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十八鄉 (27) - 公庵禪師寺、達道橋與會仙橋

年半前跑遊十八鄉白沙圍寫了一篇「白沙圍 – 五奎書室 贊臣別墅」,文章未段曾經談及白沙村其他古蹟「達道橋」與「會仙橋」,這個週未決意結伴跑遊公庵路繼續未完的故事,去找這兩條古橋。這趟是第二次上公庵,跟對上一次相隔了五年了 ( 元朗公庵.禪師寺相冊)。

不要旨意村民能夠告訴你這兩條橋的位置,我發覺他們都對這兩條古橋顯得陌生,所以把位置記錄在 Google Maps 地圖「130714 跑遊元朗公庵」。


↑ View 130714 跑遊元朗公庵 in a larger map

080720_DSC0130

↑ 登上公庵途中的涼亭 ( 5年前)

 

 

元朗四大古橋

連同白沙公庵這兩條古橋,總算遊畢元朗四大古橋:錦田便母橋、公庵會仙橋、白沙達道橋、八鄉利達橋,四大古橋都有百年歷史,不要幻想是嶺南花園式半月形小橋,事實上只是幾件花崗石板,不過也不要少看這些石橋,是要花費金錢聘請工匠建成,昔日九龍城龍津橋的結構應該也是差不多的樣子,只是規模不同。

回顧這四條古橋的名字是頗有意思的,現時香港的道路天橋名稱正缺乏這一份含蓄了。

 

達道橋

達道橋 - 達道橋位於山腳白沙村小巴站附近 (Google Maps),約一百廿多年前建成,於民國廿五年 (1936年) 復建,通過此石橋和石板路可直達公庵禪寺,現時這段橋道被擴建成為車路,要靠路邊的石碑才確認到它的位置,亦可能因為它曾經修建,破壞了原始結構,才未被評為歷史建築物之列。

達道橋旁的「復造達道橋捐資芳名」中,可以看到熟悉的十八鄉鄉紳商號名稱,包括崇正梁翰臣、白沙易贊臣、錦田留耕堂、舊墟晉源押等。

 

130714_085442

↑ 達道橋 (相片右下角是「復造達道橋捐資芳名」路碑)

130714_085256

↑ 「復造達道橋捐資芳名」路碑

 

 

會仙橋

會仙橋 - 會仙橋建於 1926 年,由花崗石板鋪砌而成的小徑,位於禪師寺對落不遠處,方便村民跨過山溪到公庵禪師寺。它被評為香港歷史建築 (#943) ,對於公庵來說,我認為會仙橋名字比起禪師寺更貼切,因為公庵整個歷史故事源自村民成仙。

現時在橋旁找不到會仙橋的碑誌,老友跑到橋底亦看不到。這條橋由元朗多處地方的村民捐款建成,包括橫洲東頭圍娛苑的蔡寶田先生。

 

130714_090927

↑ 會仙橋,位於禪師寺對落不遠處

 

 

公庵禪師寺

有村民捐款興建石橋,自然是因為公庵禪師寺的名氣,此名氣就連山下的道路亦以公庵路為名。現時位於元朗白沙村601號的公庵禪師寺,由一間法蓮苑、一所禪師寺,和數幢村屋組成。「公庵」的意思是公家的庵堂,不過它有點複雜,寺廟本身位於白沙村,業權卻屬於山廈村華封堂及欖口村忠勝堂的「祖堂地」,兩村同屬張姓,共同擁有業權,每逢農曆七月廿一日禪師誕,山廈村及鄰近村落的村民都會在公庵禪師寺舉行祭典儀式,山廈每十年一屆清醮也在公庵山上取聖水,而山廈村神廳仍然供奉著禪師祖神位。

元朗東提街的文錦亮(跌打)醫師告訴我,約三十年前亦曾經上公庵寺出診,為一名老師太療傷,那時還要用火水爐煮藥,用來敷紮患處。昔日這位跌打醫師上公庵山, 除了帶同出診的鐵藥箱, 還要帶備少許硫磺,防止山上的草蛇,他說當年上山蠻吃力,要在半山的涼亭歇息回氣。

130714_091351

↑ 公庵禪師寺 (左) 和法蓮苑 (右)

 

禪師爺

相傳昔日有一位張姓村民,死於公庵山上的石窟中,屍身呈紅色,久久不腐化,山廈村及欖口村村民相信他己成仙,並以此為神迹,將石洞建成一座細小的神庵供奉,並稱之為「公庵」,這石窟正位於禪師寺主殿後方。日治期間,寺院曾經荒廢,於香港重光後,寺院重建成現時的建築群。禪師寺中供奉「禪師爺」,並掛有對聯:「禪光照山水,師德澤鄉間」,而在鄰的法蓮寺內供奉著一尊佛像,門外掛有對聯「花雨落時聞說法、妙除靜聽好參禪」。

 

重修本寺碑誌

在寺外有一塊「重修本寺碑誌」,列出捐款者的清單,細看當中的善長姓名,部份名稱為人熟悉,是當時在元朗鄉紳組織,以下只是選擇了部份名稱作介紹:

  • 趙思源堂 (500元) – 趙聿修先生,第 25-29屆 (1945-1954年)博愛醫院主席
  • 合益公司 (150元) – 元朗新墟組織
  • 張華封堂 (100元) – 元朗山廈村張氏宗祠堂口
  • 忠勝堂 (20元) – 元朗欖口村堂口忠勝堂
  • 鄧佩瓊 (50元) – 鄧佩瓊的先父鄧廉明正是元朗舊墟「晉源押」創辦人
  • 濟眾堂 (50元) – 「濟眾堂」米舖,元朗商會(1938年) 創辦商之一
  • 熊葉吉 (10元) – 元朗十八鄉鄉事委員會第 1-2 屆執委會(1949-1955年)主席
  • 李文康 (20元) – 當年崇正新村兩位村長之一,代表梅州籍客家人,崇正村口有一塊築路石碑 (1957年),就是由李文康所立
  • 恆香 (20元) – 恆香老餅家於1920年代創立,早期為傳統茶樓恆香棧
  • 蔡創業 (10元) – 元朗十八鄉鄉事委員會第 5-7 屆執委會(1961-1968年)主席
  • 鄧德育 (10元) – 八鄉鄉事委員會第 1-5 屆(1949-1962年) 主席
  • 陳光記 (5元) – 陳光記百貨 (約1946年創立),是陳火光17歲時創辦的百貨公司,現時陳火光在大棠道有一幢私人「陳火光博物館」珍藏古物。
  • 兆源昌 (10元) – 商舖,原位於合成街,後來遷往安寧路營業
  • 萬盛 (50元) – 商舖,水車館街的萬盛殯儀,後來遷往大橋街營業
  • 張丁保 (50元) – 山廈村198號農業園主人 (建於 30年代),現時屬歷史建築 #1200
  • 梁煜桂 (50元) – 元朗十八鄉鄉事委員會自第首屆起多屆委員,曾任公益社、上義堂、大樹下廟三個祖堂的司理
  • 李幼立 (5元) – 崇正新村海外華僑,村中 75 號蘭欽樓 (1936年) 的主人,1950 年代末,是「崇正新村」和「崇正公立學校」的創辦人之一。
  • 黃三興 (5元) – 是元朗黃三興農業公司,發跡於廣州後遷到元朗經營,現時仍然經營出售種子及農業產品

 

080720_DSC0124

↑ 禪師寺內 ( 2008 年照片 )

080720_DSC0125

↑ 禪師寺內 ( 2008 年照片 )

 

 

大旱求雨

1963 年香港大旱,曾經實施4天供水4小時措施,元朗鄉紳趙聿修、鄧佩瓊、陳日榮等登山到公庵禪師寺求雨。趙聿修是香港道聯會第一屆主席,創辦榮華酒樓 (1950 年),亦曾經擔任博愛醫院總理。鄧佩瓊曾經出現在舊文章「大橋墩 圓塱墟 元朗舊墟」中,因為鄧佩瓊的先父鄧廉明正是元朗舊墟「晉源押」創辦人,為元朗區出錢出力。

公庵禪師寺部份建築曾經闢作庵堂,收容一些無家可歸的寡婦孤女,所以稱為公庵。大埔有一幢「長霞精舍」(美全堂),當年是一所佛教禪院,供奉觀音,亦曾經為獨身婦人提供住宿,情況跟公庵相似。

現時公庵由女住持釋智善打理,早前曾經指村民索回庵堂用作興建骨灰龕,鬧出一場風波。五年前有幸跟女住持在寺外聊天,她對我說法蓮苑內的佛像很靈驗,因為參拜時會有感應的,她還叫我日後有空再上山飲五花茶,不過今次上山卻踫不著她,所以參觀要講機緣。

130714_09-11-29_HDR

↑ 沿樓梯一步一步登上公庵禪師寺的建築群

 

 

 

四大古橋 – 利達橋、便母橋

元朗四大古橋只談了兩條「達道橋」與「會仙橋」,在此也略述餘下兩條,隨便埋下伏筆。

利達橋 - 位於元朗八鄉水盞田村,建於 1903年,連接村口至錦上路,水盞田村是雜姓村落,包括李、張、曾、羅、陳等,這條橋由村民李六合為首籌劃建成。

便母橋 相傳錦田鄧氏之十九世祖鄧俊元與胞弟鄧彥元幼年喪父,由母親獨力撫養成人,後來為了方便母親渡過錦田河探望孫兒,於是購買石料,從福建漳州聘請工匠建造石橋,經歷六年時間,這道以六條大花崗石製成的石橋終於建成。雖然便母橋已經飽歷風霜,但堅固依然,可見當年鄧氏兄弟對母親的孝德。(看文章:跑遊 元朗圭角山岑里田北圍、錦田雞公嶺水頭村水尾村

 

130714_101103_1

↑ 沿公庵路跑回元朗市,還可以看到昔日白沙村入夜後更練的通告欄,都已經是歷史文物了。

 

 

參考資料:

 

 

 

You may also like...

13 Responses

  1. 白銀 says:

    Off topic一下! ^^”
    TERE大的網址同網站都用scicube的嗎?
    近日我都想註冊一個網址, 但SCICUBE好像不可以只註冊網址… 還要JOIN 租SERVER PLAN的…

    你有沒有好介紹呢?
    感謝!!

  2. terewong says:

    @白銀 師兄,你啊,所以首頁有一條連結「Scicube 網頁寄存,服務費每年低至$100,新客戶經 terewong 本站推薦的客戶可額外獲得一個月服務費」,如果是單單申請 domain,外面有 godaddy, register.com 等,這兩家公司我試過,不過你也可以到 scicube 的 http://online.scicube.com/申請,不用 JOIN 租 SERVER PLAN 的,我下次申請 domain 都會去 scicube 的。

  3. onefamily says:

    你行晒成個元朗未?

    好!!!待我去完新彊(南彊),再跟你條線行.我明早出發.

  4. terewong says:

    @onefamily 我最初以為元朗好細,原來都幾大,我估多行一至兩年(假設每隔一週走一次的話)才能遊畢全元朗南北區,還未計上山的路線

  5. onefamily says:

    真你好詳細. 讚!!!!!!!!!!!!!

  6. Kameyou says:

    「現時在橋旁找不到會仙橋的碑誌,老友跑到橋底亦看不到。這條橋由元朗多處地方的村民捐款建成,包括橫洲東頭圍娛苑的蔡寶田先生。」

    請問閣下是否知道會仙橋碑文有收錄在書本中?
    科大衛、陸鴻基、吳倫霓霞等編,《香港碑銘彙編》(香港:香港市政局,1986年),第二冊,頁474-476。

    我也很想知碑文是否仍在。庵中尼姑有沒有頭緒?難道被大水沖去?

  7. terewong says:

    @kameyou 以前去公庵曾經跟師太聊聊天、那時候還不曉得會仙橋,上次上公庵廟堂重門深鎖、可能主持人外出了、有機會再去的話要問下。我知道有「香港碑銘彙編」但是未有緣閱讀到,多謝你告訴我~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