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跑遊元朗十八鄉

2

跑遊元朗十八鄉 (80) - 天后誕會景巡遊,山貝村林仁興堂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三十三隊是山貝村林仁興堂,今次派出醒獅隊及鼓隊出會,巡遊隊伍中有一塊頗具歷史之天后娘娘鏡畫,甚為搶眼。 元朗山貝村是林氏第十三世祖林兆元於二百年前立村(1800年或之前),林氏祖藉福建莆田,族人先後定居在廣東新會及深圳赤尾,後來遷至香港大圍村,然後遷移至山貝村開基立村,林氏族人繁衍,部份林氏發展至西邊圍等地。昔日山貝村與黃屋村、大圍、英龍圍、蔡屋村、東頭村、楊屋村、攸田村、港頭村、大旗嶺、仁興里等結盟成立「東頭約」,其中仁興里位於今日大旗嶺內,因為與山貝林氏有婚姻關係,故以仁興為名。山貝村著名於經營米商以及養魚業,其中鄉賢林達榮曾創立香港新界養魚協進會,在五十至七十年代帶動香港的養魚業發展,據說這一帶的魚塘昔日全屬錦田鄧氏的風水塘,直至民初時期轉型為商業魚塘,山貝村一帶是最先發展的魚塘區域,既然天后娘娘是中國南方漁民的守護神,故此深受村民所敬重。 五十年代初,每逢三月廿三,山貝村與西邊圍、南邊圍、蔡屋村等村,已經各派麒麟前赴大樹下天后廟酬神,其他村民則趁天露曙光之際,攜男帶女前往大廟進香,各鄉村落炮會均帶同紙紮花神座及金豬菓品等抬往廟前進炮還敬,鼓樂喧天。據舊報紙描述,未到十時大樹下已經擠滿逾萬人看熱鬧。 山貝村於五、六十年代開始舞醒獅酬神,村中長老誠邀李牛師傅於山貝林氏家祠傳授周家功夫及獅藝,李牛師承周龍及周彪二人,學習周家拳法,周彪被稱為周家五虎之一,五虎之首周龍宗師,於民初時期創立周家拳法,因周家拳法滲入洪家拳、蔡家拳與北少林腿法,被形容為「洪頭蔡尾」。據悉周龍祖師原名姓周名林,那麼可以說是跟林氏有緣。

1

跑遊元朗十八鄉 (79) - 天后誕會景巡遊,白沙村五奎堂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三十二隊是白沙村五奎堂,今年請由洪佛派蕭醮興龍獅會演舞大龍,連同彩旗隊及四頭紅粉醒獅沿路互舞。 依白沙村新牌樓記念碑誌記載,白沙村十八鄉古老村落之一,約1616年村民陸續定居,至今近四百年歷史,地方利賴墾殖,村始成,名白沙村。相傳,村邊河床盛產白沙,故以村名之。歷載以來,村民赤子情深,和衷共濟。 白沙村五奎堂花炮會相信是戰後所創立,昔日五奎堂花炮堂以舞麒麟為主,由兩名哨納手吹奏傳統五樂曲,白沙村於六十年曾經中斷出會一段時間,直至1972年重新集資抽炮頭。

0

跑遊元朗十八鄉 (78) - 天后誕會景巡遊,水蕉新村青年團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三十一隊是水蕉新村青年團。水蕉新村青年團今年派出麒麟、天后娘娘行宮、大旗隊及鈸鑼隊,鈸鑼隊裡其中一個古老客家班鼓,不能錯過,它已經有百年歷史。從水蕉新村浩浩蕩蕩的旗隊中,旗幟上寫有「麒麟泰斗」、「蘇馬電麒麟總會」以及「彭强館」等,可以看到這三者對水蕉新村的重要性。 水蕉新村建村己具三百餘年歷史,先後由黃、楊、張、程及林氏五姓居民遷入所組成,昔日水蕉新村一帶稱為水蕉洞,泛指老圍、南坑、紅棗田、黃泥墩等村落,而「洞」可能是當時鄉約的別名。水蕉新村舊稱福興圍,村中神廳關帝祠被稱為「福慶堂」,福慶堂以往是村內的大眾祠堂,同時供奉關帝聖君,代表了村民結義同心,福慶堂內亦供奉著一面天后娘娘蓉鏡,據說這是四十年代水蕉新村於大樹下天后廟抽炮頭所奪取的第三聖炮蓉鏡,正是天后廟涼亭的柱聯中「光能炫世還期蓉鏡送歸來」所指的蓉鏡。

1

跑遊元朗十八鄉 (77) - 天后誕會景巡遊,香港工商總會元朗分會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三十隊是香港工商總會元朗分會,今年分會請由陳嘉輝龍獅隊舞金龍及醒獅表演,以及一隊由香港樂翩舞蹈協會表演之花鼓舞,花鼓舞具民族色彩,在一眾龍獅舞動中,落力表演,帶出一份新鮮感。 香港工商總會成立於1973 年,早期稱為新界工廠業總會,屬於新界最大規模的商會之一,現時有10個分會和5個團體會員,包括元朗分會。自2010年,香港工商總會元朗分會參加十八鄉天后誕會景巡遊活動,所以在進香隊伍中,可以看到香港工商總會會旗、元朗分會會旗及繁榮安定彩楣。 香港工商總會元朗分會在抽花炮活動未能喜拈花炮,由白沙村借來第廿七號花炮,於新明苑設宴與會員開投花炮上的聖物,商界會員喜歡聖物意頭好,人神共樂,天后娘娘亦保佑元朗分會會務蒸蒸日上。

0

跑遊元朗十八鄉 (76) - 天后誕會景巡遊,水蕉老圍曾亮生堂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二十九隊是水蕉老圍曾亮生堂。曾亮生堂乃水蕉老圍兩個花炮會隊伍之一,花炮會以村中曾氏亮生祖為名,成員皆以曾姓族人為主。 今年曾亮生堂演舞大龍出會助慶,青黑色大龍配有金角及金麟,細心留意龍裙繡有龍爪,有其特別之處,據悉此龍以趙子龍作為造型。 水蕉老圍村停車坪中,有一座曾亮生堂花炮會之神壇,保存著天后寶誕中所拈到的花炮,同時供奉炮膽裡天后娘娘像,案桌上有千里眼順風耳兩位護法,而水蕉老圍曾亮生堂節誕時便在此設宴慶祝。除了花炮會神壇,水蕉老圍村內有一幢曾氏宗祠,又稱三省堂,曾經於1989年重建,祠堂內懸有一幅字畫寫有「…亮生堂令祖祠重新之慶」,估計亮生祖是水蕉老圍曾氏之開基始祖。

1

跑遊元朗十八鄉 (75) - 天后誕會景巡遊,大江埔聯慶堂花炮會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二十八隊是大江埔聯慶堂花炮會,大江埔花炮會早於1967年參加會景巡遊,當年大江埔花炮會以醒獅旗隊、帶同兩座炮山進香慶祝,估計是1966年喜拈兩座花炮後,村民開始組織花炮會酬謝神恩。七十年代初大江埔更派出金龍及彩鳳花車隊,以及舞麒麟助慶。今年大江埔聯慶堂花炮會派出旗隊、黑白雙獅及花形小龍表演,同時恭請村中一尊金身天后聖母像出巡,是大江埔花炮會去年(2015)進行開光儀式之天后聖母像,天后聖母坐在金龍椅之上,莊嚴華貴。 大江埔聯慶堂花炮會,巡遊隊伍中鼓隊帥旗寫「羅梁賴偉祥」,羅梁指羅梁體育會,是紀念五邑名師羅悅勝及梁國榮兩位結義兄弟,羅梁兩位宗師,戰後於澳門設館授徒,四十年代成立「羅梁兄弟國術團」後來發展為「澳門羅梁體育總會」,其門人來港開辦分館教授拳藝,先後創辦香港羅梁體育會及新界羅梁體育會。元朗區中,羅梁體育會同門有彭強及梁國榮甥男陳泗等,以往每年七月十三日羅勝梁國榮兩位祖師誕,羅梁體育會均以牲醴寶帛參拜祖師。 大江埔賴偉祥師傅,師承新界羅梁體育會之余漢寶及劉耀霖師傅,自少參與大江埔天后誕出會,並教授大江埔聯慶堂武術及獅藝。今年龍獅隊出會前,聯慶堂在鳳翔路有一項特別表演,就是由賴偉祥兒子表演擊鼓,非常精彩。

0

跑遊元朗十八鄉 (74) - 天后誕會景巡遊,英龍圍仁義堂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二十七隊是英龍圍仁義堂,仁義堂派出旗隊及兩頭傳統醒獅出會表演。 英龍圍由錦田鄧氏鄧洪儀二房鄧鎮之後裔所建立,據元朗古蹟概覽一書所述,鄧鎮後人定居此地時,已經有黃、劉兩姓村民居住,其後鄧氏收購了他們的土地,再建成英龍圍。英龍圍位於元朗東五和約,五和包括了東頭村、英龍圍、蔡屋村、大圍村以及黃屋村五條村,五村皆屬於大樹下廟駦舉社炮會(公益社)倫值司理之一,五十年代初元朗天后誕慶祝活動,五和東頭村福慶堂派出九丈金龍隊、山貝村西邊圍南邊圍蔡屋村亦各派醒獅前赴大樹下天后廟,連同八音鑼鼓沿途助慶,1962年五和各村以「五和堂」名義組成游成大會,廿七節金龍由蔡屋村出發行鄉,當年伴有鮮魚行銀龍雙龍出海,非常熱鬧。 仁義堂成立約1973年,圍內村民誠邀道派名師楊鴻教授功夫及獅藝,仁義堂最初與逢吉鄉花炮會共同出會,派出醒獅花車同行慶祝神誕,1975年開始則以仁義堂花炮會名義參加天后誕會景巡遊,而今天仁義堂楊鴻舘以楊鴻為名紀念獅藝尊師。仁義堂堂號令人想起周家仁義堂,楊鴻習道派功夫,而道派創派宗師陳斗曾經從周家五虎之周彪及周田學技,故此亦算同門,所以道派仁義堂會所裡,設有神位供奉天后元君、關聖帝君及左右護法(關平太子及周倉將軍)外,同時供奉周家創派祖師周龍、道派創派祖師陳斗及楊鴻神位。楊鴻除英龍圍外,亦曾經教授多條圍村獅藝,包括逢吉鄉、西邊圍等地,昔日雞地花炮會亦是由楊鴻執教。 英龍圍仁義堂曾經在1992年及2013年喜拈第三丁財炮,而花炮會一直維持舞獅慶祝。英龍圍屬十八鄉內唯一鄧姓圍村,圍內子孫追溯錦田始祖,所以英龍圍亦同時參與錦田鄧氏傳統活動,包括錦田鄧氏春秋二祭、洪聖誕及十年一屆酬恩建醮等,所以英龍圍中有仁義堂及友善堂兩個堂口,分別參與十八鄉及錦田鄉活動。

1

跑遊元朗十八鄉 (73) - 天后誕會景巡遊,水蕉老圍合慶堂花炮會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二十六隊是水蕉老圍合慶堂花炮會,乃水蕉老圍村內兩隊花炮會之一。 水蕉老圍村居民屬客藉人仕,村內主要姓氏有簡、曾、陳、張、林、謝、楊及程等八姓,昔日以務農維生,戰前種菜多至一千六百多畝,水蕉老圍是十八鄉內擁有最多客家祠堂、最多村里牌坊以及唯一一幢關帝宮,關帝宮內村民亦於側廳供奉天后娘娘。 據悉老圍張氏約於1726年由廣東博羅遷至水蕉老圍,而簡氏則於清朝康熙年間由博羅遷至元朗十八鄉落檐,相信水蕉老圍組成於康熙八年(1669)遷海復界之後。 昔日天后誕特刊有介紹過,水蕉老圍合慶堂歷史悠久,每逢誕期皆結隊詢廟進香,合慶堂曾經於1964年及1973年兩次喜拈第六炮,好事成雙,於是1974年組織客家麒麟參加會景巡遊,翌年1975年又拈獲第六炮,合慶堂稱為連中三次「抵樂」炮,逐於村中設宴慶祝。 合慶堂花炮會正式成立於1970年,其間曾聘七星螳螂門拳術名師陳泗教授獅藝。近年來,水蕉老圍合慶堂花炮會皆組織金龍彩龍出會演舞,今年更制作一條黑白綠色為主色的「張飛龍」,這一條張飛龍早於天后誕前一晚,在大樹下天后廟舞動表演,加上龍珠美女,惹來大量善信圍觀拍照。會景巡遊當天,可以細看到這一頭張飛龍,龍頭造型比起其他大龍增添了氣勢,龍頭搭有牌樓(水蕉老圍),龍牙及龍角異常鋒利,嘴角畫有神獸圖案,龍腮寫上「長旺大順」四個大字,是南龍與花式龍的混合版,長旺大順四字同樣地寫在龍獅隊的隊衣背部,這是合慶堂精神的口號。

0

跑遊元朗十八鄉 (72) - 天后誕會景巡遊,馬田壆村花炮會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二十五隊是馬田壆村花炮會。馬田壆村乃戰後居民聚居於山貝河旁所組成,聽說部份村民更遷自廣興園十八街,村民篤信天后,村中建有一幢精緻的天后廟,由六十年代組成之馬田壆村合眾花炮會所設。今年天后寶誕中馬田壆村隆重其事,於村口搭起花牌及大型神棚供奉天后娘娘,保祐村里及途經之會景巡遊隊伍。 合眾堂花炮會先後由鴻勝蔡李佛陳倫體育會及北勝蔡李佛李秋身院任教授功夫及獅藝,八十年代馬田壆村另組成「馬田壆村花炮會」繼續參與天后誕活動,花炮會醒獅團,繼續由北勝名宿李秋之徒黎達琪教授,北勝蔡李佛由陳亨弟子譚三宗師所創,現時馬田壆花炮會醒獅團亦稱「蔡李佛北勝少青龍獅團」,隊中黃國勇及高耀輝,乃蔡李佛北勝名宿李秋之徒孫,分別任少青龍獅團之總監及團長。馬田壆村花炮會逾卅載歷史,今年亦剛舉行了第十屆委員典禮(每數年舉辦一屆),場面熱鬧。 馬田壆村花炮會醒獅隊,歷年來在天后誕會景巡遊中,皆表演高技巧之跳梅花樁功夫,其中2013年特別安排了一條十八呎高樁大木船,套路多姿多彩,而今年(2016)是繼2010年天后誕,再次表演長板櫈活樁,施展獅藝功架,難度更大,沿路觀眾就更多樂趣。 在馬田路遇上馬田壆村花炮會,一頭紅色醒獅在鏡頭前札好馬步,獅頭背後原來是舊墟李炎記花店黎俊霖,也是馬田壆村花炮會要員之一。

1

跑遊元朗十八鄉 (71) - 天后誕會景巡遊,崇正新村三喜堂花炮會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二十四隊是崇正新村三喜堂花炮會。三喜堂花炮會,由崇正新村村民組成,緣於1962年天后誕搶炮頭活動中,喜拈第三丁財兩旺炮,逐成立三喜堂花炮會酬謝神恩。一般六十年代成立的元朗區花炮會,有先買票抽炮頭,拈到花炮再組花炮會慶祝的情況。 崇正新村屬於元朗近代成立的典型村落,源自一零年代元朗新墟合益市場成立,元朗市更趨繁盛,民豐物埠;二十年代國共政權變動,大批國民黨軍政人員及其家屬遷居元朗,加上三十年代初,旅居海外的客籍華僑,包括廣東嘉應州和惠陽縣的印尼和牙買加客家歸僑,在元朗購買土地搭建房屋的階段,以及四十年代和平後,吸引大量同鄉的新移民紮根於紅棗田,於是到五十年代(1957年11月)擁有人脈財力在原居民土地上成功籌組村落並且加入十八鄉鄉事會。 崇正新村三喜堂今年(2016)派出旗隊、麒麟及醒獅助慶,近年三喜堂數次組織金龍出會,要數三喜堂金龍,最觸目的一次包括了1988年,三喜堂廿丈大金龍隨大會頭鑼燈籠旋舞出動表演,當時是十八鄉天后誕會景巡遊中唯一舞龍隊伍。近年崇正新村三喜堂知名度增加,除了因為它們的傳統龍獅、麒麟技藝之外,因為三喜堂成為港產片竊聽風雲3之拍攝場地,更令人注意。 今年天后誕翌日,三喜堂人員一早在村中打鑼鈸舞麒麟,為村民送上他們昨晚所競投的花炮聖物,寓意麒麟送子,亦帶來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