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十八鄉 (110) - 登大棠遊三廟
跑遊元朗登大棠遊三廟,從南坑排古道走,經過吉慶橋,在途中可以遠眺大欖涌水塘千島湖景緻,美景當前唯獨欠缺藍天白雲襯托。大欖涌水塘是收集中國東江水的水庫之一,大欖涌原本是一條涌(山溪)、以該處昔日大欖村為名,以往還有其他數條村落,皆因建大欖涌水塘而遷徒。
元朗楊家村
跑至元朗楊家村,隔著圍龍屋前的菜田為這一宅楊家大宅拍照,一伙人是由南坑排出發走三凹三廟,共走了約十公里,產生了 21,640 步數,透過 WeChat 裡的「微訊運動」可以透過騰訊公益「益行家」把步數變成善款,五千步等於一元計算,把步數轉化成捐款 4.32元,這一次由海航集團出資捐出,供光明社協助國內白內障患者,走路也可以做善事。
南坑排集體劫案
跑遊元朗南坑排,由村口南坑排花炮會出發,繞過農舍耕地進入元荃古道,沿山路走會登上第一坳,跨過照片上的這段石級,遠處可以看到一幢古廟的側面。
具經驗的行山人仕走到此地,都會津津樂道講及一宗卅年前轟動一時的南坑排集體劫案,據昔日報紙報導,1977年1月9日周日上午10至2時3句鐘有4個團350名登山者分3批被8個匪徒劫去共10,040元財物,當時有匪徒扮行山客負責通風報訊,有人負責洗劫,登山者全數被縛於此破廟內外,甚至被拳打腳踢綑綁在樹幹上,匪徒逃之夭夭,後來部份匪徒被緝補,在大旗嶺搜出涉案工具。
大欖白虎訪三廟
當時此廟只能談得上一幢破廟,頹垣敗瓦,稱為「媽娘廟」(天后廟),故此坳亦稱為媽娘坳,今天媽娘廟已經修葺,廟宇雖然簡樸,裡面尚有香火繚繞,壇上神祇眾多,主奉天后娘娘、以及關公、觀音、華光、齊天大聖、福祿壽及華佗等神祇,所謂拜得神多至有神庇佑。
安全地走過娘媽廟,由沈思帶領與冼文騌老師繼續往伯公坳(油麻坳)訪佛祖廟及二坳仔關帝廟,此路線稱為「大欖白虎訪三廟」,三廟位於古道要塞,而三廟的作用,一說是用來保祐往來路上村民,一說是大棠村民所佈之風水格局,其中的精妙之處,要當地人才知曉。
↑ 「媽娘廟」(天后廟)
梅花樁
離開天后廟後往前行,不久會看到一個梅花樁,約有卅根半身高的木樁間疏地插在通路上,沈思在旁解釋是用作阻塞牛隻進入山路而設。
大欖涌水塘
沿路走,到達了大欖涌水塘一角,此水塘計劃於1938年已經開始準備及勘察,卻因太平洋戰事而延遲,戰後香港人口遞增,當時香港的食水儲存量只能應付當時約一半人口,社會上出現嚴重水荒問題,於是加速了大欖涌水塘興建。
大欖涌水塘工程於1952年開始,由英國運來機械設備及水管,興建一條橫跨大欖涌谷的主壩,以及三條跨越鄰近較小河谷的副壩,以管道收集雨水,大欖涌水塘於1957年完竣,橫跨葛量洪及柏立基兩代港督,水塘儲水量為二千萬立方米。水塘工程需要遷出大欖村、關屋村及田富仔村三條村落,部份村民經政府安排遷至荃灣,即今天新村及大屋街的地方。
現時大欖涌水塘旁,懸有有水務監督之佈告牌,每年由四月一日至八月卅一日期為禁止釣魚期,在旁另有集水區不淮游泳警告牌,除了危險之外,原因是弄污水源乃屬犯法行為。
水塘空地上建有一個石墩,嵌有兩塊碑誌,分別由大鐵網保護,基本上大鐵網已經遮蓋了碑誌的文字內容,細心而看,大概是記念1986年10月29日所完成的一個輸水工程。
元朗大欖涌水塘跟八鄉清潭塘和十八鄉黃坭墩水塘一樣,皆是社會水務基建設施,它們具有灌溉農田的作用,不過同時又把十八鄉與錦田的天然水源截斷,曾經有村民說,這些水塘建成之後,原本流至元朗十八鄉的水流被截,到達橫洲的水源已經所餘無幾,所以六十年代屢屢出現爭水打架事件,因為缺乏水源去準備每年開造的佳期,就會失去一年的收入。
↑ 大欖涌水塘
吉慶橋
大欖涌水塘一端原建有一條古老小石橋,稱為「吉慶橋」,今天已經重建成英泥橋板,兩旁裝有鐵欄杆,去年(2016)大欖涌水塘存水量高時,吉慶橋橋面曾經被完全覆蓋,成為一處有趣的奇景。
以下轉載了吉慶橋橋頭的介紹牌內容:
「吉慶橋,二十年代青山公路建成之前,橫跨大欖山區的小徑,為元朗至荃灣的主要通道。七渡河為附近數山澗的交匯處,水流湍急,為便利行旅,當地人士於 1868年(清同治七年戊辰)集資建成吉慶橋,五十年代興建大欖涌水塘時,此橋獲得重修。昔日七渡河附近共有七處跨越溪澗的小渡橋,故得其名。」
一般集資修建的古老石橋,均立有修橋碑誌於橋頭之上,例如錦田便母橋、水盞田利達橋、白沙會仙橋、公庵達道橋、永慶圍博濟橋、崇山新村新民橋等,相信古時吉慶橋旁也有類似的橋碑,可能建新橋時被拆去了。至於建橋年份,維基百科則指此橋是本地人士於1871年(清同治十年)集資建成,與政府介紹牌相差三年,都是清未建設。
大棠紅葉楓香林
名的大棠紅葉楓香林,這種紅葉樹生長可高達卅米,屬於原生落葉喬木,於秋冬時樹葉漸變成紅黃色,因為香港的植物以常綠樹木為主,大棠紅葉樹的出現,往往會吸引大量香港市民遠渡而來欣賞,每年秋冬紅葉出現的週未,大棠路車水馬龍,擠得水洩不通,大棠山上遍山遊人。
這一種紅葉樹叫楓香,楓香的品種不同於楓葉,它的樹葉顏色變化,是由於楓香樹葉細胞內,同時含有葉綠素,黃色的胡蘿蔔素及紅色的花色素甘,在寒冷的天氣下,葉綠素會分解,所以餘下的黃色和紅色色素便呈現出來。
拍攝紅葉,所謂各花入各眼,隨心情而拍,又要兼顧當時的天氣。個人喜歡藍天下遍山紅葉的感覺,若是天氣欠佳,不妨走近紅葉,逆光拍攝樹葉透紅的色彩,這個時候,大家都為了花色素苷的紅色而著迷。
↑ 大棠紅葉楓香林
伯公坳(油麻坳/中白虎坳)
繼續走,不久便走到伯公坳(亦稱為油麻坳或中白虎坳),這裡建有座一城堡形的橋墩以及一幢伯公廟,廟外有一個大欖自然教育徑(位置:JK946797)介紹牌,講述伯公廟的歷史:「伯公廟又稱白虎坳廟。當年村民依據山勢在田夫仔村、大欖村及簡屋地必經之路共建了三間這類的廟宇,以保各村民往返市集時平安。昔日村民以務農為主,祭品大多為農作物;今天到訪這些廟宇的大多為晨運人土,祭品變得多樣化。」
這篇文章簡單介紹了三間廟的緣起,最後一句說「祭品變得多樣化」,其實神祇的組合才變得多樣化。我以為伯公廟供奉土地伯公,原來伯公坳的伯公廟,主奉佛祖,亦稱為佛祖廟。此廟可能是元朗區內唯一主奉佛祖的迷你廟宇,佛祖廟乃單進式單開間格局,廟內案桌上置有香爐,供奉了十位神祇,居中的是佛祖,兩旁有觀音大仕、玉皇大帝、天后聖母、關帝聖君、唐僧、土地公公婆婆、財神。廟內側牆嵌有木匾,寫有「佛祖廟;各位善信不可隨便移動神像」
↑ 伯公坳(油麻坳/中白虎坳)
關帝廟(西白虎坳/二坳仔)
離開伯公坳佛祖廟,不遠處是另
廟內跟其他二廟相若,供奉了十二位神祇,正中央是關帝聖君,兩側是觀音娘娘、三清(玉清、上清、太清)、龍王爺、酒仙李白、財神、福祿壽三星、送子彌勒。從這些神祇的名稱來看,這個組名似乎是無法解釋,甚至是隨意的。
細看這些神像之中,其中一尊龍王爺神像,以龍頭造型配襯武將服飾,彩雲上腳踏雙輪,這一對風火輪一般是哪吒三太子的法器,未知道祂屬於那一位龍王。另一端所祀奉的福祿壽三星,原來福祿壽的次序也有傳統要求,依照民間傳統,既然稱為福祿壽三星,排位以福星居中,祿星居其左,壽星居其右,關帝廟中此三星的排序卻不同。在元朗區廟宇較罕見的,是三清神像,三清指道教中之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及太清道德天尊,屬於道教中最高尊神,統御諸天神,為神王之宗,宇宙萬物的創造者,應該是關帝廟中地位最超然的。
↑ 關帝廟(西白虎坳/二坳仔)
大欖涌水塘千島湖
離開關帝廟,沿著麥理浩徑第十段走,有一個暸望台可以遠眺大欖涌水塘千島湖的景色,雖然天氣欠佳,仍然可以欣賞到大欖涌水塘上的零碎的翠綠小島,小島襯托了黃色裙邊,像浮坪般在水塘中漂流。
繼續向北沿山徑走,會走上林務車路朝著黃泥墩方向,其中一條支路有圍欄石墩所隔,遠處有一個隧道口,在旁有一條小瀑布,相信是黃泥墩流去大欖涌水塘既地龍口。
跑遊元朗大欖白虎訪三廟,走到達黃泥墩水塘堤壩上,自然地大啖大啖吸入水塘四周的清新空氣,有人說水塘表面可以吸付空氣裡雜質,令空氣倍覺新清,除了空氣,可以近距離接近水塘邊沿走,欣賞湖光山色,是非常怡人的樂事。
黃泥墩水塘位於大棠及大欖涌之間,下游是黃棠石澗,水塘建成於1964年,當時政府擴大水塘北面的的集水區而興建。黃泥墩水塘與八鄉上清潭水塘、下清潭水塘、河背水塘、洪水坑水塘及藍地水塘,皆屬於灌溉水塘的性質。
↑ 大欖涌水塘千島湖
↑ 黃泥墩水塘及水壩
1960年元朗洪災-鬼水
站在黃泥墩水塘,令人想起一則 1960年5月份的新聞,當時黃泥墩水塘三千呎長水壩正在興建,由於5月6日一場豪雨把沙石賭塞地底隧道入口,流水無法通過,使主壩受水力壓迫而崩裂,山洪一觸即發,湧向元朗市及十八鄉一帶,加上當時元朗兩條主要去水河道淤塞(水車館街萬芳渠,泰祥街之明渠),三十餘條村落盡成澤國,農作物被淹壞房屋沖倒,翌日 5月7日的報紙是這樣描述:「元朗區災情最嚴重;哀鴻遍野損失難計」,「山洪係於昨晨六時開始暴發,如萬馬奔騰,從大旗嶺山區滾滾流下,直指大塘(大棠)、水蕉、山下、老圍等村,從而浸進大旗嶺、欖口壆、大陂頭、擊壤村而至元朗墟大馬路,迨至八時,山洪已將元朗區浸至沒頂」,最深之處有十八呎,政府派出英軍、警察、消防員、民安隊甚至童軍亦全力拯救。
這一場洪水,以欖口壆居民死傷最嚴重,商會學校學生罹難,艇戶逃生時連人帶船被沖翻,元朗區共超過十名遇難者,元朗四千畝魚塘有三千畝被淹,養殖之魚類蕩然無存,雞場雞隻亦告損失,元朗鄉紳成立「元朗水災緊急救濟委員會」,登記災民人數近一萬四千人,約水災兩週後在元朗大陂頭商會學校派發賑品,包括有白米、麵條、罐頭、白花油等。
↑ 元朗大馬路水浸,約開心廣場一帶,可見漢興士多、冠元酒家(1960年6月5日)
↑ 元朗大馬路佳佳粥麵店一帶的水浸情況(1960年6月5日)
↑ 元朗水浸,由警察及英軍乘小艇拯救居民,照片轉載自 Richard LEE(約1960年6月5日)
↑ 元朗大橋村被淹,前方是昔日鐘聲學校的置(約1960年6月5日)
↑ 元朗大馬路同樂戲院一帶水漏,左方的樓宇已填高未受嚴重水患,照片由榮基花店蔡榮基先生提供(約1960年6月5日)
↑ 元朗水災有原因,黃泥墩曾坍壩,山洪滾滾釀慘劇當局昨往查勘,災民領飯路遙遠要求改善派飯(1960年5月9日,大公報)
↑ 尚未完工之黃坭墩水壩,被水沖崩,元朗各大渠道又遭淤塞,洪水難宣洩水災乃造成,豪雨沖毀未完水壩(1960年5月9日,華僑日報)
水牛嶺徒置區
同月比利時政府捐款用於徒置大陂頭木屋區居民,即是後來建成之水牛嶺徒置區。政府亦因此要徹底解決元朗水災威脅,興建元朗防洪大渠,分數期建造,首先建成人工河道把馬田村經大橋、林屋、橫洲等連接,令洪水直山后海灣,即今天俗稱之大馬路大坑渠。
↑ 1962年元朗水牛嶺徒置區照片,轉載自 lib.hku.hk(81079)
伸延閱讀:跑遊元朗 - 水牛嶺平房區紀念石碑
黃泥墩與黃坭墩
跑遊元朗大欖白虎訪三廟,離開黃泥墩水塘時,心想竟究這個地方叫黃泥墩還是黃坭墩,昔日報紙稱它為「黃坭墩」,民政事務總署之元朗十八鄉村落名單中稱它為「黃坭墩」,水務署網頁則稱它為「黃泥墩」,政府地圖叫它「黃泥墩」,泥與坭屬於通用字,不過「坭」通常用於地名上,在屯門坭圍(泥圍)也同樣地出現泥與坭互相使現的例子。
返回到山路上,途中看到「黃泥墩村大棠巴士站的指示牌」,還有 1.4 公里便走畢全程,這個時候已經開始可以遠眺十八鄉的村落景貌,以及雞地一帶的高樓大廈。沿山路一直往下走,沿途地面上滿盡是黃泥,是名符其實黃泥的墩。
經過一個俞姓原居民的菜田,便抵達著名的歷史性建築物以及抗日著名地點「黃泥墩楊家村」。
↑ 黃坭墩的黃泥
黃坭墩楊家村
最後抵達黃坭墩楊家村,這一幢楊家村是跑遊元朗遊記裡,最難尋找的地方之一,在以前一篇《跑遊元朗十八鄉 - 世外古宅楊家村》有介紹過這一幢建築物,所以不再詳述。
楊家村主樓「適廬」,始創於 1936 年,業主是原藉梅縣的兩名印尼華商楊衛南及楊竹南(兩兄弟)。楊家村建築物屬客家圍龍屋,是典型的粵東式堂橫屋,南面建有門樓,外牆屬於火形山牆,大宅「適廬」位於正中,而主廳設有家祠「敦敬堂」。歷史建築群包括門樓、主樓及附屬建築物。
↑ 黃坭墩楊家村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