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十八鄉 (102)-崇正新村三喜堂金龍開光典禮
跑遊元朗十八鄉崇正新村,2017年12月17日崇正新村舉行六十週年金龍開光行鄉,於三喜堂會所進行金龍開光儀式。早上八時儀式已經開始,先在天后娘娘神龕龍進行祭禮,然後為金龍點睛開光,三喜堂外廣場掛起吉祥紅燈籠,場內龍獅團健兒陣容鼎盛熱鬧,耀眼的大小二龍蠢蠢欲動,大龍小龍同場,喻意老幼繁衍,十八鄉主席、崇正新村洪村長、一眾嘉賓站在金龍前面,冒卓祺師傅一面高聲誦讀「 … 金龍點精耀八方、一點天清、二點地靈、三點金龍精、事事如意萬事興…」,由嘉賓梁福元父子、程振明、林少華分別到龍頭前為金龍點睛。
↑ 崇正新村舉行六十週年金龍行鄉前舉行開光典禮
↑ 崇正新村三喜堂天后娘娘神龕
崇正新村立村
崇正新村慶祝成立六十週年,其實本身這個地方已經遠超過六十年歷史,從村裡之歷史性建築物所知,在三十年代已經有外來人仕向紅棗田村買地建屋,業主包括是旅居海外華僑及遷港的國民黨軍政人員等,一群雜姓人仕開始聚居成村。1949 年政府鑒於十八鄉曾遭歹徒械劫不下數次,曾經在這個地方設立十八鄉警署(1949-1954年,借崇正新村167號李文海故居設立,已拆卸),政府因此於 1951年興建馬路由大馬路金城旅店,沿大旗嶺直通十八鄉警署,由一片田園之地變成公路直達元朗墟,交通變得便利,加上1949年國內政局動盪的關係,吸引了更多人前來居住。
↑ 1957年新界梅縣人士正籌組崇正新村(轉載自1957年10月7日華僑日報)
↑ 50年代政府興建公路,由金城旅店起至大旗嶺,直達十八鄉警署建,即崇正新村舊差館(轉載自1950年2月14日華僑日報)
↑ 崇正新村 167 號舊差館(伸延閱讀:跑遊元朗十八鄉 - 崇正新村客家豪宅群)
三喜堂花炮會
村民團結,1957年崇正新村終於獲准加入元朗十八鄉鄉事委員會,一眾村民於 11月1日晚上在村公所選舉出首屆村代表,正式成立崇正新村,當時村內一共有 209 戶約共千餘人。六十年代(1962)崇正新村村民在天后寶誕喜拈第三丁財兩旺炮,逐組成三喜堂花炮會,是三喜堂成立的緣由。崇正新村一直發展至今 60 週年,崇正新村組織金龍會以作慶祝。
↑ 元朗崇正新村三喜堂花炮會於1963年天后誕帶同第三炮丁財兩旺炮向大樹下廟還炮(轉載自崇正新村三喜堂花炮會六十週年特刊)
↑ 1982年4月16日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中,崇正新村三喜堂與第一條金龍在大馬路上舞龍表演。(冒卓祺師傅提及資料,照片源自公共圖書館)
↑ 1982年元朗崇正新村金龍開光,隨即參與天后誕會景巡遊(轉載自1982年4月14日華僑日報)
三喜堂六十週年金龍
近年鮮見到元朗十八鄉有金龍行鄉活動,由崇正新村三喜堂主辦,除了崇正新村的龍獅團團員外,身邊的元朗各村好友(所知的至少包括錦田水頭、西邊圍、南邊圍、楊屋、山貝、深涌、紅棗田、甚至聯興圍 等等)都蠢蠢欲動一起參與舞龍, 自天后寶誕至今已經相隔半年,他們都一直抑壓著舞龍的技癮 。當天八時前就來到崇正新村,穿上三喜堂服束,一起準備舞龍行鄉 ,這一次可喻為十八鄉一場盛大的嘉年華會 ,正所謂八方雲集 。人手要多,因為傳統鄉村出龍慶祝,需要大量男丁參與,要知道出一條大龍,在充夠的人手之下,舞龍頭要有約廿人輪流替換,龍尾有十多位健兒,加上龍身卅多節,每節要有約四個人,加起來已經百餘人,還未計算頭牌、文珠、金龍五寶(日、月、魚、蝦、蟹)以及隨隊的人仕,舞起一條大龍並不是簡單事。
↑ 三喜堂金龍開光後金龍活躍起來準備出發
↑ 金龍與三喜堂健兒行鄉
金龍行鄉
金龍行鄉,由三喜堂出發,差不多行遍整個十八鄉,要把祥龍瑞氣帶到每一條村落去,最重要是兩村互相敬賀,有些村落準備食物招呼行鄉隊伍,最討人窩心的是馬田村的自制圍村粉仔,連元朗食神楊伯都讚不絕口。 金龍行鄉的路線,是先往崇正新村菜站伯公廟、然後到大樹下天后廟、塘頭埔村、深涌村公所、菜農花炮會、(楊屋村)、上下攸田村、馬田村、龍田村、田寮村、木橋頭村、白沙村、黃泥墩村、大棠村、南坑村牌坊、紅棗田村、水蕉老圍、水蕉新村。
↑ 金龍與三喜堂健兒行鄉
↑ 金龍與三喜堂健兒行鄉
傳統行鄉的路線限制
原計劃是包括去南邊圍及楊屋村,因為警方不同意金龍隊從上下攸田村沿大路直接過去馬田,必須繞路經朗河路前進,故此只好取消兩站以節省時間;類似的限制,曾經在年初馬田壆村金龍開光活動也出現,就算大樹下廟與馬田壆村之間的短短路程,最終因警方限制而要把金龍抬上貨車運送,雖然政府要兼顧路面交通,也要為鄉民的傳統文化活動而作出安排配合 。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