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十八鄉 (16) - 崇正新村客家豪宅群

週未跑遊元朗「崇正新村」(Google Maps) ,上次到這條村落是 2007 年的事(fotop.net相冊),近年來陪我一起跑遊元朗各村落的老友,也就是崇正新村的李姓原居民,由他帶領遊看歷史建築物,份外有親切感,所以這次亦要多花筆墨紀錄這條梅州客家村落。

「崇正新村」屬於一條雜姓客家村落,村內有多個姓氏居民,與鄰近的當地原居民的單姓圍村有所不同,沒有單姓氏之祖宗祠堂又或廟寺等,村內昔日建有校舍提供教育,村內氣氛融洽,今年村中堂口「三喜堂」花炮會,於天后誕時節舉行慶祝,氣氛特別熱鬧。

崇正新村 176號林屋

鄰近村落

崇正新村位於元朗南方,1957年加入元朗十八鄉,沿村旁的大樹下路直抵瓦窰頭天后廟,靠近水蕉老圍和以下各村落,由於崇正新村建村歷史較鄰近村落為後,的而且確是屬於一條新村:

梅州、客家人及僑鄉遷入

崇正新村建村前,屬於水蕉老圍村管理的「紅棗田」地方,康熙元年(1662年) 清大臣鰲拜下令趕絕敗走的鄭成功,實施遷海政策,香港居民全員被迫北遷 ,康熙八年 (1669年) 復界後,錦田鄧氏於建立元朗舊墟,招來不少原元朗居民和客籍人回來定居,包括寶安簡氏、陳氏、李氏等氏族相繼遷入,最時居民從事水稻種植爲生,後來水源減少後,改為耕種田地。

其後元朗鄉紳於 1911 年集資成立合益公司及元朗新墟,元朗市更繁盛起來,民豐物埠,直至 1930 年代初,旅居海外的客籍華僑,包括廣東嘉應州和惠陽縣的印尼和牙買加客家歸僑,獲悉新界土地可自由購買及搭建房屋,且在英國人的管治之下,相對動燙不安的內地 (中國軍閥及國共之亂),較爲有利於生命財産的保護。

加上香港地理位置又處在家鄉與南洋通道之間,往來方便,故此陸續有一批批梅州籍華僑經由南北行引介在此買地和興建居所定居。而崇正新村中著名大宅「慎德居」,便是客籍印尼華僑梁幹臣所建。

當時簡氏原居民不得善價而沽 (簡氏則紮根於現時紅棗田村位置,該處土地更有利耕作),出售了大片土地予梅籍華僑富商,而輾轉經過華僑間相互引薦,元朗遂漸成爲梅籍華僑的聚居之地,他們亦樂意將土地分割成小塊廉售予遷來居住的同鄉,令村內的人口攀升。

於是元朗這個地方,吸引了梅縣、大埔、蕉嶺、平遠、豐順及惠陽、寶安等客籍新移民到此遷居。 除了「紅棗田」外,博愛醫院附近之「蔭華廬」(1932),也是由梅縣人潘君勉特聘請三名客籍工匠從家鄉遠道來港興建的。

 

崇正新村中著名大宅「慎德居」,便是客籍印尼華僑梁幹臣所建

 

國民黨新移民

除了客藉人及華僑遷入,1920年代中國國民黨(1919年)與中國共產黨之政權變動,最終令大批國民黨軍政人員及其家屬遷居香港,經同鄉朋友互相介紹下攜眷居住於香港各地,而定居紅棗田這片地方,包括以下具名氣的人士。

  • 國民黨梅縣白宮鄉李伯浩鄉長
  • 抗日十九路軍名將李擴 (梅縣人)
  • 陳誠將軍的秘書古貫郊將軍(梅縣人)
  • 國民黨軍長的胞弟古思
  • 國民黨中將趙公舞胞弟趙永健師長(大埔縣人)
  • 原國民黨某部師長,1948年擔任梅縣自衛大隊長的梁定中(梅縣西陽人)
  • 潮梅地區商人陳富源
  • 原梅縣西陽中學朱汝壽校長

逢吉鄉與丹桂村

其實當時亦有被國民黨打敗的軍閥流亡至元朗,例如民國將軍沈鴻英(廣西桂系軍閥),被國民黨擊敗後(1925),流亡至元朗沙埔村,並且在此解甲歸田,建築了一所沈氏大屋(將軍府),命名為「逢吉鄉」,取其逢凶化吉之意。沈鴻英亦曾與廣西將領合力建立元朗「丹桂村」,取名「丹桂」的意思不是因為當地盛產丹桂樹,而是有「一片丹心向桂系」的意思。
以往新界村落名稱,大多數以週遭環境而命名,而某些村落則隱藏了居民的心意,寄托於村名當中。

崇正新村立村

大量新移民紮根於紅棗田,增強了客藉人仕的財力和實力,當中不少鄉紳賢達發起籌組村落,於1957年正式組織村落,以香港客家人崇正總會(1921年成立) 之名以鑑,並命名為「崇正新村」,一方面代表客家人崇尚正義、崇正黜邪的美德,另一方面「崇正」這兩個字反映了村裡國民黨居民對「尊崇蔣中正」的一份情懷。

村口有一塊石碑,記載村中鄉紳梁幹臣,獨捐巨款修築道路,造福桑梓,以資景仰。立碑日期是丁酉年(1957年)春季,即是崇正新村正式建村前所立,道路於 1956年秋季拓築。於 50 年代,村中住有約 1367 位居民。

後來由元朗市區通往崇正新村及黃泥墩的馬路正式建成,方便了村民的出入。亦加速了當時村內的農作業、養豬養雞等,同時亦得到政府的貸款扶助,崇正新村先後成立了養豬合作社和蔬菜合作社。

 

村口有一塊石碑,記載村中鄉紳梁幹臣,獨捐巨款修築道路,造福桑梓,以資景仰。立碑日期是丁酉年(1957年)春季,即是崇正新村正式建村前所立,道路於 1956年秋季拓築。此碑由李文康所立,李氏就是當年崇正新村兩位村長之一,代表梅州籍客家人,而另一爲代表寶安客籍的李茂來。

村口石碑紀錄了 1979年修築村路的捐款者芳名

 

崇正公立學校

崇正新村早期教育由水蕉老圍覺民書室(1900年代)提供教育,教授中國經典名著如四書五經。 由於客家人崇文重教,先後把十八鄉創辦的永安學校(1938年創校)復校,其後設立崇正公立學校(1959年),提教育予村內和鄰村的兒童,學校校訓「忠信篤敬」出自《論語》。

當時,崇正公立學校由村內的僑賢梁幹臣連同其他熱心人士捐出大塊土地,加上田家炳先生贊助下建立,現時原校址被改為貨倉用途。昔曰,校舍內有植物造型花園、籃球場、馬騮架、滑梯、跳飛機等,無線電視劇《千謊百計》(2007) 曾經於崇正公立學校取景,要看到校址舊貌,可能要到 PPTV 網上收看。

無線電視劇《千謊百計》於崇正公立學校取景

崇正公立學校學園出現於千謊百計大第20集結局尾段

 

梅州大屋

相信梅州人於元朗花費豪裝家宅,由於梅州客家人傳統,買田買地做大屋,光宗耀祖,事實上梅州本土的僑鄉村有不少壯觀的客家建築群落,並且曆經百年滄桑仍保存完好。

而梅州這個地方,早在明、清時代,科舉取士,梅州地區真是“舉子如雲。客家人先民乃中原氏族,包括皇親國戚,名門望族等經歷了不少動盪而南遷,由於梅州地接贛南,西北有高山環繞,爲世外桃源,爲避難最安全之地。

據梅州各地各姓族譜記載,客家人各姓的遠祖幾乎全是古代的貴族,大都有過功名,做過一官半職,甚至做過古代的皇帝,如據陳氏族譜南朝源流一係記載,他們是南朝陳武帝陳霸先(503—559)的子孫哩。

 

三喜堂花炮會

崇正新村之聯誼中心,可以說是村中堂口「三喜堂花炮會」,以往有派隊參加元朗十八鄉天后誕巡遊,2012年崇正新村便舞出大龍 (180人),顯出該村具有經濟實力。

1962年天后誕,崇正新村於抽花炮中得到意頭吉利之「丁財兩旺」第三炮,象徵丁財兩旺,崇正新村花炮會亦因此命名為「三喜堂」。

參考:

崇正新村村口牌坊及三喜堂 2012 年花炮會天后誕慶祝花牌

 

錦安廬

香港歷史建築物 #745

崇正新村 68 號

錦安廬 錦安廬原為深涌村陳氏家族約於 1900 年代所建,其後業權多次易手,最後為新加坡客家華僑潘德興兄弟所購,目前已按獨立業權分為三部份,左翼屬羅氏家族所有,中樓及右翼則由潘氏分家後的兩房人擁有。分家是客家人的俗例,意指將家產分予各房成員。錦安廬採用圍頭建築風格,與周圍的客家樓房迥然不同。

 

林屋

歷史建築物 #571

崇正新村 176 號

「林屋」建於 1930 年代,業主林發是毛里裘斯華商,亦是毛里裘斯自由港口局主席。這幢大樓是林家別墅,建築風格一如區內其他海外華僑修建的大屋,饒富中西合壁色彩,西洋式外觀配以客家式的內部佈局。政府早於 1973 年便在村內鋪設公共水管,但大屋的一口水井仍保存至今,視為風水井。

 

舊差館

歷史建築物 #797

崇正新村 167 號

約在 1930 年代末由客家人李文海建成。李文海在印尼經商,由於當時他和家人仍身在印尼,故相信他是匯款返港建屋的。1950 年代,該址曾用作警局,有不少警員駐守。時至今日,一些年長的村民仍稱該址為「舊差館」。李氏後人和親戚現仍居於此處。

介紹李文海到崇正新村建屋的,是另一位印尼華僑李雲煌,他於村中建有「雲煌居」,可惜於 2003年被拆卸。

參考:

 

 

 

紅屋

這幢紅磚屋並不是歷史建築,但外牆掃上淡紅色,帶出有一份滄桑感,這房子早年曾經有剛抵步的客家移民租住,在旁有一口水井。

 

 

 

慎德居

香港歷史建築物 #205

慎德居俗稱大梁屋,據古蹟辦事處資料,原本是由 4 位梅鄉的海外華僑合資建造的別墅,只有客籍印尼華僑梁幹臣在此居住,業主梁幹臣原藉廣東梅縣,遠赴印尼經商謀生,於1930年購入的屋地,在1934年聘用蕉嶺縣47名泥水工匠,歷時兩年多,於 1936年耗資2萬港元興建而成。

梁幹臣於1957年(崇正新村立村同年)在慎德居辦學,提供教育予村民子弟,直至1960年附近的崇正新村小學落成才停辦。

這幢古老建築物的正面裝潢華麗,慎德居樓高二層,佔地1,000多平方米,內有32個大型房間,大宅外墻用石灰拌和水泥建成,正面飾有雕花簷板、壁畫和對聯,廳堂內巨杉橫梁,精雕細琢。昔日慎德居前有一個風水池,後來已被填平。

慎德居是十八鄉唯一現存的墨西哥風格客家大屋 (至於什麼是「墨西哥風格」,我還未暸解得到)。

昔日崇正新村村民於天后誕前夕,便在慎德居前的草地練習舞龍。

主樓:

  • 大門對聯:「慎言是則,德行為先」- 勉勵後人慎言和培養高尚品德
  • 騎樓對聯:「慎遵先祖、德蔭後人

副廳/右 (1936):

  • 女兒牆:桂馥蘭馨 – 以桂花的香氣、蘭花的清芬;寓意吉祥,家族世世代代流芳。
  • 門額:「恒升」- 自「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表示弦月漸圓,如旭日初升,喻意家族及事業發展興盛
  • 對聯:「恒久時存互助心、升高日進清平象」- 客家人精神對相幫助

副廳’左 (1956) :

  • 女兒牆:竹苞松茂 – 出自「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喻意家門興盛
  • 門額:「篤敬」- 意思是篤厚誠敬,說話忠實誠信,行為篤厚敬慎
  • 對聯:「篤睦天倫敦孝友、敬繩祖武紹其裘」- 睦天倫 harmony family 用英文解釋最好不過 ,繩祖武與紹其裘,意思皆是繼承祖先業跡之意。當中「克绍」(繼承),「箕裘」(祖業),出自「良治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

 

參考:

慎德居甚有氣勢,屹立在崇正新村的中央

慎德居正面飾有雕花簷板、壁畫和對聯

慎德居後門

梁幹臣的後人在慎德居附近居住

 

晚怡園神召會聖光堂

崇正新村 91 號

神召會聖光堂護老院,1968 年前原是名為「柳群居」的村屋,為聖光堂教徒曾新安擁有。他在 1969 年移居加拿大,並把村屋賣給聖光堂。1974 年村屋部份地方分別開設幼稚園和作住宅用途。自聖光堂遷至元朗好順利大廈後,該址曾經翻新,在 1990 年改作護老院。

參考:

 

 

晚怡園神召會聖光堂,屋頂及部份建築物已經被修築,昔曰原貌要看歷史照片

 

蘭欽樓 1936

歷史建築物 #654

崇正新村 75 號

75 號村屋是在 1936 年由海外華僑李幼立建成的,李氏於印尼雅加達經營餅乾、肥皂、咖啡生意;李氏在 1930 年代退休後建成該屋,原本屬於紅棗田村範圍。1950 年代末,他是「崇正新村」和「崇正公立學校」的創辦人之一。他大多數的兒子都已移居海外,甚少回到崇正新村。

這幢建築結合了西方和中國特色,外牆被翻新及掃上白漆,正面有開放式騎樓門廊和一樓走廊,窗戶顯得特別大而且配搭上木製,鋼架或鋁窗扉,弧式露台及屋頂女兒牆裝飾了十字款式通花圍欄。

參考:

 

「蘭欽樓」是後近來加上去的

2011 年之崇正新村 75 號,當時建築物頂樓還未有「蘭欽樓」三字

 

 

 

崇正新村

跑遊元朗各村落,崇正新村的建築物比起傳統圍村更有人情味,除了房屋的中西合壁建築特色,看出了中國人為了一個新的家園而花的心血,同聲同氣的新移民在元朗這個地方立村,也有慷慨的富商為村落出錢出力。留意村中之歷史建築,都沒有築起高外牆與外界隔絕,村中有一份生活融洽的感覺。

附近的原居民圍村內剩下的歷史建築,大多數是圍村門樓、神廟、宗祠,而崇正新村的歷史建築物,跟大旗嶺村類似,幾乎全部都屬於民居建築,也是「家」。

崇正新村居民於 30年代買地建屋,繼而建村,60 年後土地收購又活躍起來,元朗發展商積極崇正新村農地,同時透過其他渠道向政府部門提議開發崇正新村興建丁屋別墅等。一條崇正新村擁有 6 幢歷史建築,希望它的保育及開發要平衡發展下去。

 

 

參考連結:

網絡上的參考連結,有機會的話,想閱覽劉義章先生於發表於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中一篇 「香港客家村落的歷史與文化考察:崇正新村的個案研究」(1998)

 

You may also like...

17 Responses

  1. Janet says:

    能看得出你是真的非常有心機寫這篇文章,資料搜集很詳盡,很有心,像看一本歷史書似的。真的是值得一讚!佩服佩服!

  2. terewong says:

    @Janet 嗯,呢條村算係元朗十八鄉中,值得去的其中一條村。

  3. Janet says:

    那下次带我去遊遊看吧 =)

  4. leehokyee says:

    可以順便黎我屋企同澄澄玩…^^/

  5. Ivan says:

    我在元朗大也不知有那些古老村屋,有時間真是要看看,值得大讚!佩服佩服!

  6. onefamily says:

    一定要去參觀.謝謝.

  7. 李永勝 says:

    我在這裡長大!經過這一滴滴的文章令到我知道更加多関於我長大地方!多謝

  8. J says:

    您令我對自己既家同根有更多認識,從未想過村內有甘多故事,多謝!

  9. terewong says:

    @J 你好,謝謝留言。你住在崇正新村的嗎 ?

  10. KL says:

    我自己當年讀崇正都唔知道箇中歷史 真慚愧
    謝謝你用心分享

  11. terewong says:

    @KL 謝謝你,你在崇正學校讀過嗎?有沒有崇正學校的讀書趣事呢

  12. Danny says:

    請問如果想要探索這些歷史建築,有地點或路線圖可供參考嗎?謝謝!

  13. Wilfred Leung says:

    I was born n raised in Shung Ching New Village, Leung House. #205 historic building.
    My family was one of the four families that built this large house.
    My brother still lives there.

  14. Chan Yee Hon Joseph says:

    我今年72歲,童年和少年階段都在崇正新村渡過,最近應朋友之約,寫我的童年。因為數十年沒有回去,於是找到你這篇文章,真要感謝文內一些從不知道的背景資料。而且發現了住過多年的林屋的照片,勾起不少回憶。想向你提出請求,是否能借那張照片一用,跟我那篇我的童年一起刊登書內?我們會註明是你的照片,謝謝!

  15. wilfred leung says:

    I went to Shung Ching primary school from 1959-1965. From day 1 of school until the first group of primary 1 to 6 graduates. We had good results in HK secondary school public exams.

  16. terewong says:

    @Wilfred thanks for your message. 1959學年時崇正公立學校校舍不建成,請問一年級是否在慎德居上課呢?

  17. wilfred leung says:

    Yes. The classroom was in the hall which was in front of my bedroom.
    I lived and was born in the Leung house. It was fun to have school there.
    Before that, I went to school in Yuen Long, Chee Jing school.
    Sorry my computer cannot type in Chinese.
    I went to Shung Ching School and Way Yan Kowloon. Then, I went to US University in 1972.
    I live in US ever since for 50 years now. My brother still lives in Shung Ching Village.
    He lives as neighbor to Leung Kwong Tak. I am Leung Kwong Pung.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