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厦村鄉 (16) - 新生村友恭學校

跑遊元朗厦村新生村,在厦村市遇上商中學友鄧忠浩,他帶我去看新生村友恭學校。這一幢新生村友恭學校,位於通往靈渡寺的道路旁,以前上靈渡寺時未有注意,這一幢學校,便是六十年代由厦村鄧氏宗祠內友恭學校擴充的新校舍。

跟鄧同學走到新生村友恭學校大閘前,眼前沒有什麼好看,只剩下兩支石屎樑柱和一對大鐵閘,校園草地上豎起「政府土地;不准擅闖」警告牌,校舍早已被綠色的森林呑食,還以為被隱藏在樹林之中,原來早已被拆卸。

在大閘旁,今天尚可以看到一排通往操場的石級。若要緬懷友恭學校的舊照片和歷史,要去友恭學校校友會網頁,那裡保存了不少由校友會負責人鄧妙薇所撰寫的資料。某天有機會的話,還是想走進這個森林裡,親身一睹這幢具有54年歷史的友恭學校還剩下什麼。





↑ 現時新生村友恭學校校舍已拆御,只剩下校園的梯級

鄧氏宗祠 友恭學校

厦村友恭學校,早在1935年,於鄧氏宗祠(友恭堂)後方之建築物創辦,辦學初期有八十名學生及兩位老師。注意這裡所指的「友恭學校」,是提供新式教育的年代。

相信在1935年以前,友恭堂已經開辦卜卜齋教學的傳統書塾。後來在光緒卅一年(1905),清廷發布慈禧喻旨停止各級科舉考試後,社會各村落將傳統卜卜齋教學形式的書室,逐改為教授現代科目。元朗區亦不例外,於1920年代便開始興建新式學校,首先出現的是1920年創辦之八鄉同益學校。


↑ 元朗廈村友恭學校師生在友恭堂稅院流芳牌匾下合照


↑ 1952年厦村友恭學校畢業員生合影(1952年7月26日華僑日報)

友恭學校教師 鍾少庭

友恭學校開校的第二年(1936),學校曾經被鄉人強闖學校搗亂及恐嚇,因而一度停學。從事件報導中,可以暸解到友恭學校初期由鍾少庭和鍾靈英老師所辦,校董鄧鈺君及鄧蔭棠等人,其中一位校董鄧兆蘭可能是學校創辦人之一,該事件由香港華僑教育會新界分會執委黃子律(鐘聲學校創辦人)援助,經新界鄉議局調停,繼由元朗理民府保護學校復課。

這一位友恭學校老師鍾少庭,曾經在《跑遊元朗》裡提及,鍾少庭是屯門鍾屋村人,1945年他聯同屏山鄉代表鄧偉明,到廣州向廣州行營主任張發奎抗議港英政府在屏山一帶興建屏山機場。鍾少庭後來創辦鍾屋村僑所學校(1965)並擔任校董會主席,在屏山洪聖宮供桌上也有鍾少庭之捐款芳名。


↑ 1936年新界廈村友恭學校被搗亂案,報導中有提及黃子律、鄧鈺君及鄧蔭棠等名字(自1936年6月15日工商日報)

友恭學校在日佔期間曾經停止教學,據友恭學校校長鄧永成在「文化葫蘆」活動所寫之《友恭歲月話滄桑》文章記載,友恭學校在1944年,由張氏一家人接手全義務辦學,鄧校長以「慘淡經營數載」描述當時辦校情況,學校於1948年重新註冊,同時擴充課室及祠堂前空地操場,並由鄉民捐款購置枱椅教具及制定校服,學生校務隨之復興。

友恭學校校訓 勤奮愛誠

五十年代,厦村友恭學校隨著戰後人口增加而重新發展起來,據昔日報章報導,友恭學校在1954年已經設有日夜班,學生達二百餘人,學校由校監鄧紹袞所領導。翌年(1955)香港教育司總視學官戴雅,視學官周覺識、謝安等巡視厦村友恭學校及八鄉同益學校,友恭學校向政府表示校舍不敷應用,因為厦村鄉適齡學童已約有五百餘人,而友恭學校僅提供百餘個學位,校董會正向教育局設法擴充班級,並準備興建新型校舍,以容納更多鄉內學童。

友恭學校每年畢業典禮中,均由校長張貴隆報告一年來校務概況,勉勵學生切記校訓「勤奮愛誠」作為立身行事的指針,由校監鄧紹袞授憑,邀請厦村鄉委會代表或鄉紳頒發學生成績及優異奬,例如鄉紳鄧聰芳(錫降圍)、鄧堂鏡(東頭村)等、友恭校董的名字包括厦村各鄉的代表:鄧祖照、鄧德才(白泥村、鳳降村、祥降圍)、鄧士生、陳家邦(新生村)、鄧祖福(錫降村)、李水清(李屋村)、鄧美壽(錫降圍)、鄧新齊(錫降村)、鄧金業(西山村)等人。


↑ 1959年元朗廈村友恭堂友恭學校照片,自友恭學校校友會

↑ 元朗廈村鄧氏宗祠公立友恭學校,在旁是諾利士多、明記士多

↑ 元朗厦村友恭學校早期教師

友恭學校新生村新校舍

友恭學校在六十年代踏入新階段,學校在1962年3月註冊為不牟利法團,註冊執事人為鄧佩琼、鄧紹袞、鄧德才、鄧祖福、鄧美壽、陳家邦、李水清等七人,由鄧紹袞擔任監督,負責辦理及學校發展。

在網絡上,可以看到一張鄧就勤校友分享的1962年度(1963年7月)友恭學校第廿八屆師生畢業照片,一班學生在鄧氏宗祠前合照,這是友恭學校師生最後一次在祠堂前拍攝畢業照片,因為友恭學校正在新生村興建新校舍,新校舍在1964年6月落成,友恭學校師生隨之由鄧氏宗祠遷入新生村。(友恭學校學生馬同學說,自友恭學校遷出鄧氏宗祠後,改為開辦厦村鄉公立幼稚園,他就在這裡讀了三年,在1971年畢業直升新生村友恭學校)


↑ 元朗厦村西山村(新生村)友恭學校校舍建立時照片(照片自沈思提供)


↑ 鄉師畢業後往廈村友恭學校執教的其中一位黃恩德老師

新生村友恭學校

六十年初期,新界發展大量村校,包括青山明德學校、屏山達德學校、大欖涌學校、八鄉金錢圍學校、大旗嶺嶺文學校、屯門掃桿芴學校、天水圍學校等,事實上友恭學校舍經費、圖則、地址等一早已經籌備妥當,唯獨是一個廁所問題,一直被工務局拖延未能興建上蓋,否則可以提前啟用。

新生村友恭學校佔地十四萬餘呎,地方由元朗理民府撥贈,校舍是單層石屎建築物,共分兩列,其中有禮堂相連而成一個 H 型,共擁有課室12個,教務室,圖書館,手工音樂室等,分上下班課,可容學生近一千一百名,可增闢多三兩個課室,是當時元朗區最多學生的津貼學校。據友恭學校舊生所述,學校課室不敷應用時,連禮堂旁的音樂室也用作教室使用。

新校舍籌備近五年多,全部建築及設備費約三十萬元,半數由政府補助,另半數由厦村鄉村民及熱心教育人仕合捐,負責的建校委員有鄧土生、鄧贊源、鄧煥庭、鄧合穏、鄧其璠、鄧鶴齡、鄧家貽、鄧連壽、鄧銀賀、陳日為、李英惠、鄧新齊、潘遠行、胡萬興、鄧金業、鄧立良、鄧仗維等,暨廈村鄉委會成員等。


↑ 廈村友恭學校註冊不牟利法團,準備籌建新校,佔地十四萬呎(1962年3月23日華僑日報)

↑ 1974年元朗厦村西山村(新生村)友恭學校照片,轉載自厦村醮會特刊

政府建校計劃

新生村校舍興建,正值香港五十年代,政府接受了英國教育專家賓尼氏所提議之十年建校計劃,教育署推行《十年建校計劃》(1950)以及《小學擴展七年計劃》(1954),市區及新界紛紛興辦學校,以應付急增的人口及學額需求。

其中一項重要的教育政策,是推行了一比一配對的建校津貼,由鄉民籌備一元,政府補貼一元的建校計劃,基本上元朗大部份村校因此而建成,只有新界區鄉議局元朗區中學,能夠以低於一比一標準取得政府撥款,政府補貼建校費用以外,元朗理民府更撥出地皮用作建校,所以今天大部份村校荒廢後,這些官地逐成為了空置校舍政府用地。


↑ 1964年元朗廈村西山村(新生村)友恭學校新校,自友恭學校校友會



勤奮愛誠的精神

至於新生村友恭學校,舊校生習慣稱它為「西山村友恭學校」,西山村學校第一屆學生鄧劍輝,他憶述學校後方圍有鐵絲網,由高六年級課室對出有鐵閘可直達山頂,當時有很多課外活動,都在這裡進行。

跟新生村友恭學校另外兩位校友,鄧妙薇(1973年畢業)和鄧妙雲(1968年畢業)談起六七十年代的學校秋季旅行的經歷,當時全校學生眾多,學生需要分組由不同老師們率領,分別前往各個旅遊地點。其中一次 1967 年學校旅行,高年級學生由張貴隆老師帶領登上青山寺,攀登青山絕頂及韓碑亭;宋耀南老師帶領中年級學生至大旗嶺公庵爬山捕捉魚蝦;余文治老師則帶領低年級學生到厦村長埗及靈渡寺,在廣場外舉行拨河尋寶等遊戲。昔日的學生旅遊,無論地點或活動,覺得比起現時的學生更覺寫意。


↑ 友恭學校師生旅行往錦田凌雲寺甘露門前合照

她們也提及了一些友恭學校老師的名字,比如有張貴隆校長、倫韞玉老師、張本良老師、李婉端老師、余文治老師、李婉端老師、蔡錦昌老師、潘添壽老師、宋耀南老師、梁玉民書記、朱維巧老師、黄尚敏老師、葉金樹老師、陳玉堂老師、梁梓煊老師等。


↑ 元朗廈村友恭學校男女老師們合照,自友恭學校校友會

這一班友恭學校老師們當中,張貴隆校長的妻子倫老師,於1974年在剛成立之公立友恭學校錫降村分校擔任校長,校舍舊址位於厦村鄉事委會附近,今已被拆卸。至於厦村友恭學校,隨著新界鄉村學校在八、九十年代日漸息微,最終於1996年停辦,校友們組織了友恭學校校友會,延續友恭學校勤奮愛誠的精神。


↑ 1974年廈村友恭學校畢業禮中報告錫降村分校順利建成(自1974年7月18日華僑日報)


↑ 1985年元朗廈村公立友恭學校錫降村分校第6屆畢業照片
↑ 友恭學校旁之友益士多

You may also like...

10 Responses

  1. Edmond says:

    得用心的的記錄!
    感謝你為友恭學校留下珍貴資料!
    92畢業生

  2. terewong says:

    @Edmon 謝謝你的留言,也期待有機會聽到你在友恭學校讀書時的生活點滴趣事啊

  3. Jennie Tang says:

    多谢你研究得很好文章. 我不是友恭學生,但住在新山村, 喜欢行上友恭,学骑自行车,看学校门厅的照片. 学校需然不是大,环境好,校前大地方是运动场,让学生有地方走. 喜欢学校乡村气氛. 我弟弟和妹妹们是友恭旧学生。会鼓励他们写些学校轶事.

  4. terewong says:

    @Jennie Tang 所以很配服以前的舊生,能夠得咁多以前學校的生活和有趣事,以前弟妹都是同一間學校,書校書籍費用都省一筆啊

  5. Sharon Wong says:

    哇,厲害,搵到咁多資料,我細個大約91-93年住西山,讀左1年半友恭,果時每班得10個8個人,仲要1同2年級合埋做一班,個音樂室都出唔少鬼故,廁所又恐怖,仲有個沙池…哈哈,好多回憶,不過之後停左校啦,又驚又懷念呀!

  6. terewong says:

    @Sharon 後來你轉咗去邊一間呢?

  7. Carrie leung says:

    好開心這小學回憶還在,我是90-91畢業生。

  8. terewong says:

    @Carrie Leung 謝謝留言,還有沒有跟舊同學聯絡聚會呢

  9. Christine says:

    多謝你的心機和時間記錄元朗圍村的歷史.
    我在這小學畢業,我就讀的時候,上/下午校課室全滿。
    你又讀邊間小學?

  10. terewong says:

    @Christine 謝謝你,我的小學由荃灣屯門讀到去元朗,讀過黃陳淑英和靈愛小學,以我記錄元朗小學的經驗來說,元朗村校的學生感情最好,一來一齊上學,二來住在附近,畢業後都成日見面。上/下午校課室全滿應該係八十年代對嗎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