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跑遊元朗十八鄉

2

跑遊元朗十八鄉 (90) - 馬田壆、大樹下及南坑排天后廟,遊訪田香花園

跑遊元朗,是跟跑友 H 在農曆新年第一天的跑遊,主線是遊訪元朗十八鄉內三幢天后廟,新春跑遊天后廟是每年都會做的活動,今次加插了一個目的地,就是要探訪即將面臨拆遷的田香花園。 回程沿大棠路跑返元朗市,跑遊時間不沉長,畢竟年初一還要早點回家向家長拜年。

4

跑遊元朗十八鄉 (89) - 舊墟李炎記花店

跑遊元朗舊墟李炎記花店,當時蘭姐獨自坐在舖前,為花牌龍柱補色上油,她解釋花牌經過日曬雨淋,鮮艷的顏料會剝落,需要定時補油重添色彩。注意到她的工作檯,是由一塊大木板放在兩張舊木檯腳之上,原來這個檯腳是古董木摺架,整副木架只有兩粒金屬螺絲,全靠榫位連接以及榫頭凹槽滑動,不過這些木摺架,隨著歲月損耗會變得鬆散,往往被人掉棄,所以越來越少見到。

1

跑遊元朗十八鄉 (88) - 大樹下天后廟

跑遊元朗大樹下天后廟,想起農曆三月廿二晚的熱鬧氣氛,晚上廟內花炮龍獅麒麟匯集,還有村民鄉紳善信擠得水洩不通,比起農曆新年還要熱鬧,天后廟前擺有小食、風車及麵粉公仔檔,走進天后廟內,天后娘娘及一眾神祇前香火鼎盛,盡是善信及供品,不祇在廟內的神祇,連大樹下的大樹將軍,也有大量信眾上香。當晚整個天后廟最旺盛,一定是大門旁邊燃燒得火光熾熱的聚寶爐。

0

跑遊元朗十八鄉 (86) - 山貝村林氏家祠仁興堂

跑遊元朗山貝村,再次走到山貝村林氏家祠,林氏家祠又稱仁興堂,屋頂的脊飾色彩已經黯然退失,建築物有一份滄桑的感覺,大門兩旁的兩副古老木門聯,是唯一的古樸風味。走近去看,其中一副門聯的書法字型刻意修飾,有一份熟識的感覺,原來是區建公的墨寶。 跑遊元朗歷年所見,元朗區內仍然保存了四件區建公的作品,包括博愛醫院舊門樓後方的楹聯、好到底麵家的大招牌、厦村靈渡寺的門聯以及這一副山貝村仁興堂門聯。

0

跑遊元朗十八鄉 (85) - 山貝村村公所

跑遊元朗山貝村,離開仁興學校後進入山貝村,經過村口前的大榕樹及神壇,在旁是三層高山貝村村公所。 村公所內大堂貼滿村公所捐款鄉紳的照片,在旁有一篇村公所竣工啟用碑記,這一篇碑記述重建祠堂、書房及村公所的經過,這三幢建築之中,其中兆元書室,可惜今次再遊山貝村時未有探訪。

9

跑遊元朗十八鄉 (84) - 山貝村仁興學校

跑遊元朗山貝村,與禾寮林兄從鳳園沿山貝村村路走,經過思孝亭,便到達昔日仁興學校校舍,隱藏在茂密的樹林之中,學校正門前的平地,是學校籃球場及遊樂場,籃球架仍然存在,祇是躺下來休息了。 昔日學校同學整齊列隊站在籃球埸,要聽校長拿着大聲公訓話。沿學校正門的樓梯步入學校,抬頭可以看到「山貝仁興學校」幾個大字。

0

跑遊元朗十八鄉 (82) - 天后誕會景巡遊,涌口村花炮會

跑遊元朗十八鄉天后誕,於三月廿二日晚,各村落組織之花炮會齊集大樹下廟上香,在場其中一隊花炮會醒獅隊,今年未有參與會景巡遊或抽花炮活動,不過在天后誕特刊中有出現他們介紹文章,正是十八鄉涌口村花炮會。 涌口村昔日位於南生圍渡頭沿錦田河一帶,由十八鄉漁民所組成的村落,包括木屋與住家艇等居所,在四、五十年代已經存在,居民大部份在后海灣當漁業捕魚工作,亦有部份時間從事其他工作,以增加收入,村民奉祀天后娘娘,村里規模日漸狀大,於1957年與崇正新村一起加入十八鄉鄉事委員會。涌口村六十年代先後遇上旱災及洪水災禍,據說港督柏立基爵士女兒也曾經到訪涌口村協助開井引水供輸村民,水荒解決後,又到洪水急流,涌口村及山貝一帶屢次成為澤國。 1967年涌口村由漁農處及理民府協助下組成改善生活合作社,儲蓄資金為會員生活教育及村務之用,並於1969年首先興建康樂中心作為會址,同年一場颱風損毀大部份涌口村家園,涌口村漁民籌集十二萬元積蓄加上美國信義宗及其他捐款,逐興建成現時之山貝涌口村,有六百餘居民遷入,由合作社管理村務。元朗區內先後成立了數間改善生活合作社,包括小商新村、華盛村及沙埔村等,除小商新村外,皆曾經接受美國政府遠東難民計劃的經濟援助。

1

跑遊元朗十八鄉 (81) - 天后誕會景巡遊,南坑村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三十四隊是十八鄉南坑村,今年南坑村再次組織青龍會,是會景巡遊中最後一支壓軸舞龍隊伍。在馬田路與教育路交界遇上這一條南坑村青龍,執龍珠的健兒引領大龍,沿著行人路游動到觀眾旁邊,為了讓觀眾可以撫摸龍頭龍身,一沾進香隊伍的祥龍瑞氣,人神共樂。 十八鄉南坑村是客家張氏村落,是大樹下廟公益社成員之一,張氏遷自水蕉老圍、在老圍張氏宗祠內有一塊「南坑村張氏宗祠重建落成碑誌」,記載了張氏的源流,張氏太祖先後遷居福建平和縣、潮州揭陽及惠州博羅,其後張達財祖約於1726年(清雍正四年)移遷至元朗水蕉老圍落檐,建祠供奉香火,所以南坑村張氏自稱是平和客家人仕。隨著氏族繁衍及發展,老圍張氏第三代於十八世紀中葉定居南坑村。 南坑村張氏早期隨水蕉老圍參加神誕活動,六十年代曾經參與南坑排新勝堂排花炮會成立、直至南坑村男丁人口增加,南坑村逐於1980年成立花炮會暨麒麟隊,誠邀螳螂拳派楊泉師傅教授功夫及舞麒麟。花炮會成員透露,最初學習舞麒麟殊不容易,要從南坑排取得一條獅尾,拼上菜田上的竹籮,改裝成一頭麒麟去練習,除了舞麒麟的技藝,也要學習傳統禮儀,才稱得上功架。楊泉師傅停教後,由紅棗田村簡保師傅教授,簡保師傅師承老圍張吉師傅,繼續傳授南坑村青年螳螂拳派功夫及舞麒麟技藝。 直至 2003年左右,南坑村見鄰村舞麒麟套路了得,於是主動拜訪蘇馬電師傅,誠邀教導醒獅及舞龍,期間蘇馬電師傅為南坑村制作大龍及麒麟紮作,所以今天南坑村花炮會龍獅隊的衣袖上,寫有「蘇舘」二字。 南坑村花炮會成員齊心協力,不久將來南坑村將會在大樹下神壇前奪得蓉鏡,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