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錦田鄉 (39) - 北圍村蜆殼橋
跑遊元朗錦田北圍村,經過村口一條黃色的小鐵橋,這條鐵橋看似平平無奇,卻多次在網上與專家 Victor Li 和 Gman Sin 討論,這一款是源自英軍的軍用橋樑倍力橋(Bailey bridge),倍力橋是由英籍工程師 Donald Bailey 研發,最初是用來解決軍隊渡河問題,利用預先設計好的鋼架迅速組合而成的人工便橋,後來倍力橋應用於民間。
現存三條鐵橋
六、七十年代,每當新界發生洪災將鄉村橋樑沖塌後,駐港英軍出動,使用倍力橋協助搭建暫時鐵橋維持交通,例如凹頭紅毛橋、高埔橋都曾經由倍力橋暫時頂替,現時仍然保留的倍力橋,在元朗可能只有在北圍村、金錢圍和荃錦公路三處地方。
元朗的橋
記得何志平在2006年寫了一篇《橋》,當時他就任民政事務局局長,他說過香港有很多橋,甚至乎是多至二千幾條。文中介紹了錦田便母橋(1710)、水盞田利達橋(1903)、公庵會仙橋、八鄉古廟上達橋、大欖涌水塘永吉橋和吉慶橋、殖民地時代凹頭紅毛橋、渣甸橋、羅湖橋、沙田沙燕橋等。在《跑遊元朗》的記錄中,元朗的橋還有軍營前石崗橋、錦田高埔橋、石頭圍博濟橋、八鄉普渡橋、橫洲橋、大樹下廟前十八鄉橋、崇山新村新民橋(1971)及勉強稱為橋的南生圍婚紗橋。
蜆殼橋
眼前這一條黃色北圍村鐵橋,據輝記盆菜輝叔憶述,他在七十年代送貨時已經出現,另外南元小冼文騌老師在《圭角逢吉》介紹,這條鐵橋曾經留有 SHELL 汽油公司的蜆殼標誌,相信是由蜆殼公司捐建。原來這一條北圍村橋稱為「蜆殼橋」 ,它的前身據說是一條簡單木橋,一度改建為三合土橋,估計是受到濠雨及洪水破壞,加上河道上流的雜物沖毀橋樑,於是由錦田鄉民合作,蜆殼公司出資十萬元,元朗理民府撥助材料,並由軍部協助施工,新鐵橋「蜆殼橋」長七十呎,於1969年1月10日舉行落成典禮,當日嘉賓陣容鼎盛,有元朗理民府薜文、蜆殼公司總經理金寶棟、新界鄉議局主席陳日新、林志釗、孫明揚、鄧樂之,元朗各鄉首長,鄧志良、鄧銀粦、載權、文靜濤、黎錦源、黃金業、鄧乃文、鄧堂鏡、林彥、梁乾、文清亮、龐國炘、黃武源、梁水發、馮火粦、文全德、劉皇發、鄧德球、林則文、鄧劍枝、鄧火光、馮肇堅等,算起來這鐵橋已經有半個世紀的歷史。
既然是軍用橋樑,這一條蜆殼橋是由駐新界英軍皇家工程師啹喀第六十九獨立騎兵隊軍官所建,這一隊英軍相信是 隸屬 Queen’s Gurkha Engineers 之 69 Gurkha Field Squadron。新橋樑方便了村民出入,特別對北圍村的農畜產品運輸大為便利,錦田鄉村民亦向英軍致贈一頭金豬以示感謝。
蜆殼橋雖然堅固,可惜橋面與基躉受到風雨侵蝕,於是錦田鄉委員會藉1985年錦田鄉十年一度建醮賀誕前,要求政務處協助修。現時,蜆殼橋兩端均豎有一個警告牌「禁止載重廿五噸以上車輛使用此橋」。離開此橋後,會經過一幅寫上教人向善,警世字句的外牆,包括有勿字訣、不可詩、孝善愛笑和討詩等,繼續跑離開北圍村,向吉慶圍方向走。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