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八鄉 (22) - 八鄉古廟及擎天一柱回歸紀念

其實這一篇跑遊文章,是承接去年農曆新年時一篇「跑遊元朗九幢天后廟」,其中一段簡單講述跑遊八鄉古廟的經歷,今次是詳細記錄。

跑遊八鄉古廟,從元朗東朗河路起跑,往坳頭錦田公路方向去,直至錦田迴旋處轉入錦莆路,沿小橋跨過錦田河,於吳家村牌坊進入錦上路,然後一直沿錦上路跑,路上有不少大車為伴,廢氣係不能避免的東西,唯有邊走邊控制呼吸。

不要錯過石湖塘、元崗、蓮花地等村貌。在黎屋村前一段路,遇到一個「財記花園」,財記裡頭滿佈桃花,有些桃花比起一個成年人還要高,仿佛走進世外桃園。

140205 patheungmap

↑ 詳細路線要到 Google Maps 上看 - 跑遊錦上路桃花園、黎氏大屋桃花美景、八鄉古廟烈士祠以及擎天一柱回歸紀念碑

 

 

財記花園

「財記花園」名字源自園主郭財添,種植桃花超過三十年,沿錦上路跑時,看到這個桃花園也忍不著偷偷溜進去參觀,估計花園之大,場內種有數百棵桃花。

其中有幾棵高大威猛的桃花非常矚目,原來最出名的一棵桃花王,十五呎高,索價兩萬元。遊園時園主走出來,我們打個招呼,說明來意,他也讓我們隨便走走看,跟大桃花合拍留念。
140205 patheung12

↑ 記得寫過一篇跑遊欖口村,以桃花園記作為開場白,今次算係第一次真正跑遊桃花園

 

 

黎氏大屋 植桂書室

繼續沿錦上路往前跑,馬路右方的一個畫面令人卻步,原來黎氏大屋旁也有一個桃花種植園,襯托著在鄰的植桂書室,構成一個動人的畫面,仿佛回到黎氏第廿四世祖黎金泰於 1919 年興建五千平方呎青磚大屋時的情景,眼前只有桃花與古屋,無西班牙別墅建築,景色怡人。

當接近上村公園時,八鄉古廟就在附近。

140205 1391600547723

↑ 跑過黎氏大屋時,在旁的另一個桃花園與植桂書室構成一個動人的畫面

 

 

八鄉古廟

元朗的八鄉古廟又稱八鄉觀音廟,據悉是建於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 廟宇是兩進三間開的建築,廟內正殿供奉觀音大士,側殿供奉天后元君、華光大帝、侯王,關帝共五尊神像,廟內香火鼎盛,每逢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誕,八鄉村民都齊集廟前舉行祭祀,共享盤菜美宴。

八鄉內其他廟宇有觀音山凌雲寺元崗村眾聖宮(約1750)及長莆關帝廟,八鄉觀音廟除宗教信仰外,亦成為了一個維繫八鄉眾村落團結力的精神力量,而共同祖堂「同益堂」,正是昔日八鄉內八個鄉約村民所組成,負責每年的觀音誕(農曆二月十九日)及秋分(西曆九月二十三日)的活動,是八鄉盛事之一。

從廟外看,廟宇大門懸有對聯:「八鄉沐德;古廟通靈」,大門上嵌有石匾「八鄉古廟」,注意到鄉字所寫的是異體字「鄊」。八鄉古廟在觀音誕時節會貼上傳統應節廟聯,例如觀音廟廟聯:「座上蓮花占盡西湖三月境;瓶中楊柳分來南海一枝春」又或者秋分廟聯:「八月秋分酧聖德;鄉人虔拜謝神恩(或鄉民虔拜答神恩)」。

香港紅磡觀音廟也使用類似的廟聯,「占斷西湖三月景」或「占盡西湖三月境」是說觀音捉妖的故事,至於「遠承南海一枝春」指傳承南海普陀山觀世音菩薩,以一枝春喻意寺院有如春天來臨般生機渤渤。

廟內有兩件古物刻有年份,包括光緒廿三年(1897)之香爐及同治五年造之青銅洪鐘(1866)。

140205 patheung06

↑ 元朗八鄉古廟(2014年重修後)

 

140205 patheung07

↑ 正殿供奉觀音大士,懸有一副梓木製造之「加官晉爵」牌匾

140205 patheung08

↑ 不要錯過廟內兩幅精緻石灣陶瓷壁畫,令人想起新田大夫弟屋頂上的文如壁陶塑作品,一般這種陶塑是屋脊上的裝飾,我估這一幅相信是「郭子儀賀壽」,網上有人說是「王母祝壽」,而陶塑學者馬素梅(香港教育學院藝術系副教授)解說這一幅是「水滸傳」

140205 patheung09
↑ 另一幅石灣陶瓷壁畫,場景中央有一個三腳鼎,類似的構圖亦出現在廣州陳家祠的脊飾,網上說這一幕是「桃園結義」,馬素梅解說是伍子胥。

元朗民族英雄伍其昌曾經在獄中寫作一首七律詩,其中提及胥公(伍子胥),春秋時期伍子胥被吳王夫差贈劍賜死伍子胥,他的屍首於五月初五被鴟夷革裹著拋棄於錢塘江中,據說中國端午節的習俗是以粽奉伍子胥,而非屈原。

 

 

烈士祠

八鄉古廟的側廳是烈士祠,元朗區內有不少祠堂廟宇設有烈士祠、英勇祠等,紀念族中因保護鄉土而犧牲鄉民,例如十八鄉天后廟的英勇祠、錦田協天宮義仕軒、達德公所英勇祠、逢吉鄉忠烈祠逢吉鄉妙覺園錦田友鄰堂等,除了錦田協天宮及逢吉鄉忠烈祠之外,其餘所有烈士祠都跟1899年英國接管新界後,於1899年4月14日至4月19期間,新界居民與英國殖民軍在大埔至錦田之喋血一戰有關,此戰被稱為新界六日戰爭。

其中 4月18曰石頭圍之戰,正位於八鄉古廟附近,當時反抗軍由大埔村村凹退至上村,於石頭圍(永慶圍)與英軍全力一戰,最後退至沙埔吉慶圍一帶,最後被英國殖民軍瓦解,英國殖民軍取走吉慶圍及泰康圍鐵閘當作紀念品。

八鄉古廟烈士祠,門前嵌有石刻對聯「有勇有忠千古仰;全貞全節萬人欽」,橫批「萬世流芳」石匾,昔日是一副紅紙對聯,烈士祠內供奉了1899年抗英事件中犧牲的八鄉鄉民,案桌上設有烈士芳名木匾,上匾刻有27位烈士芳名,下匾刻有28位歷屆司祝名稱,全部皆被賦予「清處士」銜頭,同益堂於每年秋分日定為拜祭烈士之日。

除了八鄉古廟,屏山達德公所英雄祠亦曾經供奉172名抗英烈士名單,當中也有十四人屬於八鄉,而十八鄉大樹下天后廟英雄祠內則保存了162名抗英烈士,還未計算錦田友鄰堂及逢吉鄉妙覺園義塚。

140205 patheung05

↑ 重建後之烈士祠

140205 patheung04

↑ 重建後之烈士祠前進

1904 landinga

↑ 這一幅是1904年西藏江孜保衛戰的場面,相隔新界抗英戰爭約五年,當時藏軍用落後裝備血戰英軍,借用來幻想一下,當年新界抗英民軍退至石頭圍與英軍大戰的一幕(照片源自 Sikh soldiers in Tibet – Year 1904 | Amardeep Photography )

 

 

古廟重修

八鄉古廟於咸豐十一年(1861)及光緒十三年(1887)兩度重修,在古廟中保存了兩塊石刻重建碑誌,相隔了二百多年,兩塊碑誌刻字秀麗,依然字字清晰。

140205 1391567643804

↑ 用 Google Camera 以 360度一覽八鄉古廟全貌,當時還未買Ricoh THETA

 

咸豐十一年重修

咸豐十一年(1861)古廟重修,碑誌稱八鄉古廟為「八約古廟」,費用由八鄉八約四股平分,從「八約」這個名字去揣摩,可能八鄉這名字源自八約,並不單指大帽山八條鄉村,而是八個鄉約。從捐款芳名中,還有城門圍,川龍村等友村捐款。

文中强調了海外僑鄉金山梓友的樂捐,個人捐款除了八鄉村民外,也有歸善鄧氏、蓮凹何氏、葵涌陳氏、掃管笏陳氏、龍古灘劉氏、汀角林氏等,證明八鄉古廟吸引不少八鄉以外的善信。

我把重修碑誌記錄以下(並嘗試加入標點符方便閱讀,若有錯字懇請通知):

重修八鄉古廟

惟我八鄉之古廟也,龍來大帽極坐鎮之,雄觀門對南山,且朝峯之挺秀,集 眾聖以同宮,無求不應,越三年而報德,有感斯通,近因樹林障蔽,逐致虫蠧耗僉,曰時當修整,免遭棟宇之傾,皆云理合高陞,彌壯觀膽之色,以是八鄉踴躍眾姓虔誠一毫莫吝同人各解餘囊四股維均大力共㐮美舉爰庀木石而鳩工,適遇金山之梓友,聞風赴義,樂意捐貲,不日課齊,儼然若有神助,應時備用幸也,甯非福緣茲者,工欣告竣,福有攸歸,覩廟貌之巍峩,靈爽式臨乎梓里,神威顯赫,恩光遠被於遐陬,從此民康物阜,人人蒙樂利之休,近悅遠來,處處荷帡幪之慶矣

……

咸豐十一年歲次辛酉仲秋月穀旦立

 140205 patheung02

↑  咸豐十年八鄉古廟重修碑誌

 

 

光緒十三年之重修

廟內有另一塊光緒十三年(1887)之重修碑誌,這次重修相隔廿六年,碑誌沒有記載重修源起,重修捐題芳名以外的內容,只有第一句:「古廟乙辰雙山坐角宿一度向奎二度分經」,相信是二十八山法的風水格局,可能光緒十三年是純粹因風水格局而修建,粗略地比較首事及捐款鄉賢名稱,跟廿六年前咸豐十一年重修時的捐款者幾乎沒有重複出現過。

古廟乙辰雙山坐角宿一度向奎二度分經。今將重修捐題芳名開列於左

……

光緒十三年歲次丁亥季冬月吉旦重茲立勒石碑銘記以誌永垂不朽系

140205 patheung01

↑  光緒十三年之八鄉古廟重修碑誌

 

 

1963年及1986年重修

香港日佔重光後,又遇到溫黛颱風襲港,溫黛不止打爛了八鄉古廟,就連十八鄉天后廟亦遭損毁,兩幢廟宇分別在1963年間進行重修。

廿多年後鄉眾集議重修,湊資卅多萬元於1986年修築古廟,另元朗區議會撥款十萬元闢建廟旁休憇公園,古廟於1987年二月十九日觀音寶誕前開光慶祝。

未知道這兩次古廟重修有沒有碑誌紀錄,也可能我錯過了。

19870204patheungtemple

↑ 1987年元朗八鄉古廟决定重修開光禮(1987年2月4日華僑日報轉載自香港公共圖書館)

 

 

2014年重修

2012年四月八鄉古廟烈士祠疑因漏電失火,祠內的烈士牌位付諸一炬,包括神案上的雙獅及玉香爐烈士祠內,同益堂決定重造烈士木匾之餘,亦重修八鄉古廟及忠烈祠。所以古廟內刻有一塊八鄉古廟重碑誌以記此事,注意到碑誌中沒有註明確實建廟年份,而所列之幾位神祇之中,是沒有關帝聖君?

重修後,每年八鄉古廟進行除觀音誕及春秋兩季祭神祭祖,廟前空地更可以筵開百席,最近八鄉古廟更提供齋盆菜及葷盆菜奉客。

八鄉古廟重修碑誌:

八鄉古廟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由八鄉同益堂先賢籌建,正殿供奉觀音,側殿供奉天后、華光、侯王。二百多年來神威顯赫,善信眾多,香火旺盛。一八九八年,英軍進駐新界。八鄉鄉民奮不顧身,保鄉衛國,在林村接壤上村一帶抗英軍,傷亡慘重。同益堂在八鄉古廟側修建忠烈祠,供奉為國為鄉、英勇符犠牲的烈士。

過去,古廟曾經四度重修。二零一二年四月,忠烈祠失火被焚毀,同益堂斥資進行第五次重修。各方善信為答謝神恩,紛紛樂助善款。特將樂助善信芳名左列。種善因得善果,祈求善信有攸歸。

八鄉同益堂司理 

黎永添 鄭木權 鄧白球 梁浩深

二零一四年一月六日

140205 patheung03

↑ 2014年八鄉古廟重修碑誌

 

 

VW Karmann Ghia

跑遊八鄉古廟,在古廟附近踫上一台古老轎跑車,起初以為是 Alfa Romeo Giulietta,原來是一台七十年代經典 Volkswagen Karmann Ghia Couple,看 AX 車牌已經別具歷史,不過外型一點也不顯得陳舊,而且還有款有型。

140205 patheung13

↑ 搶眼的黃色 VW Karmann Ghia Couple

140205 patheung14

↑ 八鄉古廟外的村貌,攝於2013年秋

 

 

擎天一柱回歸紀念

離開八鄉古廟後,往上村公園,在公園的大樹底下穿插,會感受到陣陣靈氣,上面提及過,這個公園是元朗區議會於1986年撥款闢建。公園旁有一座碑,是八鄉鄉事委員會於1997年7月建立的「擎天一柱回歸紀念」碑,碑上「擎天一柱回歸紀念」大字由新華社社長周南所題。

此回歸紀念碑上刻有序文: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乃香港回歸祖國懷抱之歷史時刻,舉國上下,歡迎鼓舞;海外赤子,揚眉吐氣;五洲之內,友好仁人,無不關注此世紀盛事。

近者悅,遠者來,盼一睹交接之盛典,視躬逢親歷以為榮。物換星移,從今而後,實現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安定繁榮,乃港人之福,亦國家之情,鄉土之思,繫心有懷,故共倡義舉,群力集腋,塑建擎天一柱,用垂永紀。

新界區內有兩座紀念回歸的碑記,一個是大埔海濱公園之「香港回歸紀念塔」,另一個是八鄉「擎天一柱回歸紀念」碑,兩者相同之處,皆紀念香港回歸祖國,其實我認為兩者還有一個重大意義,就是跟新界六日戰爭有關。

大埔紀念塔所在地,接近當年英國殖民軍登陸大埔的地點(其實還有好一段距離),是新界六日戰爭的事發地點,而上村公園之「擎天一柱回歸紀念」,則接近當年石頭圍(永慶圍)戰場,該戰幾乎是新界六日戰爭的尾聲。

不過兩者也有異處,大埔「香港回歸紀念塔」碑記中,提及租借新界後,先民保鄉衛土,慘烈犧牲,正是記述了當年新界六日戰爭,讓後人認識這一件事件;反之,八鄉「擎天一柱回歸紀念」碑誌中,隻字不提抗英事件,序文描述回歸祖國後欣欣向榮。至於紀念抗英戰事中犧牲的八鄉烈士,這件重任則交由八鄉古廟的烈士祠中那一塊神主牌默默去承擔。

140205 patheung15

↑ 上村公園「擎天一柱回歸紀念」碑

140205 patheung16

兆利茶樓

遊畢歷史古蹟八鄉古廟,當然要到上村巴士站旁的「兆利飯店」嘆茶吃早點,兆利飯店是一家舊式飯店,坐低嘆一盅兩件,慢慢休息充電,慢慢品嚐陳年普洱。

140205 patheung10

↑ 喜歡到港式飯店吃早點嘆點心,跟跑友 H 吃牛肉、燒賣叉燒包

140205 patheung11

↑ 上村巴士站旁的「兆利飯店」

 

 

參考資料

You may also like...

1 Response

  1. 平帆 says:

    伍子胥在吳越爭霸中確是最壯烈的英雄人物…

    上村公園環境不錯,擎天一柱回歸沒有看頭,反而旁邊的樹根(板根)很密,即是說這些樹種了很多年?

    兆利茶樓不需要自己斟茶拿點心的吧?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