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Canon S100 隨手拍攝馬路夜景

還記得 Canon 的廣告標題 “In Love with the Night” 告訴用家「黑夜的迷人片段不再止於回憶」,若是 Canon S100 的「初級」用家,想拍攝一些冠上迷人光軌的馬路夜景也不困難,可以令眼前美景不止於回憶 ( 註:高級用家可以略過此文 )。

由於 Canon S100 機身輕便,可以不用三腳架,只有找到一個放得穩的地方 ( 例如天橋扶手欄桿,馬路旁欄柱等 ),能夠放穩相機後,鬆開雙手而 S100 不會搖晃便可以了。

先要說明,以下相片的確是由 Canon S100 拍攝的,不過並非用來炫耀,相片沒有經過 touch up 處理,只是縮小至 W420pix,屬於拋磚引玉之談。

 

黑夜馬路街景

先進行手動設定,不明白的話可以溫書:PowerShot S100 使用說明書

  • 轉動模式轉盤至「 M 手動」模式
  • 按上鍵 (跳換)選擇光圈快門,控制轉盤設定: 15″ 快門 F8.0 光圈
  • 按 Func Set 功能/設定鍵,進入自拍功能,選擇: 2 秒 Self-Timer
  • ISO 自動被鎖定為 80

在天橋上放穩機身,對著街景半按對焦,然後按下快門,2 秒後會自行進行 15 秒曝光拍攝,這時保護相機不要掉落或被震動便可以了。

 

↑ 太夜了,15 秒都沒有什麼車在馬路跑 (攝於元朗大馬路天橋)

↑ 在馬路旁的圓桿上拍攝 (攝於元朗青山道)

 

 

曝光調整

用 Canon S100 隨手拍的街景,經過 15 秒長時間曝光,若是畫面曝光過度,只要把快門調快就好了 ( 例 13″, 10″, 8″ 等 ),不過快門太快便會減少車燈營造的光軌,所以同時亦可以考慮使用 Func Set > ND filter,加入減光濾鏡同樣可以改善曝光問題。

若是曝光不足,那就別去認真了,因為就算以下的設定都是理論性,反正光源不足,馬路上的氣氛拍出來也不好看了。

  • 把快門調至 1″ ,然後手動調校 ISO 值,或
  • 改至「A 光圈先決」模式,設定光圈 F8.0,進入 FuncSet 選擇 Auto ISO

↑ 鏡頭太弄髒,造成大量光暈 (攝於銅鑼灣禮頓道天橋)

 

相片 Exif 參考

把其中照片的 EXIF 資訊抽出來分享 (by nEO iMAGING)

  • 制造廠商: Canon
  • 相機型號: Canon PowerShot S100
  • 快門速度: 15 秒
  • 光圈:   F8.0
  • 焦距:   5.2
  • I S O:   80
  • 曝光補償: 0.0
  • 最大光圈: F2.0
  • 白平衡:  自動
  • 測光方式: 加權測光

 

連結

You may also like...

8 Responses

  1. sammyaom says:

    好靚d相,唔講真係有小小呃到我係用大機影^^ 又學到野。

  2. terewong says:

    相片縮細左,得番 420pix 所以靚左 ( 哈 )

  3. z900624 says:

    Tere:
    我部s100壞左個shutter,依家影唔到相……
    你個部有無事?
    canon 話要$600,都幾貴

    如果有其他信得過既維修都好……

    p.s.我住天水圍,見到元朗影到空城咁,幾特別!

  4. terewong says:

    @Z900624 我轉左用 SONY RX100M2,部 CANON S100 相機留給父親大人用。$600 這個價錢唔平,不過如果沒有太大要求就維修囉,因為買一部新相機也不止六百元;如果對 S100 有更高的相片質素及功能(例如 M mode、反 MON 等),就倒不如換機算了。

  5. z900624 says:

    謝回覆。
    對s100的夜景雜訊不太滿意。

    Tere 有無推薦? ($5000以下,輕便,夜景為主)

    (我連nokia 808 pureview都覺得有得諗,38mp 誘惑太大……)

  6. Linda Pun says:

    Tere

    凌雲寺應是兩點水的凌,不是三個水,尼克遜圖書館那篇寫得好,我也搜集了些資料,據當年工商日報報導,那圖書館係香港青年商會捐出來,以尼克遜命名,,他那次訪港,圖書館還未起好,尼克遜行程之一係出席該商會會的午餐演講會,並同意以他名字命名。

  7. Linda Pun says:

    因為我喜歡研究香港的歷史,因為我沒找到劉雪松的資料,所以遲遲未開筆,那時香港大部份人都厭惡共產黨,那像現在的情景,尼克遜圖書館的歷史要好記下來

  8. terewong says:

    @Linda 謝謝你的剪報,那是我看到的第三張第一代尼克遜圖書館(鄧乾新樓附屬建築)的圖片。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有人對「劉雪松」有興趣,我還想暸解劉雪松多一點,由他住美國留學、參加奧運、以至管理尼克遜圖書館這個經歷,我都未暸解個中關係都係好特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