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 (46)-南生圍河流導賞徑

跑遊元朗南生圍,由元朗市跑至博愛醫院旁的排洪渠,繞蠔殼山路入南生圍跑,繞南生圍外圍跑一圈大約六公里,這條路線相信有不少人曾經走過,但是又有幾多人會留意到沿途出現過 10個由政府渠務署所豎立的「南生圍河流導賞資訊牌」。

這一條路線又稱為「南生圍河流導賞徑」 Nam Sang Wai River Education Trail,這一條導賞徑背後的歷史,源自於 1990年代,山貝河與錦田河曾經進行大型河道工程,錦田河下游由人工開鑿出新河道,把整段錦田河擴闊及拉直,同時增加元朗排水繞道,目的是要解決歷年來河道淤塞的問題。資訊牌內容重點介紹河道工程和河流生態知識,重點落在政府近年在南生圍上的基建項目,較少篇幅去讓人認識南生圍原有的風光舊貌,所以這一個南生圍河流導賞,其實是讓市民認識由渠務署炮制的一條「新錦田河」。

一般遊人較有興趣南生圍的婚紗橋、漁塘、草坡及大樹群之外,這一次也留意政府修建的人工排水河道、人工濕地、以及南生圍的周邊生態特色。

 

跑遊路線

元朗市出發,經博愛醫院旁的排洪渠入去,沿蠔洲路走,可以由第一塊資訊牌,遊遍至第十塊,途中可以到南生圍有記、陳記等原居民士多休息。

151213 runningmapatnamsangwai

↑ 見 Google Maps - 跑遊元朗南生圍河流導賞徑路線圖;公仔是南生圍河流導賞徑之導賞牌位置

151213 nsw_2015T_00

↑ 位於博愛醫院旁之「南生圍河流導賞徑」介紹牌,其實這個牌是頗難留意到的

1513 DSC07854

↑ 由博愛醫院旁的小徑出發,這一段路在人工河床旁邊跑,可以在茂綠的大樹下走,到盡頭分叉路左轉,會看到一條行人隧道,穿過隧道走便繼續南生圍河流導賞


 

 

 

南生圍河流導賞1 - 人工河道的演進

151213 nsw_2015T_01

元朗在六十年代開始修築人工河道,由於每次颱風暴雨都會產生水災,造成家園破毀甚至傷亡,解決了元朗市及十八鄉的排洪,繼而到八十年代錦田河淤塞問題,政府於是重塑錦田河,興建人工河道,將河道拉直及挖深。

原本環繞南生圍的一段錦田河,由人工河道取代,如果要追索舊河道,還可以去涌口圍橫水渡看,這一段仍然是舊日錦田河。

19770724_news_of_kamtinriver

↑ 八十年代政府被錦田的衛生及排洪問題煩擾(圖片轉載自華僑日報)

151215 PHAR600.39 1978

↑ 原來的山貝河及錦田河道,圖中由上至下之一條蛇形扭曲的河道是舊錦田河,如果對南生圍不熟悉,那麼幻想在照片中央位置,由左至右橫向拉一條直線,就是今天的築成之錦田河人工河道。(圖片轉載自香港公共圖書館)

151215 DSC07936

↑ 涌口圍橫水渡仍然是舊日錦田河河道

至於人工河道的結構,香港早期的河道治理工程是把天然河道拉直和挖深,並在河床和河岸鋪上混凝土,令洪水盡快排走,後期改為使用下面幾種方法,目的是要令河道更接近天然河道,處理河床的技術改變,這一點就是演進:

  • 「混凝土草格」- 在河道混凝土表面開出大量方格放置泥土和種草
  • 「拋石工法」- 仿似海岸防波堤般使用細小的拋石處理河床
  • 「石籠」- 以石塊加工成大型石塊磚(籠)去堆砌河床和河岸

151215 DSC07875

↑ 沿途所經過之人工河道


 

 

南生圍河流導賞2 - 元朗排水繞道

151213 nsw_2015T_02

第二個導賞牌是「元朗排水繞道」,渠務署在元朗修建的人工河道,把元朗山貝河的河水引流到錦田河的新河道,減少颱風時期造成水浸的風險。

秋冬季時會看到河道底部有一條旱季流,負責把元朗區部份雨水排往錦田河新河道,河道的底部結構以「混凝土草格」去處理,即是在混凝土表面的孔洞,填入泥土種植植物,改善河道外觀。另外,渠務署設計了一段淺水河道,打造成一個濕地生態區。

151215 DSC07874

↑ 途中會看到一道充氣堤壩,用作阻隔受污染的河水在潮漲時倒流入元朗排水繞道,這一個位置接近元朗排水繞道與錦田河新河道交匯處,防止河水在潮漲時倒流入元朗排水繞道所產生的垃圾及氣味,類似的充氣堤壩在橫洲山貝河也有設置。

2014年橫洲山貝河充氣堤霸曾經損壞,后海灣海水倒灌,令到元朗排洪渠水位升高,湧入的垃圾發出臭味。


 

 

南生圍河流導賞3 - 人工濕地

151213 nsw_2015T_03

第三個指示牌是「人工濕地」,是一片由佔地七公頃的人工濕地,由三個棄置魚塘改建成,位於大型輸電塔下,既保護電塔之餘又補償因河道工程而失去的自然濕地。

這一片人工濕地,包括了:碎磚池、蠔殼池、沉澱池、蘆葦圃、蝙蝠屋、及數個大水池幾個部份,這片人工濕地原來也有淨化作用,河水會被泵進人工濕地內,在碎磚池和蠔殼池沉澱,把水中的固體雜質過濾,然後由蘆葦圃吸收水中的養分後,把河水流入各個水池,經濕地生態系統淨化後,才排出錦田河。

151215 DSC07878

↑ 輸電塔下之大型人工濕地

151215 DSC07879

↑ 人工濕地圍欄外有一個不銹鋼彩色指示牌,可以說是南生圍區內用料最精美的一個,不妨花少少時間去認識這裡的構造,不過指示牌無有介紹它們各個地方的功能,一般遊人無法理解這一處人工濕地所提供的淨化功能。


 

 

南生圍河流導賞4 - 尋覓錦田河

151213 nsw_2015T_04

第四個南生圍河流導賞是新舊錦田河,今天南生圍路旁寬闊筆直的錦田河是 1997年建成之人工新河道,昔日南生圍一帶應該是一個海灣,經過土地發展形成窄而迂迴的河流,一方面颱風暴雨時未能排走洪水,另一方面河道容易堆積垃圾令到瘀塞。

政府在六十年代先解決元朗十八鄉水災問題,然後著手錦田河的問題,在錦田河下游即南生圍一段收地,開鑿出一條一百二十米寬人工新河道,連接山貝河,坳頭紅毛橋亦改建,昔日錦田河旁曾經有一條紅毛橋村,由於新河道發展遷徒至朗屏村。

今天在山貝涌口村仍然可以看到錦田舊河道的下游,遊人每天乘橫水渡的一段河道是舊錦田河面貌,昔日元朗基督教會曾經在錦田河進行崇拜並舉行洗禮(1959年)。

kamtinriverinthemap

↑ 從舊地圖可以看到錦田河舊河道的曲折,淺藍實色部份是河道,Y 字交匯處是坳頭,中央部份是今天南生圍。(轉載自1959年再版 War Office 1929年新界地圖)

080622 namsangwaibluesky

↑ 錦田新河道與雞公嶺的倒影


 

 

南生圍河流導賞5 - 錦田河河盆

151213 nsw_2015T_05

第五站介紹錦田河河盆,是要介紹錦田河的水源及河流網。

錦田河的河水,源自環繞著錦田的群山溪澗,群山指大刀屻(東)、大帽山山脊(南)、坳頭蠔殼山(西)和雞公嶺(北),加上錦田平原的雨水,在這一個菱形的盆地上匯聚成錦田河,流經錦田及南生圍等地,然後在甩洲以南匯合山貝河,最後在尖鼻咀流入后海灣流出后海灣。

錦田河發源於大帽山、河源在大帽山山頂以北海拔約910米的地方,錦田河上游河段大部分是淺狹而陡峭的石澗,瀑布和峽谷等,而錦田河下游相反顯得平緩寬闊,於未進行新河道修建時,錦田河在暴雨下會導致河水暴漲及洪水氾濫。

元朗區主除了錦田河,還有一條主要河道是山貝河,發源於九逕山東面的山脊,幹流先引導入黃泥墩灌溉水塘,然後向北經過黃泥墩楊家村,進入元朗平原。山貝河還有三條支流,分別流經大樹下、上攸田及山廈村,這三條支流在馬田壆與大橋以北匯合,繼續向北穿過元朗市,在橫洲和南生圍之間匯合錦田河,然後在尖鼻咀流出后海灣。

160101 DSC08336

↑ 2016年年初登上圭角山,便可以從高處觀看整個錦田盆地,遠方是蠔殼山,南生圍在照片之外的右方

160101 DSC08351

↑ 從圭角山看南生圍,近處是沙埔及長春新村,已經滿佈貨倉及住宅等,亦開始築起高層住宅。今天錦田河下游只餘下南生圍及甩洲兩處濕地,所以保育人仕要設法保護這一片地方。

照片遠處可以看到筆直的錦田河新河道,以及在旁的南生圍濕地,其實昔日錦田河新河道兩旁是聯興圍,並非南生圍,今天卻統稱為南生圍了。

151213 DSC07894

↑ 山貝河與新錦田河匯合之地方,這一處除了匯集河水,每個周未的早上亦匯集了不少攝影發燒友拍攝雀鳥


 

 

 

南生圍河流導賞6 -魚塘

151213 nsw_2015T_06

元朗沿海的土地,例如南生圍、大生圍、天水圍等一帶,原本是后海灣的海岸線,隨著時間沖積了梧桐山等地的山泥,慢慢有人開闢築堤制造新土地開耕種植鹹水稻,當泥土被雨水沖淡,農民在淡水田種植齊眉米。四十年代國內傳入基圍技術,利用石塊築基堤及建水閘,藉潮汐變化及水閘來控制海水進出,在秋季潮漲時打開水閘引入潮水,夾雜著海灣的蝦苗進入基圍,春天水位適量時便開始插秧種植稻米,每年四月尾開始藉潮退時在水閘設網捕蝦,魚民在冬季放乾塘水去收割稻田及捕捉魚類,收割時掉落到水裏的稻米,便會成為由魚類及蝦蟹的飼料,農民會把農作物送到元朗新墟或舊墟出售。

後來五六十年代,漁農處推廣本地塘魚養殖發展,加上當時香港人口因國共內戰而增加,市場對淡水魚需求大增,並而能夠賣得好價錢,大量稻田及基圍轉為淡水魚塘,由漁農處提供淡水魚四大家魚魚苗(即鯉魚、鯪魚、鯇魚、大頭等)給香港養魚戶。不過七八十年代大陸改革開放後,漁苗改由國內輸入。所以在南生圍附近坳頭迴旋處,昔日設有香港政府漁農處坳頭漁業推廣辦事處,在南生圍不遠處即長春新村附近,今天仍然有一幢漁護署的漁業研究所。

八十年代仍然是魚塘養殖業的全盛期,元朗的魚塘曾經是香港主要淡水魚養殖地方,魚塘主要分為淡水魚塘和鹹淡水魚塘兩種,例如四大家魚等,而元朗地區名產烏頭則屬於鹹淡水魚。以往魚民普遍以混合飼養方式養魚,在魚塘同時養鴨,利用家禽糞便作為魚塘裡浮游生物的食糧,魚類再以浮游生物作為飼料,不過自 2006年政府立法禁止散養家禽後,混合飼養方式消失,不少魚塘的鴨棚被棄置。

其中,直至九十年代開始出現萎縮,今天在南生圍仍然可以看到運作中的魚塘,每天都需要餵飼塘魚,用麵包豆渣甚至月餅等作為飼料,包括有記士多及陳記士多等。

150823 1440369785391

↑ 有記魚塘在塘伴用餐區

150823 1440416627761

↑ 陳記士多的魚塘景觀,陳伯仍然有養魚出售維生


 

 

 

南生圍河流導賞7 - 河岸的紅樹林

151213 nsw_2015T_07

↑ 沿新錦田河道走,可以看到岸邊有紅樹林,稱為紅樹林,因為紅樹樹皮可提練成為紅色染料,因而得名,一般紅樹林生長在河口及受潮汐洗刷的河道下游,沖積到岸邊的泥土生長出秋茄樹(水筆仔)、桐花樹、白骨壤和老鼠簕(類紅樹)等紅樹,它們的生命力長,在泥土鬆軟和鹽度高的環境中成長。

紅樹林對於河岸,有保護海岸線的作用,能夠防止因海流、海浪、風雨而產生的海水浸蝕,同時為生態系統提供食物和飼料,至於紅樹的落葉碎屑,更是蝦、蟹及魚類的重要食物,並且也是濕地食物網的重要元素。

151213 DSC07894

↑ 介紹過這一處是山貝河與新錦田河匯合之地方,同時也看到紅樹林的成長


 

 

南生圍河流導賞8 - 拉姆薩爾濕地

151213 nsw_2015T_08

↑ 錦田河河口位於后海灣臨岸處,沉積而成一片廣闊的泥灘,適合水鳥覓食、棲息和繁殖的要地,昔日后海灣一帶曾經出現合法打獵活動,捕獵水鴨(野鴨)和沙錐(鷸)等動物,但現時打獵已經立例禁止。後來全球關注生態保育,南生圍東面之米埔和內后海灣約一千五百公頃的泥灘、紅樹林連同魚塘,於1995年被列為拉姆薩爾濕地,屬於中國第七個拉姆薩爾濕地,受到《拉姆薩爾公約》約束,必須保護濕地為水禽提供棲息地。

雖然南生圍並未列入拉姆薩爾濕地,南生圍擁有全港第二大蘆葦林(相信蘆葦林是由棄置的魚塘生長出來),也是全港第二大鸕鶿棲息地,每年有超過五十種雀鳥作為中途棲息地,包括各種留鳥如小白鷺、池鷺、黑水雞以及各種候鳥如紅嘴鷗、大白鷺、琵嘴鴨等,也有瀕危的黑臉琵鷺。南生圍的河床、紅樹林及濕地,對保內后海灣濕地的完整性,提供重要的生態價值。

南生圍亦正面臨另一浪的保育危機,南生圍名字原自圍主胡南生,不過在1957年,南生圍的魚塘及農地已經轉入傅德蔭家族手中,六十年代起傅氏家族一直嘗試提出發展南生圍方案,所謂發展當然是興建低密度住宅房屋,期間一直受到環保及保育人仕反對,因為此舉將破壞僅餘之后海灣沿岸濕地。

111023 08-54-04_HDR

↑ 2011年秋季拍攝的南生圍,蘆葦林在陽光下變成金黃色,隨風飄揚畫面好動人的

111127_08-49-24_HDR

↑ 2011年秋季拍攝的南生圍濕地


 

 

南生圍河流導賞9 -鹹水草

151213 nsw_2015T_09

↑ 導賞徑介紹南生圍有鹹水草(短葉茳芏),鹹水草並不是南生圍魚民的主要產物,昔日街市買菜就是用曬乾後的鹹水草綑綁蔬菜,遊人到南生圍便要加倍精神去找鹹水草。


 

 

南生圍河流導賞10 - 兩河交匯

151213 nsw_2015T_10

跑到南生圍路盡頭,可以望到元朗市及對岸橫洲村落,前方山貝涌口村的位置,是錦田河舊河道與山貝河之交匯處,那裡有一個小公園,是欣賞錦田河舊河道最徍之處。

據說明清時期,元朗涌河道能夠直達大樹下天后廟(塘頭埔)等地,河道深可駛船,在大樹下天后廟保存的碑文也有記載:「… 三百年前,元朗河流上通南坑 …」,昔日元朗墟甚至有街渡通往大嶼山,而山貝河一帶曾經設有船廠製造木船和槳櫓等。在大嶼山大澳街市街17號有一幢戰前露台式商住唐樓,首任登記業主是元朗英龍圍鄧氏,可見往時元朗與大嶼山之間的交通往來。

151215 DSC07920

↑ 南生圍路對岸之元朗工業村及遠方之元朗市

1457168655755

↑ 從山貝涌口村小公園去看錦田河舊河道,遠方是涌口村及橫水渡

110702 DSC_3162

↑ 南生圍涌口圍與涌口村

 

 

參考資料: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