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錦田 (63)-沙埔村(四)
跑遊元朗沙埔村,往沙埔堂教堂走,有緣遇上《圭角逢吉》冼文騌老師,一起進入沙埔佈道所參觀。教堂屋頂豎起了十字架,簷下有禮拜搖鈴,繞到聖堂正門前,外牆一角嵌有奠基石,書有:「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元朗堂沙埔佈道所基址;基督乃此殿之基;以弗所二章二十節;主曆1958年 2月9日香港區會主席梁小初立石」。
my words, my life, my territory
跑遊元朗沙埔村,往沙埔堂教堂走,有緣遇上《圭角逢吉》冼文騌老師,一起進入沙埔佈道所參觀。教堂屋頂豎起了十字架,簷下有禮拜搖鈴,繞到聖堂正門前,外牆一角嵌有奠基石,書有:「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元朗堂沙埔佈道所基址;基督乃此殿之基;以弗所二章二十節;主曆1958年 2月9日香港區會主席梁小初立石」。
跑遊元朗壆圍,村公所對出的一口古井,早前曾經記錄過,井口有欄柵所蓋,可見水位常滿。村民向我說,村中以前打水,就是用這一口井。 井旁供奉「來龍地脉井泉龍王;鵝腦山主通天大王」兩位水神和山神,配有神聯「家興泉自美;脉旺水長盈」及橫批「鴻禧」。傳統水井旁設有神壇,以保佑泉水清甜充足,畢竟食水是村落裡最重要的資源。
跑遊元朗壆圍村,再到村公所愛光書室前,去看壆圍的「壆」。昔日沙埔村前有沙,竹園村旁有竹,那麼壆圍村的壆呢。最近向壆圍村馮應祥村長請教,他解釋了壆圍的壆至今仍然存在,一直保護著村里,它的性質並非防衛,而是防洪功能。
跑遊元朗壆圍, 昔日壆圍村民均有習武強身健體,村中流傳一個「壆圍十人對抗一條村」的故事。那要說到清未民初的時期,壆圍附近出現了兩位外來人居住,村民前去摸清底蘊,打算展示男丁實力,此二人毫不懼怕,更在眾人前表演功夫,揮拳打裂三呎寬田基壆,以示功夫根底。原來二人是御林軍教頭,因避亂而南下,潛居香港,他們獲得壆圍鄉民賞識,村中年青人更向二人拜師學習功夫。
跑遊元朗壆圍,神廳之神龕旁,保存了一件古老木龍頭,造型跟元朗區的其他木龍頭稍有不同,龍角細、鯰鬚短、龍嘴上有線條彩繪,甚有特色,龍額上的神主牌已失,相信自五十年代一直保存至今。 所謂「新界賽龍舟,禾田好豐收」,壆圍的龍船是很出名的,每次落水便會懸起代表壆圍的黑色旗幟,人稱「黑旗仔」。壆圍的龍船,龍身從番禺順德訂造,特別食水,速度快。端午節前後,壆圍的龍舟先會互相拜訪,其後在沙埔海面,沿錦田河往橫洲大井競賽,甚至鬥出后海灣。 端午翌日初六,各鄉龍舟齊集元朗墟水門頭舉行總決賽,爭奪錦標彩旗,岸邊觀眾熱鬧非常。不過,隨著五十年代末連場洪災及排洪渠之興建,元朗賽龍舟這項傳統活動已經消失,黑旗仔的龍身,亦長埋在壆圍防洪堤之下。
跑遊元朗壆圍,壆圍的中軸線向西,圍前未見有圍門,卻有一座土地福德地壇,圍尾建有神廳,在2004年重建落成,大門有神聯:「同人永享神恩厚;萬年聖德共長春」,橫批「人神共樂」。
跑遊元朗壆圍,沿路入村,可見壆圍村公所,村公所對出有一口水井,昔日還未有自來水的年代,是壆圍村民的主要水源,就算香港實施制水時期,這一口井仍然水源充足,從未乾涸。村民相信井水由圭角山流入壆圍、然後通往山貝村、均屬同一支水源。
跑遊元朗壆圍,村內有兩幢星級丁屋,各自展現獨特的建築美學。一幢是薛南海別墅,坐落於油站後方,這座造型前衛的村屋以其獨特設計引人注目:弧形露台與三角形屋頂的創意組合,外觀猶如巨型積木堆疊而成的現代藝術品。特別設計的臥室,讓住戶可以躺臥觀賞星空。屋主薛南海是壆圍本地居民,曾任新鴻基地產總則師及新世界發展項目總監,現任新世界集團執行董事,堪稱建築界的明星人物。
跑遊元朗,離開模範鄉,公路對面是財記木廠。 沿青山公路走,經過一處芳利園,在行人天橋前的一處路口,豎有小心排洪渠道警告牌,在旁有一個佈滿深啡色鏽蹟的長方形告示牌,正面看不出什麼,油漆早已剝落,要從背面去看,原來是書有「壆圍公立學校」幾個字。
跑遊壆圍,原本是要跑去下竹園看一株古樹名木(白千層 LCSD YL/7),壆圍村屬於新田鄉鄉事委員會 (San Tin Rural Committee) 之原居民村落。從來未去過壆圍,記憶中村內有一幢被列為歷史建築物的「神廳」,所以跟跑友一起進村看看。 南生圍、大生圍、圍壆皆是中學時期每天乘車路過的地方,但要等到今天才有緣踏入壆圍,村民指點了神廳的位置,現時壆圍已經看不到圍門,從神廳對出的中軸線走,仍然看到昔日石門柵的遺跡,估計是舊日圍門在村中西面,朝向錦田河,亦方便村民從河道出入。 網絡上記載壆圍的歷史不多,估計跟新田一帶的提壆有關,清未時期新田一帶土地不及錦田廣闊肥沃,泥土偏鹹不適宜種植大部份榖物或植物,村民利用河邊的特殊地形,,設立不少基圍及稻田,農民在基圍附近的鹹水田種植水稻,冬季收割後的時間土地便用作基圍,從海裡引入魚類及蝦蟹,直至春天重新開始插秧農耕,在夏天便捕捉那些在基圍中生長的魚產,基圍四週的提壆,可能是壆圍名字的由來之一。
More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