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ged: 紅番

16

車厘哥夫 Cherikoff

每次經過太子車厘哥夫餅店,會被在傍服裝店播放的 ♫ 紅番結他音樂 Los Indios Tabajaras 吸引著,彈奏的是這曲 Always in My Heart (1964年),這段充滿浪漫的拉丁音樂特別舒情,也是中學年代母親在家中在那台老 Kenwood 經常播放的一片音樂,泡在懶洋洋的旋律中連讀書的心機都跑掉。 服裝店跟麵包舖毫無關係,可是這段印地安兄弟浪漫優雅的音樂跟「車厘哥夫」這個字混在一起,産生了一份化學作用,鈎起了黃家衛電影中的閒逸感覺,也想起香港昔日西餐廳內播放的背景音樂。 這份情懷,直指腦海中七、八年代彌敦道上的「車厘哥夫」白俄餐廳,當時車厘哥夫正座落在九龍警署對面,一共有兩層,樓下賣鳥結糖和西餅糕點,樓上是西餐廳,環境光亮,細嚐羅宋湯和俄國牛柳絲飯等,依著窗邊還可以看見彌敦道上婆娑的樹梢。我對車厘哥夫的記憶日漸依稀,只記得是家父曾經帶我去過,所以特別令人懷念。所以每次到太子的車厘哥夫麵包店,都跑進去買一根「車輪包」帶家,也是因為車輪包夠典經懷舊,買回來已經砌片,一片片的放到口裡,最好聽著 Los Indios Tabajaras 嘆一杯熱奶茶,滋味擁上心頭。 談「車厘哥夫」這家白俄餐廳,帶出 50 年代一段歷史,當時不少上海人帶同白俄西餐和羅宋湯等西餐模式遷移至香港,另一條西餐路線就是太平館的豉油 (Swiss) 西餐。上海人的白俄飲食文化,是基於20年代俄國十月革命後, 大批白俄躲避蘇聯紅軍逃難到當年的國際都市之上海,這批白俄中包括中小貴族、領主、官兵外、還有知識分子和商人,俄僑立足後紛紛遷居霞飛路開設飲食有關的俄菜館、咖啡館、糕餅店和酒吧等,因此俄羅斯飲食文代傳入上海,亦輾轉帶到香港來。據說「車厘哥夫」是舊日南來香港的山東人開設之西餅店餐廳,賣的是俄羅斯傳統小食紐結糖和榚餅,現時生意易手,仍然保留車厘哥夫的招牌去經營,除香港車厘哥夫,也有澳門官也街的車厘哥夫紐結糖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