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貢對面海官門漁村 看 昔日西貢爛泥灣萬宜水庫

週未於西貢乘船出發,往香港國家地質公園之西貢火山岩園區 Hong Kong GeoPark,藍天下乘船漫遊,聽導遊介紹香港各島嶼,從侏羅紀中葉(1億5千萬年前)火山噴出大量的熔岩成形成,一邊欣賞海蝕地貌和六角形節理岩柱,隨浪搖晃了一句鐘,胃酸已經如海浪般湧上心頭。

爛泥灣

不過只能用眼睛從船上看地質,無法上岸走走看,好像是欠缺一份樂趣。當導遊解釋到萬宜水庫東壩之獨有火山岩柱等地質特色時,介紹了「爛泥灣」演變成萬宜水庫的故事。

65 年政府於西貢官門水道 (即半島南岸與糧船灣洲的狹窄海道中) 興建萬宜水庫,水道旁之十條鄉村如爛泥灣、沙嘴、黃竹坑等陸上居民被安排遷徙,當中爛泥灣之爛泥灣村,後來美名為「萬宜灣村」,亦是萬宜水庫名字的由來。

 

↑ 昔日的萬宜灣村照片 (轉載自RTHK)

 

 

本來爛泥灣一帶的村民本來是水上人家,50 多戶約 400名客家人以耕作及捕漁,在家園附近種菜養雞鴨,過著鄉村生活,隨著村落建築物泡在水底之下,水道附近的村民被調遷至新西貢市中心萬宜灣新村,即西貢公眾碼頭旁的一排五層高樓宇,而於官門灣頭謀生的漁民 (蜑家人),卻被政府安置在西貢市對岸之「對面海」山崗中。明顯地,當時政府對岸上鄉民的賠償較為得厚待。

 

西貢對面海

聽完爛泥灣的故事,要往「對面海」山崗走走看。

據說西貢舊墟的位置,昔日是一個三面環海的半島,明朝時期已經有漁民聚居,鄭和下西洋後,不少東南亞及中東沿海國家及東非等國家均向明朝進貢,朝貢之船隻多停泊於這半島,「西貢」之名亦因而產生。而西貢對岸之麻南笏半島,即「對面海」山崗處,跟西頁市中心比較,環境安靜,如西貢後花園般。

 

 

官門漁民新村

從西貢舊墟沿避風塘行去對面海村,漸漸離開繁囂的商店和海鮮酒家。海面船隻星羅棋佈,沿海旁的鄉村小徑走,已經遠離嘈雜的市區,隔著海灣,回望去西貢市中心,畫面有另一番景致。

 

 

沿山路上山,經過不少隱蔽的村落,包括「漁民新村」、「輋頂村」、「明順村」等,相信居民都是官門漁灣的漁民或其後代,不久會看到一列外型獨特的村屋,環繞著一座巨型建築物,這裡正是「官門漁村」。

官門漁村中的石屎村屋樓高兩層,屋頂有兩個三角形樓層天頂,每層有獨立樓梯,而建築物的窗戶都是較細,設計比較密封。村中不少居民都充份利用空間,屋外都掛滿雜物,而部份村屋上層的住戶,更自行搭建走廊天橋,連接至山邊斜坡方便出入。

 

 

從村口遠眺整條「官門漁村」,就如萬宜水庫東壩的緩衝錨形石群,散落對面海山坡上。

這條「官門漁村」佈局看似凌亂,每間村屋彷彿是互相緊扣,細看整條村的設計,正如福建客家土樓的圍屋設計,這 30 座村屋沿山坡都分佈成為一個環型,一般客家土樓的中央會設置祠堂,而在這裡則變成一座巨型建築物,正是「官門漁民新村大禮堂」。

 

在村裡頭走,氣紛非常安寧,跟新界的單姓圍屋比較,卻欠缺一份人情味,加上「官門漁民新村大禮堂」這座建築物一早被凋空,石屎外牆已經泛黑,有點淒冷的味道。

如果這裡有一個休憩空間或者遊樂場,有村中小童遊玩叫嚷,家長聚首聊天,村中氣紛可能會更好。也讓人明白到新界圍村單姓客家村落,堅持族人居住在一起的原因,家族的凝聚力也是村落強大起來的力量,而雜姓村始終欠缺一股凝聚力。

 

當年官門水道爛泥灣的漁民被安排到這個山崗,正式投入岸上生活。而昔日的爛泥灣村,香港電台曾經在2006 年爾冬陞導演所拍攝之獅子山下系列「水中的故鄉」中,進入淹沒在萬宜水庫下的爛泥灣村取景,鏡頭潛進百呎水底,拍攝到頹垣破爛的房舍,一大片竹林,還有村中的「大王伯公」,那就是村中的守護神,大王與伯公都是地域性的神衹,今天成為了水底裡的一位土地公。

 

連結:

 

You may also like...

5 Responses

  1. onefamily says:

    咁遠黎到,call我請你吃下午茶啦.

    西貢舊墟,跟西貢碼頭一帶,完全是兩種味道,就像元朗大棠跟體育路般.

  2. terewong says:

    @OneFamily 師兄你住西貢架?咁,下次你帶路。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