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厦村鄉 (7) - 關蕙荃八姑蕙園
跑遊元朗厦村市,這一次要去發掘厦村助產士關蕙荃八姑的事蹟,順道遊訪厦村鄉幾條村落。由元朗跑到厦村市,再到蕙園探訪,之後沿田廈路走,去看新屋、李屋、田心、大道村、洪水橋等地,一共可以走足十四公里。
↑ 厦村關蕙荃故居蕙園
南海九江關八姑
厦村鄧氏宗祠旁是諾利士多,沿諾利步入小巷,在某一戶人家門外,遇上兩位婦人正在乘涼聊天,年齡大約是六、七十歲,向她們請教關蕙荃八姑的事,她們不約而同地說:「八姑係厦村裡面嘅執媽,我地咪係八姑執㗎囉」。執媽是助產士的俗稱,為孕婦分娩時接生。
八姑關蕙荃祖籍南海九江,出生於1905年前後,於三十年代成為註冊護士。從香港大學圖書館保存之政府報告 “The roll of female nurses HK,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記錄了關蕙荃護士(Miss Kwan Wai-chuen)在香港廣華醫院受訓,於 1932 年5月5日取得註冊護士資格,她與錦田執媽羅惠德三姑在同一天登記,相信是同期受訓的同學。
早期香港的華人助產士,由政府醫院,東華醫院,廣華醫院,贊育醫院等處接受訓練,均要接受 1910 年政府制定的助產士條例所約束。助產士畢業後,會被派到醫院或留產所工作,部份更分派至新界村落的偏遠地區,她們奉准登記執業,容許自行掛牌,可開設私人留產院。每年政府憲報會登載合資格助產士的名單,這一批批助產士先後投入工作,以西方產科技術幫助孕婦分娩以提升人口,減低出生嬰兒死亡率及分娩的風險。政府早於 1914 年已經派助產士進駐元朗,當時元朗市人口約 12,877 人(坳頭警署所屬範圍,參考自 “Medical and Sanitary for the year 1931”, A.R. Wellington 報告)。昔日政府公立醫院服務不足,當年上門接生是非常普遍,不少孕婦也會選擇到私營留產所產子。後來隨著香港家庭成員數量減少,留產所亦逐漸式微。元朗其中一間著名私營留產所,要算是六十年代大馬路 120 號林達志(林子祥之父親)西醫,醫務所外牆有「婦嬰產所」大字,為元朗婦孺提供留產服務。
養和醫院助產士傅主任講八姑、九姑、四十二姑
這一批香港華籍助產士(Chinese Midwives)在學堂裡,往往會被編上別號,例如羅三、關八等,她們亦被人稱做三姑、八姑等,甚至也有助產士被稱為十六姑,似乎是助產士普遍的叫法。這些數字所代表的意思,有人說過是按照考試分數排名次,也有人說過是護士姊妹們依年紀排列。
因為這一個別號,透過蘋果日報一篇助產士報導《半世紀助產士18歲入行BB失救最心痛》,有幸聯絡到已退休之養和醫院助產士傅潔瑩主任,傅主任十八歲中學畢業後,進入養和醫院修讀三年護士及一年產科課程,1962 年入學時被編為「九」,所以亦有人稱她為九姑,昔日醫院高級護士指派工作時會叫傅主任為「亞九」,估計是方便當時高級職員吩咐學員工作。至於這一個號碼編號,不限於個位數字,傅主任的前輩也有叫黃三十八姑、李四十二姑等,這個號碼似乎是醫院依照登記順序所訂。傅主任說,她在 1966 年護士課程畢業之前,有學生抗議醫院將學員名稱編為號碼,於是派號的做法在養和醫院隨之中止。
傅主任介紹以前助產士修讀產科,是需要累積三十個正常及十個不正常(例如難產等)分娩的處理經驗,然後通過考試合格才能畢業,傅主任於 2005 年退休,擁有 43 年產科經驗,全靠一雙手及豐富經驗,由摸、睇、聽去判斷嬰兒是否正常,憑這些經驗,甚至可以從嬰兒的心跳聲音、沉重度、大細聲、心跳數目等去估計嬰兒是男是女,相比起現時全靠儀器去檢查,傅主任感嘆接生質素比往時要差(良叔也曾經說過,關八姑產科經驗老到,單是用手摸也都夠判斷肚裡的嬰兒是男孩子)。
↑ 傳主任工作時照片,剛好副院長(上司)買了新相機試機拍照,平時在醫院工作時很少有機會拍照
↑ 傳主任入學做護生時1962的首張照片相制服衣領及袖邊都是藍色畢業後才穿全白色制服(感謝傅潔瑩主任分享照片)
關蕙荃到厦村
關蕙荃八姑在厦村服務,從一份關八姑在 1935年捐獻予 St. John Ambulance(SCMP, 19 Jan 1935)的剪報估計,八姑已經參與聖約翰救傷隊的活動,昔日政府在新界鄉村地方投放的醫療設施未充足,部份地方由 St. John Ambulance Brigade (聖約翰救傷隊)和 New Territories Medical Benevolent Society 提供醫療服務。
據香港大學圖書館網頁 Hong Kong Government Reports Online 所保存之 “Roll of Nurses –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 可以從註冊護士之通訊地址紀錄,暸解到關蕙荃在 1934-1939 年間的變化,關蕙荃成為註冊護士後,繼續在廣華醫院工作,於 1935 年加入聖約翰救傷隊之元朗區工作,約在 1938 年被派至厦村工作。
Register No. 45 Kwan Wai-chuen, Roll Of Nurse:
- 1934, Kwong Wah Hospital Kowloon
- 1935, c/o St. John’s Ambulance Association Un Long
- 1936, c/o St. John’s Ambulance Dispensary Un Long
- 1937, c/o St. John’s Ambulance Dispensary Un Long
- 1938, Ha Tsuen, New Territories
- 1939, Ha Tsuen, New Territories
- 1940, Ha Tsuen, New Territories
關蕙荃助手容姑
根據八姑的昔日助手容姑所講,關蕙荃是被聖約翰救傷隊總監莫理士遣派至厦村工作,關蕙荃初期抵達厦村時,被安排在新屋村書房裡居住,但住所蚊患嚴重關蕙荃未能適應,一度要求離開厦村,不過當時陪同關蕙荃到厦村的母親患有腳痛,不便行走,於是唯有留下,繼續在厦村鄉服務。
這裡還有一則有趣的事件,容姑指聖約翰救傷隊莫理士曾經分別追求關蕙荃及羅惠德,結果被關蕙荃拒絕,最後莫理士與羅惠德一起,戰後遷至錦田居住,莫理士成為了錦田鄉榮譽居民,羅惠德則成為了錦田鄉為人熟悉的執媽,而且協助教會成立錦田聖約瑟堂及聖公會聖約瑟小學,今天在聖約瑟小學校舍,保存了一塊由羅惠德三姑之孫女莫文蔚所送之紀念碑誌。
容姑現年九十歲,比起八姑年紀小廿年,她曾經擔任八姑的助手達十年,負責準備熱水,嬰兒抹身等工作,亦為八姑前往元朗理民府辦理出世紙,那已經是四、五十年前的事,現時容姑仍然精神奕奕,身心開朗,每逢週末都會到水邊村聖提亞堂參加主日崇拜。
↑ 傳說中八姑助手居所的後方,大門及簷下已經長滿雜草
鄉民抬轎接八姑去接生
從醫院培訓的助產士,使用現代醫學技術,比較起傳統社會的穩婆,使用民間流傳的智慧為孕婦接生,更能夠防止感染,令分娩過程更衞生及安全。同時,助產士亦獲得政府授權會為新生兒簽發出世紙。
六、七十年代前,新界鄉村地方四周都是田基阡陌,前往醫院費時不便,加上鄉民並不太喜歡去醫院,所以厦村一帶地方,甚至輞井、田心、李屋、坭圍等地的孕婦,會聘請轎夫迎接關蕙荃八姑上門接生(俗稱執仔),八姑一般會帶同身邊一名醫護助手陪同。
至於八姑在厦村曾經替多少孕婦接生,這個數字已經沒法追溯,參考 1957 年7月5日華僑日報報導,一位老邁的港島區助產士林批二姑,經她接生的嬰兒高達15萬人,當年在港島出生的四五十歲人仕,可能是經過她一雙手接生。
良叔形容八姑,是一位又有求必應的白衣天使,她首先引進西方衛生常識到厦村鄉,白天為鄉里服務,晚上利用祠堂的外牆,用投影機播放卡通片,吸引村中兒童注意健康,盡力軟化昔日鄉村的迷信,令鄉民接受西藥治病。八姑又會為厦村兒童注射防禦針,種牛荳,發揮基督教的博愛精神。
流浮山裕興蠔油雲姨提及過,昔日圍村婦女接生,全靠這一批執媽(助產士)願意入鄉村進駐,鄉村孕婦才能得到西方接生技術順利誕生小孩,雲姨家裡五個弟妹也是由八姑接生。除了為婦孺接生,厦村鄉民凡遇到小毛病也會去找她,八姑通常會施藥治理,雲姨憶述小時候患便秘,嫲嫲帶她到訪八姑,拿取了甘油條藥回家治理。
有一位村民 Wendy LEE 向我說,她的父親也是八姑接生的,父親還記得,1966 年接生費用要五十元,她父母還稱讚八姑是一個大好人,平日見到小朋友,會向每人派一毫子去買零食。
中學同學一起遊蕙園
在厦村市追尋關蕙荃的故居時,宗祠附近遇到的婦人說,巷尾不遠處,有一幢白色外牆的單層小屋(厦村市49號),是昔日八姑助手的居所。這一間白色小屋面對祠堂,屋舍彷佛淍空了一段長時間,小屋跟兩旁的多層村屋比較,更顯得破落;繞到小屋後方,大門及簷下已經長滿雜草。往前面關帝廟方向走,廟前經常坐著三數位叔伯乘涼吹風,向他們請教昔日八姑的舊居時,一位大伯指向東門口旁邊一幢紅色村屋(厦村市19號),他指八姑曾經住在這一個位置,以前是一幢舊村屋,是一位鄧姓村民借出給她住的。
↑ 村民說這裡曾經是關八姑的居所,前身是一幢舊村屋,是一位鄧姓村民借出給她住的
蕙園 蕙荃幼稚園
這個時候,在市內遇上一位特別的厦村人,他前來帶領我遊訪厦村蕙園,蕙園是他兒時就讀的蕙荃幼稚園,而這一位厦村人,原來是闊別了卅載的元朗商會中學同學鄧忠浩。二人先到士多聊天,然後他帶領由宗祠正門往北走,穿過一排村屋,便看到一幢白色門樓寫有「蕙園」二字(厦村市82號)。
門樓後,可以看到蕙園裡一幢金字頂聖堂,屋頂上豎有十字架,旁邊是種滿植物的花園,鄧同學示意我走去建築物的後方,那裡才是昔日蕙荃幼稚園的入口,隔著鐵絲網仍然看到小孩子玩的雙人韆鞦和馬騮架。雖然蕙園似乎被閒置著,據悉有一位厦村女仕平日會在蕙園打掃,料理花草,所以蕙園仍然潔淨整齊。
厦村蕙園,蕙荃幼稚園
蕙園在厦村的位置稱為「包圍」(音爆圍),八姑擁有蕙園這一片土地,全因為幾十年來在厦村工作,村民讚揚她從來不計較診金藥金,生活刻苦,換來鄉民愛戴,有人更將土地贈送給八姑,讓她繼續在村中惠澤村里。後來八姑得到村民協助,游說了厦村照叔將包圍的土地與八姑新圍一塊地皮與交換,即是今天蕙園這一片土地。八姑於是興建了單層金字瓦村屋,室內佈置整潔,繼續為厦村婦孺接生。當厦村墟有電力供應後,逐改建成新蕙園,加添了水廁、冰箱、診症室、卧室、獨立厨房及花園等。
在香港聖公會聖馬提亞堂網頁之一篇《教堂歷史》有提及到這一個厦村蕙園,指關蕙荃在1967年將厦村蕙園佈道所奉獻予聖公會,面積超過七千餘呎,同年教會以蕙荃為名,在蕙園創辦了蕙荃幼稚園開辦,為厦村兒童提供教育。
周平善老師
為了認識蕙荃幼稚園,靈愛學校黃純碧老師介紹了一位周平善老師,周黃兩位老師自幼在聖馬提亞堂成長,周老師自蕙荃幼稚園創校第二年便開始任教,直至幼稚園結束。周老師指蕙荃辧學初期,是由教會張培揚牧師擔任校監,並設有主任管理學校。教會在蕙園建成小聖堂,並在建築物後用鐵皮及馬糞泥搭成簡約的空間,裡面用板間形組成兩至三個課室授課,周老師說,夏天在班房上課時,環境是很悶熱的,不過教書之餘,有趣之處是可以窺探到八姑怎樣執生和看到嬰兒出世。
蕙園平日是一所幼稚園,周日的身份會變成一所聖堂,由牧師親臨厦村聖堂舉行主日崇拜,不過後期參加崇拜的教友漸少,聖堂亦因而取消。這一點,可能跟厦村大族的傳統儒家思想及供奉祖先神祗文化有關。蕙荃幼稚園後期由元朗肖珍幼稚園派員擔任主任職務,校務上亦由肖珍幼稚園校長同時兼顧。
曾經負責蕙荃幼稚園的張培揚牧師,於1980年前往台灣擔任聖公會主教;至於蕙荃幼稚園,由於入讀學生不足最終停辦。聽說蕙荃幼稚園旁原本是石屋一塊土地,由八姑的契女(十八姑的女兒羅卓玲)移民美國時賣出,興建成住宅別墅。
↑ 蕙荃幼稚園的照片(由周平善老師提供)
世事玄妙
寫到這裡,就會發現世事就是玄妙的,關蕙荃是元朗近水閣鄧漢良(良叔)的契娘,換句話說,也即是八姑的後人,因為八姑,有緣與中學同學鄧忠浩在厦村市重遇,他跟周老師和一起曾經出現在1980年蕙荃幼稚園第十三屆畢業照片中,而周老師原來她是我就讀靈愛小學時,同班同學林松齡的母親。我們幾個人曾經在肖珍幼稚園聖馬提亞堂休息室內相聚,跟九十歲容姑輕談關蕙荃的往事,房間裡還有三個熟悉的名字,包括有張培揚、鄭肖珍和關蕙荃,他們的照片正好保存在教堂休息室裡,就像靠在一起。
↑ 肖珍幼稚園聖馬提亞堂休息室中可見張培揚、鄭肖珍和關蕙荃的照片
據悉八姑為人積極而低調,這一份低調可能是在圍村裡發展基督教時,避免與傳統圍村文化衝突有關。關蕙荃將大半生的時間供獻給厦村,一直未有結婚。訪問過養和醫院助產士傅潔瑩主任,她解釋過做護士這一門行業,時間不定時,間中會日夜顛倒,較難有一個穩定的家庭生活,傅主任憶述她 1962年修讀護士時,十個中有九個單身,幾乎她的上級護士長、護士主任等還未有結婚,就好似順德自梳女,賺錢養家庭一樣,要直至六十年才開始有較多護士結婚。
關蕙荃契兒良叔
雖然紅線未牽,關蕙荃在厦村認有五個契仔和一個契女,也算是一個小家庭。從良叔分享的舊照片看到,八姑有出席契兒良叔的結婚晚宴,良叔當年新居入伙,八姑也送贈滕器傢俱作賀禮。
↑ 元朗廈村關八姑送鄧漢良新居入伙之滕制家俱
良叔曾經透露契娘關八姑生前的三個心願,第一是希望良叔的契孫信奉基督教、第二是有人延續她的醫護使命、第三是傳揚愛心,雖然良叔信奉儒釋道三教之信仰,他的後人及媳婦等,滿足了契娘關八姑的大部份願望,心裡感到安慰。良叔亦分享關八姑分享的一樁神奇的事件,關八姑說她曾經上過天堂,那一次是由天使帶領,穿過天空到達了一個花園,她看到花園有一個登記處﹐那裡有一塊穿梭鏡,可以返回去以前的情況,過程之中卻有人拿著一本登記冊跟她說:「對不記,弄錯了」,然後就返回地面。故事信不信由你,經過那一次,八姑多活了幾十年,直至 1972年海底隧道通車之年,關蕙荃因病被送往那打素醫院救治不果離世,終年65歲,葬於聯合道基督教墳場,由她的妹妹陪伴一起。
在以往的《跑遊元朗》文章之中,曾經提及幾位女性,包括關蕙荃(八姑)、羅惠德(三姑)、鄭肖珍(李師太)、梁志貞及梁省德等,這幾位皆是半個世紀前元朗醫護及教育服務界的傑出賢士,當中前四位女仕均與元朗區基督教發展有關。
蕙荃這個名字,在元朗區裡已經被淡忘,不過在荃灣石圍角有一條街道叫蕙荃路,附近建有蕙荃體育館,雖然跟關蕙荃無關,我就當是紀念這一位白衣天使,付出了半生的時間和精神,為厦村服務。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