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ged: 歷史建築

4

跑遊元朗十八鄉 (13) - 五和:東頭、蔡屋、英龍圍、大圍、東新黃屋

元朗南眾村落中,有「大樹下十八鄉」,「橫洲六鄉」,還有「五和」圍村。「五和」指元朗西鐵站旁邊的幾條村落,包括東頭村、蔡屋村、英龍圍、大圍村、東新黃屋村等,昔日結盟為五和之名稱。站在元朗西鐵站 G2 或 J 出口,幾乎可以一覽各村的景貌。(Google Maps 位置)。 除了「五和」五條村,該區連同其他村落亦有「東頭約」之稱。現時在這幾條圍村中已難以看到五和的字眼,不過在大圍村「五和公立學校」和通往大圍村的「五和路」中,還可以看到五和這個村落聯盟的痕跡。

5

跑遊元朗屏山鄉 (4)- 橫洲東頭圍娛苑1927

週未跑過元朗橫州之東頭圍鄉公所,在後方意外地踫到傳說中的「娛苑」(1927),於傳統之元朗橫洲六鄉中看一間英國式大宅,彷彿身處在電影片場中,有點像 Jessville (薄扶林道128號、譚雅士大宅)。 「娛苑」設計造型對稱,以紅磚配以白樑柱建成,樓高兩層,二樓是走馬騎樓的典型英式建築,更有一個偌大的陽台。屋頂呈半圓形,還有一支避雷針架在其上。

5

跑遊元朗十八鄉 (3) – 大橋村

大橋村 在我的一篇舊文章「昔日圓蓢 – 元朗市」曾經提及元朗大橋村,知悉大橋村即將搬遷並改建成住宅大樓,所以特別跑到大橋村拍照紀錄。 大橋村是屬於元朗十八鄉其中一條古老的村落,族人以陳姓為主,大橋村跟大部份元朗村落一樣,依著河道立村,取其水源之利。大橋村村民憶述,陳氏當年遷移到香港時,有一房人駐留大嶼山(第四房),一房人在元朗落檐立圍(第三房),另一房人則往廣西(第二房)去。 昔日大橋村後方(即現時橫洲工業區)是一大片漁塘,有橋樑通往橫洲方向。大橋村的名字已經無從稽考,但相信跟元朗明朝年間 (300-400年前) 的圓蓢墟市「大橋墩墟」則無關係,有村民跟我一起猜測,「大橋村」可能是當年陳氏遷到香港前所住過的村落,基於思鄉之情而訂下這個村名。 據廣東東莞陳姓探源網站一篇《沙頭珠岡陳氏族譜》提及,陳氏曾經有一房人忠弼,有部分後人復遷至寶安大橋村居住,未知是否直指元朗大橋村。

5

有人喜歡藍,石水渠街藍屋

景賢里和藍屋 週未往景賢里參觀前,先到灣仔石水渠街 (Stone Nullah Lane,於18世紀曾經有一條石水渠在附近,該水渠於1920年代被逐步填平) 藍屋探望一下這幢老房子,前者景賢里半山豪宅是 1937 年建成,而藍屋則是 1922 年重建成依時的四層木造唐樓,兩者建成時間前後相隔十年,用料及氣派卻相差甚遠。 現時灣仔藍屋尚算活存,裡頭有營業中的林鎮顯醫館和居民住宅等,老實地扮演一座樓房的使命,而景賢里則似是被富豪玩剩而捨棄的玩偶,早前更被煎皮拆骨,我見猶憐。 藍屋的藍 香港著名的「藍屋」有兩幢,一幢在赤柱大街轉角位 boathouse ( 可惜在 2010年以 6500萬售出並改建為十層高住宅式酒店 ),另一幢就是灣仔石水渠街 72-74 號。 舊唐樓披上這種湖水藍實在顯得動人,原來只是當年政府替它進行外牆髹油漆時,因只剩下水務署常用的藍色油漆,便索性把整座藍屋便髹成藍色。因此亦替藍屋添上一份特色,細心地可留意到靠慶豐街的一座 74A  並沒有髹上藍色,因為業權仍然屬於私人擁有,受著風雨洗刷顯露著灰黑的外牆,跟在旁的 72/72A/74 號三幢藍屋形成強烈對比。 雖然藍屋只具數十年歷史,它卻是灣仔區中唯一一座唐樓獲封為一級歷史建築,其他唐樓能夠被評達到一級的,主要是油麻地上海街的唐樓群,不過香港現存的唐樓多屬於 19世紀中後期建築,主要以混凝土做為建築材料,而這幢藍屋是 19 世紀初期的木造唐樓建築,所以見證了香港歷史和中西建築文化特色上一個重要的轉變階段。

5

跑遊元朗新田鄉 (1) – 下新圍

跑遊元朗,週未到了老家附近的「下新圍」逛逛看,因為每次乘車經過青山道近錦繡花園大路口時,都會看到幾家兩層高的青磚大屋,從遠看有點像元朗東成里的劉氏大屋(鐵血尋橋衛生局收貨場面背後那排大磚屋就是東成里)。 扺步後一進村便看到一顆大榕樹在空地中央,以及眼前寥寥幾家村屋,村中偶爾夾雜著村外新田公路傳來的引擎聲,相信昔日下新圍應該是很寧靜的,也就是村外的這條高速公路,把新圍村劃分了下新圍這一部份。 下新圍 下新圍屬於元朗新田鄉,又叫福興里新圍村,在新界很多地方叫新圍,都是在原村內土地不足應用,遷居到鄰近地域,封稱新圍。不過下新圍未見有什麼圍牆,這地方亦稱之作「圍」,可能是習慣了的稱呼,看來有空要去附近的原村「新圍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