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過 鯉魚門

九龍區除西貢等一帶,鯉魚門可算是九龍唯一小區,還可以看到舊香港村落的地方,加上靠海邊的漁村環境,可說是一個離開繁華鬧市的閒情小村。鯉魚門村昔日包括有馬環村、三家村、嶺南新村等村落,三家村跟嶺南村相繼被城市發展吞噬,餘下一條馬環村,連同媽祖和天后廟,獨自守候著鯉魚門海灣。

鯉魚門分九龍和香港二區,九龍一翼富有小村情懷,香港一翼卻滿佈彈痕,因為昔日英軍曾經設置當時全球最先進之布倫南魚雷防守鯉魚門海峽,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這顆魚雷未曾射出,日軍漏夜渡海成功搶灘激戰,這些戰績還紀錄在香港海防博物館中。

 

鯉魚門賽馬會創意館

最近到鯉魚門走走逛,去看賽馬會創意館舉辦「海與地」展覽,展館由舊鯉魚門海濱學校改建而成,座落在海鮮市場中。徐徐步入展館,可以看到幾個展區:

  • 昔日鯉魚門生活工具
  • 鯉魚門相片及畫展
  • 鯉魚門海濱學校昔日物件展


歐陽乃霑

是次展出的鯉魚門畫展,主角是歐陽乃霑所繪畫之水彩畫,有幸在鯉魚門認識到這位畫家,原來他的來頭不少,擅長以漁港、街景及鄉村小景為題,數年前獲得香港政府頒發榮譽勳章,以讚揚在香港藝術的成就。

海濱學校

賽馬會創意館中還展示幾個舊日鯉魚門居民所用之石磨和鐵鎚,臨離開展館時,偶爾駐足在入口處的一個大櫃旁,原來大櫃裡頭收藏了海濱學校的寶物,當中寫著「飲水思源,扶持直上」的舊水壺及扶手最有意思。

不過,亦開始令人混淆這個展館想帶給觀眾的訊息,想純粹展示鯉魚門有關的藝術展品,還是想借助創意藝術,向遊人道出鯉魚門本身的歷史,其實鯉魚門歷史不深,但仍然有不少地方可以落墨,除了把展品放在架上,還要加強在文字或影像媒體的描述,令人感受到鯉魚門歷史的興奮。

 

鯉魚門之歷史

想起這一點,自己亦不由自主地從網絡補充鯉魚門歷史資料,自我導賞,暸解一下香港東九龍這一個海角:

 

 

鯉魚門歷史 Timeline

暸解鯉魚門歷史原來是跟鄭成功有淵源,以下各歷史內容都是從上面的連結所撮錄,依時期重新舖排,當中資料紀錄得最詳盡的有張瑞先生的一篇「鯉魚門的歷史、古蹟與傳說」以及觀塘區議會選寫之「觀塘風物誌」( 原來這本觀塘風物誌跟「東區風物志」一樣精彩 ),鯉魚門的歷史,也可以反映出香港清初時期的社會現像,以及客人南遷至香港的情況。

 

鯉魚門

香港幾乎每個地方都有其命名的故事,至於「鯉魚門」的由來,據聞是九龍灣水道與鯉魚門水道合併起來,跟鯉魚的形神俱似,另外一個說法是鯉魚門海峽波濤洶湧,浪濤擊上岸邊礁石時,浪花如水中的鯉魚躍動,所以有鯉魚門之稱。

 

鄭成功 (1661)

在1661年明朝遺臣鄭成功撒退台灣的時候,鄭成功部下鄭建由於部隊耽擱,趕不及與鄭成功隨行,繼而率部眾入廣東,據香港東部水域為盜。當年清廷為阻止沿海居民接濟鄭成功,於康熙元年 (1662) 下令遷海,沿海居民必須向內陸遷徙 50里,香港居民家園盡失、漁鹽業廢置及田園荒蕪,而沿海空虛 ,正適合海盜乘機活動,直至康熙八年(1669年)朝廷終允復界,居民陸續遷回。

而鄭建盜業旺盛,後人鄭連昌 (1712-1775) 更設寨於鯉魚門海峽旁,見鯉魚門海峽形勢險峻,波濤洶湧,鄭連昌在山腳海濱處設天后宮廟 (1753),便是現時馬環村後的天后宮。

 

魔鬼山 (1753)

鯉魚門天后廟被海盜用作哨站,駐守及監視來往船隻,同時防範官兵進剿,鄭連昌據鯉魚門後之山嶺為巢穴,故被稱為「惡魔山」(Devil Peak),後來又被稱之為魔鬼山。

 

寶藏 (1770)

有海盜的地方都會有藏寶的傳說,鯉魚門亦不例外,據說鄭連昌曾經在鯉魚門與茶果嶺山之間收藏寶物,位置隱藏在詩詞之中:「三叉水溝,鯉魚疊石八尺高,黃沙是金子,祖先大事可重修」,相信要請金庸查良鏞先生或者衛斯理才能破解得到。

 

張保仔 (1807)

談鄭連昌,可以帶出大家所熟悉的香港版魔盜王張保仔,嘉慶初年張保仔由漁民身份投身於海盜鄭一旗下,於鄭一死時 (1807),張保透過與鄭一妻子鄭一嫂(石香姑)的關係,成為該派海盜的新領袖,而張保的舊老板鄭一,就是鄭連昌的長子。至於張保仔與鄭一的情史,便不在此談了。

 

客家人 (1810)

剛剛提及之朝廷復界後﹐官府一直鼓勵江西、福建、惠州、梅州等客家人入遷香港,新界優質平原地皮一早被盤據,相信鯉魚門一帶,是移居九龍東部後客家人發展出來的村落,早於1810年已有居民在該地開採花崗岩打石為生,全用人手及簡單工具所採,後來鑿孔放入火藥炸裂石塊取石,吸引不少廣東各地內移至鯉魚門,從石礦打出來的石塊,然後由梅縣聘請來的客藉石工精打細琢,經過這重加工,石材便可利用船隻載運出口 ,甚至遠銷至廣州,廣州石室聖心大教堂、立法會大樓、匯豐銀行第一代舊大樓所用的石柱等,亦是由此地區之石材建成。根據1871年的一份政府報告指出,當時九龍有81座石礦場,數目比整個港島的還要多。

從梅縣聘請客藉石工,因為梅洲五華石雕一向是工藝聞名,在我另一篇介紹元朗一級文物「 蔭華廬」的屋主,當年亦是特聘請客籍石工匠從梅縣來港興建。

 

四山頭人 (1840)

鯉魚門與牛頭角、茜草灣、茶果嶺鄉村四條以打石為生的村落,結盟為九龍「四山」,當時大清帝國駐紮在九龍寨城的官員,每山任命一人當「頭人」,故合稱為「四山頭人」,即是社團話事人,管束地方之外更代官府收稅。

* 清政府於 1847年擴建九龍汛為九龍寨

 

石礦場界石 (1900)

於鯉魚門天后廟前的小山徑,有一塊舊石礦場(1900) 界石 D23,界石右面土地屬於九龍,居民不享有丁權,而界石之左面屬於新界,居民享有丁權。

 

海濱學校  (1920)

由石商成立的私塾,最初被村民稱為啟蒙學校,後而註冊為鯉魚門學校,日治結束後復校,稱為海濱學校。現時被活化改建成為賽馬會創意館。

 

天后娘娘顯靈 (1952)

傳說天后娘娘報夢 (1952) 給廟祝要求村民重修天后宮,其後天后宮天空之上有雲霞凝聚成天后之像,天后神蹟顯靈後來被拍下後,鄉長捐錢修葺天后宮之用。(信不信由你)

 

鯉魚門海鮮 (1967)

1934年英軍聘用很多勞工在村內及魔鬼山建造軍事設施,帶動當地飲食業的發展。於 1967年香港人造花廠工潮正式演變成暴動,當時更出動到土製 (珠江汽水) 炸彈和燃燒彈襲擊警署,最後政府限制火藥之使用,港英政府不再為石廠續牌 (1967),具 200年歷史的鯉魚門石礦業遂全面停業,當時道路發展已經直達鯉魚門,鯉魚門亦演變為海鮮酒家集中地,與流浮山等地齊名,碼頭及沿岸停泊海鮮艇供遊客親自挑選海鮮。

 



路過鯉魚門 感言

全香港除了政府文化博物館之外,只有大澳有超過一間私營展館介紹大澳文化歷史,就算新界五大氏族鄧侯廖文彭當中亦沒有出現過一間,基本上要暸解香港古蹟本身之有關歷史,都全靠大門口旁邊的一塊銅牌上紀載,若是鯉魚門有一所文化館可以介紹地區歷史,是很有價值的。

離開海濱學校,校外的空地還可以看到跳飛機的玩兒,繼續由鯉魚門燈塔開始漫步,沿小路經過馬環村,天后廟直往舊石礦場的海角,可順道欣賞著名的鯉魚門日落,在鯉魚門漁市場的街角中,有一個極富英國殖民地色彩的郵筒,遇到的話要拍照留念啊。





其他連結:
香港清朝初期歷史
【中國海盜】鄭一嫂:出身黑幫的誥命夫人

You may also like...

8 Responses

  1. Janet says:

    很有心機,很 detailed 的資料搜集 & 很靓的相, 讚

  2. onefamily says:

    好詳細,十分精彩.照片拍得很美 要向你學習.

  3. http://www.facebook.com/Docent.lym

    SORRY, 目前我們只是義務工作組,沒有足夠的資源在館內解說石礦史村史校史,但已定期在假日舉行導賞活動,還包括鯉魚門魔鬼山軍事遺蹟導.

    Paul Ng
    鯉魚門創意館(海濱學校)義務導賞工作組組長

  4. terewong says:

    @Paul 鯉魚門創意館(海濱學校) 謝謝來到這裡留言,先抱歉,我的文字間沒有半點投訴的意思,也跟其他香港人一樣,之前都曾經到過鯉魚門這個地方,但每次卻只是路過吹吹風,倒是看過創意館對海濱學校和鯉魚門的昔日介紹,還有當時接待處一位先生向誠意地介紹舊校的歷史 (和陣列中一台舊式計算器),令我對鯉魚門這個地方產生興趣,方才找出並紀錄一段鯉魚門昔日歷史,延續海濱學校裡看到的一份情操,要感謝創意館各位工作人員哩。

  5. 衷心感謝你的意見。我們希望不斷改進服務,正須要你的批評與建議的。
    你說的那位接待處耐心解說的先生,應該是創意館的高級顧問(義務)葉先生。他是鯉魚門立村的四山頭人之一葉華勝的曾孫,海濱學校創校校監及原鄉長葉宋之子,本身也是海濱學校最後一任校監。葉先生是退休懲教署高級公務員,本港大多數有關鯉魚門歷史學術研究的原始史料,都是葉先生和他家族保存整理出來的。

  6. Paul Ng says:

    衷心感謝你的意見。我們希望不斷改進服務,正須要你的批評與建議的。
    你說的那位接待處耐心解說的先生,應該是創意館的高級顧問(義務)葉先生。他是鯉魚門立村的四山頭人之一葉華勝的曾孫,海濱學校創校校監及原鄉長葉宋之子,本身也是海濱學校最後一任校監。葉先生是退休懲教署高級公務員,本港大多數有關鯉魚門歷史學術研究的原始史料,都是葉先生和他家族保存整理出來的。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