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十八鄉 (22) - 瓦窰頭村

與老友 H 維持每週跑遊元朗十八鄉內的歷史建築,其中兩幢歷史建築分別位於瓦窰頭村和南坑村,趁週未跑遊至此,一面欣賞建築及十八鄉的圍村環境,一面需要時間回氣喘息。

瓦窰頭村

香港舊村落的名稱,彷彿從字面上可以猜估到當時村落環境,估計當時瓦窰頭村附近有一間燒制瓦當瓦片的工場,加以「頭」作為前頭和吉祥意思,不難有這個假設。有機會,我希望可以暸解到元朗十八鄉各村落命名的故事。

其實上,香港境內有三條「瓦窰頭村」,名稱相同並分別位於 1) 元朗十八鄉、2) 馬鞍山十四鄉西沙路以及 3) 蒲崗村六鄉(鑽石山),鑽石山一處已被拆卸改建成現時荷里活商場。而位於元朗的瓦窰頭村,是一條雜姓村落,村中亦有人把圍村美名為「雅窰頭村」。

不過元朗瓦窰頭村昔日稱為「龍涎村」,後來二次世界大戰後因外姓人加入而改稱為「瓦窰頭村」

瓦窰頭村每年參與元朗十八鄉天后誕巡遊慶祝,而慶祝主角天后娘鋃之大樹下天后廟 (1786),正位於瓦窰頭村。村中堂口「福勝堂」之南派醒獅關雲長,和花炮會「福慶堂」曾經同時派出花炮隊助慶,非常熱鬧。據悉此金龍源自數年前,瓦窑頭村於天后誕中抽得三號炮,意頭最好,於是當年訂造了一條大金龍以謝神恩,不過舞大龍需要有相當男丁及財力,從巡遊的舞龍舞獅規模中,可以窺探到該村落的男丁實力,顯示同村兄弟團結的表現。

嚴家祠

瓦窰頭村村公所旁有一幢「嚴家祠」,供奉嚴氏祖先,牆上有一副對聯:「富春世澤源流遠、天水家聲葉奕長」。這座三間宗祠面積頗大,起初誤以為是村中五姓宗祠「同福堂」,後來再次跑遊瓦窰頭村,才發現「同福堂」的位置以及另一幢保存極好的古青磚住宅。

 

 

瓦窰頭村嚴家祠

 

同福堂

歷史建築# 1365

「同福堂」位於十八鄉瓦窰頭村,屬於村中不同氏族所共同擁有的祠堂,相傳於 1910 年代建成,從祠堂後進明間的供桌上,可以看到五位氏族的祖先神主牌,包括簡氏、賴氏、鄧氏、謝氏和張氏。神位兩旁有一幅對聯,從意思反映出村中五姓同居的和諧,及寄意村裡子孫繁衍。

  • 門外對聯:「同聲相應、福祿來崇」
  • 明堂內對聯:「同氣相求異姓居然如骨肉、福星高照明煙從此薦馨香」

同福堂堂前一片空地,是村民舉行祭祀或進行嫁娶儀式的地方。從村口走,到達同福堂之時,令人想起南生圍山貝村林氏祠堂「仁興堂」,兩者皆是穿過村落的一段小巷之後,突然踏入一片大空地,而一座嚴肅的宗祠正落在眼前。

於 20-30 年代,同福堂的左翼廂房兼作書室功用,稱為「龍涎學校」,教育村中子弟,而龍涎村是昔曰瓦窰頭村的名稱,從宗祠門牆上的龍像彩繪也可以看到龍的畫像,。

 

 

 

 

青磚大屋

瓦窰頭村 11, 12 號,位於同福堂旁,有一幢青磚大屋, 屋簷下的外牆飾有精美的灰塑和彩繪,建築物保存得完整。從彩繪上推敲,這幢建築物是葵亥年間 (1923) 年建成。

門牆上屋簷伸出「出檐」,簷下有「檐板」裝飾刻上吉祥圖案。建築物的轉角位都有「壓面石」和「角柱石」分擔壓力,這幢建築物的一端便是「同福堂」對出的空地,山牆的數個小窗頂部,都裝飾了西洋特色的拱形裝飾和中式文化的手卷額圖案,

正在欣賞之餘,對面的鄰居出來一起聊天,原來這幢房子 (12號) 屬鄧氏擁有,在旁加建的建築物是廚房,數個月前才遷至在鄰的新樓房,他解釋窗戶上的鐵枝全是「鉛水鐵」制成,電鋸亦不容易鋸開。而 11 號應該暫時空置中,因為信件都已經塞滿信箱。

當然「鉛水鐵」並沒有鉛的成份,而是鐵材鍍鋅 (zinc) 的村料,不過這幢青磚大屋用料認真,粗大的鐵枝加上細小的窗框防止盜賊,除此之後,大門上安裝了板門、橫櫳栓杆和半身門,保安穩固。

無奈昔日的建築設計已經不適用於現今社會,古宅住不上三代,希望有資源保維建築物,才能再談活化。



別墅豪宅

元朗不少村落於百年前建村,百年後又是另一番景象,各大小發展商正努力向各村村民買田收地,以作興建中小式規模的村屋別墅群。現時瓦窰頭村中亦正大興土木,富現代設計的別墅樓陸續入伙 (港幣約二佰萬起),加上十八鄉地點環境幽雅,鄰近元朗市之餘亦有小巴直達朗屏西鐵站。

 

 

 

連結

You may also like...

2 Responses

  1. onefamily says:

    又要去看看了. 今次要帶埋書去.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