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屏山鄉 (58) - 屏山鄧氏宗祠

跑遊元朗 屏山鄧氏宗祠,先站在祠堂外,點算前進屋頂上的瓦坑,由左至右數了兩遍,宗祠坑數比起愈喬二公祠多兩坑,高度亦稍高一點,切合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尊卑有序。       

鄧氏宗祠與在旁的愈喬二公祠,以及聚星樓,均在 2001年經憲報公布列為法定古蹟,鄧氏宗祠跟其他圍村宗祠一樣,主要用作祭祖、慶祝節日、舉行各種儀式及父老子孫聚會等用途,最經常被使用的,是屏山婆婆坐在大門門墩上乘涼聊天。




↑ 昔日屏山坑頭村鄧氏宗祠與背後之屏山警署

 

南陽承世澤、東漢啟勳名

走近鄧氏宗祠,大門兩旁有一對木堂聯:「南陽承世澤、東漢啟勳名」,由廣東著名書法家陳景舒於庚午年(1990)所寫,兩個印章分別看到他名稱及字號「靖庵」,陳景舒書法秀麗陽剛,相信是鄧氏宗祠 1990-1991 年間重修之時所替換的。


↑ 鄧氏宗祠大門兩旁有一對木堂聯:「南陽承世澤、東漢啟勳名」

 

東漢啟勳名

堂聯「南陽承世澤」之中,南陽乃鄧氏之郡望,於商朝時期(公元前 1350)商王武丁之子「曼姓」於南陽被受封於「鄧國」,國人以國名為姓,故此鄧氏一系源出於南陽,以南陽為郡。至於「東漢啟勳名」,指東漢時間軍事家鄧禹(公元 2-58)扶助劉秀反莽興漢,劉秀於公元25年稱帝即位,史稱東漢時期,當時鄧禹才二十四歲,已被策封為大司徒,封為酇侯,食邑萬戶,最後劉秀平定江山(公元 37),鄧禹被封為高密侯,食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縣。鄧禹啟勳名,他的孫女鄧綏更成為漢和帝皇后,晚期攝管漢室朝政,長達十六年之久。
↑ 鄧氏得姓始祖由商朝時期曼,在屏山鄧族之《鄧氏族譜》中記載

↑ 五、六十年代屏山鄧氏宗祠及愈喬二公祠兼作達德學校時之情景(照片自香港大學《香港印象》相冊)

看到屏山鄧氏宗祠這一副堂聯,結總一下,新界鄧族(錦田及分支)圍門或祠堂所用之堂聯:

  • 屏山 鄧氏宗祠:「南陽承世澤、東漢啟勳名」
  • 錦田泰康圍圍門:「南陽華裔」
  • 錦田清樂鄧公祠:「南陽世澤、稅院家聲」
  • 錦田廣瑜鄧公祠:「南陽世澤、稅院家聲」
  • 錦田高埔村圍門:「南陽世澤、稅院家聲」
  • 粉嶺觀龍圍圍門:「觀龍綿世澤、郡馬著家聲」
  • 厦村 鄧氏宗祠:「南陽綿世澤、稅院振家聲」

錦田鄧氏大族主要分佈於元朗、大埔、粉嶺等地聚居,皆以南陽作郡望,大部份以稅院郡馬作家聲,屏山鄧氏則以東漢鄧禹作族人聲譽,因為鄧族自鄧氏五大房(元英、元禧、元禎、元亮、元和)開始分遷至各處立村,其中「鄧元禎房」立居屏山、白蠔、白崗、白石、塘尾,補充屏山鄧氏族譜所記,屏山鄧氏甚至分枝至元朗八鄉、元崗、馬田、大橋等地,而「鄧元亮房」立居岑田(錦田)、大埔頭、厦村輞井、龍躍頭,然而稅院郡馬及皇姑的故事,是發生在鄧元亮這一房之中,所以屏山鄉裡幾乎沒有提及稅院郡馬,除了寫在屏山鄧氏族譜之中。

 
↑ 鄧氏五大房(元英、元禧、元禎、元亮、元和)開始分遷至各處立村,其中「鄧元禎房」立居屏山、白蠔、白崗、白石、塘尾,在屏山鄧族之《鄧氏族譜》中記載

 

鄧元禎 屏山始祖

屏山鄧氏族人,奉鄧元禎為屏山始祖,鄧元禎是宋六世祖鄧瑞長子,而鄧元禎兒子鄧從光 (號萬里),則被奉為屏山開基祖。據屏山鄧氏族譜一篇由東彥通公撰寫之《田賦記》記述,「鄧氏先祖吉水人,始祖承務公自未開寶六年入嶺南創業,於東莞之岑田落檐 …… 八世祖萬里公始遷屏山之業世居屏山」。


↑ 鄧氏宗祠屋脊上的石灣鰲魚陶瓷及壽桃熱點吉祥建築裝飾

↑ 屏山鄧氏族人,奉鄧元禎為屏山始祖

 

呦呦鹿鳴

在元朗屏山,村民一直流傳鄧從光(萬里公)落檐屏山的傳說,在跑遊若虛書室一文也提過,相傳鄧元禎帶同風水先生尋找開基立村地點,當他們走至屏山時,於農民家中寄居渡宿,元禎入夢時聽到鹿的叫聲,翌日到後山查看,卻發現不到鹿的蹤影。風水先生頓然悟出鹿鳴與功名有關,昔日舉人於鄉試中考中後,會在開考之試場舉行鹿鳴筵宴慶祝,這時屏山此地發出鹿鳴聲,即寓意鹿鳴宴,喻此地鄉人讀書考試考上功名,日後會出達官貴人。

所謂「呦呦鹿鳴」,是中國人用呦呦形容鹿的聲音,可以上網搜索鹿鳴的影片,你會稱讚風水師的豐富聯想力。這個傳說告訴人,屏山這個地方是一塊福地之外,在鄧氏遷入前已經有農民居住,據說屏山坑尾及塘坊一帶有馮、林、蘇三姓原居民,比鄧氏更早在屏山定居,還有黃氏。

再說呦呦鹿鳴,傳說中鹿鳴之處不知道屏山那個地方,在跑遊元朗唐人新村楊侯古廟一文中,記錄過鄧元禎最初遷居至屏山(約1216年)時,據悉是暫居在元朗唐人新村一帶,並設「香園圍」(依嘉慶年間舒懋官所撰之《新安縣志》中就有記載著「屏山香園圍」這一個地方名稱),他的兒子鄧從光(萬里公)後來才正式定居於屏山,這一則故事在鄧聖時著之《屏山鄧族千年史探索》亦有記載。那麼當晚鄧元禎與兒子鄧從光,以及隨行的風水師,他們投宿的這一戶農家,也有可能是在唐人新村這個地方呢。

 
↑ 《新安縣志》之地理志中記載了新安縣五都村落,包括屏山村及香園圍

 

屏山第五世祖鄧馮遜

屏山鄧氏宗祠之《子孫科舉功名/官階榜》,首個記錄是「五世祖-福建方伯,正二品布政司布政使,後追加一品,鴻遜字馮遜」,《鄧氏族譜》對鄧馮遜的生平祇有簡單記述:「任福建方伯公諱馮孫(遜)乃志遠公長子娶夫人侯氏合葬於髻山程坃即漢黻祖墓之左上角 …..」。

據網上資料記載,一說屏山鄧氏宗祠建於明朝嘉靖三十九年(1550)建成,另一說是香港古蹟辦所指,屏山鄧氏宗祠由屏山第五世祖鄧馮遜於元朝初年(約1300年前後)所興建,這一說法是從建築物之三進格局以及鄧族祭祀風俗,去推敲是擁有最高官位的鄧族先祖所興建,從鄧元禎、鄧萬里至鄧喬林幾代之間,當中鄧馮遜官位最高,官至福建方伯,所謂政由方伯,方伯類似明清時代地方布政使官職,國內有古宅稱為方伯第,即是方伯之住宅。據屏山文物館內之《鄧氏族譜》,雖然未有具體記述鄧氏宗祠由鄧馮遜所建,據鄧聖時之《書寫屏山》一書所記,只寫鄧氏宗祠相傳由馮遜倡建。

在鄧氏宗祠大門門框貼有紅紙門聯:「屏翰仰閩侯,紹南陽之世胄,今朝派衍支蕃,不替衣冠隆祀典;山河開萬里,承高密之家風,此日蘋馨藻潔,聊将將俎豆報宗功」,上聯中所寫的「屏翰仰閩侯」,這一位閩侯即是福建方伯鄧馮遜。

↑ 屏山鄧祠之子孫科舉功名/官階榜中,首個記錄是「五世祖-福建方伯,正二品布政司布政使,後追加一品,鴻遜字馮遜」

 

狐狸過水

據鄧氏族譜所記,這一位屏山第五世祖鄧馮遜,乃鄧志遠之長子,葬在凹頭狐狸過水穴, 「狐狸過水」 是鄧族稅院郡馬鄧惟汲(字自明、號吉山)之墓地,在旁也葬有屏山開基祖鄧從光(萬里公)與妻鄭氏合墓,還有另外一位屏山先祖鄧善長。

看鄧氏幾個著名名穴「玉女拜堂」、「狐狸過水」等,會發現附近也會有屏山鄧氏之祖墓,比如倡建鄧氏宗祠之福建方伯鄧馮遜,他與妻子合葬於丫髻山程坑,即鄧漢黻「玉女拜堂」祖墓之左上方。在橫洲丫髻山鄧符協「仙人大座」下,也有屏山第七世祖明朝寧國府侯公鄧彥通(字通叟,號東)與夫人合葬之墓,而鄧彥通正是屏山聚星樓之興建者。


↑ 屏山八世祖萬里公與妣鄭氏合葬於地名狐狸過水,在屏山鄧族之《鄧氏族譜》中記載

 

屏山鄧氏宗祠

至於屏山鄧氏宗祠確實落成年份,已經沒法去考證,將元朗區內幾幢鄧氏宗祖祠的興建年份作參考比較,福建方伯鄧馮遜於元朝初期倡建的鄧氏宗祠,已經七百多年,具有最長歷史。雖然錦田清樂鄧公祠在年份上排於最後,個人認為錦田鄧族源遠悠久,在厦村或屏山興建鄧氏宗祠前,錦田北圍已應該有供奉先祖的祠堂出現。

列舉幾幢元朗大族宗祠的參考年份:

  • 屏山鄉鄧氏宗祠:元朝(1271-1368)初期
  • 厦村鄉鄧氏宗祠:明洪武年間(1368-1398)初建
  • 錦田清樂鄧公祠:明朝弘治期間(約1490)


↑ 香港港督衛奕信勳爵參觀鄧氏宗祠所搭起之歡迎花牌

 

月門

進入祠堂第二進正廳 ,正廳中央豎立四根圓形大理石柱,後方築有一對左右月門(圓形拱門), 連接第三進之通廊。

這一對月門曾經出現在一張 1899年8月4日的珍貴舊照片裡,在網上 “The National Archives UK” 的 Flickr 相冊之中 (CO 1069-446-50) 可以看到,照片拍攝時間是新界抗英事件之後,港督卜力爵士 (Sir Henry Blake) 、 輔政司駱克 (Stewart Lockhart) 及一位華民政務司署翻譯員蔡毓山,在鄧氏宗祠正廳與一班屏山鄉長老紳耆會面,解釋管治新界的原則。


↑ 1899年8月4日元朗屏山鄧氏宗祠,卜力 (Sir Henry Blake) 與洛克 (Stewart Lockhart) 會晤長老,把照片放大後,人群後方可見月門的上半部份,廳堂中央懸起了一幅賀帳,在側牆又懸有另一張賀帳。照片轉載自 The National Archives UK Part of CO 1069/446


側牆懸起之另一張賀帳。照片轉載自 The National Archives UK Part of CO 1069/446


1899年8月4日元朗屏山鄧氏宗祠,卜力 (Sir Henry Blake) 與洛克 (Stewart Lockhart) 會晤長老,出席的屏山代表,相信包括以上屏山鄉領袖,源自1899年7月7日政府轅日報公佈新界各村代表名單。

 

賀帳

這一張舊照片,也可以留意到正廳之中,懸有兩幅巨型祝壽賀帳,一幅是掛在屏門之上,另一幅掛在廳內側牆, 細看側牆上賀帳之剌繡圖案與文字舖排,是跟屏山鄧族文物館展示的同治十一年(1872)恭賀正七品鄧母鄭太孺人七秩開一榮壽禮物一樣,那麼屏門上另一幅巨型祝壽賀帳,不知道今天是否仍然存在?可能正被屏山某一大房收藏,一直以為屏山鄉只有一塊如斯瑰麗的賀帳,原來至少有兩幅。

那麼,放置在愈喬二公祠的祝壽賀帳巨型海報,其實可以考慮改放在鄧氏宗祠中,一來可以重現約 120 年前港督卜力與駱克二人到訪鄧氏宗祠的佈置,二來可以讓愈喬二公祠騰出空間,可以陳示昔日屏山先賢創辦達德學校的珍貴歷史。


↑ 元朗屏山鄧氏祝壽賀帳,恭賀正七品孺人鄧母鄭太孺人七秩開一榮壽之禮物

參考資料:

鄧氏宗祠 祠堂牌匾

剛才所提及的 1899年卜力到訪鄧氏宗祠的舊照片中,看不到正廳上懸有什麼匾額,不過今天鄧氏宗祠正廳兩面牆身,掛滿一些木匾額,似乎除了歲魁功名牌匾之外,其他皆是慶祝鄧氏祠宗重修落成所送,為何祠堂裡沒有保存到一兩塊古老牌匾?

依鄧氏宗祠內碑誌《屏山鄧氏宗祠子孫科舉功名/官階榜》所記載「… 英軍入侵後,在屏山之顛建兵房,及大肆搶掠,並把宗祠內各科舉功名牌匾、石夾圍杆燒毀破壞,使大批珍貴文物消失 …」,這是屏山鄧氏宗祠解釋的版本,另參考沈思分享之一篇鄔慶時著《記新界之戰》所記,抗英事件期間,「… 初十日英兵移紮屏山,到元朗焚其昌之祖堂,到廈村焚惠麟之住宅,到錦田取吉慶康泰兩圍之鐵門獻於英京 … 」,文中指英兵移紮屏山,即是屏山警局之同一個位置,不過鄔慶時這一篇祗指英兵針對性燒屋復仇,而未有提及燒毀鄧氏宗祠文物一事。

在這裡,將屏山鄧氏宗祠內的牌匾記錄如下:

  • 祖德流芳」-江西吉水白沙鄧氏特恩堂敬賀;由中國江西送上牌匾致賀,吉水白沙這個地方,是鄧氏入粵一世祖鄧漢黻的出生地,鄧漢黻於北宋太祖開寶六年(973)由江西遷居岑田,即錦田。
  • 世代流芳」-益遜房塘尾子孫敬贈,陳景舒署;益遜房即鄧志遠第二子,鄧馮遜之弟,官至郡博公,宋舉選貢授新州儒學教授偕從政郎(貢科官),陳景舒即寫祠堂大門堂聯之書法家。
  • 宗枝秀茂」-竹園元英房敦睦堂同人敬賀
  • 壎篪翕翕」-福隆元禧房鄧延慶堂同人敬賀;壎篪翕翕這四個字令人最感興趣,讀「圈池邑邑」,壎及箎是古代土及竹所制之樂器,旋律翕翕,指曲韻和諧,喻族人和睦。
  • 詩禮傳家」-屏山鄉沙江圍仝人敬賀
  • 書香世代」-橫洲六村仝人敬賀




   
↑ 屏山鄧氏宗祠內的牌匾

 

鄧氏宗祠 功名牌匾

在正廳內,另有兩副功名牌匾懸在廳中,屏門上居中的鄧蓉鏡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功名牌匾,幾乎出現在新界各大鄧姓祠堂之中,他的功名彰顯,光宗耀祖。


↑ 屏山鄧氏宗祠內懸起之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功名牌匾

鄧蓉鏡 鄧翹嶽

鄧蓉鏡乃同治年間進士,雖然非屏山鄉人,他曾經為屏山鄧大成母親(鄧述卿之妻)撰寫一篇「麻姑獻壽」祝壽賀詞,寫在剌繡賀帳上,即是鄧族文物館裡保存的一幅賀帳。至於另一位歲歲貢士鄧翹嶽,他的名字沒有出現在屏山鄧氏宗祠內的《屏山鄧氏宗祠子孫科舉功名榜》之中,不過在屏山及廈村鄧氏宗祠均懸有他的功名牌匾。屏山鄉文武舉人有鄧瑞泰、鄧寶琛、鄧宏英等人,這一批屏山子孫的功名牌匾未見於鄧氏宗祠中,反而在橫台山永寧里有同治舉人鄧寶深的牌匾(可能指鄧寶琛),屏山鄉可考慮重新制造功名牌匾,反正一百幾十年後又會成為古物。

將屏山鄧氏宗祠內的功名牌匾記錄如下:

  • 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十年辛未科 臣鄧蓉鏡恭承;談起翰林院,除了鄧蓉鏡翰林院庶吉士牌匾,元朗區內也有一些功名牌匾,當中的人物是跟翰林院有關,包括有山貝村和石埗村光緒進士林國賡、沙埔村光緒進士伍銓萃、水邊村同治進士黃槐森、蕃田村光緒榜眼及弟文廷式,若是經過元朗博愛醫院牌樓,兩側楹聯也是清未翰林院庶吉士岑光樾所書。
  • 歲 魁」-欽命廣東提學使司提學使沈曾桐為宣統二年庚戍一名歲貢生鄧翹嶽立;跑遊厦村東頭村楊侯宮時曾經記錄過,在楊侯宮內也懸有一副鄧翹嶽之歲魁功名牌匾。據悉這一名歲貢生鄧翹嶽(鄧鍾明),乃元朗厦村鄉人鄧國英之兒子。宣統二年(1910),雖然中國科舉早已被廢除,蘇萬興老師曾經解釋過,清未科舉廢除只是取消進士殿試,其他科舉貢考試仍然有進行。因為清朝廷要為籌舉人貢人出路,進行「舉貢會考」以代替殿試,結果相當於文進士。關於宣統二年舉貢會考,程尋香港溫佐治分享了一份文件,指「… 宣統二年於京城有舉行第二次舉貢會考,在前一年各省如額保送」。元朗區內,有兩塊宣統二年中式的功名牌匾,一位是「歲魁」鄧翹嶽,另一位是八鄉牛徑「恩魁」李漸鴻,是清未最後一批科舉出身的貢士。


↑ 廣州府新安縣廈村鄉鄧翹嶽宣統庚戌年禮部貢卷(照片轉載自familysearch)

 

屏山鄧氏宗祠第三進祠廳

在屏山鄧氏宗祠第三進祠廳裡,設有祖先神龕,供奉高八層鄧氏先祖的木主牌位,神龕兩旁有對聯:「吉水流芳蘋馨藻潔;屏山毓秀椒衍瓜綿」,橫批「俎豆千秋」,木主之中最高有三個牌位,居正中者是屬於宋承務郎太始祖漢獻鄧公、其左方是宋一世祖考元禎鄧公、右方是元禎公兒子,宋二世祖考萬里鄧公。元禎公以宋一世祖所稱,是視作屏山開村始祖,即屏山第一世祖計算。


↑ 屏山鄧氏宗祠第三進祠廳祖先神龕

 

屏山更練團

鄧氏宗祠神龕旁建有廂房,是屏山更練團辦事處,牆上有一個鵝蛋形更練團名牌,名牌上的字型好特別,筆畫粗黑簡潔,又帶點圓潤柔和,跟更練的硬朗形像相反。這一個更練團本部辦事處,相信也是暫時獄禁犯人的地方,聽村民所講,昔日更練團另設有支部在塘坊村鳳廬。


↑ 鵝蛋形更練團名牌

 

屏山鄉更練團簡介

根據一篇《屏山鄉更練團簡介》所述,屏山更練團始創宋朝未期、是屏山鄧族具數百年歷史的鄉事組織,保護村落的土地水源及地方治安,歷史比起鄧氏宗祠更悠久,以補充地方官府的治安能力。更練丁又名「練丁」或「巡丁」,值勤時戴有臂章,一度配備有火槍,後來改為鳥槍,一般是手持單頭大棍和手電筒去巡邏。

屏更練團的巡邏範圍,以屏山鄧氏九條村為中心,東至永寧村外緣、南達唐人新村金蘭觀、西界洪水坑白沙仔、北至天水圍(包括錫降圍、輞井、沙崗圍)。直至八十年代,更練團仍然會於秋收前在鄧氏宗祠舉行「開館禮」,依照屏山鄉例,開始進行巡夜,基本上以八人為一組,輪班由晚上八時至翌早八時進行夜巡,因為秋未冬初的時候,正值屏山鄉民晚造收割時期,由更練團保護農作物及維持治安秩序。

另外依《書寫屏山》一書所記錄的一份1956年村落概況表,可以看到一些屏山更練團的資料:「更練團有十六名團員,每年進行開投」。到了六、七十年代, 更練團隊員已增加至卅二人,當中所寫「每年進行開投」,相信是跟其他圍村更練團一樣,曾經以開投形式包辦更練,所以更練團平日保護鄉里之餘,會向管區內徵收屋糧與田糧(比如新田鄉的更練團,會向商戶徵收街市費),統稱為更練費,以維持更練團之日常開支。一般來說,除了嚴重案件要上呈寶安縣衙門,一般村與村之間紛爭歸鄉管,屏山鄉與其他鄉事情由屏山約(達德約)負責,屏山更練團則管理地方治安。

從一些村民的口述傳說,屏山更練團也參與了 1899年四月份的抗英戰事,還有昔日一些屏山鄉與鄰鄉的武裝糾紛,可見屏山更練團的作用非常重要。從上文提到的幾篇屏山練更團資料中,總結部份更練團的團員名稱,希望日後,有機會接觸到更多屏山更練團的照片和故事:

  • 五十年代:團長鄧比佑、鄧鎮華
    (自1956年屏山坑頭村村落概況表)
  • 六十年代:正副團長鄧炳全、鄧禮發
    (自1960年工商日報開館禮報導)
  • 七十年代:團長鄧禮發、鄧順發
    (自1973年坑尾村連環盜劫案新聞)
  • 七十年代:團長鄧禮發、鄧炳友
    (自1977年屏山更練團開館新聞)
  • 八十年代 : 團長鄧鵬瀛、鄧正,副團長鄧繼壽、鄧志強、鄧偉齊、鄧建國、鄧一平、鄧少文
    (自1984年更練團開館報導)
  • 八十年代 : 團長鄧少文、副團長鄧志強、鄧志堅、鄧一平、鄧偉忠、鄧偉齊、鄧載酬
    (自屏山鄉更練團簡介)


↑ 1984年宋代鄉事組織元朗屏山更練團(轉載自華僑日報1984年9月17日)

↑ 1974年屏山更練團數百年開館儀式(轉載自華僑日報1974年10月8日)

↑ 1960年屏山更練團開舘禮(轉載自工商日報1960年10月12日)

 

鄧氏宗祠外廣濶農地

昔日,屏山鄧氏宗祠對開昔是一片廣濶農地,從鄧族文物館裡展示的高空圖看,可以看到祠堂前有農地,然後是一片大漁塘,再看屏山地形風水圖,屏山鄉前有一條水彎彎曲曲流出去后海灣。

在馮志明著的《元朗文物古蹟概覽》一書有記載,屏山東與元朗市鎮相連,北面是深灣海口,屏山鄉內叢林茂密,山明水秀,景色令人陶醉,昔日人稱「屏山具江南水鄉之勝」,而且屏山每年出產很多稻米,甜薯和甘蔗。看完這一段描述,可以幻想一個江南水鄉加上屏山鄧氏宗祠四周起伏綿綿的鑊耳青磚屋,這一份景緻希望有電影特技公司把它重塑出來,一定令人著迷。

剛提及屏山出產稻米等農作物,據1956年村落概況表,屏山坑頭村擁有295畝禾田,坑尾村擁有320畝禾田,還未計算橋頭圍和洪屋村的大量禾田,所以跟錦田鄧氏一樣,屏山鄧氏亦有聘請農佣耕作,例如屏山馮家圍馮氏,是屏山鄧氏農耕的農佣,最初定居於屏山塘坊村,後來遷居至現時馮家圍(舊稱角子頭)這個地方。

農村社會,有禾田種米,也有人種植蔬菜和飼養禽畜等,屏山於1955年在達德農場成立屏山養豬合作社(豬社),同年也成立了屏山區蔬菜合作社(菜站),為菜農向外銷售農作物,而菜站理事長灰沙圍鄧煖勳先生 MH,自 1997年起擔任新界菜聯社主席,他十六歲開始耕作,是香港農業界的老行尊。


↑ 1964年屏山鄧氏宗祠上空之高空照片,祠堂對出曠地以外,便是田野

 

屏山鄧氏宗祠功用

在屏山鄧氏宗祠中,聽到有人帶團講解祠堂的功用,介紹是村民供奉先祖之用。個人認為,祠堂往往是一條圍村的社區會堂,除了供奉先祖,也有些祠堂供奉村中義士。祠堂地方廣闊,往往兼任書室學校,更練團總部,村童的嬉戲場,鄉民辦活動及食盆的場所,青年人習武練麒麟醒獅的武館,它又是一個展示場,炫耀族人的功名或事蹟。

村里春秋二祭,新春點丁燈分祖嘗,家族紅白二事,圍村祖堂事務討論,仲裁村里事件,也會在祠堂(家祠或書室)舉行。元朗區內有數幢祠堂,幾十年前曾經改營作為工場作為商業用動,係另一種活化項目。




↑ 屏山鄧氏宗祠

 

建築藝術的精品

以鄧氏宗祠為例,它又是一個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精品,由建築格局,懸樑結構,簷頂及祠堂的雕刻裝飾,可以供人開一課慢慢研究,香港學者馬素玉曾經為它撰書,如《香港屏山古建築裝飾圖鑑》,《香港屏山古建築裝飾探究》等,蘇萬興繼《吉祥裝飾-香港中式建築與民間信仰》後,也正在準備一本新書,介紹這一方面的建築藝術。

屏山鄧氏宗祠堂,天井及明堂空間廣大,成為族人宴會場所,也是喜慶時設宴吃盆的好地方。年前鄧達智與軒尼詩在鄧氏宗祠舉辦了一場新春宴,將整個場地裝飾得美輪美奐,仿如中式高級庭園食府,令人想起新田鄉明德堂祠堂,每年新春文誠任也舉辦團年盆菜,邀請各界好友,由屏山鄧師傅聯哥主理九大簋,祠堂裝飾特別,掛滿文氏旗織,富有特色。不過,元朗有很多客家祠堂,地方不多,只設一塊木主,供奉歷代祖先,所以談到祠堂的功用,最重要還是維繫一個氏族上的團結精神,保持中國人儒家思想,慎終追遠。




↑ 鄧達智與軒尼詩在鄧氏宗祠舉辦了一場新春宴,為祠堂內外打扮得美輪美奐(照片自軒尼詩專頁)

 

鄧氏宗祠廣場 屏山街市

屏山祠堂前的明堂空間,稱為鄧氏宗祠廣場,曾經豎起籃球架,是達德學校的操場,廣場本身即是屏山街市,擺有多個檔仔售賣食物,有豬骨粥、即包餃子、竹蔗芽根水、綠豆沙、西翼有一檔合興,賣傳統明糖、花生糖、米餅等。每逢周六有九記腊味鄧送福擺檔賣豬肉,時節更有柴火燒豬推出,訂得遲就只剩下沙莉篤,上次跑遊經過,送叔就請食柴火燒肉,是屏山美食之一。

屏山街市在祖宗面前賣食物,應該斤兩十足,有信譽保證,也要算是祠堂的功用。


↑ 伸延閱讀:屏山街市九記燒肉

 

鄧氏宗祠與洪佛派第六傳寶寶堂白毛照

寫元朗屏山鄧氏宗祠,原本只想寫一篇記錄,結果變成了十篇,最後這一篇是記錄較少人提及的,是屏山鄧氏宗祠與洪佛派武夫,兩者的淵源,主要是洪佛派宗師白毛照,曾經在日佔時期曾經於鄧氏宗祠教授功夫,也是洪佛派功夫在新界發展的其中一個緣起,至於將洪佛派功夫發揚開去其他村落,全靠是白毛照的一班徒兒徒孫。

洪佛派在新界發展,源自洪佛派第六傳寶寶堂白毛照,白毛照自幼得其師白毛通(吳通)真傳,獲洪拳佛掌之武術,白毛照後來另立門戶,自創洪佛派,他早年在市橋教授功夫,後來返回寶安,在1921年由寶安來香港,後來白毛照在筲箕灣設館授徒,館址再遷至灣仔太原街,直至1941年香港淪陷,白毛照翌年(1942)舉家遷入元朗屏山。

 
↑ 新界洪佛派國術人仕每年七月初四日慶祝宗師白毛照寶誕,表演洪佛派拳技及醒獅助興

 

洪佛派之在新界史略憶述錄

據鄧灼華著之一篇《洪佛派之在新界史略憶述錄》記載,早於1921年新春,白毛照(洪照成 1865-1944)曾經帶領東莞懷德鄉鄧氏眾徒,長子洪善寶和次子洪銀樹等出麒麟到屏山,依傳統習例,當宗親戚友的鄉村有麒麟到訪,會提供一宿兩餐款宴招待,盡顯地主之誼。當時白毛照在屏山宗祠前廣場表現麒麟及洪佛派武術功夫,為屏山鄉人所欣賞,於是鄉中父老遂聘邀白毛照弟子到屏山鄉任教,期間蔡善明及其他洪佛門人開始在屏山及其他村落教授功夫。戰後1942年白毛照舉家遷入屏山,居住在達德公所之中,日間教授屏山鄉青年功夫,弟子有鄧灼華、鄧如東等人,唯白毛照於1944年六月病逝,鄧灼華將宗師葬於達德公所後山,光復後(1952)遷至白花嶺。

在屏山鄉內,據悉五十多歲以上練功夫的男丁,大部份都屬於鄧灼華門下,鄧灼華文武雙全,在鄉中甚有名望,曾經擔任屏山鄉鄉事委員會第二屆主席,亦創辦了洪佛化化堂寶華國術學院,寶華名字源於其師洪佛派寶寶堂「寶」字輩以及鄧灼華之名字「華」。提到鄧灼華,流浮山裕興蠔油女東主雲姨曾經借出一本《鐘聲小學概況 1990》參考,在歷屆畢業生名錄中,第一屆(1934)六位畢業生名稱中,第一位就是鄧灼華,也是小三元黃子律的門生。

新界洪佛派同人每年慶祝(白毛照)宗師寶誕,以往鄧灼華經常以授徒身份在晚宴中致詞,白毛照三子洪耀宗(號豹子頭,第七代洪佛派掌門)健身學院學員則表演功夫。洪耀宗曾經教授文正氣堂洪佛派功夫,從歐洲文英納功夫龍獅總會之文師傅口中,聽過他介紹洪佛派左棍瘋魔杖,洪佛長兵器皆用左手等以及白毛照「師公旺爐」的故事。


↑ 元朗屏山洪佛派化化堂寶華國術學院鄧灼華

 

寶華國術學院

至於寶華國術學院,最初在屏山鄧氏宗祠設立正院,後來另在塘坊村設第二分院,由鄧灼華門生鄧植球(即鄧承祖)擔任代表。時至今天,寶華國術學院仍然在塘坊村,將洪佛功夫傳承下去,由林錦添師傅帶領村中子弟繼續學習洪佛功夫及獅藝,村中仍然有習洪佛派功夫的前輩,當中最老資歷的,就是鄧植球師傅。論元朗區內曾經習洪佛派功夫的村落或名字,有屏山塘坊村、厦村東頭村、厦村羅屋村、屯門紫田村、屯門同樂堂,屯門新慶村、屯門桃園圍,十八鄉馬田村、五和蔡屋村、錦田北圍、橫洲東頭圍村、屏山洪屋村、鰲磡村、新田壆圍、文正氣堂、蕭九、蕭醮興、盧烱棠、盧楝權等,還有元朗陳光記百資公司東主陳火光,他除了是詠春派第三代傳人,也曾經擔任洪佛國術體育總會會長。

習武人會設有祖師神位,例如道派或周家會設周龍先師神位,白眉派會供奉張禮泉先師,洪佛派門人會懸起白毛照祖師照片紀念等。在元朗橫洲書房裡,保存了一幅珍貴的白毛照人像照片,照片上由香港酒樓工會寫了一段白毛照老技師的生平,文章以我師作稱呼,可能白毛照曾經是香港酒樓工會的教頭,如是者可能是三十年代的事。這一幅舊相片,估計由美芳攝影院沖曬後,再由白毛照兩位屏山高徒鄧灼華及鄧如東,在照片四邊加寫了「寶寶堂」;「善怡拔生成、寶化用英賢」;「享壽七十九歲」等字,二人在照片亦題了一首七絶詩:「洪佛薪傳一代宗、于令處處仰遺容、精神仿佛生前樣、色舞眉飛上九重」,下款寫「授徒鄧灼華拜題,鄧如東書」。

 
↑ 洪佛化化堂寶華國術學院塘坊村青年團

 

橫洲書房保存之白毛照生平

為何這一張白毛照照片出現在橫洲,可能與洪佛派盧榮錫曾經在東頭圍教授功夫有關。記得文正氣堂由洪耀宗教授後,也是曾經先後由盧榮錫師傅及洪耀發師傅繼續教授洪佛派醒獅功夫,可能大約就是七、八十年代這個時期。


↑ 橫洲書房保存之白毛照生平

 

在此,把這張照片裡所寫的白毛照生平,輸入成文字保存,因為字蹟矇矓,要感謝家父幫忙校正,才能夠完整地記錄下來:

「白毛照老技師粵之寶安人也,本氏洪名照成白毛之號,乃其別名耳,少進沙灣白毛通門下為入室弟子,拳棒之術冠絶當時,掌教五十餘年,遍歷中山寶安東莞等處,時下教師曾曾挫於其手下者,不知凡幾至,令東江人士莫不震仰威名,晚年始來港授技,洪師不獨技擊,淵博其跌打駁骨傷科之學,尤稱獨到,禀性謙和靄厚可親,雖三尺童子亦得與之深言,無時下武師驕頑惡習,誠一良模範之技師也,敝工會十三週年紀念會

荷蒙  我師率領門下高足演技助慶,增光不鮮,故輟數言以誌不忘云爾。

香港酒樓工會敬頌」

 

♥ 記跑遊屏山鄧氏宗祠(2018年1月),將專頁內記錄的前後十篇文章,結合成一篇


↑ 屏山坑頭村鄧氏宗祠

You may also like...

2 Responses

  1. CHEUNG YUET YING says:

    錦田鄧氏与 屏山鄧氏 的關係

  2. terewong says:

    @CHEUNG YUET YING 張兄, 謝謝留念,都是同一宗族的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