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新田鄉 (39) - 大生圍村,大生圍

跑遊元朗 大生圍村,繼續沿路走,很快便看到一片魚塘美景,也可以感受到豪宅與漁戶只是一牆之隔。這裡是拍攝元朗落日晚霞的最佳地點之一,泛紅帶紫的彩雲和夕陽在魚塘上倒映雙照,比起南生圍的塘景更美。

根叔魚塘

這裡有一條分叉路,沿著貼近錦綉花園的塘壆小路走,可以通往著名的火星坑遺址(乾涸魚塘 )及根叔魚塘,靠左沿大路走,即抵達大生圍村。

去年年底,曾經跟沈思遊走大生圍和甩洲一帶,大生圍這個地方,鄰近之天水圍、聯興圍、南生圍、玻璃圍、 豐樂圍、榕樹圍及和生圍等處,這些「圍」是指由耕地發展成養魚的基圍,昔日是滿佈漁塘棚屋的漁村。然而,大生圍在六十年代早已全數出售,發展成錦綉花園,今天眼前這一條大生圍村,相信是發展商在玻璃圍,填平漁塘而興建的村落,安置受影響的大生圍居民(另外在壆圍後方,亦有人闢地成立「大生圍漁村」) 。

大生圍村公所

大生圍村村貌純樸,村前建有三層高村公所,是村民聚腳聊天打牌的地方。公所外牆由黃滿堂於1980年題字,大廳內懸有村民慶賀鏡匾,敬賀黎志超、黃金齊等榮任大生圍村村長。

第一批搬入大生圍村的居民

其中一塊鏡匾,是紀念大生圍落成聯歡大會,並列出了捐款村民名字,包括有:

黃金齊、黃輝、梁撈、陳和、黃福興、黃梅東、黃堂根、黃滿容、黃植記、黃洪、黃盧、黃炳、黃金勝、黃好、黃其、黃樹、黃長有、黃捷華、劉木、梁錦文、劉志、梁惠標、梁惠平、梁襯、梁大撈、馮添祥、馮添福、馮福善、馮連、鍾成茂、鍾明、陳炳文、陳勝財、陳金泉、郭轉、郭惠培、郭貴華、郭伙仔、樊福有、葉栢榮、潘振仔、莫全仔、莫光耀、張金水、趙柱傑、黎海、陳歡好、黃撈、梁有」,相信是八十年代第一批搬入大生圍村的居民。

黃滿堂歷任大生圍村村代表,也歷任新界養魚協進會首長,黃滿堂榮任第十二屆村代表時村口懸滿慶賀花牌。

↑ 1976年大生圍村黃滿堂榮任第十二屆村代表慶賀花牌(自 m20w51@flickr)

早於六十年代,黃滿堂的名字已經出現在新聞報導中,當時1963年大生圍千餘畝土地易主,業主賣地予財團發展,村民與地主發生糾紛;這一場鬥地主,主要是由於賠償不足,部份大生圍魚塘耕地未得補償,當時村民進行耕作卻遭人禁止,村民無法耕作,便謀生無路,結果要將賴以維生的耕牛及魚鴨賣出。大生圍村於是推舉了數位村代表:黃滿堂、鍾滿、郭祥、黃金齊、梁大撈、黃東滿、周牛等人,向政府及相關人仕交涉。

大生圍歷史

跑遊元朗 大生圍,大生圍已經有百年歷史,早期以耕種為活,地耕者已經在大生圍生活了三、四代人。第一代居民周傑(大生圍第三任村長周牛之祖父)和黃茂首先在大生圍瀕海建立寮仔居住,過去大生圍是荒蕪的鹹水田,遍處野草叢生,居民賴以農業耕耘維生。正因為大生圍位置臨海,屢次遭受風災破壞,其中1930年代一場颱風中,大生圍受洪水襲擊,水災中房屋塌毀及牲口被沖走。

據悉大生圍這一片地方,原屬大地主陳某, 日佔前後曾經授意司理人,與村民商洽開闢懇拓大生圍,由村民承耕,訂下了口頭承諾,收成後與地主五五對分,即是每當有十擔穀收成,村民便付五擔予業主,這一種以穀代租的租地方式,維持了數十年,村民以耕種為業之餘,同時亦有飼養鴨鵝或出海捕魚為輔業。

見證大生圍的變遷

在《濕地人文知識 – 養魚戶訪談,馮香蘭 — 見證大生圍的變遷》一文所述,戰前大生圍地主屬陳啟明,地方曾經交予莫德康,再後又交予高開擔任圍管司理(昔日大生圍圍管位置大於在今天錦綉花園 I 段三街中段),高開設立村長一職,第一代村長是由馮香蘭太公黃森擔任,後來由莫昭然村長繼任。當時大生圍原稱為「陳大生圍」,在日治期間為防止日軍追蹤,於是把村口的牌匾上的陳字刪去,逐變成「大生圍」。(鄰近之南生圍,名字是源自圍主胡南生;而玻璃圍的名字,聽說是由於基圍堤壆經常在風雨中被毀壞,喻意玻璃般脆弱)。

↑ 1958年大生圍村長莫超然幾被劫

從新聞得知,1958年大生圍村長由莫超然擔任。大生圍在五、六十年代,已經住有五六十戶,共約二百人,全部面積包括魚塘在內有約1,100餘畝,他們在瀕海建立寮屋居住,平日賴以農業營生,且以飼養鴨鵝,有些耕戶在該處安居凡百餘年。後來,大生圍居民把水稻田及沼澤開闢成基圍,正如后海灣一帶的漁塘改變,追求利潤更高的淡水魚,所以六、七十年代更是這裡一帶魚塘養殖業的高峰期,生產可食用淡水魚、蝦蟹等。

新榮華企業公司

六十年代初,大生圍發生賣地衝突,大地主陳某,以90萬元把大生圍其中約有1,100餘畝(包括魚塘)土地賣予新榮華企業公司,對比起南生圍的傳說,胡氏以一舖牌100萬元將南生圍賠於傅老榕,可以比較到當時土地的價值,跟今天差上千倍。新榮華企業公司這個名字,可能稍為陌生,在元朗大會堂的捐款芳名石匾中,就出現了「新榮華」這一家公司的名字,公司是由香港紳商名流郭贊、許愛周、鄧肇堅、趙聿修、周有、許岐伯、陳泰、許晉封、甘光孝、湛兆霖、周勿桅、陳雲升、陳象池、黃炎槐、陳覺軒、陳凌峰、黃振輝等卅七位董事組織成立,商紳匯聚銀光熠熠,公司註冊資本一千萬元,首個交易可能就是這一片大生圍1,100餘萬平方呎土地。

大生圍水閘事件

據說這一次交易中,部份農田魚塘未獲賠償,同時居民又被新地主阻止開開春耕,令大生圍村民一度經濟窘困,部份村民把維生的耕牛忍痛賣掉,以濟燃眉之急。當時全大生圍一共有22頭耕牛,後來只有餘下6頭,這些村民把耕牛及飼養的鴨鵝賣光,生計亦難以維持。在1964年,亦發生大生圍溪流水閘被打開,湧入海水將廣達伍百畝的鹹水稻田淹沒,頓時大生圍至察洲、榕樹圍的鹹水稻田變成汪洋一片,且水深達腰,大生圍村民異常憤怒,惟不敢妄動。

錦綉花園

最後,大生圍土地順利發展,部份居民遷徒至今天大生圍村居住。大生圍村由四排平房屋組成,跟錦綉花園同一時間興建。大生圍村四週盡是漁塘,仍然屬於《拉姆薩爾公約》濕地保育區,遠眺魚塘上的藍白灰色高腳棚屋,跟背後黃綠紅棕四色瓦頂之錦綉花園洋房做成強烈對比。




政府文員-文苑

跑遊元朗,大生圍村興建同時,附近還有一個政府文員籌建的小型屋苑「文苑 」(1976),跑遊元朗曾經記錄,七十年代香港政府文員會在大生圍建築了四十四個每單位三百五十方呎的房屋,這一次建屋計劃是政府文員會歷史上最大的計劃,目的為會員提供居住福利,可惜當時大生圍乃屬於偏遠地區,政府文員往返政府部門上落班路途遙遠,結果反應欠佳。今天大生圍文苑仍然存在,由一條行人路環繞屋苑,部份房屋裝飾得美輪美奐,有隱世豪宅的感覺。

玻璃圍還是大生圍

時至今天,無論玻璃圍還是大生圍,接上甩洲一帶,仍然經營不少漁塘,養殖鯇魚、大魚、烏頭、盲曹、黃腳臘等魚類,部份亦參加了優質養魚場計劃,包括馮香蘭和盧開根等的漁塘。

元朗發展,居民遷徒

回顧元朗社區,都是建基於多次大型遷徒而發展,例如由廣興園十八街遷至康樂樓、大陂頭木屋遷至水牛嶺臨屋、水門頭木屋遷至新區元朗邨、康樂樓遷至擊壤村、 擊壤村遷至水邊圍村、大棠道木屋遷至水邊圍村(安康路臨屋) 、娛樂場遷至振興新村、紅毛橋村遷至華盛村,大生圍遷至大生圍村,可見元朗的發展一直在居民遷徒上進行。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