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新田鄉 (3) - 文天祥公園 大夫第
這今年 2012 這個五一假期,把 fotop 舊相冊裡,曾經介紹過元朗「大夫第」和新田文氏的一篇文章轉載到這兒。
這篇文章於 2005-2006 年間,從網絡上收集有關大夫第的資料作紀錄,最初本來純粹為協助家父到元朗大夫第拍攝一些建築物照片,替他的一份歷史習作做攝影支援,後來自己亦愛上大夫第這個地方,倒過來自己花時間去暸解,更伸延到文氏遷居至新田的歷史。
由這座「大夫第」開始,對投入了對香港本地歷史的一份情懷。
- 我的相冊 fotop.net/terewong
文天祥公園
文天祥公園是紀念精忠報國的文天祥,而文天祥乃元朗新田文氏的祖先,族人為了紀念祖先英烈的事跡,興建了六米高的銅像屹立於公園的最高處,令人肅然起敬,銅像後有一幅雕工極之精美的大石碑,栩栩如生地把文天祥的一生紀錄下來,石碑盡頭還刻上文天祥被關在蒙古監牢其間所寫的《正氣歌》,其英勇、氣節和愛國精神更震撼每一位遊人的心靈。
於文天祥銅像下,有一篇文天祥的介紹,不過當中全部是中國古文,相信文氏族人都無人能夠能看得明白! 留意到文天祥手持寶劍,其實據知文天祥原本是一位文人,但文天祥帶領一眾「文家軍」努力到底力抗元軍。
↑ 留意到文天祥手持寶劍,其實據知文天祥原本是一位文人,但文天祥帶領一眾「文家軍」努力到底力抗元軍。
↑ 文天祥像後有一幅雕工極之精美的大石碑,栩栩如生地把文天祥的一生紀錄下來
大夫第及其歷史背景
大夫第被譽為香港最華麗的中國傳統建築,是元朗新田文氏家族祖先留下來的古蹟。文氏先祖為漢末四川成都守將,五代十國時遷居江西,宋元之際,文天祥兵敗以後,文天祥的堂第文天瑞,即今天文氏族人的始祖,避亂南遷至廣東東莞避禍。
↑ 合院式的大夫第位於大院的一角,其前面空地上本有其他族人的房屋,但今只剩下大院的圍牆和大門
五大家族
元末明初,文天瑞的五世孫文孟常開始帶領族人遷入新界,初時居於屯門的老虎坑,明永樂年間,此後文氏一族就在這裏發展安居。
此後,文氏的人口繁衍,家勢興旺,其後文孟常之孫文世歌帶領族人遷至元朗新田一帶,文氏族人自始在新田開枝散葉,文世歌亦成為新田文氏子孫的開山祖,今天在新田的多條村落,如永平村、蕃田村、青龍村等都屬於文氏家族的子孫。
其他文氏族人分支到大埔泰亨村、米埔等地,成為新界的五大家族之一。
↑ 大埔.泰亨鄉文氏宗祠
新界有五大宗族:鄧氏,九百多年前(宋中葉)來錦田開墾;上水河上鄉的侯氏,近九百年前(北宋末年)到此耕種;上水的廖氏,六百多年前(元末)移居至此;元朗新田的文氏,約六百年前(明初)到此定居;粉嶺龍躍頭的彭氏,五百多年前(明末)開始建村。鄧氏來自江西,廖氏自福建南下,其餘的侯氏、文氏與彭氏,則由中國北方移居東莞,再移居新界。至於客家人,主要於清初由北方移入。
而早期的蜑家,是水上人,來自閩南及潮州的福佬,本是漁戶,後來上岸從商或就業。
參考連結:
大夫第
文氏子孫在南宋時出了一位力挽狂瀾的英雄,他就是「宋未三傑」之一的文天祥。文天祥組織義軍,保衛國家,堅拒抗元,以死明志的品格歷來都是人們學習的對象,而新田文氏先祖文頌鑾的來頭也不小。
↑ 文天祥公園-手持寶劍的文天祥塑像
大夫第
文頌鑾是新田文氏的二十一世祖,曾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高中進士,獲欽點為營用守府,文氏獲御賜大夫一銜,是文職散官的稱謂。另外有傳說因文頌鑾為人樂善好施,深得鄉黨讚譽,故獲清朝皇帝御賜大夫名銜,「大夫第」也因此而得名。然而其賜封是因科舉考試或是因其樂善好施則不得而知,而有流傳文頌鑾的故事,據說他在夢中得知一個銀子寶藏的位置而致富。
↑ 大夫第正廳內仍擺設著昔日的酸枝傢俬(應該是後來報置上去的),而文頌鑾及其部份家庭成員的畫像則懸於正廳牆上
清朝的官、階、品從、爵位既保留了滿族的傳統稱謂,又保留了中國封建社會的「九品中正制」的官僚選拔制度。「階」是與品有關或者說是由品派生出來的另一套等級制度,是用做標志官員身份與級別的稱號,亦稱「階官」。
清代有時完全無實職的人,也可以得到階官的稱號,可以使用其服飾,享其虛榮。清朝的文武階官亦各有18級:文階18級分別是:光祿大夫、榮祿大夫、資政大夫、通奉大夫、通議大夫、中議大夫、中憲大夫、朝議大夫、奉政大夫、承德郎、儒林郎、文林郎、征仕郎、修職左郎、登仕郎、登仕左郎。
至於,文頌鑾是屬於那一級的文職就不得而知。
- 參考連結: 清朝的官爵級
兩進式三間兩廊
大夫第是文頌鑾於清同治四年(1865年)興建,距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歷史。府第外四週有圍牆、柱礎、池塘、花崗石踏板等遺蹟,內部的設計則是傳統珠江三角洲兩進式三間兩廊的格局,府內屋樑、窗花等裝飾兼具中西藝術特色。
↑ 大夫第兩側廂房的屏風刻有梅、蘭、菊、竹,原來是分別代表了四間正房的主題,實是巧妙
裝飾藝術
充份地表現出當時建築思想上的包容與吸收—當時期外來文化對中國建築發展的影響,歐洲新建築運動及當時流行的「裝飾藝術」風格體表現在建築創作上,把西方建築與中國固有形式的結合,試圖在中西建築文化有效碰撞中尋找合宜的融合點,另方面又面臨著走向現代主義的時代挑戰。
↑ 大夫第的建築方法、結構、外形和裝飾都是廣東珠江三角洲傳統手法,材料也是傳統的廣東清水青磚、灰瓦和石灣陶瓷。華南地方天氣潮濕,牆基都先舖上花崗石阻隔地下水濕氣以及加固牆身結構。
一座傳統的中國建築,從台基到柱樑,從栱到屋頂都是千百年許多無名匠師累積的心智結晶,既實現了建築的物理特性,也反映了審美的特質。
從地下的基礎到屋脊的裝飾,都充滿了巧思與多樣的象徵,滿跌了人們的想像力。常然,一座建築包括石材、木材、陶瓷、磚瓦、油漆與彩畫。因此石匠、木匠、陶匠、泥水匠、油漆匠與畫師就成為不可或缺的大功臣,他們通力合作才能使工程完竣。
↑ 從大夫第閣樓欣賞這座建築物
大夫第前後都有廣闊的庭園,四周有青磚牆環繞,建築裝飾精巧,中西合璧,是華南士紳級府第建築的典型,亦是全港最華麗的歷史建築之一。
合院式的大夫第位於大院的一角,其前面空地上本有其他族人的房屋。於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時的大夫第人才濟濟,猶如七十二家房客,熱鬧非常。而當年的大鍋飯及荔枝園則最教他懷念,可惜後人大多不懂愛惜古物,以致日久失修,風光不再,現時只剩下大院的圍牆和大門。
- 參考連結: 新田大夫第考古發掘發現多項重要遺跡
大夫第裝飾
2009.01.25 跟多友重遊大夫第,今趟又有一點新情懷,對大夫第的細緻裝飾反而產生興趣,中國人含蓄的裝飾,佰年後都仍然給人帶來喜悅,在心裡帶來平靜和憧憬,對裝飾增加美感,同時保護建築物本身。 以下是我對大夫第裝飾上加深的一點研究:
↑ 天井對出的花廳(住宅中大廳以外的客廳多蓋在花園中),這花廳是當時文頌鑾子女私人溫習室。牆身左面鯉魚裝飾叫「吐水」,屋簷上作出鯉魚或龍首史狀裝飾物,張口以排雨水,又叫鯉魚吐水
大夫第呈船形的屋脊
一般屋頂形式決定屋面整體造型,屋頂形式多地取決于當地的自然環境。廣府民系較多采用硬山式屋頂,而客家民系則多采用懸山式。因新田大夫第近海,為減少海風對屋頂的破壞而使用硬山式,大夫第的屋脊形狀似一條船,船脊是珠江三角洲極為普遍、較為古老的屋脊形式之一,特別是清初及清初以前使用廣泛,這與當地居民早期“舟楫為生”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脊飾以卷草紋戶收尾,卷草紋脊飾本在佛教建築中多有運用,脊飾收尾均有較明顯的起翹特征及美感。
↑ 一般屋脊上喜用火龍,鰲魚,鳳凰等裝飾,大夫第的屋脊形狀似一條船,脊飾以卷草紋戶收尾。船形正脊上精巧的人物陶塑是廣東佛山石灣文如璧燒製
↑ 正脊兩旁有花,扇子、書,花瓶等圖案。而扇子,原來是取其諧音「善」之意,以表達其好善之道
參考連結:
陶塑瓦脊
在屋脊上,大夫第裝飾精巧華麗,色彩鮮豔,各人物的造型多彩多姿的陶塑瓦脊,為佛山文如璧于同治四年所制,這些特別的陶塑瓦脊於清晚期,開始盛行。留意到大夫第的陶塑,不難注意到是「文如璧造」,文如璧是清代康熙年間陶塑名家,後開文如璧店,製作經營石灣陶器,以瓦脊群像著稱,其後人以其名號經營至民國初年。
石灣陶塑「瓦脊公仔 」,俗稱人物瓦脊,這是一種高浮雕藝術,把浮雕陶瓷裝置于屋頂瓦脊的寬面中,是清代中葉石灣發展建築琉璃陶瓷中出現的一大品類。人物瓦脊作為陶瓷建築裝飾藝術的出現,與粵劇流行和影響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系。石灣人喜愛粵劇熟識粵劇。上了年紀的石灣人每談到粵劇都津津樂道,從事瓦脊制造的藝人對于粵劇更有濃烈興趣,所以石灣藝人能夠把粵劇的連台大戲搬到瓦脊作為建築裝飾。加上早期我國南方民眾,不少人到東南亞地區謀生,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都十分喜愛粵劇,這些地區的古建築特別采用了石灣制造的人物瓦脊作裝飾
參考連結:
↑ 大夫第屋脊正脊上的佛山人物陶塑
偶爾在相機鏡頭下,發現大夫第主脊右方的陶塑瓦脊的故事人物裡頭,有一位戴高帽的洋人模樣,令人驚喜。其實在佛山的祖廟亦有類似的瓦脊,同樣是光緒年間石灣文如璧店所造。在佛山的祖廟裡,瓦脊全長10米,兩側塑造的是“天官賜福”和“牛郎織女”故事,中間一段是“穆桂英挂帥”,制作精巧,人物姿態優美,該畫傳神。當中頗有意義的是,在穆桂英挂帥故事的場景中,加插了兩個戎裝洋人在左右兩側窗口窺探,表現外國侵略者時該時期,伺機侵犯的情形,是一座藝術性和思想性很能高的陶塑作品。同樣地,洋人加上文如璧店作品,令我解釋到一點大夫第這個洋人的由來。
參考連結:
陶塑瓦脊的故事眾多,其中有郭子儀上壽 ( 郭子儀(公元697年-781年)為唐代大臣,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平定安史之亂。據傳在郭子儀六十誕辰,七個都是當朝顯貴的孩子和八個女婿前來祝壽,場面壯觀,熱鬧非凡,故也稱「全家福」。陶塑瓦脊大多數取自粵劇中的題材、中國曆史故事和神話故事。如《姜子牙封神》、《六國封相》、《穆桂英挂帥》、《郭子儀祝壽》等等,這些人物瓦脊都由文如壁、均玉、寶玉等店家制造。
↑ 大夫第的牆頭裝飾以陶塑及彩壁龕為主體。細看中間白色的西洋風味的花紋裝飾,罕有地左右兩邊都加上一隻拱門,反映出中西合壁的建築設計。
八吉祥
正脊兩旁有花,扇子、書,花瓶等吉祥圖案。這些是暗八仙吉祥圖案,即指八位仙人所持器物:魚鼓、寶劍、花藍、蓮花、葫蘆、扇子、陰陽板、橫笛,皆為吉祥喜慶象徵。例如扇子,原來是取其諧音「善」之意,以表達其好善之道。屋簷下亦有八寶圖案:指法螺、法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等八件佛家符號,也稱「八吉祥」( 又有以珠、錢、祥雲、六勝、犀角杯、書、畫、艾葉、蕉葉、鼎、靈芝、元寶、錠等雜寶,隨意自其中選取八樣亦稱為「八寶」)
參考連結:
詔書牌匾
位於大夫第大廳屋簷下的兩塊牌匾,分別刻有漢,滿兩種文字,是清光緒皇帝於一八七五年御賜表揚文頌鑾父母和雙親的詔書木刻。這兩塊牌匾為目前本港已知僅有的例子,是本港鮮見的珍貴古物,極具曆史價值。位於褒揚牌匾間的名匾是一位清朝官員文灼勳贈予屋主的。餽贈名匾的做法在傳統社會十分普遍。正廳內仍擺設著昔日的酸枝傢俬,而文頌鑾及其部份家庭成員的畫像則懸於正廳牆上。
↑ 著位於大廳屋簷下的兩塊牌匾,分別刻有漢、滿兩種文字,是清光緒皇帝於一八七五年御賜表揚文頌鑾祖父母和雙親的詔書木刻。這兩塊牌匾鳪為目前本港已知所僅有的例子。 位於褒揚牌匾間的名匾是一位清朝官員文灼勳贈予屋主的。餽贈名匾的做法在傳統社會十分普遍。
巴羅克式花葉浮雕
屋內的裝飾同樣具觀賞價值,其中拱門上法國巴羅克式的花葉浮雕,( 巴羅克風格中常見的雕飾圖案有不規則的珍珠殼、美人魚、半人魚、海神、海馬、花環、渦卷紋等),在這巴羅克式的花葉浮雕中,又混入了中國特式,其中一個花葉浮雕頂部就加入了五頭蝙蝠(象徵福),更道出了當時中西文化交流的一頁。
↑ 灰塑浮雕以及彩色玻璃窗可作為香港早期中西文化匯集的一佐證
臥式木製榨油間
早前找尋有關大夫第走廊放置著的搾油器的底細,這個東西不容易尋找,反而要在台灣的沙鹿鎮介紹其搾油工業的歷史中才可以略知有關搾油的歷史情況。
於大夫第放置的是一台舊式榨油設備,在明朝的《天工開物》己經有載稱,植物油提取技術,可見在明朝物理性壓榨法,榨取植物油的技術已相當的成熟。
這個榨油設備最早稱為臥式木製榨油間,即木楔式榨油間,為傳統的、古老的製油設備。其設備主體,是以質地堅硬的樹幹,裡面挖成中空狀,樹幹側表面切開一條縫隙,其用途便於放入豆餅。這種木製榨油台俗稱油車仔,因此榨油俗稱做油,昔日榨油坊稱為油車仔間。
↑ 大宅中現更存有一罕有樹幹,是昔日用作搾煉花生油之用。大夫第更因此被當地原居民冠以別號:“油搾”
榨油間
跟大夫第裡的榨油間一樣,一般油車台架高,下方鑿一小孔,目的是將擠壓出來的油脂由此洞流出。豆圈(豆餅)分別放置在中空內部兩側,之前要先平放,然後再翻轉成直立,依次排列疊置,中間留一空隙,兩面放木板與豆圈隔開,木板之間置三角錐木塊(楔形狀木塊)塞入縫隙中,再由兩個人合力晃動一塊懸掛在屋樑半空中的大石塊,撞擊三角錐木塊,使其慢慢陷入內部,擠壓兩側的豆圈,讓油脂流出來。
↑ 轉載自台灣沙鹿鎮油車心搾油情中之「傳統製油過程」
這種傳統製油的過程,幾乎是人力操作,相當費時、費力。以木楔式來說,兩次的榨油過程,大致經過炒熱、碾碎、蒸熟、製模、壓榨等步驟,以第一道榨油為主,出油率高;第二次過程出油率低,剩下來的殘渣即是豆餅。
至於榨油期間的炊蒸的過程,是要放置輾碎的原料在特製的蒸籠中炊熟,這不難想像到在大夫第的大廚房完全可以勝任這個過程。
參考連結:
大夫第池塘
大夫第發現出來的池塘原有的範圍可能超越圍牆,甚或可能與外邊的一條大河相連,而池旁的石級會否是訪客乘坐小船到來時上岸的地方呢?
↑ 大夫第的池塘是由村民提點下發掘出來,記得 05 年到這池塘看,還可以見到突起的石柱,以及華麗的花崗石級和塘堤。現時已經加建蓋上石地板
由於大夫第發現清中葉後,中國輸出的貨物有陶瓷、絲綢、茶葉、漆器及西畫等;西方各國除輸入自鳴鐘、毛織品、棉花及藥材等洋貨外,還運進大量鴉片。大型商船不宜在淺水中航行,需由駁艇擔任轉運的角色。
駁艇便是來回於商船和海灣岸邊的小艇,負責轉運貨物,運送食物和食水等。
參考連結:
風水名穴
看過大夫第的輝煌的建築,也要一看新界各大族在風水選地上對後人有什麼影響,一直以來,中國傳統重視風水、新界鄉民多將祖先遺體或鄉間祖先骸骨遷葬於風水名穴,福澤後人。 新田文氏就有出名的「麒麟吐玉書」、以及「花被蓋孩兒」、「雄鷹拍翼」、「勒馬回頭」、「飽虎掌豬」等
參考連結:
元朗新田
@過客 多謝你的 youtube 分享和對文章的補充
三十年前去過大夫第。是晚上爬牆進去的。此事只有三人知道。哈哈﹗
我的第一部單反也是Nikon,不是是D70。
@魔鬼小編 錯按了一下 ESC,整段回復就消失了,Wordpress 真氣人。大夫第是第一個讓我認識元朗歷史的地方,卅年前大夫第後面是一個荔枝園吧,你爬入去不害怕麼?聽說大夫第的小河道,是可以直通出海灣的。
爬入大夫第此事真的沒有人知道,是工作需要。
你這個網站資料非常豐富,但是排版有點問題,很難找文和找留言,我也忘了在哪篇文留過言,如果我沒有回你,不要見怪。
噢,我寫留言都先在WORD打好後才貼上來的,這樣穩妥一點,我也試過整段文沒了的痛苦經驗。
@魔鬼小編 謝謝你,我今晚坐定定把 Recent Comments 加在 Left Sider,讓你可以看到最近留言,非常貼心的服務吧。網誌這裡的文章,比起 Facebook 遲了兩年多,即是還有 …一百幾十篇元朗文篇還未搬過來,可能要請人來幫我處理這一份苦差。
你要找個搬文助理了。哈哈哈﹗
FACEBOOK現群組比較適合,放長文就比較難吸引讀者,版面問題,而且我看你也是弄專頁的,現在FACEBOOK大砍接觸人數,又像黑社會的四處勒索專頁管理員交錢提高接觸人數。所以我才不在那兒放文了,寧願自己搭網站,一勞永逸。謝謝關注我的小寵專頁。我都不發新文的了,之前被刪掉大批筆記鏈接,我已很生氣和失望的了。
謝謝這麼周到的服務﹗我人很煩,不過純粹是為着讓你的網站reader-friendly而提意見的。
@魔鬼小編 我個人認為,網誌可以吸引到比較傳統的人,他們通過搜索看到文章;Facebook 容易 forward 和留言,容易交流。因為我記錄的地方典故,需要接觸到有心人把故事告訴我,那就依靠 Facebook 了,方便圖文並茂地請教別人,才能寫這麼多篇故事。最終我還是很認同你,所以一有空就把文章搬去自己的 wordpress 裡。
@魔鬼小編 謝謝你的動力,其實我以前的 theme 是有 recent comments ,後來舊 theme 不支持新版本 wordpress,又要去找另一個 theme 時,漏了這一個 comment widget
謝謝你在群組分享我的文章﹗FACEBOOK是方便分享和交流,畢竟大家覺得方便。我其實也沒打算放寫元朗的舊文的,也忘了怎麼會找到你這個網站了。現在很多香港的舊東西我已不太記得的了,幸好十幾年前寫過。網誌比較適合做資料檔。你也很有心,單寫元朗也寫了這麼多。感謝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