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ged: 天后誕

1

跑遊元朗十八鄉 (88) - 大樹下天后廟

跑遊元朗大樹下天后廟,想起農曆三月廿二晚的熱鬧氣氛,晚上廟內花炮龍獅麒麟匯集,還有村民鄉紳善信擠得水洩不通,比起農曆新年還要熱鬧,天后廟前擺有小食、風車及麵粉公仔檔,走進天后廟內,天后娘娘及一眾神祇前香火鼎盛,盡是善信及供品,不祇在廟內的神祇,連大樹下的大樹將軍,也有大量信眾上香。當晚整個天后廟最旺盛,一定是大門旁邊燃燒得火光熾熱的聚寶爐。

0

跑遊元朗十八鄉 (86) - 山貝村林氏家祠仁興堂

跑遊元朗山貝村,再次走到山貝村林氏家祠,林氏家祠又稱仁興堂,屋頂的脊飾色彩已經黯然退失,建築物有一份滄桑的感覺,大門兩旁的兩副古老木門聯,是唯一的古樸風味。走近去看,其中一副門聯的書法字型刻意修飾,有一份熟識的感覺,原來是區建公的墨寶。 跑遊元朗歷年所見,元朗區內仍然保存了四件區建公的作品,包括博愛醫院舊門樓後方的楹聯、好到底麵家的大招牌、厦村靈渡寺的門聯以及這一副山貝村仁興堂門聯。

0

坪洲 - 天后誕禡行鄉

跑遊元朗,今次走到坪洲。農曆七月廿一日(8月23日)坪洲舉行「禡行鄉」,是天后娘娘繞境巡島活動。早上從中環乘船抵達坪洲碼頭,登岸時已經看到沿岸插滿慶祝彩旗,充滿著傳統節誕氣氛。 當天早上,坪洲各行鄉團體及花炮會先舉行開光或慶典儀式,全員浩浩蕩蕩前往天后宮進行拜禮,然後到坪洲碼頭前聚集。

2

跑遊元朗屏山鄉 (34) - 天后誕會景巡遊,文正氣堂

跑遊元朗屏山鄉天后寶誕,在東堤街與文正氣堂內外,站滿了紅衣的正氣堂成員,堂口內有一頭張飛醒獅伏在文天祥神位前,四周正氣堂的成員各有各忙。 期間有人發號司令,鑼鼓齊起,各人即攜同鼓車、銅鑼、金豬、大旗、花炮(第十炮)、醒獅等,先出發到橫洲球場集合,然後前往鯉魚山天后廟進香還炮。隊伍中一台古老鼓車,正面寫有文正氣堂醒獅團,頂棚寫有「上海一品香」敬贈,可算是元朗歷史文物之一。

0

跑遊元朗十八鄉 (82) - 天后誕會景巡遊,涌口村花炮會

跑遊元朗十八鄉天后誕,於三月廿二日晚,各村落組織之花炮會齊集大樹下廟上香,在場其中一隊花炮會醒獅隊,今年未有參與會景巡遊或抽花炮活動,不過在天后誕特刊中有出現他們介紹文章,正是十八鄉涌口村花炮會。 涌口村昔日位於南生圍渡頭沿錦田河一帶,由十八鄉漁民所組成的村落,包括木屋與住家艇等居所,在四、五十年代已經存在,居民大部份在后海灣當漁業捕魚工作,亦有部份時間從事其他工作,以增加收入,村民奉祀天后娘娘,村里規模日漸狀大,於1957年與崇正新村一起加入十八鄉鄉事委員會。涌口村六十年代先後遇上旱災及洪水災禍,據說港督柏立基爵士女兒也曾經到訪涌口村協助開井引水供輸村民,水荒解決後,又到洪水急流,涌口村及山貝一帶屢次成為澤國。 1967年涌口村由漁農處及理民府協助下組成改善生活合作社,儲蓄資金為會員生活教育及村務之用,並於1969年首先興建康樂中心作為會址,同年一場颱風損毀大部份涌口村家園,涌口村漁民籌集十二萬元積蓄加上美國信義宗及其他捐款,逐興建成現時之山貝涌口村,有六百餘居民遷入,由合作社管理村務。元朗區內先後成立了數間改善生活合作社,包括小商新村、華盛村及沙埔村等,除小商新村外,皆曾經接受美國政府遠東難民計劃的經濟援助。

1

跑遊元朗十八鄉 (81) - 天后誕會景巡遊,南坑村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三十四隊是十八鄉南坑村,今年南坑村再次組織青龍會,是會景巡遊中最後一支壓軸舞龍隊伍。在馬田路與教育路交界遇上這一條南坑村青龍,執龍珠的健兒引領大龍,沿著行人路游動到觀眾旁邊,為了讓觀眾可以撫摸龍頭龍身,一沾進香隊伍的祥龍瑞氣,人神共樂。 十八鄉南坑村是客家張氏村落,是大樹下廟公益社成員之一,張氏遷自水蕉老圍、在老圍張氏宗祠內有一塊「南坑村張氏宗祠重建落成碑誌」,記載了張氏的源流,張氏太祖先後遷居福建平和縣、潮州揭陽及惠州博羅,其後張達財祖約於1726年(清雍正四年)移遷至元朗水蕉老圍落檐,建祠供奉香火,所以南坑村張氏自稱是平和客家人仕。隨著氏族繁衍及發展,老圍張氏第三代於十八世紀中葉定居南坑村。 南坑村張氏早期隨水蕉老圍參加神誕活動,六十年代曾經參與南坑排新勝堂排花炮會成立、直至南坑村男丁人口增加,南坑村逐於1980年成立花炮會暨麒麟隊,誠邀螳螂拳派楊泉師傅教授功夫及舞麒麟。花炮會成員透露,最初學習舞麒麟殊不容易,要從南坑排取得一條獅尾,拼上菜田上的竹籮,改裝成一頭麒麟去練習,除了舞麒麟的技藝,也要學習傳統禮儀,才稱得上功架。楊泉師傅停教後,由紅棗田村簡保師傅教授,簡保師傅師承老圍張吉師傅,繼續傳授南坑村青年螳螂拳派功夫及舞麒麟技藝。 直至 2003年左右,南坑村見鄰村舞麒麟套路了得,於是主動拜訪蘇馬電師傅,誠邀教導醒獅及舞龍,期間蘇馬電師傅為南坑村制作大龍及麒麟紮作,所以今天南坑村花炮會龍獅隊的衣袖上,寫有「蘇舘」二字。 南坑村花炮會成員齊心協力,不久將來南坑村將會在大樹下神壇前奪得蓉鏡,錦上添花。

2

跑遊元朗十八鄉 (80) - 天后誕會景巡遊,山貝村林仁興堂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三十三隊是山貝村林仁興堂,今次派出醒獅隊及鼓隊出會,巡遊隊伍中有一塊頗具歷史之天后娘娘鏡畫,甚為搶眼。 元朗山貝村是林氏第十三世祖林兆元於二百年前立村(1800年或之前),林氏祖藉福建莆田,族人先後定居在廣東新會及深圳赤尾,後來遷至香港大圍村,然後遷移至山貝村開基立村,林氏族人繁衍,部份林氏發展至西邊圍等地。昔日山貝村與黃屋村、大圍、英龍圍、蔡屋村、東頭村、楊屋村、攸田村、港頭村、大旗嶺、仁興里等結盟成立「東頭約」,其中仁興里位於今日大旗嶺內,因為與山貝林氏有婚姻關係,故以仁興為名。山貝村著名於經營米商以及養魚業,其中鄉賢林達榮曾創立香港新界養魚協進會,在五十至七十年代帶動香港的養魚業發展,據說這一帶的魚塘昔日全屬錦田鄧氏的風水塘,直至民初時期轉型為商業魚塘,山貝村一帶是最先發展的魚塘區域,既然天后娘娘是中國南方漁民的守護神,故此深受村民所敬重。 五十年代初,每逢三月廿三,山貝村與西邊圍、南邊圍、蔡屋村等村,已經各派麒麟前赴大樹下天后廟酬神,其他村民則趁天露曙光之際,攜男帶女前往大廟進香,各鄉村落炮會均帶同紙紮花神座及金豬菓品等抬往廟前進炮還敬,鼓樂喧天。據舊報紙描述,未到十時大樹下已經擠滿逾萬人看熱鬧。 山貝村於五、六十年代開始舞醒獅酬神,村中長老誠邀李牛師傅於山貝林氏家祠傳授周家功夫及獅藝,李牛師承周龍及周彪二人,學習周家拳法,周彪被稱為周家五虎之一,五虎之首周龍宗師,於民初時期創立周家拳法,因周家拳法滲入洪家拳、蔡家拳與北少林腿法,被形容為「洪頭蔡尾」。據悉周龍祖師原名姓周名林,那麼可以說是跟林氏有緣。

1

跑遊元朗十八鄉 (79) - 天后誕會景巡遊,白沙村五奎堂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三十二隊是白沙村五奎堂,今年請由洪佛派蕭醮興龍獅會演舞大龍,連同彩旗隊及四頭紅粉醒獅沿路互舞。 依白沙村新牌樓記念碑誌記載,白沙村十八鄉古老村落之一,約1616年村民陸續定居,至今近四百年歷史,地方利賴墾殖,村始成,名白沙村。相傳,村邊河床盛產白沙,故以村名之。歷載以來,村民赤子情深,和衷共濟。 白沙村五奎堂花炮會相信是戰後所創立,昔日五奎堂花炮堂以舞麒麟為主,由兩名哨納手吹奏傳統五樂曲,白沙村於六十年曾經中斷出會一段時間,直至1972年重新集資抽炮頭。

0

跑遊元朗十八鄉 (78) - 天后誕會景巡遊,水蕉新村青年團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三十一隊是水蕉新村青年團。水蕉新村青年團今年派出麒麟、天后娘娘行宮、大旗隊及鈸鑼隊,鈸鑼隊裡其中一個古老客家班鼓,不能錯過,它已經有百年歷史。從水蕉新村浩浩蕩蕩的旗隊中,旗幟上寫有「麒麟泰斗」、「蘇馬電麒麟總會」以及「彭强館」等,可以看到這三者對水蕉新村的重要性。 水蕉新村建村己具三百餘年歷史,先後由黃、楊、張、程及林氏五姓居民遷入所組成,昔日水蕉新村一帶稱為水蕉洞,泛指老圍、南坑、紅棗田、黃泥墩等村落,而「洞」可能是當時鄉約的別名。水蕉新村舊稱福興圍,村中神廳關帝祠被稱為「福慶堂」,福慶堂以往是村內的大眾祠堂,同時供奉關帝聖君,代表了村民結義同心,福慶堂內亦供奉著一面天后娘娘蓉鏡,據說這是四十年代水蕉新村於大樹下天后廟抽炮頭所奪取的第三聖炮蓉鏡,正是天后廟涼亭的柱聯中「光能炫世還期蓉鏡送歸來」所指的蓉鏡。

1

跑遊元朗十八鄉 (77) - 天后誕會景巡遊,香港工商總會元朗分會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三十隊是香港工商總會元朗分會,今年分會請由陳嘉輝龍獅隊舞金龍及醒獅表演,以及一隊由香港樂翩舞蹈協會表演之花鼓舞,花鼓舞具民族色彩,在一眾龍獅舞動中,落力表演,帶出一份新鮮感。 香港工商總會成立於1973 年,早期稱為新界工廠業總會,屬於新界最大規模的商會之一,現時有10個分會和5個團體會員,包括元朗分會。自2010年,香港工商總會元朗分會參加十八鄉天后誕會景巡遊活動,所以在進香隊伍中,可以看到香港工商總會會旗、元朗分會會旗及繁榮安定彩楣。 香港工商總會元朗分會在抽花炮活動未能喜拈花炮,由白沙村借來第廿七號花炮,於新明苑設宴與會員開投花炮上的聖物,商界會員喜歡聖物意頭好,人神共樂,天后娘娘亦保佑元朗分會會務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