的科舉成績,從中可以揣摩一下這幾個牌匾背後的故事。

牛徑李氏的祖先,據悉源自烏蛟騰李明亮一脈(李氏十六世祖,諱明亮,葬於新安縣烏蛟騰),由烏蛟騰輾轉先居住在蓮花地,最後於清道光年間 (約1847) 由其後人李瓊林定居牛徑開基創業。

至於烏蛟騰李氏,早於明朝神宗年間(公元 1600 年)由廣東長樂移居烏蛟騰,烏蛟騰李氏有源於廣東李火德始祖(宋朝進士)或源自粵東長樂,與西貢深涌為宗室兄弟,亦有後人繁衍至大埔深涌、大埔下坑、沙田作壆坑村等。

每時每逢農曆新年、重陽節、婚禮及點燈,村民都會在慶善堂拜祭祖先。

130922 10-59-37_HDR_1

↑ 李氏宗祠又名慶善堂

130922 11-00-14_HDR_1

↑慶善堂中所懸之李漸鴻恩魁功名牌匾

欽點 即用知縣

慶善堂其中一個匾額,是光緒十六年恩科會試中式第一百名進士李綺青獲封「欽點 即用知縣」,李綺青是惠州府歸善縣人,於庚寅恩科殿試金榜提名,登進士三甲,隨即被分發赴福建任安溪縣令。

李綺青小時就讀豐湖書院,先後任福建安溪、惠安,吉林榆樹,河北武邑知縣,吉林寧安知府。晚年旅居北京,賣文為生。1925年在北京病逝。李綺青一生,可以從來沒有踏足過牛徑這個地方。

武功將軍張玉堂

最令人注目是樑上懸掛著,同治元年(1862)仲夏吉旦由武功將軍張玉堂所書的「慶善堂」大個三字。張玉堂是當時九龍協副將,並自稱「墨翰將軍」,他擅長書法,以指書和拳書聞名。除了著名的書法功架,張玉堂曾經於 1840 年一場戰役中戰勝英軍的事跡,紀錄在九龍城侯王古廟的石匾中。 張玉堂的書法作品還包括:

  • 九龍城寨中之「壽」和「墨緣」字拳書
  • 灣仔北帝廟門額「玉虛宮」
  • 元朗厦村靈渡寺門額「靈渡寺」
  • 沙田曾大屋正廳門前一塊「祥徵萬福」石匾
  • 昔日龍津義學舊址,照壁上的「海濱鄒魯」四字
  • 澳門媽閣廟中之指書

130922 11-01-32_HDR_1

廣東省歸善

為什麼一個「即用知縣」李綺青,一個「武功將軍」張玉堂的功名和筆蹟,皆出現在牛徑慶善堂之中,我不知道過中的原因,不過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大家都是廣東省歸善人(今惠陽)。

追索李氏族譜,烏蛟騰李氏先居長樂縣,後來移居永安縣,又遷居歸善縣,所以牛徑李氏的祖先亦是廣東歸善人,可能是為同鄉互相協助,替牛徑李氏祠堂添加匾額,光大宗族門楣,加上以張玉堂九龍協副將的官職贈書,有如一個榮譽匾額,增添宗祠的氣氛。

李漸鴻故居

牛徑 164 號是李漸鴻故居,大宅被一幢粗糙的英泥外牆掩蔽,裡頭是一幢傳統青磚房屋,正門掛著紅色「恩魁」牌匾,上書是「欽命廣東提學史司提學史沈曾桐為 恩魁 宣統二年庚戌考取恩貢生一名李漸鴻立」。少有地看到「恩魁」掛在外牆大門上,一般是懸掛在建築物的內廳中。

這幢民居正是李漸鴻於宣統二年(1910)考取恩魁後,為家人和四名兄弟而建。李漸鴻曾於牛徑的翊廷書室、蓮花地的同益學校和大埔頭的敬羅家塾執教,而李漸鴻考取恩魁的牌匾,分別出現在蓮花地門樓、水盞田李氏世居、牛徑慶善堂祠堂,可見李漸鴻的名聲遍佈這一帶。

李漸鴻逝世後,他的兄弟將故居出租為工場。這裡於 1990 年代翻新後已改作住宅用途。

130922 11-21-41_HDR_1

↑ 李漸鴻故居,正門掛著紅色「恩魁」牌匾

130922 11-22-52_HDR_1

↑ 李漸鴻故居

李漸鴻 VS 李漸鴻

清未出現了兩位李漸鴻,一位是貴州省鎮遠縣人,於道光三十年 (1850) 進士,官至知府銜署酉陽直隸州知州,後來不幸於剿賊時陣亡。

另一位是元朗牛徑之李漸鴻,從牌匾上暸解,李漸鴻於宣統二年 (1910) 考取恩魁,但清未之科舉早已在光緒三十一年 (1905 年) 由袁世凱和張之洞奏請廢除,這項決定是基於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的衝擊 (1900) ,再加上日俄戰爭,令到清朝有識之士加速變法和革命,廢除了實行千餘年的科舉制度,以便推廣新式西學堂及派遣學生出國留學,自始鄉試會試相繼停止。

牛徑慶善堂中有一副木聯:「山近觀音地既鐘靈人自傑、族開老子祠經新建我初來」,觀音地指觀音山,至於族開老子祠應指李氏宗祠慶善堂。這副木對聯特別之處,是下款「晚生」所列的眾名稱:鄧寄芳、伍醒遲、鄧煒堂、鄧歲堂、伍靜波、鄧勳臣、陳錦堂、岑瑞羊、林煥墀、朱掞文、濟眾堂、梁弼朝、易贊臣 敬賀。以晚生為下款去恭賀慶善堂落成,相信是尊重李氏主人,亦可能就是送給李漸鴻老師的。

這一眾晚生人名都是元朗著名鄉紳,是當時元朗區發展重要的一班成員,當中有緊密的關係,包括創辦博愛醫院、參與成立鄉議局、籌辦元朗新墟、重成合益公司、重修天后古廟、賀沈家將軍府,其中我對伍醒遲的事績最為興趣,希望日後有機會知道多一點故事。

有關這一眾「晚生」,在互聯網中找到一些資料:

  • 鄧寄芳:1921 年民選東莞懸長(未有求證)、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鄧寄芳和徐直公、袁洪銘等13人組織東官詩社,並任社長,坊間有鄧寄芳詩集發行。
  • 鄧煒堂:1919 年向新界理民府柯長官請求撥地興建築「博愛醫院」,第二(1921-1922)/五/七屆博愛醫院主席,1924年與鄧伯裘代表鄉紳向總督司徒拔要求發還 1899年4月被英軍掠去的吉慶圍和泰康圍的兩對鐵門。1923年發起組織新界農工商業研究總會,這組織是鄉議局前身,第四屆(1932-1934)鄉議局局長(主席),1938年參與創立元朗商會成為第一屆主席。逄吉鄉沈氏上將府落成時,鄧煒堂與其他人以「愚弟伍其昌、鄧煒堂、鄧渭文、梁弼朝、林煥墀、伍靜波,敬頌」送上對聯牌匾。捐款於 1938 年重修天后古廟。
  • 伍醒遲:我最有興趣伍醒遲的事蹟。他原名伍其昌,號星墀,生於咸豐九年(1859),是清未(1881年)秀才,1892年補增庠生,亦是元朗南邊圍的代表,據說他曾經施計令錦田鄧光裕堂不再收取南邊圍地租。伍其昌於 1899年參與抗英鬥爭「新界六日戰」,事敗後被捕,後來由各鄉紳極力游說,最終被判終身監禁。被監禁 13年後,伍其昌藉英皇佐治五世登基獲皇恩大赦而出獄,村民們燃放爆竹夾道歡迎,被譽為民族英雄。出獄後伍其昌改號醒遲,曾經在西邊圍建「作新書室」教授徒,賦詩明志,與當地名流唱和。伍醒遲仍然活躍於社務,1915年與戴鉅臣、鄧英生、梁惠戴、鄧可光、黎翌才、易贊臣等人參與建立元朗新墟及由元朗合益有限公司。擔任第四(1923-1924)/六屆博愛醫院主席。曾經為鄧慶堂先生六十一歲壽辰撰壽序,1927年為厦村靈渡寺寫對聯:「平日不燒香 莫待臨時纔抱脚、慈雲能救苦 幸從喝處猛回頭」署名「佛門弟子伍其昌醒遲氏謹撰」。1938 年提倡重修十八鄉天后廟,撰寫重修天后古廟碑記。為逄吉鄉沈氏上將府落成送上對聯牌匾。
  • 伍靜波:逄吉鄉沈氏上將府落成時,林煥墀與其他人以「愚弟伍其昌、鄧煒堂、鄧渭文、梁弼朝、林煥墀、伍靜波,敬頌」送上對聯牌匾。捐款於 1938 年重修天后古廟。
  • 鄧勳臣:大埔頭村鄧氏鄉紳,曾擔任第六屆(1936-1938)鄉議局局長(主席)。1937年九二大風災之中,鄧勳臣出錢出力,發起鄉眾處理將無人認領的骸骨。
  • 林煥墀:第十一屆(1930-1931)博愛醫院主席,逄吉鄉沈氏上將府落成時,林煥墀與其他人以「愚弟伍其昌、鄧煒堂、鄧渭文、梁弼朝、林煥墀、伍靜波,敬頌」送上對聯牌匾。捐款於 1938 年重修天后古廟。
  • 朱掞文:捐款於 1938 年重修天后古廟
  • 濟眾堂:濟眾堂米機和米行,1937年元朗商會籌備委員商號之一。
  • 梁弼朝:捐款於 1938 年重修天后古廟
  • 易贊臣:清朝一位貢生,元朗白沙村之著名鄉紳,於 1890 年於白沙村成立五奎書室,據悉亦有捐助牛徑李氏宗祠進行修葺。易贊臣與元朗其他鄉紳戴鉅臣、鄧英生、伍醒遲、梁惠戴、鄧可光、黎翌才另建新墟,也就是元朗新墟合益公司(1915)的創辦人之一,於元朗炮仗坊公園的元朗墟碑記中記錄。有捐款於 1938 年重修天后古廟,

130922 11-00-50_HDR_1

↑ 牛徑慶善堂中有一副木聯:「山近觀音地既鐘靈人自傑、族開老子祠經新建我初來」

恩魁

看李漸鴻封「恩魁」的匾額上的年份,為什麼宣統二年 (1910),於科舉廢除五年後,仍然有貢試存在,有這個疑問的時候,留意到元朗屏山亦出現另一位宣統二年之貢生鄧翹嶽。

在屏山鄧氏宗祠中正懸掛一個「歲魁」牌匾,上書內容是「欽命廣東提學史司提學史沈曾桐為,歲魁,宣統二年一名歲貢生鄧翹嶽立」,鄧翹嶽是鄧國英之兒子,証明同年產生了李漸鴻和鄧翹嶽立兩位貢生,他們分別取得「恩魁」和「歲魁」,那麼若宣統二年庚戌是覃恩(加恩)的年份,兩者應該都在恩科奪魁,皆是「恩魁」或「恩貢」?可能當年貢舉試中,李漸鴻以第一名考取「恩貢」,而以第二名次貢鄧翹嶽被封為「歲貢」,但是兩個匾上都寫著「一名貢生」,那麼是指第一名還是其中一名?

正式而言,貢舉中獲取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前十名者稱:「元魁」,十一名至十二名者稱:「會魁」,恩科之年第一名稱為「恩貢」,所以可能只是其中一名。

另外,若宣統二年是恩詔之年,那麼當年清朝廷有什麼慶典,要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特別開科考試呢?慶典談不上,反之再過一年,宣統三年廣州黃花崗起義,滿清便被推反了。我對清未科舉不太熟悉,締造出心中這些謎團。

宣統二年(1910)間香港有一項重大基建落成,正是九廣鐵路通車。

翊廷書室

新界元朗八鄉牛徑 152 號翊廷書室,約建於 1891 年(光緒十七年),1950 年代前是牛徑裡的學校。

細心注意「翊廷書室」幾個大字,是由莊瀛傑所書,其實元朗新田惇裕堂的牌匾,也是由他所寫的,相信元朗區也有其他莊瀛傑的字蹟作品。

從古蹟辦的資料中,康有為曾經在翊廷書室教授儒家古籍和撰寫書章,不過細閱康有為的人生,他在翊廷書室建成同年 (1891) 於廣州設立萬木草堂,講學收徒,包括他的弟子梁啟超、陳千秋等人。期後在光緒廿一年(1895年)考獲進士後,開始在京城進行戊戌變法,變法於1898年被慈禧太后一舉打破,康有為途經香港逃亡至加拿大,當時康有為被慈禧追殺,在香港住在港紳何東家中被保護,跟本沒有空檔去元朗。

康有為在戊戌變法前在元朗牛徑教學寫書,那麼是否真有其事呢。

翊廷書室於 1960 年代被改為工廠,1980 年代末再出租為住宅,1993 年後一直空置,現時只剩下一個外殼,成為村中一個歷史。

130922 11-28-04_HDR_1

↑ 翊廷書室

130922 11-26-21_HDR_1

鄭氏家祠

八鄉牛徑 120 號鄭氏家祠,牛徑的鄭氏宗祠又名達善堂,相信建於 1948 年,以取代位於蓮花地的鄭氏宗祠,鄭氏家祠大門貼有鶴頂格對聯:「達昭祖德、善啟孫謀」,內堂貼有另一副對聯:「達理通情共守家規光統緒、善言懿行悉由宗祖挀徽猷」。

牛徑鄭氏與深圳寶安南頭一帶鄭氏皆為宋朝鄭南莆 (三世祖) 所生五子,這五大房開枝散葉。鄭氏先由南頭遷至蓮花地,其後在牛徑安居樂業。每逢舉行點燈儀式、婚禮及重陽節,村民都會齊集宗祠拜祭祖先。

權記士多

若是到達鄭氏家祠,記得到在旁的權記士多買支汽水,跟親切的士多老板聊聊天。

130922 11-11-11_HDR_1

↑ 八鄉牛徑鄭氏家祠

130922 11-11-39_HDR_1

↑ 鄭氏家祠內廳

欽賜副魁

內廳有一個清朝光緒二十七年辛丑(1901)封鄭汝楠的「欽賜副魁」功名匾額,懸掛在祠堂的顯眼處,藉以光宗耀祖,為宗族吐氣揚眉。

從這個「欽賜副魁」匾額,相信牛徑鄭氏跟沙田黃泥頭村鄭氏有關係,黃泥頭村鄭氏自清初由福建長樂(五華)遷移至沙田,而黃泥頭村中鄭氏家祠中,正懸掛著一個相同的「欽賜副魁」匾額,獲封者同樣是鄭汝楠,同一個功名牌匾,同時出現於兩條鄭氏村落之中。

清朝期間,每逢子、卯、午、酉年舉行鄉試,次年即丑、辰、未、戌年行會試,注意到鄭汝楠所封的「欽賜副魁」匾額,上書「光緒辛丑補行庚子、恩正併科鄉試」,這次定期鄉試原本在光緒二十六年庚子(1900)進行,正是光緒皇帝三旬萬壽(卅歲大壽),屬於恩詔之年,以庚子科為恩科鄉試。

八國聯軍

可是當時京城正值義和團的扶清滅洋活動,其後引發 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京津,根本無法舉辦科舉鄉試。 雖然庚子年因拳禍各省停鄉試,朝廷遂於光緒二十七年辛丑(1901)補辦庚子恩試,合併辛丑科正科鄉試一起舉辦。

鄭汝楠獲封「副魁」,意思是鄉試副榜首名者,副榜正如現時之副學士般,雖然考不入正榜順利進入官場,不過被列入副榜,仍然可以入太學肄業。

130922 11-12-43_HDR_1

↑ 光緒辛丑補行庚子、恩正併科鄉試

 

參考資料:

You may also like...

2 Responses

  1. Ming Lai says:

    李氏世居…橫批「鴻禧」。Many houses have 橫批「鴻禧」. Why 「鴻禧」?

  2. terewong says:

    @Ming Lai 謝謝你留言,大門上貼有鴻禧,有洪福大禧之意,如鴻福,典故有待探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