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十八鄉 (39) - 白沙村牌樓 楊苑碉樓 贊臣別墅
趁早前拍攝元朗十八鄉各村的天后誕慶祝花牌,再次走入白沙村探訪圍門、神廳、五奎書室、楊苑及贊臣別墅這幾幢歷史性建築物。今次再到白沙,村前已經建起一座華麗的牌樓,圍門也粉飾得美輪美煥。
元朗十八鄉白沙村籌建牌樓碑記
白沙村村外這一座華麗的牌樓,配有楹聯:「白日普照雲開霧散千載耕耘村富旺;沙州滋潤物阜民康萬年操業戶生輝」。在牌坊旁有一塊籌建牌樓碑記,記載了牌樓的建成經過,略去碑文中的捐款者花名冊,把碑記節錄在這裡。
元朗十八鄉白沙村籌建牌樓碑記
有云:人貌衣冠顯神氣,地勢裝點昭光輝。於茲創建地標,美化景觀,奠基風水,福澤千秋,樂哉!
吾白沙村乃十八鄉古老村落之一。約一六一六年前村民陸續定居,至今近四百年歷史,地方利賴墾殖,村始成,名白沙村。相傳,村邊河床盛產白沙,故以村名之。歷載以來,村民赤子情深,和衷共濟,守望相助,夙興夜寐,耕耘樹藝,含辛茹苦,滄海桑田,寒暑與共,上察人事消息,下民情推移,忠考篤於宗親,痌瘝切於鄰愛,釐正綱紀而不紊,翕然見義而勇為,考之古,莫不彰顯鄉俗,稽於今,恉以貫乎族規。列祖德惠,積厚流光,傳統嗣承不衰也!
茲次發起籌建牌樓,呼應相和,人心歸向,一舉募得壹佰捌拾餘萬元。秋冬之交。款項集齊,標聘則師陳起亮,何漢榮先生承造,鳩工庀材,支資不吝,規模鵲起,告竣如期。詹於黃道吉日隆重揭幕,恭請十八鄉鄉事委員會主席梁福元議員主禮,遐邇賓客雲集,大擺筵席,龍飛鳳舞,獅吼麟跳,鼓樂喧天,與者拍手稱快,正是:「園中著色,村景如畫千秋在;源遠流長,澗聲似琴萬古鳴」。
蓋牌樓既成,舉目鼓翼疾飛兆祥瑞,精雕細刻壯觀瞻,踵承民族文化之藝,發揚傳統建築之術。標新代有才人之智慧,立異夢寐以求之理想,可謂閭里聚同聲之應,四鄰結一脈之親,吾等綴字成文,永矢弗諼并備泐其樂助芳名於左,冀交世不朽矣!是為序。
……
歲次癸巳(二零一三)年臘月吉立
白雲清風明月本無價;
沙村近水遙山皆有情
此文刻意滲入古字撰寫,描述興建牌樓的因由過程,同時突出主禮實客的尊貴身份。
在此借用古蹟辦的資料,補充此文在介紹白沙村歷史的不足,據悉白沙村立於清朝康熙年代,撇除康熙元年至康熙八年之間遷海復界,相信白沙村成立於 1669-1722年間。白沙村最先由周氏自東莞遷入落檐,之後有其他十個主要姓氏陸續遷入定居,包括劉、譚、易、關、陶及李氏等,原本白沙村建有圍牆,後來被拆去。
↑ 近年建成之白沙村牌樓
↑ 元朗十八鄉白沙村籌建牌樓碑記
白沙村神廳圍門社壇重修碑誌
圍門外建有一幢新牌樓,略似南溪西溪的圍門牌樓,白沙村圍門牌樓規模稍細,個人認為既然建新牌樓,建得比起兩旁的民居更高,才顯得出圍門的氣勢。
圍門內供奉福德神土地公,神龕兩旁有對聯:「五福神明常護祐;四時人物承興隆」及橫批「神光普照」和五福臨門。圍門內懸有一幅神廳圍門社壇重修碑誌,以黑底金字記錄:
溯本村神廳、圍門、社壇等建築,迄今歷數佰餘年,祗以年久歲深,所有建築垣牆剝落,棟樑枯蝕,應宜徹底更貌重新。
冀 神明安然座鎮,態護萬民,恭逢本年歲君乙亥,年月大利,逐召集村眾籌備重建工作,迺招承建商競投,俱然竟以全部工料費用,陸拾餘萬元港幣,中標成交隋諏。吉期動工,茲值全部鳩工落成,迎神進伙,裕後。
丁財並進,百福駢臻,乃貞石以誌,永垂不朽云爾。
白沙村福德堂仝人謹識
歲君 乙亥 仲秋榖旦吉立
一九九五年
↑ 白沙圍圍門外建有一幢新牌樓
↑ 村前這一雙 1970年代的村屋仿佛是一對戀人,中間夾著一幢青磚古屋
「五福神明常護祐;四時人物承興隆」,橫批「神光普照」及五福臨門
楊苑 碉樓
幾年前跑遊白沙村,第一次看到楊苑時,還誤以為它是黃泥墩村的歷史性建築物「楊家村」。
楊苑屋前有曬坪及矮圍牆,最左邊是楊氏家祠成邦堂,大門貼有簇新的對聯「宏農世澤;清白家聲」及橫批「四知堂」,祠內供奉楊門歷代祖先。元朗橫洲楊屋村也有一幢四知堂,四知堂之「四知」源於漢代大儒關西夫子楊震,楊震性格公廉,不受私謁,曾拒絕收取賄禮而說了「天知、地知、子知、我知」這「四知」的千古名句,成為清廉自持的人格,子孫遂以四知為堂號。至於宏農世澤,宏農屬於周朝一處地名,戰國時代此地屬於秦,乃楊氏群望,即今天河南省靈寶縣一帶。
祠堂旁是一幢約三層樓高之石碉樓,外牆上只看到幾個小銃窗,相信是用來驅逐土匪使用,而這幢碉樓可說是十八鄉剩下的唯一一幢碉樓,元朗區另外一幢最著出名的碉樓則是下白泥碉堡。
整個楊苑建築群還有兩列排屋及後方一幢房屋,楊苑已經沒有人居住,不過跟其他村落氏族的祖屋一樣,楊氏後人正在楊苑四周居住。從楊苑後門走出去,還可以看到路邊豎起的白沙村更練夜間維持治安的通告牌。
↑楊苑及碉樓
↑楊苑中兩列三開間的單層青磚屋
↑楊苑最左邊是楊氏家祠成邦堂
贊臣別墅
贊臣別墅是白沙村其中一個景點,因為易贊臣的名氣,易贊臣是創辦元朗合益公司的其中一員,他的名字在元朗炮仗坊「元朗新墟成立碑誌」之中也有出現。
易氏由鶴山遷至白沙村,部份鶴山易氏則定居於打鼓嶺鳳凰湖。易氏後人易贊臣,於清朝時期考取貢生後,以教書及風水算命為生活,易贊臣倡議及籌款興建白沙村五奎書室,他亦參與元朗區內社區活動,包括瓦窰頭大樹下天后廟、元朗舊墟大王古廟和牛徑李氏宗祠的重修碑誌都出現他的名字。
據悉贊臣別墅由易贊臣的兒子易鴻所建,以父親易贊臣而命名,易贊臣的孫兒易偉三亦曾經在村中五奎學校授教(亦曾經擔任大棠村聯光學校校長及白沙村村長)。大部份易氏於六十年代移民至英國,只剩下少量易氏族人於村中居住。
伸延閱讀:跑遊元朗十八鄉 (8) - 白沙圍 五奎書室 贊臣別墅
↑ 贊臣別墅仍然被荒置
↑ 從大門可以窺望贊臣別墅內部的裝飾
↑ 贊臣別墅後方的部份建築已經塌下
是“易偉三” 不是“易為三”。
@Jacky LEE 謝謝你,是易偉三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