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屏山鄉 (21) - 輞井村及輞井圍

一直都好想去輞井這一條偏遠而古老的圍村,去看傳統的輞井青磚圍門、參觀村中書房「敬業書室」、拜訪圍外玄關帝廟,當然不能錯過輞井的井。

由元朗博愛出發,經過西邊圍跑向朗屏邨,於鳯池村天后廟前,經鳯池路轉入朗屏路及朗天路,刻意走入天水圍,靠著輕鐵路跑至樂湖居銀座廣場後方,這裡有一個進入天水圍河畔公園的小徑,小徑盡頭便是天水圍渠,沿路會踫上不少晨操的跑友。

150125 mongtsengmap

↑ 由元朗經天水圍渠跑至輞井圍(約十公里)

新鮮臘腸

上次跑遊沙江圍也是走這一條路,今次從緩跑徑旁的鐵絲網上,看到一件有趣的事,就是生曬新鮮臘腸。再往前跑,更會看到生曬魷魚和曬臘肉等。

我停下腳步跟在旁的居民聊天,原來這些臘腸需要在烈日下至少曬足三日時間。我還以為自家制作臘腸,要手剁豬肉才夠風味,居民告訴我,手刴肉好難把肉擠進腸衣內,所以都是機器攪碎的。

繼續沿天水圍水渠跑,左方是厦村鄉,右方是天水圍城,感覺好明顯,高樓大廈分明,這條人工水渠是興建天水圍城時所建,跑到盡頭得便是「香港濕地公圍特別地方」的圍欄。

DSC06260

↑ 天水圍河(渠)旁生曬新鮮臘腸

DSC06261

↑ 天水圍河(渠)旁生曬魷魚

SHRUB KB 2014

這個盡頭,是另一個開始。在旁有一條小徑,路口豎起了「輞井村」及「輞井圍」的路牌,這是一個重要的地標。

細心留意這兒「輞井村」的路牌,上面貼有「投訴警察熱線 28667700」 及「SHRUB KB 2014」的招紙,前者好像跟警方對著幹,後者 “SHRUB” 一字令人聯想起2008年一宗塗鴉案件。

這案件屬一名英國大學修讀過產品設計課程的青年鄧宗弼,於2008年回流香港後失業後,重拾留英時的塗鴉嗜好,以「板仔」裝束在港鐵站及銀行等數處地點,以硬物刮花玻璃或在牆壁噴漆留下「 SHRUB 08 」字樣,其後警方在流浮山輞井圍拘捕被告,並在被告屋內搜獲噴漆、尖石及塗鴉草圖等物品,結果裁定社會服務令及賠償各項損失。

香港另外一些地方,也出現過 「SHRUB KB 大2012」等塗鴉 signature,相信輞井這個 SHRUB KB 2014 亦出自他的手筆,也算是本地塗鴉文化。

DSC06265

↑「輞井村」及「輞井圍」路牌

PhotoGrid_1422164293351

↑ 輞井村的村貌(照片未能盡錄)

輞井與水井

「輞井」顧名思意跟井有關,「輞」指昔日車輪之外圈,想像一下在海邊鹹田處能夠挖出一眼淡水井,自來水未出現之前,井水是生命的泉源,在水井的四週網羅耕地農田並聚居,相信這個是輞井的意思,類似的地方名稱有「田心村」(稻田中央)等。

所以到輞井,特別關心這裡的井。

離開路牌沿路跑,需要跨過一個小斜坡,落斜後不久,在深彎路路牌旁會見到一株大樹,有人在樹腳四週用瓦片堆砌起護欄,頗為特別。

跑過萬家園,便會到達輞井村。村前有一座土地社壇,有土地爺爺坐鎮,在旁備有香燭供居民上香,社壇前方便是輞井村公廁。

入到輞井村,便見到第一口井,呈六角形,正位於公廁旁,有一塊鐵欄半蓋,避免途人錯腳掉到井中,井水還是滿滿的。

在井旁踫上一名婆婆,她告訴我在土地對面有一條小徑,小徑未端有另一口井,以前井水不足,於是多開一口井提供水源。發現了第二口井,水滿至井口,水面舖上一層鮮綠色的青苔。

輞井鄉何止得兩個井,後來發現可以到香港政府「鄉郊代表選舉鄉村範圍圖」,查閱輞井村及輞井圍的地圖,地圖上標註 “W” 的位置就是井位。輞井的井至少有:

  • 輞井村公廁前
  • 輞井村社壇對面小徑盡頭(水田花園西南角)
  • 玄關帝廟廟前
  • 輞井圍裕安堂之東不遠處(18號前)
  • 輞井圍圍外3C號旁荒地一角
  • 輞井圍村後東北方(井頭山木棉樹右方)

150125 mongtsengtseng

↑ 輞井村公廁前水井(左);水田花園旁水井(中);玄關帝廟廟前水井(右)

DSC06276

↑ 赤足五趾鞋 Vibram FiveFingers 與輞井水井

李張宗祠

據悉輞井村已有數百年歷史,村民以李氏及張氏為主,昔日以務農為生,是從輞井圍分支出來的村落。元朗區內其他李張二姓同居的村落,還有元朗水盞田村。

輞井村中建有一幢「李張宗祠」,二姓宗祠在元朗區內罕見。祠堂於甲戌年(1994)秋曾經重修,注意到大門保留了舊石門框以作紀念,門兩旁嵌有祠聯:「秉心明記事;公理協同寅」,這副對聯隱藏了輞井村堂口「同協堂」之名稱,在旁貼有「長綿世澤;丕振家聲」對聯,橫批「珠聯壁合」。

進入祠堂中,神龕刻上「隴西堂上先太祖及清河堂上先太祖」,兩旁刻有聯詞「秉肆鄉異聯情貳姓永奉既典;公同社而思考垂千古協仝寅」,橫批「祖德流芳」。所謂秉肆鄉異,聯情貳姓,道出李張二姓皆落檐於輞井村這個地方的和睦精神。

原來祠堂右側偏廳是一間士多。

DSC06291

↑  輞井村「李張宗祠」

隴西堂李氏

雖然李張宗祠外的祠聯,並沒有透露出李張二氏的郡望或家聲,不過在神龕內的先祖牌位描述中,可以看到李張二氏之郡望。

輞井李氏屬隴西堂李氏,李氏尊稱秦代隴西郡守「李崇」為隴西李氏始祖,其後於唐朝貞觀十二年(638年),唐太宗詔令天下,稱隴西為李姓郡望,更將有功之臣賜姓李,隴西李氏逐容成一大世族。

DSC06298

清河堂張氏

而輞井村張氏屬於清河堂張氏,「清河」二字曾經出現在元朗塘頭埔水盞田八鄉上輋欖口村及山廈村等,因為這些村落都是張氏集居的地方。

清河即是現時河北清河縣東,張氏宗族一般以「清河堂」為堂號,以青錢和金鑑作為家聲。要講「張氏」,先要暸解「張」姓是源自官職。張姓是中國第三大姓,張姓源自於軒轅黃帝之子揮公,發明及製造弓箭,官職弓正,負責祀奉弧星(弓矢是揮公從觀察弧星而發明)而賜姓張氏,從字形上看,張以「弓」為部首,因為發明「弓」而成為姓氏。當時揮公住在尹城國的青陽,即是現時河北清河縣東。

李張祠堂內,懸有不少重修紀念牌匾,由其他鄰鄉所送贈:

  • 牌匾「高山抑止」,沙江圍
  • 牌匾「品行行子」,文基建築
  • 牌匾「敦睦鄉誼」,屏山鄉第十四屆委員會
  • 牌匾「合境平安」,橫洲六村
  • 絲繡「合境平安」,牛磡村新慶村黃泰成堂
  • 木對聯「秉業維艱 雖一粟一絲 無忘先澤;公成匪易 導六德六行 不墜家聲」,屏山山廈村

PhotoGrid_1422177785608

↑ 李張宗祠重修時,由各鄰村所贈之紀念牌匾等

Daihatsu Charmant

在李張宗祠的廣場外,遇到一輛綠色古董大發房車,是1970年代的 Daihatsu Charmant,四盞圓型車頭燈像攝人的眼睛般引人駐目。聯記得早前跑遊元朗大乪村時,曾經踫到另一台經典古老房車。

2015年在一條偏僻的古老村落中,踫上一台四十年前的中古房車,顯得份外經典。

1422027672969

↑ 輞井村李張宗祠前的 Daihatsu Charmant

PhotoGrid_1422089940205

↑ 1970年代的 Daihatsu Charmant,異常吸引

130814_1375749924026

↑ 大乪村中踫到另一台經典跑車

輞井村村公所

輞井村立村約於1450年,最初由李、張、葉三姓所建立。現時輞井村村公所是在1978年落成,樓高三層,原本是一幢已破舊之義和書室,因村內村民人口漸增,故倡議建村公所,建築費十餘萬,由何東爵士基金撥助二萬元,其餘由村中父老及僑紳捐輸。

輞井村村公所較鄰村「隔田村村公所」遲了一年才興建,相信兩村村公所之籌建方法相若,同樣透過何東爵士慈善基金撥款資助興建。

隔田村創村於1500年代,位於輞井圍與輞井村之間,至今已經近五百年歷史,村民以李氏為主,以務農生。

據悉鄧氏未遷入輞井之前,李張二氏已經在輞井定居,比起鄧氏更早出現在輞井。

輞井與白泥一帶,以往著名出種植「妃子笑」及「黑葉」荔枝,肉爽脆水份足,核子稍大,植區嫣紅一片,豐收的一年可以收集到逾年擔荔枝。

DSC06305

↑ 大樹後方是隔田村村公所

輞井圍鄧氏

輞井圍鄧氏源自錦田鄧氏,錦田鄧氏視漢黻公為始祖,漢黻於太祖開寶六年 (公元973年) 遷居錦田,當漢黻公傳至第七世時有堂兄弟五人,分別為元和、元亮、元禎、元禧和元瑛,是為「五元祖」,其中元亮一系定居錦田,鄧元亮及其兒子鄧惟汲後人繁衍,於明洪武年間(1391-1398 )鄧洪贄與鄧洪惠帶領族人由錦田分支到厦村東頭里(當時鄧族鄧洪贄約 6-13歲),其後鄧洪贄兒子鄧理剛及理柔的子孫,於明朝間分居輞井等地, 約於 1606年立圍。

輞井圍最初有張、李、薛、胡等姓氏聚居,當中李張二氏分支到輞井村,胡氏於明朝晚期由廣東三水移居至輞井,後來再遷移至十八鄉木橋頭村。現時輞井圍內主要有黃、薛、鄧等人仕聚居。

輞井圍坐北向南面向青山,圍前有風水池及圍門、圍門前有花崗石級,圍尾有神廳,村後種滿果樹。昔日輞井村民會帶同農產物到厦村市趁墟,厦村市之墟期為二、五、八,村民販賣農作物,以換取油盬等生活必需品。

於70年代,香港遊山玩水的人仕,熱愛尖鼻咀岸及輞井天水這個景點,遊覽輞井村及風光幽美之天水圍,看養鄉鴨人家,水鄉萬頃。看一看,四十年前山海之友是怎樣遊輞井:「……下午遊流浮山,新節目驅車往尖鼻咀,漫步渡頭嶺,望深圳河口寶安城華界風光,欣賞輞井古村圍五百年「百草」神木,渡步虎草口。全日車八元……」

DSC06322

↑ 今天的輞井圍,右方架起有蓋棚架背後是裕安堂

裕安堂

現時輞井圍圍門旁一幢「裕安堂」建築,是圍內的村公所,亦是輞井圍討論村務的地方。

150125 mongtseng

↑ 1960-70年代輞井圍風水池及右上角的裕安堂(@JuneFung 提供)

193Xmongtseng

↑ 1930年代輞井圍圍前排屋及風水池(轉載自 @TangKwokkeung)

DSC06317

↑ 輞井圍裕安堂內的關帝神壇

輞井圍圍門

走到輞井圍前,才發覺得一切來得都太遲,因為輞井圍圍門正被重建(由政府撥款68萬元重修),錯過了這一幢古老青磚圍門,而且圍外的風水塘已經長滿青草,雅緻逐減。輞井圍門跟沙江圍圍門相似,屋頂裝飾了灰塑龍船脊,同樣地,船脊反映了村民曾經以舟揖為生。

圍門內建有神壇供奉土地公公,現時因為圍門仍然重建中而未進火,輞井圍圍門兩旁的對聯:「輞川水秀;井里春融」還未貼上。這一副對聯,是出自清朝舉人鄧渭熊,鄧渭熊於六十二歲高齡,在咸豐十一年(1861)鄉試中舉(辛酉科併補行戊午科),現時在厦村友恭堂裡懸有他的「亞魁」功名牌匾,至於那何辛酉科需要候補戊午科,可能是因為戊午當年發生了「戊午科場案」,考科舉的考生進行作弊,咸豐怒斬了幾位官員。鄧渭熊之書房,是圍內理柔祖之遺耕堂書室。

昔日輞井圍村民每逢歲晚都會舉辦慶祝活動,酬謝土地公公在過去一年的保佑,而據說1930年代前,輞井圍村民舉辦打醮,在圍門前空地上演粵劇神功戲,今天元朗區內例如南邊圍,每年仍然舉辦酬謝土地公公的慶祝活動。

DSC06306

↑ 輞井圍圍門

跑遊廈村鄉輞井圍 – Spherical Image – RICOH THETA

輞井圍神廳

輞井圍中軸線後有一幢神廳,大門貼有對聯:「輞墅久憑群聖祐;井盧永賴百靈扶」,神廳有懸有一幅「保境安民」牌匾,慶賀輞井圍神廳於1970年1月重修落成。

案桌上供奉著三尊木神像(猜估這三尊木神像,中央是北極玄帝,左右護法屬華光大帝馬元帥及趙元帥),相信歷史非常悠久,未知道主神身份,兩旁是護法。牆上掛有一幅神主牌,上面寫有21位神祇的名字,神祇數量屬元朗區之冠。神主板寫著:

登斯堂必恭敬上

  • 年月招財和合童子之神位
  • 開山宿老久住神人之神位
  • 門丞戶尉井竈神君之神位
  • 斬妖護法王天將軍之神位
  • 神農后稷種穀先師之神位
  • 剛直忠考靈侯太子之神位
  • 都天至富財帛星君之神位
  • 九天開化文昌帝君之神位
  • 敕賜五顯華光大帝之神位
  • 北方鎮武玄天上帝之神位
  •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之神位
  • 加封護國天后元君之神位
  • 神武忠義開聖帝君之神位
  • 金輪如意趙公元師之神位
  • 敕賜助法楊侯大王之神位
  • 剛宜忠勇周大將軍之神位
  • 今庚太歲至德尊神之神位
  • 龜蛇水火二位將軍之神位
  • 護國土主福德正神之神位
  • 合圍老幼各命元辰之神位
  • 日時進寶利市僊官之神位

居其所保祐命之

DSC06316

↑ 輞井圍圍尾神廳

DSC06314

↑ 神廳供奉著案桌上三尊神像及廿一位神祇

WEAL 計劃

跑遊八鄉元崗村時,曾經介紹過元崗村遊樂場是透過 WEAL 計劃贈建,元崗遊樂場一角有一個牌匾,寫著「此遊樂場由美國艾爾文(Walter Erman) 和李文燊(Albert Levinson) 先生暨元朗理民府於一九六九年贈與元崗村」。

WEAL 計劃即是 Walter Erman & Albert Levinson’s charity project,是60年代兩位對新界居民福利突顯關懷之美國人艾爾文和李文燊,WEAL 除了捐建元崗遊樂場,分別為元朗十條偏僻村落捐贈水泵及遊樂場裝備,包括輞井村水泵及輞井圍遊樂場設備。(不過在輞井圍遊樂場上並未看到任何有關紀念碑誌)

130922 10-03-23_HDR

↑ 元崗村遊樂場旁有紀念艾爾文和李文燊捐建遊樂場的碑誌

玄關帝廟

輞井圍東面有一幢玄關帝廟,元朗區內有兩幢玄關帝廟,一幢建於元朗舊墟,而這一幢屬輞井圍和輞井村二村共同擁有,主要供奉玄帝與關帝,此廟具有至少三百年的歷史,廟內保存有一個洪鐘,洪鐘所刻之鑄造日期是清朝康熙三十二年(1693),所以推測廟宇建於 1693年或之前。玄關帝廟中之玄帝,屬於厦村鄉內的主要神祇,每次廈村鄉舉行打醮時,皆恭請輞井玄帝參加。

不要錯過玄關帝廟前的一個古井,據聞這一口六角形水井,正是紀念輞井村舉中鄧渭熊考獲舉人,另一說法是這一口水井是清初遷海復界後(1662-1669),由回流的鄧氏族人所挖,於是族人在此井附近開墾土地,建立輞井圍,村民為了酬謝神恩,於井口前建立玄關二帝廟,因為玄帝即北帝,五行屬水,古人稱他是以水德為帝,被視為水的神靈。同樣地估計,元朗舊帝之玄關帝廟前,亦是挖有一口井提供舊墟內之村民所用。

玄關帝廟中保存了兩個木龍頭,有人說木雕龍頭代表龍神,相信這個木龍頭是龍舟之船頭,昔日屏山鄉與厦村鄉有舉辦龍舟競賽,由沙江天后廟開始扒至厦村海灣(現時天水圍),可惜當天水圍和豐樂圍在民國元年(1911)開始被廣東台山龍溪村姓趙的建造大壆設水閘及設稻田後,厦村河道改變,六七十年代天水圍全面變成魚塘,已經再無龍舟競賽。

昔日輞井鄉村民會舉辦一年一度玄關二帝寶誕,在玄關帝廟前蓋搭戲棚,並聘粵劇名班紅伶上演神誕戲,酧謝神恩,答謝玄關二帝長年庇護村中老少。

現時玄關帝廟旁是一間士多,於1980年代曾經是崇義幼稚園,玄關帝廟對外的地方,便是50年代輞井公立崇義學校的位置。

DSC06325

↑ 玄關帝廟,不要錯過廟前的水井

DSC06337a

↑ 玄關帝廟廟內景況,實際上廟內非常陰暗,燈光及香火欠奉

敬業書室

由輞井圍涼亭進入村內小巷,便會看到村中書房「敬業書室」,圍村一般稱書室為「書房」,書房由鄧氏家族理剛祖後人與和興祖所建立(所以敬業書室大門現時貼有「理剛祖」的收入分派俾村中男丁的通告,通告是「和興祖」所發的)。

敬業書室相信建於明未清初時期,目的是培育村中鄧氏子弟應付科舉考試,昔日書房是採用傳統的卜卜齋教學方式,科舉中止後轉為現代化教學,繼而由廣州請來老師住宿兼教學。

敬業書室於日佔時期(1941-1945年)停止教學活動,1946年輞井公立崇義學校成立後,敬業書室便被取締。

今天之敬業書室於 1958年重建,書房曾被經營為雜貨店,現時大廳內仍然掛有關羽畫像,間中利用作討論鄉事的會堂,例如村中和興祖的財務及男丁派錢等安排。

除了敬業書室,輞井圍中還有「遺耕堂」及「耕寸堂」書室。

DSC06348

↑ 輞井圍書房「敬業書室」,注意當中「書、生」二字寫法特別

DSC06356

↑  現時敬業書室大廳內仍然掛有關羽畫像

輞井公立崇義學校

玄關帝廟外有一幢「輞井公立崇義學校」,小學成立於50年代,由元朗輞井鄉紳張德開、鄧深球、李均樹等多人發起籌建小學,第一屆畢業禮於1956年舉行,當時校監是李鈞樹,校長是鄧棪華,學校有課室及大運動場。

「崇義」二字代表了輞井鄉之堂口,即輞井村及輞井圍原居民之祖堂。

DSC06330

參考資料

首次去過輞井,才發現有很多地方還未到訪,可能要跟跑友 H 再去一趟。同時亦要感謝網友 @JuneFung, @SiShum 及 @TangKwokkeung 交流有輞井的歷史資料,其中兩張輞井圍的舊照片亦好珍貴,可以看到輞井圍的轉變。

You may also like...

11 Responses

  1. Iris says:

    多謝你的詳細介紹及報導。我是在輞井村長大的,我家裏也有一口水井,但已荒廢了三十多年。

  2. terewong says:

    @Iris 謝謝你的到訪喲、我也想把所有的井記錄下來,有沒有它相片又或者更多的輞井村生活故事可以跟我分享一下呢~

  3. Teresa says:

    我間中跑入尖鼻咀途經輞井,都唔知原來條村入面咁多古蹟!多謝介紹:)

  4. terewong says:

    @Teresa 似乎你是跑得之人,你從那兒跑去尖鼻咀呢,村內有不少古蹟,特別是這幢玄關帝廟,你入尖鼻咀係從漁塘跑入去嗎?

  5. chan ht says:

    謝謝枉顧輞井。
    我八0年畢業於崇義小学,但住在隣近的天水圍新开拓的漁塘。
    那年代全校有姓黃,卻沒見過姓薜,聞所未聞。

  6. TANG FUNG MING says:

    多謝閣下這篇輞井遊記,從文字記載資料,似乎好像有點寫得錯字太多,或是電腦出字不對,令人看了好像莫明其妙,(一笑)反之從照片去觀看還比較有領悟到,這條在邊畀的古村風貌,其實,從文中說,最有價值的古物,廟內的神鐘,反之冇拍出放在文中給大家欣賞.(特別通知,敬業書室己重修好,玄關帝廟也重修即將完畢,將於明年初一月開放)

  7. 一家人 says:

    好詳細。等我俾番崇義學校嘅朋友仔睇下呢篇文先

  8. Dd says:

    姓薜全圍只有一家人

  9. terewong says:

    @鄧兄 謝謝留言,不介意的話,請幫忙告訴我那些錯,讓我修改好,本人中文欠佳和眼力已經老花不好,已經盡力把圖文分享,若前輩有好照片或指教,請不介意提出

  10. Elwing says:

    很用心的跑遊記,最近有機會到那附近吃盤菜,會參考你的遊記到那一遊 =)

  11. terewong says:

    @Elwing 謝謝留言,不知道你去輞井或是附近的沙江圍呢,今天沙江圍有喜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