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ged: 跑遊元朗

1

跑遊元朗新田鄉 (11) - 新龍村

跑遊元朗新田新龍村,從青龍村村前小路往前走不久,看到一幢外型獨特的淺藍色別墅村屋「廣章小築」,相信是新田鄉紳文劍峰教授的祖屋。在旁另一戶之園庭內,有一幢船屋脊裝飾的青磚建築物,樓底及大門甚高,並非一般民居格調,這裡便已經進入新龍村。

0

跑遊元朗新田鄉 (9) - 文天祥公園

跑遊元朗新田文天祥公園,公園建於新田麻包嶺,頂部建有文天祥像,朝向新田文氏眾村落,用意在保祐文氏後人,文天祥公園與九鐵落馬洲支線同期興建,因為九鐵路線需要經過新田及洲頭村等地,據說因此被居民指為破壞風水龍脈,九鐵逐興建此公園及文天祥像作化解。 新田文氏一向以文天祥為家聲,文氏遷粤始自南宋未期,當時宋二帝趙昰趙昺南下避元,如果以一個象棋殘局來做比喻,宋帝是「王」、陸秀夫和張世傑是「士」、文天祥是外圍抗元的「兵」,兵的組合中包括抗元各路勤王兵馬,以及傳說中的車元帥、三山國王、楊侯等,結果不敵蒙古人。 曾經有新田文氏自稱是文天祥後人,要知道歷史上文天祥被擒就義,兒子戰死,妻女被擄,新田文氏屬於文天祥堂弟(從弟)文天瑞的後人,元朝滅宋後,天瑞隱居瓊洲(海南島),被奉為廣東文氏始祖,其長子文應麟遷至寶安,則奉為寶安文氏始祖。文天瑞諱輝,號東山,新田文天祥公園旁有一幢東山古廟,廟內主奉天后娘娘,相信此古廟就是以東山為名,紀念文氏一世祖天瑞。 

1

跑遊元朗 (54) - 大橋街市生活書社

跑遊元朗大橋街市,穿過熱鬧的魚檔及肉檔,來到街市內的乾貨區(非食物類),店舖一般是紙紮、玉器、及衣服布料等店舖,其中一檔站上了幾個年青人,是早前傳媒介紹過的「生活書社」,這一間迷你書社(S96號舖),全靠三盞電燈泡,照亮書社整個空間,書社空間細小,估計同時只能容納三兩個顧客,店內兩個七層木書架,擠滿各種書籍,中英文藝哲學政治題材俱備,雖然是二手書籍,有一些跟新書無異。

3

跑遊元朗 (53) - 新界李氏宗親會

跑遊元朗大馬路喜利商場,望向馬路對面的大廈外牆,仍然隱約看到昔日「黃德興」的招牌,不遠處的外牆上寫有「新界李氏宗親會」幾個大字,下款是「李炎題 一九七八年」。 新界李氏宗親會,由李氏先賢於1978年成立,宗旨是團結新界各地李氏宗親以及共謀福利,首屆理監事就職典禮在龍祥大酒樓舉行,當時有副理民官譚磊、元朗鄉紳鄧乃文及李潤壽太平紳士等人出席,據說赴會嘉賓及李氏叔伯兄弟等有逾千人出席。翌年新界李氏宗親會於大馬路華昌樓自置會所,由元朗商會主席蔡創業主持啟鑰、鄉紳黃松泉太平紳士主持揭幕,開幕典禮有李太祖榮陞寶座的儀式,然後由李牛醒獅起舞助興(李牛曾任李氏宗親會內交際職務),最後到新花園酒家叙讌聯歡。李氏宗親會內所設之李太祖壇座,乃供奉太始祖老子李耳,而李氏宗親會亦稱為隴西李氏,因為甘肅隴西被認為是李姓起源之地,也是李氏郡望之處。 元朗區內李氏分佈各地,亦建有不少李氏祠堂,曾經跑遊過的地方有水盞田李氏世居、牛徑李慶堂祖祠、蓮花地李氏、輞井村李張宗祠、港頭村李氏宗祠、大棠村永慶李宗祠、崇正新村梅縣李氏、橫洲福慶村李氏、厦村李屋村李氏、新圍村和上竹園李氏、白沙村李氏等。 今天華昌樓外牆上所寫的「新界李氏宗親會」由李炎所題,李炎正是元朗舊墟南門口李炎記花店創辦人,也是新界李氏宗親會的首屆理事長。

6

跑遊元朗 (52) - 聯興圍花炮會

跑遊元朗天后寶誕,安樂路與東堤街休憩花園處,懸起了元朗聯興圍花炮會之合境平安、國泰民安等彩旗,安樂路旁停泊了一輛盛放巨型花炮炮山的貨車及一條大金龍,還有聯興圍花炮會的龍獅隊。 聯興圍龍獅隊衣正面印有一條躍動的鯉魚,魚跟聯興圍的關係密切,因為聯興圍以圍為名,卻不是傳統圍村,是一條基圍魚民村落,位於南生圍和大生圍之間,被錦田排洪渠分隔為二,今天聯興圍已經被泛指為南生圍。 聯興圍花炮會於1965 年成立,在五十週年特刊中有介紹,花炮會緣起在前一年有聯興圍村民(黎來就、黃炳連、陳桂林、陳全、陳水林、陳德興、陳全就、陳樹興和梁雄光)相約到屯門青山口角廟參與天后誕活動,觀賞海角廟粵劇及舞獅表演等,在天后誕熱鬧氣氛下,眾人決定投入搶花炮(搶炮頭),當時搶炮頭活動乃由善信爭奪,廟方先於空地架搭高燃放巨形炮仗,將畫有炮頭號碼竹枚彈上半空,隨風飄盪,搶炮的人便跟著該竹枝方向擁過去搶奪,搶奪到還要保護到底,直至登記為止。 這一次,一眾聯興圍村民爭奪到花炮兩個,歡欣地帶同花炮然請回村中供奉,與村民分享神恩,而另一個花炮則讓予天水圍花炮會。

2

跑遊元朗屏山鄉 (34) - 天后誕會景巡遊,文正氣堂

跑遊元朗屏山鄉天后寶誕,在東堤街與文正氣堂內外,站滿了紅衣的正氣堂成員,堂口內有一頭張飛醒獅伏在文天祥神位前,四周正氣堂的成員各有各忙。 期間有人發號司令,鑼鼓齊起,各人即攜同鼓車、銅鑼、金豬、大旗、花炮(第十炮)、醒獅等,先出發到橫洲球場集合,然後前往鯉魚山天后廟進香還炮。隊伍中一台古老鼓車,正面寫有文正氣堂醒獅團,頂棚寫有「上海一品香」敬贈,可算是元朗歷史文物之一。

0

跑遊元朗十八鄉 (82) - 天后誕會景巡遊,涌口村花炮會

跑遊元朗十八鄉天后誕,於三月廿二日晚,各村落組織之花炮會齊集大樹下廟上香,在場其中一隊花炮會醒獅隊,今年未有參與會景巡遊或抽花炮活動,不過在天后誕特刊中有出現他們介紹文章,正是十八鄉涌口村花炮會。 涌口村昔日位於南生圍渡頭沿錦田河一帶,由十八鄉漁民所組成的村落,包括木屋與住家艇等居所,在四、五十年代已經存在,居民大部份在后海灣當漁業捕魚工作,亦有部份時間從事其他工作,以增加收入,村民奉祀天后娘娘,村里規模日漸狀大,於1957年與崇正新村一起加入十八鄉鄉事委員會。涌口村六十年代先後遇上旱災及洪水災禍,據說港督柏立基爵士女兒也曾經到訪涌口村協助開井引水供輸村民,水荒解決後,又到洪水急流,涌口村及山貝一帶屢次成為澤國。 1967年涌口村由漁農處及理民府協助下組成改善生活合作社,儲蓄資金為會員生活教育及村務之用,並於1969年首先興建康樂中心作為會址,同年一場颱風損毀大部份涌口村家園,涌口村漁民籌集十二萬元積蓄加上美國信義宗及其他捐款,逐興建成現時之山貝涌口村,有六百餘居民遷入,由合作社管理村務。元朗區內先後成立了數間改善生活合作社,包括小商新村、華盛村及沙埔村等,除小商新村外,皆曾經接受美國政府遠東難民計劃的經濟援助。

1

跑遊元朗十八鄉 (81) - 天后誕會景巡遊,南坑村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三十四隊是十八鄉南坑村,今年南坑村再次組織青龍會,是會景巡遊中最後一支壓軸舞龍隊伍。在馬田路與教育路交界遇上這一條南坑村青龍,執龍珠的健兒引領大龍,沿著行人路游動到觀眾旁邊,為了讓觀眾可以撫摸龍頭龍身,一沾進香隊伍的祥龍瑞氣,人神共樂。 十八鄉南坑村是客家張氏村落,是大樹下廟公益社成員之一,張氏遷自水蕉老圍、在老圍張氏宗祠內有一塊「南坑村張氏宗祠重建落成碑誌」,記載了張氏的源流,張氏太祖先後遷居福建平和縣、潮州揭陽及惠州博羅,其後張達財祖約於1726年(清雍正四年)移遷至元朗水蕉老圍落檐,建祠供奉香火,所以南坑村張氏自稱是平和客家人仕。隨著氏族繁衍及發展,老圍張氏第三代於十八世紀中葉定居南坑村。 南坑村張氏早期隨水蕉老圍參加神誕活動,六十年代曾經參與南坑排新勝堂排花炮會成立、直至南坑村男丁人口增加,南坑村逐於1980年成立花炮會暨麒麟隊,誠邀螳螂拳派楊泉師傅教授功夫及舞麒麟。花炮會成員透露,最初學習舞麒麟殊不容易,要從南坑排取得一條獅尾,拼上菜田上的竹籮,改裝成一頭麒麟去練習,除了舞麒麟的技藝,也要學習傳統禮儀,才稱得上功架。楊泉師傅停教後,由紅棗田村簡保師傅教授,簡保師傅師承老圍張吉師傅,繼續傳授南坑村青年螳螂拳派功夫及舞麒麟技藝。 直至 2003年左右,南坑村見鄰村舞麒麟套路了得,於是主動拜訪蘇馬電師傅,誠邀教導醒獅及舞龍,期間蘇馬電師傅為南坑村制作大龍及麒麟紮作,所以今天南坑村花炮會龍獅隊的衣袖上,寫有「蘇舘」二字。 南坑村花炮會成員齊心協力,不久將來南坑村將會在大樹下神壇前奪得蓉鏡,錦上添花。

2

跑遊元朗十八鄉 (80) - 天后誕會景巡遊,山貝村林仁興堂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三十三隊是山貝村林仁興堂,今次派出醒獅隊及鼓隊出會,巡遊隊伍中有一塊頗具歷史之天后娘娘鏡畫,甚為搶眼。 元朗山貝村是林氏第十三世祖林兆元於二百年前立村(1800年或之前),林氏祖藉福建莆田,族人先後定居在廣東新會及深圳赤尾,後來遷至香港大圍村,然後遷移至山貝村開基立村,林氏族人繁衍,部份林氏發展至西邊圍等地。昔日山貝村與黃屋村、大圍、英龍圍、蔡屋村、東頭村、楊屋村、攸田村、港頭村、大旗嶺、仁興里等結盟成立「東頭約」,其中仁興里位於今日大旗嶺內,因為與山貝林氏有婚姻關係,故以仁興為名。山貝村著名於經營米商以及養魚業,其中鄉賢林達榮曾創立香港新界養魚協進會,在五十至七十年代帶動香港的養魚業發展,據說這一帶的魚塘昔日全屬錦田鄧氏的風水塘,直至民初時期轉型為商業魚塘,山貝村一帶是最先發展的魚塘區域,既然天后娘娘是中國南方漁民的守護神,故此深受村民所敬重。 五十年代初,每逢三月廿三,山貝村與西邊圍、南邊圍、蔡屋村等村,已經各派麒麟前赴大樹下天后廟酬神,其他村民則趁天露曙光之際,攜男帶女前往大廟進香,各鄉村落炮會均帶同紙紮花神座及金豬菓品等抬往廟前進炮還敬,鼓樂喧天。據舊報紙描述,未到十時大樹下已經擠滿逾萬人看熱鬧。 山貝村於五、六十年代開始舞醒獅酬神,村中長老誠邀李牛師傅於山貝林氏家祠傳授周家功夫及獅藝,李牛師承周龍及周彪二人,學習周家拳法,周彪被稱為周家五虎之一,五虎之首周龍宗師,於民初時期創立周家拳法,因周家拳法滲入洪家拳、蔡家拳與北少林腿法,被形容為「洪頭蔡尾」。據悉周龍祖師原名姓周名林,那麼可以說是跟林氏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