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錦田鄉 (4) - 協天宮及城門新村

從來不知道錦田有一條城門新村,因為未聽過錦田有「城門」,只知道錦田區內有不少「圍村」和「圍門」。這一趟跑遊錦田,認識了「城門新村」,的確是一份機緣巧合。

四月中在山貝河錦田段治河路跑遊時,走入一幢以往忽視了的「協天宮」 (Google Maps 位置),因為在這條治河路跑了兩個年頭,才第一次看到廟內有人,所以戰戰兢兢地走進這幢協天宮參觀。

走入協天宮,才知道它是屬於一條鄭姓的「城門新村」,原來這一條城門新村不在遠處,正位於平日經過的錦田市中心,只是從來沒有留意到。

130414_08-33-26_HDR

↑  錦田段治河路的風光

130414_09-09-53_HDR

↑  在這治河路跑了兩個年頭,還是第一次走進這幢協天宮

 

 

錦田 協天宮

歷史建築物 #1268 (Google Maps 位置)

協天宮又稱武帝廟,其實即是關帝廟,元朗區最具名氣的關帝廟,便是元朗舊墟裡的玄關二帝廟。關帝是三國時代 (220-280年) 的歷史人物「關羽」,是正義和忠烈的象徵,亦能保護村中居民祛災除疾。

協天宮大門有「協天宮」匾額以及一副楹聯:「志在春秋氣塞天地、忠昭日月義薄風雲」,於 1973 年重修時所贈。協天宮內廳原來是蠻精緻的,主殿裡祀奉關帝,左殿敬奉觀音與包公。廟中掛有不少文件,可以看到 1972 年古廟重修紀錄,從開光典禮的捐款名單中,捐助項目包括竹枱椅子,關帝像,香爐等,由鄭族始祖寧九公嘗產中亦撥出一萬元作為重修費用。1975年荃灣理民官許舒先生題名的「忠義勇為」四字文件。1990 年廟宇重修文件中,指出由一位區老太太全部支付。最近 2010 年重修後照片。可見這幢協天宮經常有善款支持,進行修繕廟堂裝飾。

130414_08-52-23_HDR

↑  協天宮大門

130414_08-53-14_HDR

↑ 協天宮關帝像及神壇

 

 

協天宮義仕軒

在內廳走走看,跟廟祝聊天,原來協天宮已經有百多年歷年,於城門新村遷入前已經存在,早前廟宇重修時,有一位師傅替關帝像的龍袍重新雕刻了一個龍頭裝飾,隨即中了六合彩三奬,證明廟宇亦具靈氣。除此之外,亦有潘姓家人曾經兩次中大奬,廟祝初一十五替他們掛上香燭還神。廟祝說昔日有城門村村民跟錦田鄧氏打鬥,城門村居民不敵,於打鬥事件中犧牲,鄧氏將協天宮交付予錦田新村 (城門新村) 鄭氏以作賠償,後來鄭氏在協天宮的右廳「義仕軒」設置神位恭奉。

城門鄉與荃灣鄉衝突

跟據古蹟辦事處的資料紀錄,協天宮是由荃灣搬至錦田重建,而協天宮右堂的確恭奉著村民打鬥中的犧牲者,不過是 1862年(清朝同治元年) -1864 年間,城門鄉與荃灣鄉之間的衝突,例如墟市場上徵收佣金及平日田野間之宿怨,雙方因積怨發生械鬥,各有村民因此戰死,荃灣村民於荃灣天后宮偏殿設立義勇祠以崇德報功,城門鄉一方亦在家廟中設置神位恭奉,直到搬村後一同遷移到錦田城門新村的協天宮。未有機會求證那一個打鬥的故事版本屬實,下一段再參考荃灣天后宮義勇祠的故事便知分曉。

現時,村民仍會在協天宮慶祝關帝誕關帝誕(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和農曆新年等。

荃灣天后宮義勇祠

20141219 補充:又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件衝突事件,1986年華僑日報曾經介紹了荃灣天后宮偏殿義勇祠歷史,該義勇祠是紀念前清同治年間荃灣鄉戒鬥中犧性的義士,當時香港縣治不逮,法紀廢弛,城門與八鄉械鬥風氣甚盛,城門與八鄉人不時藉故攻犯荃灣,每次鋒鏑壓境,廬舍滿目瘡痍,前後維持了三年,鄉民殊死對抗保衛閭里,最終有十七位荃灣鄉鄉民因桿衛鄉土而犧性,供奉於天后宮偏殿並每年舉行春秋二祭以崇德報功。

無論如何,相信錦田協天宮義仕軒與荃灣天后宮義勇祠,兩處所供奉的義士跟昔日城門鄉及荃灣鄉的衝突有關,另外在元朗大樹下天后廟、八鄉古廟、林村天后廟等處,亦有供奉其他村落戒鬥事件中犧性的義士。

19860925 tsuenwanyiyungtemple

↑ 1986年9月25日華僑日報介紹荃灣天后宮偏殿義勇祠

 

 

 

 

城門新村

到過錦田協天宮,才知道錦田有一條城門新村,其實一切源自荃灣城門水塘,因為香港政府徵地興建荃灣城門水塘,當年 (1928年) 政府一口氣把城門水塘週邊的八條村落遷徙,上一篇介紹的金錢圍鄭氏族人也是由城門谷遷到八鄉,而另有約有五佰多鄭氏族人 (84戶) 則被遷徙至錦田「城門新村」。(上水雞嶺張氏亦是由於城門水塘興建,由荃灣河瀝背遷至雞嶺,建有張氏宗祠。)

城門水塘於1923年動工,1937年落成,是香港戰前儲水量最大的水塘。城門水塘後來改名為銀禧水塘,以慶祝 1935年英皇喬治五世登基25週年。「城門新村」又稱錦田新村,村中除了村屋之外,其中錦田城門新村公立通德學校、鄭氏宗祠和協天宮是城門新村的代表性建築物。

鄭氏家祠約建於 1929 年,分別有鄭氏宗祠和鄭氏家祠,日佔時期 (1941-1945 年) 祠堂內的祖先靈牌曾經被毀。期後,於 1957 年鄭氏家祠增建成為幼兒園課室,為教育村中子弟,兩幢式的祠堂因而變為三幢。

於城門新村內仍然看到 20年代兩層高青磚村屋,村口就是錦田街市,位置上非常方便。

130501_08-53-46_HDR

↑ 錦田城門新村牌坊 (停車場入口)

130501_IMG_3100

↑ 鄭氏宗祠和鄭氏家祠

 

 

城門

雖然城門新村離開了城門谷,但「城門」這兩個字蠻有意思,它除了代表著昔日城門谷的舊村位置,亦涉及宋元、明清、英日三段歷史戰事。

宋未宋端宗(趙昰)落難於香港時,荃灣(淺灣)一帶的鄉民於針山築起石城協助張世傑對抗元朝追兵 (1277年),這處首次成為了城門寨,是宋朝官民抵抗蒙古元軍的戰場 (相信當時正值宋室逃亡期間,根本沒有時間及物力去興建具規模的城門)。而張世傑正就是宋朝抗元大將軍,與文天祥、陸秀夫一起被稱為「宋未三傑」。

後來清初順治時期 (1646年),打算反清復明的李萬榮敗走,盤據針山興建城門寨抵禦清兵,後來李萬榮淪為盜賊,於寨中設炮指向荃灣 (舊稱淺灣) 及沙田 (舊稱瀝源),地利上方便監視沿海一帶的海上活動,李萬榮曾經叱咤一時,不過最終要向清政府投降。

後來城門寨被拆毀,該處被稱為「城門谷」發展成多條客家村落,並組成「城門鄉」,山谷不便種稻米,他們著手種植菠蘿,菠蘿輋就是以此命名。城門谷分別在宋未、清初時期成為戰場,還有在二次世界大戰時 (1941年),香港於城門設立棱堡,組成醉酒灣防線保護九龍半島,於香港保護戰中與日軍激戰。

130501_IMG_3102

↑ 城門公立通德學校

140718 19650717 tungtakschool

 

↑ 城門公立通德學校一九六四年第五屆畢業禮之新聞(華僑日報 1964年)

130501_IMG_3103

↑ 城門新村士多

130501_IMG_3104

↑ 城門新村中較舊的村屋建築

130501_IMG_3107

↑ 城門新村慶祝天后誕的花炮會旗幟

 

 

參考資料:

 

 

 

 

You may also like...

1 Response

  1. February 4, 2017

    […] 多年來兩村都有姻親關係,許舒感嘆妻子應站在夫家還是娘家那邊?真是難為了家嫂!荃灣天后廟的「義勇祠」,供奉為鄉犠牲的村民,內有由楊國瑞撰的石碑,談及事件來龍去脈,用以昭示後人。另一邊廂,其中一支搬至錦田城門新村的鄭氏後人,在協天宮內「義仕軒」亦有供奉當年犧牲的十六位村民。(詳見 Tere Wong 的《跑遊元朗錦田鄉 (4) - 協天宮及城門新村》)。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