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跑遊元朗十八鄉

0

跑遊元朗十八鄉 (60) - 天后誕會景巡遊,祐和堂冠誠花炮會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十三隊是祐和堂冠誠花炮會,是源自白眉派丹桂村冠誠花炮會,龍獅團隊衣正已經寫有龍獅總教練暨創會主席何冠先生的名稱,據悉何冠教練師承白眉派張炳發師傅(第五傳)及洪佛派何全師傅(第八傳),從全球白眉武術總會之白眉派世系表可以看到,今天白眉已經發展至第十傳。 祐和堂冠誠花炮會今年有旗鼓及醒獅表演,紅白二獅不時上膊表演疊羅漢,疊羅漢有醒獅躍起的動感,舞獅尾者要承擔肩上獅頭的重量,好考平衡力,但看他同時交叉雙手走動,好不威風的樣子。

1

跑遊元朗十八鄉 (59) - 天后誕會景巡遊,元朗菜農花炮會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十二隊是元朗菜農花炮會,元朗菜農花炮會早於1959年由十八鄉務農的村民所成立,最初已經有三佰多位菜農會員,會所位於大旗嶺村,藉花炮會共同維繫並慶祝農曆三月廿三日天后寶誕,藉競投花炮聖物的款項購買祭品及開支,以增加慶祝氣氛。相信元朗菜農花炮會的誕生,孕育出1961年成立之元朗農作互助會(簡稱元朗農作會)以及後期1975年成立之元朗菜農互助會,今天元朗菜農花炮會的會員性質已經多元化,會員並非單純元朗十八鄉之農民了。 昔日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表演節目包羅萬有,除了傳統舞龍、瑞獅、麒麟、還有舞鰲魚、花車、飄色、地色、八音鑼鼓、高蹺、雜技等、其中元朗菜農花炮會之「農家樂」表演,跟元朗潮僑英歌舞一樣維持了近五十年歷史,遠至1967年的一則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花䋈的報紙文章中,有提及到農家樂:「在怪雞之外,有一題名農家樂節目,由小妹妹們扮了客家裝,各擔一担雞仔,別開生面」。

0

跑遊元朗十八鄉 (58) - 天后誕會景巡遊,紅棗田村積善堂花炮會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十一隊是紅棗田村積善堂花炮會,紅棗田村簡氏自清朝初葉遷海復界後,遷入元朗「紅棗田」,原屬水蕉老圍村管理的地方,最時居民從事水稻種植爲生,後來水源減少後,改為耕種田地。清未元朗新墟合益市場成立,整個元朗市繁盛起來,民豐物埠。三十年代初有旅居海外的客籍華僑,包括廣東嘉應州和惠陽縣的印尼和牙買加客家歸僑,向簡氏原居民購入紅棗田地皮,後來成立崇正新村,而簡氏則遷至現時紅棗田村位置,因為該處土地更有利耕作。 紅棗田村積善堂花炮會於2013年成立金龍隊,派出金龍參與天后誕會景巡遊,酧謝神恩,今年積善堂花炮會派出旗鼓隊,以及一小隊抬著魚、蟹及鳳凰巡遊,觀眾的焦點都落在紅棗田村之舞紫龍表演。

1

跑遊元朗十八鄉 (57) - 天后誕會景巡遊,潘炳坤國術體育會暨合得來花炮會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十隊是潘炳坤國術體育會暨合得來花炮會,昔日元朗區以「合」字為首的花炮會有合意、合成、合和等,當中合意花炮會仍然維持會員新春聯誼,合成花炮會則在水邊圍村搭起臨時天后宮慶祝天后寶誕,今天只有合得來這個名字仍然出現在天后誕會景巡遊中,自合得來花炮會於1974 年首次派出醒獅隊參加巡遊,至今已經有四十餘年歷史。 據悉潘炳坤國術體育會創會至今也有約五十年歷史,潘炳坤師傅自小跟隨其母學習獅藝,戰後隨其叔潘燊來港,先於機車鋸木工會教授獅藝,此工會有設有炮會參與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約百人連同醒獅及花炮同行。期間,潘炳坤遇上黄昌師傅在工會中教授洪拳,遂拜師其下。六十年代潘炳於新界鄉村教授舞獅及洪拳,並創辦潘炳坤國術體育會,其後會員擴充,在元朗泰衡街太興樓設舘,簡稱潘舘。 今年潘舘表演「劉關張三獅戲和尚」,事實上是「四獅欺負大頭佛」,劉關張三獅及另一頭黑獅環繞著大頭佛舞動,手握大葵扇的大頭佛則做出種種滑稽的動作,時而在地上打滾,時而歡欣起舞,似乎歷年會景巡遊中,只有潘舘的獅隊有大頭佛這一個角色,亦難得有劉關張三獅同場演出,令傳統的舞獅表演增添歡樂氣氛。

0

跑遊元朗十八鄉 (56) - 天后誕會景巡遊,深涌村同慶堂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九隊是深涌村同慶堂,「同慶」喻村里普天同慶,意頭好,好幾個圍村堂口也稱同慶堂,包括錦田水尾村、屯門順豐圍,上水金錢村等。五十年代一則舊新聞曾經介紹「深涌」地名由來,指大旗嶺村後面有不少重叠的山巒,三條山澗曲折而下,匯成小溪,名曰「深涌」。 今年,深涌村同慶堂有醒獅及鑼鼓隊參與會景巡遊,龍獅隊屬鴻勝蔡李佛一派,看獅頭款式黑白二獅皆由雄獅樓所制,注意到醒獅後方的鼓手,原來是小師傅擔任,久之時日必成大器。

0

跑遊元朗十八鄉 (55) - 天后誕會景巡遊,塘頭埔宏仁堂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八隊是塘頭埔宏仁堂,塘頭埔是最接近大樹下天后廟的其中一條村落,有張姓氏族聚居,近年來幾乎每次天后誕都演舞大龍酧恩。 幾百年前漁民到大樹下參拜天后娘娘,就是在塘頭埔上岸,昔日塘頭埔是山貝河的一個沙灣渡頭,三百年前叫蛋家埔,河水由上游南坑,經西漁涌等地流進后海灣,以前山貝河河道寬敞,河水深而充沛,漁民駛船停泊在塘頭埔,然後入廟拜祀天后。六十年代政府積極修建元朗排洪渠,七十年代政府改建車路,車路由大旗嶺通往塘頭埔迴旋處,其後已經再沒有船舶駛至天后廟,一向由漁民供奉的海神天后娘鋃,續漸演變成元朗十八鄉農民及圍村、潮洲、客家等人仕所供奉的神祇,一樣祈求風調雨順。 回顧歷年元朗十八鄉天后誕會景巡遊,印象中塘頭埔曾經在1988年出獅巡遊,其他年份都是舞大龍助慶,而且越來越舞得飛騰靈活。

0

跑遊元朗十八鄉 (54) - 天后誕會景巡遊,南北少林梁冠華國術龍獅麒麟總會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七隊是南北少林梁冠華國術龍獅麒麟總會,梁冠華師傅一直教授南北少林拳術、傳統獅藝技法、北方鳳引麒麟之外,亦制作傳統獅頭紮作,包括佛鶴裝等傳統醒獅,每個獅頭的圖案及裝飾盡顯其特色風格,尤其是獅頂「龍抱角」裝飾。梁冠華師傅打造的獅頭亦曾經在年初「龍獅盛宴」中展出,元朗菜農花炮會所演舞的醒獅,便是由梁冠華師傅精心制作。 今次天后誕會景巡遊中,南北少林梁冠華國術龍獅麒麟總會表演大小醒獅,伴以鑼鼓音樂,梁師傅亦親自出場表演拳術,引來沿途掌聲不絕,同行有張漢峰師傅及葉廣順師傅參與。

0

跑遊元朗十八鄉 (53) - 天后誕會景巡遊,元朗潮僑花炮會英歌舞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六隊是元朗潮僑花炮會,戰後潮僑花炮會(潮僑商號花炮會)在天后誕巡遊中已經陣容盛大,以潮洲鑼鼓樂隊、錦旗長幡、花籃地色、高蹺等參與會景巡遊。昔日元朗潮藉居民甚多,天后誕前後,㵜僑聘請潮劇名班,早期於娛樂場戲棚演唱潮洲戲,後期在光華戲院唱戲酧謝神恩,證明了元朗潮藉人仕出錢出力。至於元朗潮僑英歌舞,是約1968年首次出現在會景巡遊之中,當時報紙稱為「…潮式擊棍舞蹈,至為吸引…」,八十年代天后誕特刊中稱為「潮洲鸚歌大鑼鼓隊」,即是今天之焦點「元朗潮僑英歌舞」,此舞更成為了元朗十八鄉天后誕會景巡遊的其中一項特色表演。 有人說英歌舞源自秧歌舞、也人說它是反清復明的拳舞、更有人說是洪門陣法,能夠肯定的,今天的英歌舞是改編自《水滸傳》智取大名府劇情,這一章故事講梁山好漢利用元宵燈節,喬裝打扮,攻下大名府,救出盧俊義及石秀,整套英歌舞情節波瀾起伏,而英歌隊妝扮成梁山好漢的臉譜服裝,各握兩支短棒(英歌槌),節奏時緩時急,不停轉換陣式、舞姿及隊列,還有不時發出叫聲,氣紛壓人,保證沒有悶場。 照片左方一身老虎圖案是武松,右方赤臉紅鬚披肩是隊中頭搥關勝,關勝在水滸傳裡被宋江所降,成為梁山泊領軍,也是英歌舞中的指揮。個人最喜歡就是他們躍起擊棍的這一刻。 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表演項目中,除了傳統的舞龍獅麒麟表演,潮洲英歌舞已經有接近五十年歷史,而英歌舞於2014年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傳統表演項目,非常難得,最難得是元朗潮僑英歌舞亦是全港唯一英歌舞隊。在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中,有一項歷史跟英歌舞同樣悠久的表演,是元朗菜農地色「農家樂」。

1

跑遊元朗十八鄉 (52) - 天后誕會景巡遊,大圍青年醒獅團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五隊大圍青年醒獅團,於2014年成立。大圍村屬於五和其中一條圍,昔日五條村以五和堂名義出巡,今年五和之中,有英龍圍及大圍參加會景巡遊。 大圍村青年醒獅團有旗鼓隊及醒獅表演,黃黑二獅正坐著歇息,有人說黑獅代表張飛、黃獅代表黃忠,大熱天時,兩位將軍都要抖。

1

跑遊元朗十八鄉 (51)-天后誕會景巡遊,南邊圍福德堂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四隊是南邊圍福德堂,南溪福德堂由1963年開始演舞大金龍參加天后誕會景巡遊,1963年元朗天后誕已經有十萬人參與,演出有南溪金龍、鮮魚行銀龍、合意小龍,南北獅麒麟、飄色地色、八音鑼鼓及地上行舟,由博愛醫院出發至大陂頭橋頭,折返匯豐銀行嘉賓看台向官紳表演,方才入大廟酧謝神恩。 今年南溪表演大小金龍,一眾壯男去演舞卅八節大金龍,龍頭本身已經超過八十斤,要將龍頭舞得矯健活躍,全靠南溪獨門龍頭帶,一班南溪小朋友則表演小龍與鳳凰共舞,還有鼓隊殿後,非常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