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上環 活字印刷
先感謝長春社所舉辦的「活字寶簿工作坊」活動,由中遠大廈開始走,沿途介紹中上環一帶的傳統印刷業,最後帶團友到上環光華印務,由店主任先生繼續介紹傳統活字印刷業的昔日故事,任先生用心講解,由執字粒示範到機器印刷,把活字印刷文化傳承下去。
活字印刷術是在小鉛字粒上澆鑄凸起的單字,然後按照付印的稿件,揀出所需要的單字,組合排成一個版面而施行印刷的方法。
週未跟家父談及這一次執字粒的經驗,原來他亦曾經當了一年印刷學徒,由照鏡到執字粒,原來他頗有經驗,還講了兩個我忽視了的活字印刷要點:1. 印刷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 2. 字粒之鉛合金是運用了熱縮冷脹的原理,這兩點在整個活字印記之旅中亦未曾提及到。
難得有機會暸解到活字印刷這門技術,在網絡上搜索了更多有關活字印刷 typesetting 的知識。
中國人 與 印刷術
身為中國人要感到驕傲,因為印刷這門技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其餘三個發明是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藥,這四種發明亦直接推動了歐洲文明的發展。印刷術相信是由抄寫佛經而發明,中國史上活字印刷的記載,首推宋代畢昇於約1040年發明之活字印刷術,當年只是用膠泥制作字粒供印刷用,於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裡有記載。
古時活字印刷在中國並不普及,因為泥活字字型不穩定,而銅活字成本太高,加上中文字筆劃比起英文字型複雜,管理及規模難以控制。印刷量少,反而雕版印刷更為化算,保存容易。
我認為宗教經書的印制間接發展出活字印刷技術,除了中國佛經,西方的聖經推動了德國人古騰堡 Gutenberg,於 1452 年開始鑄造鉛字及使用印刷機印刷聖經,雖然古騰堡辦活字印刷弄得破產收場,但是由他開始了現代活字印刷的發展。
中上環 報館 印刷業
在 Google Maps 中把這趟活字印記的航跡紀錄下來,原來平日沒有留意到,中上環區仍然經營不少跟印刷關係密切的紙業、印刷業以及燙金業,不過鑄字粒的行業已經絕跡 ( 台北太原路還有一家碩果僅存的日星鑄字行 )。
- 我的 Google Maps 「香港中上環活字印記」地圖
戰後初期,香港50至70年代,中上環洋行及報館林立,中上環滙集了不少小型印刷廠,衍生了超過一百間印刷廠、紙品、油墨、燙金、電版等店舖。單單是永利街便有十餘間印刷的商戶,替中上環區的各大小洋行印制合約、發票、戲票等生意滔滔不絕。
當時香港報館大部份設於中環,包括中國日報報館以及華僑日報等,現時中西區文物徑亦有介紹中國日報於士丹利街的報館舊址,即現時陸羽茶室,中國日報頗有名氣,由四大寇陳少白創辦,印刷機器及鉛字皆由孫中山從日本橫濱購入。另外一間華僑日報報館舊址設於荷李活道,現時被改建為聚賢居 (Google Maps),原址還保留了一點線索,就是地下的西餐廳名字叫 “The Press Room” ,不要錯過這地方,因為下經常出現標緻的外籍美女。
香港 中上環 活字印記
一伙人先走到威靈頓街斜路「有恒印務」,隔著馬路去看這家小店,仍然靠著數台手動印刷機經營名片、宣傳單張等印刷業務。走到歌賦街的轉角位,聚集在一家舖閘半掩的「富誠燙金」前,老板忙裡偷閒出來談笑風生,他只做熟客生意,經營專業燙金業務,就連何超儀結婚禮帖上的燙金效果亦是由他操刀。現時香港黃頁中有所記錄的燙金公司,全香港只餘下 30 間左右,主要分佈在葵涌柴灣等工業大廈。
富誠裡頭有一台陳年印刷機器,寫著 1 3 1 8 幾個大字,還以為是幾佰年前的老古董,原來是容納 13 x 18 吋紙張的意思。
由荷里活道轉入平安里這條小巷,拾級而上原來營運著一間「友誠印刷」,平日走過也不曾留意到。最後走到西街,進入了一家經營了兩代的印刷廠,由店主任先生細說香港活字印刷的典故。
- 我的 Google Maps 「香港中上環活字印記」地圖
光華印務
今次的主角是光華印務,它是經營了接近 60 年的印刷公司,座落於上環西街 45 號,店中還保留了一台 Heidelberg 海德堡 120 活字印刷機,以及十數版鉛字粒,現時光華仍然提供柯式印刷的業務,地下是印刷工場,而任先生一家則生活在上層。
第二代店主任先生細說家族歷史,他首先拿出自己的出世紙,介紹他父親的職業 “Printer”,徐徐帶出任父當年的印刷生涯,任父於 1948 年便加入港九印務職業公會,曾經於德利印務公司工作維生,期後於 1954年自行創業,當時由一個車位、字櫃,加上一台開山祖「手落照鏡」(圓盆印刷機) 便開始了光華印務生意。然後,任先生介紹了活字印刷中的鉛字粒,字盤字托,選字排版,以至付印的詳細過程,全部均由人手操作。
任先生以笑容及親切的對話,令人瞭解到鉛字粒之外,還有印刷所需之電板,植字後制作碼版之過程,店舖內還可以看到不少商業發票、訂貨單等印刷品等。
活字印刷這門手藝令人感動,在工場中那台德國海德堡機器,亦令人不能不讚揚德國人在機械設計上的成就,那種精密的構思以及質量,可以操作上幾十年,這些機器在香港大小印刷廠中默默運作,養活了不少家庭。除了印刷機器之外,任先生所展示的冧把機亦令人注目,冧把機跟活版印刷機配合使用,制作單據上的跳號,每印一頁紙會自動加一,而冧把機的 “0” 號可以根據需要而壓下留空,雖然中國人發明活字印刷,德國卻成功地把這種工藝推動成為一門工業。
鶴山人在香港
我對客家文化感到興趣,對於任先生談及鶴山人,才知道香港印刷界之中,不少從事印刷的人都是來自廣東 (江門) 鶴山。鶴山、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這幾個僑鄉統稱為「五邑」,因為土地貧脊,不少邑人離鄉別井到遠處謀生。而鶴山人在香港,主要從事印刷業、照相館、茶葉和故衣(斷當衫)等四大行業。印刷行業屬於師徒制,但需要大量人力去處理執字粒及排版工序, 戰後鄉里間互相照應及投靠, 最初入行的鶴山人,自然引荐鄉里入行,同聲同氣,由學師繼而成為師傅,有些甚至自己創業,所以香港印刷業中大部份是鶴山人。
廣東最著名的涼茶,也是由鶴山人王澤邦於1828年 (清道光八年) 始創,就是王老吉涼茶,當年曾經招呼林則除,不過王老吉跟香港印刷業扯不上關係,純粹是介紹鶴山人的招牌作。有人把鶴山人與鶴佬人混為一談,其實鶴佬人 (福佬人)是居住香港的民系,還有客家人、廣府人、蜑家人。 鶴佬人出自河洛,即是中原一帶,河南黃河與洛水之地,鶴山人跟鶴佬人只是名字上比較相似罷了。
字粒
活字印刷 typesetting 全靠字粒 cast metal sorts,中文字的字粒有 7 種大小規格,字體最大的是特號,最細是 6 號,一般排版時,公司名稱會使用 4, 5 號,而人名使用 2-3 號,視乎設計而矣。 把字粒放在掌心細看,看到反轉了的文字外,字粒上會鑄上一些防錯槽位,避免排版時字粒錯位,而不同的鑄字公司會有自己的槽位設計。有些字粒好似被老鼠咬了一口,在字粒中間出現一個凹槽,這是鑄字廠(例如:永成)固意留空節省材料成本,不過售價依舊。
中文字粒的字型選擇性並不多,只有楷書,仿宋,黑頭,秀麗和長宋,什麼少女字體或浪漫字體都通通欠奉,印刷廠要自行購買字粒,若是遇到特別要求,便要找專人雕制。別忘記中文字總共有大約五千個字,加上大小各種尺寸,以及重複的字粒,印刷廠需要大量人字架去擺放及管理字粒,並不是一樁簡單的事。
當時要買中文字粒,要到上環區 4 間鑄字店買字,包括永成、博文、建國及達興鑄字廠。英文方面,灣仔 ABC 提供大量字粒,包括各種字型,售價以磅數計,因為英文名粒需求多而且不同字粒所用的鉛量相異,依磅秤計算最實際。 不過隨著柯式印刷 offset printing 的興起,幾家鑄字粒店於 70-80 年間相繼結業。
認識到活字字粒方才知道,原來每次大報館每次排版印刷報紙之後,字粒便會退回鑄字廠重新鑄造,因為執字及排版已經消耗上大量人手,運作上已經沒辦法把字粒散版(放回字架)。
瓜打 字盤
執字粒需要字盤,字夾、字托等工具,正如玩 Scrabble 所需要的字托,供執字員用來放字粒用,大型的印刷廠會需要大型的人字架去擺放字粒,依熱門字、部首等去放好。
執字粒花光眼力,原來排版亦殊不簡單,二十世紀年代大家都在 Microsoft Words 裡面進行排版,昔日活字粒排版要用上鉛片、瓜打、銅片等工具,分別畫行距,字距及畫線,有些時侯要配上標點符號及特別花紋。
而「瓜打」就是 Quad 的譯音,作用跟鍵盤上的 space 一樣,提供字與字之間的闊窄字距。
澆鑄鉛字 熱縮冷脹
讀理科的同學對這個主題有興趣,是家父告訴我活字印刷中原來運用了金屬「熱縮冷脹」的特性,本來我只懂得「冷縮熱脹」的定律,原來用純鉛澆鑄的字粒會因為熱脹冷縮而造成字型不清晰,所以師傅會在溶化的鉛字合金灌進字模壓印之前,加入液態銻,鉛字合金冷卻凝固後體積便會增大,使細小的筆劃都清晰地突現,而且更加堅硬耐用。
鉛字粒除了澆鑄制成之外,昔日大報館的印刷房內,每當遇上所欠缺的字型時,有師傅即場在鑄字機前雕出鉛字粒,這門工藝真的令人敬佩。
再談 活字印刷
鉛字在社會上曾經擔當重要角色,1925 年省港大罷工期間,單單是鉛字工人罷工,可以令到不少報紙被逼停刊。香港活字印刷的發展,自從 1960 年代天天日報動用了 120 餘萬元購入了全世界第一台滾筒柯式印刷機,從此執字粒開始轉為植字方式,印刷亦由滾筒印刷提升至高速柯式印刷。
活字印刷肯定會成為歷史,昔日被稱為「黑手黨」的活字印刷執字員,已經絕跡江湖。無論永利街偉志印務或者是光華印務,舖內的活字粒和印刷機曾經相繼成為了民間博物館,為香港年青一代保育活字印刷的文化,就算身在光華印務廠大半天,我仍然想像不到昔日所謂「 黑手黨」,是如何把極細微的字模依稿件逐粒挑出,再排到字板上印刷,這份工藝令人敬重。可能我不是鶴山人,執字粒這份工作我真的應付不到。
據悉,中國政府對「中國活字印刷術」已經申請列入聯合國「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現時餘下的活字印刷術僅存於福建寧化和浙江瑞安,主要用作編撰族譜用。不能寄望香港對活字印刷提供資源保育,因為本身文化價值並不深厚,相信活字印刷機會淪為成為室內設計師的裝飾品,而活字字粒被當作紀念品散賣,活字印刷最終被時代送到文化歷史墳墓之中。
參考文章
- 明周第2292期封面故事追憶報業 逝水年華
- 《中國日報》報館舊址 – 古物古蹟辦事處
- 四大發明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香港廣告業媒介發展史二三事 | rthk.hk
- 城市印記中上環 印務重鎮 – 東方日報 | on.cc
- 中上環活字印記 – 太陽報 | on.cc
- 印刷技術沿革第三章 – 印刷今古談 | gaahk.org.hk
- 燙金相關公司 – 網上黃頁 | yp.com.hk
- 香港印刷業的現狀(續)| gaahk.org.hk
- 香港報壇回憶錄 | books.google.com.hk
- 香港印刷業輝煌六十年 | hkprinters.org
- 香港地區居民 pdf | lordwilson-heritagetrust.org.hk
- 咕喱 | http://christianweekly.net
- 如何將手稿變報紙 | 香港報業公會
- 星級餐廳 The Press Room:《華僑日報》的光輝歲月
- 昔日的報章廣告(2)| 西環的黃金歲月
- 以古通今,書的歷史 (pdf 書) – 國家圖書館
- Glossary ( pdf ) | heidelberg.com
- 末代活版印刷者李澤裕︰賠錢好過保育
- 通識導賞﹕活字印刷 粒粒皆辛苦 – MSN香港新聞
- 印 刷 術 語 齊 齊 講 | gaahk.org.hk
- 通識導賞﹕活字印刷 粒粒皆辛苦 – 新浪網
- 前路 (pdf) – 香港印刷資源中心
-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 古騰堡革命與印刷術在歐洲的普及情形 | 歷史文化學習網
- 銻(Sb)基本知識介紹
- 失落的行業:黑手黨
- 瑞里安活字印刷申遺成功
- 新聞故事—— 永利街「字粒」待港人領養 |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 善本掌故:《農書》與活字印刷術
看完這篇文章,令我回憶起小學四年班的社會堂,當時覺得活字印刷非常有趣,現在依然。多謝網主這樣詳細的描述!*\(^o^)/*
你唔講,我仲以為中國四大發明係”粥粉麵飯”添! ^^
看到參與者的感想及讚揚, 非常開心!! 衷心感謝你們的支持, 無言感激!!
我們在facebook開了專頁 名為”光華印務公司 Kwong Wah Printing Company”
透過專頁可以大家分享相片及最新活動資料^.^
在此再一次感謝你們的支持 ^.^
@光華 嗯,正好上了活字印刷一課,整篇文章其實由「瓜打」二字開始,本來想暸解它的英文名稱,怎麼跑出瓜打二字,後來卻寫了數佰字出來。
@dongncat 還有幾種近代發明是空絕後的,包括樹脂雞蛋、黑心棉、地溝油、頭髮醬油。
@r 相信你是一個好學生,連小學社會科的內容還記得。
好喜歡看這樣的文章,因為筆者已將繁瑣的內容整理好並有條理地表逹出來。常有疑問:究竟怎樣去決定應將什麼保留下來?隨著所謂的舊樓重建,中上環有很多這樣"歷史及人情"的特色店將相繼消失。
辛苦了,感謝你提供很詳盡的資料補充,令人更能清楚掌握活字印刷的技術與發展,很配服當時從事這行業的人員,是真的需要無限的耐性、細心與好眼力,當時的一份報紙可能不用半小時就能看完,但背後所需要付出的工夫與辛勤卻真是多很多,是名符其實的粒粒皆辛苦,讚!
這篇文章令我想起小時候放學後也幫忙執字粒及散字粒,由於字盤基本上根據部首編排,跟字典差不多,因此對學習中文也有幫助。現在的offset及web press印刷都已是電腦化,computer to plate,電版與菲林都被淘汰,字粒更不用說了。
@EY 哈,這就是歷史,你也要有幸在這新舊印刷技術交替之中,有緣接觸到兩者,是難能可貴的。
偶然在 Flickr 看到友誠印務,斜樓梯掛滿曬衣架呢。
Chinese Laundry! | Flickr – 相片分享!
http://www.flickr.com/photos/meoldchina/6280586264/in/photostream/
中學時去過《華僑日報》報社參觀,大鄉里出城的感覺。看到你在群組經常放《華僑日報》的截圖,是公共圖書館的電子館藏吧。現在方便多了,不用去看膠卷,看到眼花。我以前也試過上網在香港公共圖書館找《華僑日報》的電子資料。
那時《華僑日報》還用活字印刷的,我們參觀了執字房。又是那一句,沒有相機,沒有拍下一張半張照片,全部都印在腦海中。
以前元朗康寧路頭(西邊迴旋處)有一家植字公司,用一個很大的中文打字機植字的。如果你要講植字講元朗,也可以講吓啊。
@魔鬼小編 年代不同了,你十多歲就有機會去報館參觀,我的年代沒有這玩兒,幾十歲才有機會去看活字印刷,哈哈。
你說元朗西的植字,我倒記得元朗東祖凡尼附近的印刷公司,因為跑遊元朗都是借照片憶記故事,舖頭連影都無了,所以都未有打開元朗植字的話題
那時中學讀書時有這種活動的,我們這些新界人,有機會出市區,還是香港中上環啊﹗那時地鐵觀塘線剛開通,中學也搞了一個活動:坐地鐵﹗哇,一定要去啊﹗那次還上了山頂。那一次就有拍照了,港九遊,不過都是拍人多,因為當年菲林貴、沖曬貴,不會那麼有興致去拍風景的。
元朗東的印刷公司倒有點印象,不過那時很少會去跑去元朗東雞地那邊的。
關於舊時元朗,我再找找舊文,以前寫過一些。你提到的體育路元朗體育館開幕後我也去過。有保齡球場的,人生第一次打保齡就是那裡,還有小食部,那些齋滷味正啊。
還有水牛嶺村,還有水邊圍村(不是屋邨),因為我小學同學住那兒。一講元朗,話題不絕。謝謝跟我聊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