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錦田 (68)-聚星樓
跑遊元朗沙埔,沿凹頭漁業辦事處外的村路走,再次前往長春新村。這一趟有沈思和圭角逢吉冼文騌同行,一起追尋錦田文塔遺址故事「聚星樓」。
記得上次跑遊長春新村是一年之前,如今景貌相若,西班牙別墅屋繼續十室九空,能待發展,一行人深入至村中一角,一幢似曾熟悉的古老大宅出現在眼前。
這一幢古宅叫「聚星樓」,不要跟屏山聚星樓混淆,它的照片曾經出現在香港大學《香港印象》相冊中,一直無從得知它的確實位置,直至到記錄新圍開明學校的故事時,訪問了星級校友郭時興(佳聯冰鮮公司東主,人稱香港冰鮮雞大王、時任元朗足球會榮譽主席),他憶述幼時在長春新村居住的時侯,附近是聚星樓大屋,一聽到這個名字,頓時燃起興奮之情。
錦田文塔-文昌閣
在去年跑遊長春新村文章中,曾經提及錦田文塔的故事,此事發生在明成化年間(1465-1487),當時錦田仍然舊稱「岑田」,鄧族繁衍丁財兩旺,分枝立村,可是尚欠科名,族人認為錦田平原三面環山,河嶽秀麗,唯獨西北方空虛,於是各圍村籌集金錢,在水頭水尾村前的地方,又凹頭狐狸過水渡頭之東,即是今天長春新村聚星樓的位置(或前方),興建起一座文塔,又名文昌閣,座鎮了文昌及關帝,左右兩旁另供奉北斗魁星及財帛星君,至於塔高三層還是五層,已經無從稽考。
那就是說元朗在明朝時期,在錦田河道旁建有文塔「文昌閣」,另外在屏山河道旁亦建有一幢文塔「聚星樓」,錦田文塔出現至清未時期結束,前後豎立了四百年之久,不無歷史價值。將錦田文塔跟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建成之屏山文塔比較,兩者皆位於村前河道入口處,塔身與丫髻山連成一線,形成筆與筆座的文昌格局,除了風水(錦田人求科名,屏山人發丁口)的作用外,相信二塔亦具有河道地標的功能。
拆文昌閣
自文昌閣建成後,錦田鄧族誕生不少名功賢士,直至道光年間(相信是1820至1840年之間),水頭村知稼堂權軒公之第四子鄧虞階,號鳴韶,附貢生特授修職郎,生有十四子,眾人持家財富有,不務正業,染上食鴉片(芙蓉癖)煙的惡習,令鄧虞階甚為痛恨。
有一天,鄧虞階從居所遠眺村前右方之文昌閣,燈火映照,連接起坳頭狐狸過水墓的山丘看,形態仿如一支芙蓉煙槍(估計是落霞夕陽在後方的映照,山脈連接文塔的背光,造成煙民躺食鴉片煙槍的形態)。在怒氣之下,鄧虞階趁兄長鄧鳴鶴及鄧鳴鸞二人往廣州城辦事時,僱人把文昌閣拆卸。
另一個說法,據宋學鵬的記錄,是鄧族為求增加丁口,聽從了風水師建議,將錦田文塔拆下並改變錦田河河道,在該處闢設三個魚塘及一所學校,以作收服河道之煞(嘗試比較 1924年及1945年之間的錦田河道之高空圖,資料不全無法比較,而三個大小塘的確存在)。
建二帝書室
後來,相信在鄧廷柱考中武舉同年(1840),錦田鄧族中學者十六人(十六人可能指鄧鳴鶴、鄧玉堂為首之十六個祖堂,包括亮采祖、均泰祖、奇醮祖及植垣祖、賡堂祖;雲卿祖、知稼堂、煥國祖、景章祖;興貴祖、彥龍祖、惠彥祖、吉駢祖;裴容祖、宜可祖、禮一祖、介壽祖),集資在水頭村另闢地方,將文昌閣拆下的磚頭,搬去興建二帝書院,並安置原文昌閣內之文昌和關帝神像,鄉民稱為「文廟」。二帝書院曾經獲政府津貼辦學,從沈思分享之 “New Territories Subsidised School 1925” 報告中可見,1925年學校有33名學童,包括4名女生,由老師 Tang Lit Man 執教。
上文曾經出現的錦田鄧族人物,均是源自知稼堂的政治及歷史人物:
※ 鄧權軒:知稼堂,例射武略騎衛六品武官,乾隆四十年(1775)建泝流園處理知稼堂事務
※ 鄧鳴鶴:道光元年(1821)舉人,又鄧松山,乃鄧權軒之子,直隸分州例封武略騎尉(直隸分州指直屬府州),正六品武官,後人建長春園留耕堂供奉松山公
※ 鄧鳴鸞:鄧權軒第三子,清嘉慶廿五(1820)考上武秀才,次年考得武舉人,為洪聖宮立香爐
※ 鄧虞階:鄧權軒第四子,號鳴韶,附貢生特授修職郎,屬從善堂,復修元朗舊墟祠宇
※ 鄧廷柱:又鄧子賓,鄧鳴鸞兒子,道光二十年(1840)中式舉人(又稱鄉進士)揀選衛千總,與鄧鳴鸞父子登科,道光年間大鵬營信監,修建九龍城上帝古廟
長春里
承接上文宋學鵬的記錄,錦田鄧族自文昌閣拆卸後,男丁人口驟降,族人後悔將文塔拆卸,於是在1930年間修復河道,並在昔日的文昌閣附近位置建立「長春里」,從始錦田鄧族丁口人數回升。
「長春里」取名自北圍村「長春園」,由長春園司理鄧煒堂策劃興建,其中一幢建築物便是「聚星樓」,旁邊另有一幢建築物是香燭製造廠,後來香廠一度空置被傳為鬼屋,有發展商收購香廠土地,發展成長春新村。今天長春新村土地已經被新鴻基收購,從2018年規劃申請書(A/YL-KTN/604)中可見,新地計劃興建多幢12-18層高住宅,提供3,891住宅單位,發展範圍已經包括了整個長春新村及聚星樓古宅一帶。
聚星樓
返回來本文的主角「聚星樓」,建築物屬於三間開大屋,它的規模令人想起瓦窰頭村嚴家祠及鄧同光祖屋,建築所使用之磚材,據悉是專供錦田鄧族所用的,大門上方嵌有紅粉石「聚星樓」匾額及花鳥圖畫裝飾,有異於一般鄉村房屋,門聯以錦田作鶴頂格:「錦地時年□□□;田中出穀好收成」,屋旁建有一幢風水性質的門樓,也書有聚星樓三字。
進入大屋,主廳裡設有神壇,昔日設有「壽」字大字畫,橫批恩光普照,壽字筆蹟強而有力,稍帶葫蘆形態,具收煞除厄的作用,葫蘆藏籽,也象征多子多孫,取代了原本文昌閣之文昌、關聖二帝神像。今天這一幅壽字字畫已經蕩然無存,剩下一塊木板,案桌上供奉著多個傳統保護神祗的牌位。這裡看到較罕見的先人木公仔,乃是傳統水上人家的家神,用雕刻木偶代替神主牌,男性造型踩龍虎,女性造型是騎仙鶴。
聚星樓 陳伙
這裡為何出現水上人的家神,因為聚星樓自卅年代起一直由陳氏居住,陳氏原屬水上人仕,與昔日天水圍聯德公司漁塘判頭的陳氏有點關係,太公陳伙與長春園鄧煒堂的關係友好,甚至稱得上稱兄道弟,相信錦田鄧族把聚星樓前的漁塘交由陳氏打理,聚星樓亦交由陳氏居住,至今已經住上四代人。
村界 社壇
於是長春新村的魚塘一帶,曾經居住了幾十位陳氏家族成員,以帶姻親關係的郭氏,大家均是以養魚維生,至近年魚塘土地被新鴻基收購才相繼遷出。據陳氏憶述,聚星樓前曾設有一座社壇,估計是文昌閣之遺址位置,後來因收地而遷至河道旁,這一個社壇,代表了錦田北圍村的村界範圍,既然屬於錦田村界,每十年之酬恩建醮勝會,陳氏亦要出錢參與。
錦田聚星樓背後,隱藏了400年歷史的錦田文昌閣風水故事,陳氏指八十年代曾經有政府古蹟文物的人員到訪,因為看到大屋需要大規模維修而放棄評級,今天有緣認識錦田文昌閣的故事,可以說是錦田二帝書院的前傳,可能下次再到長春新村,也許發展商已獲得城規會批準,在昔日錦田文塔之處,建起了高樓大廈,到時錦田平原變成四面環山,再沒有北煞之說。
※ 能夠撰成此文,要感謝:香港史地研究專家沈思、冰鮮雞大王郭時興、聚星樓陳太、沙埔村黃紹聰村長、Paul TANG
跑遊元朗錦田-聚星樓
https://www.facebook.com/yuenlongrunningtour/posts/pfbid02hRxFbfG1aupMLstpxnc8qZLVd94q9BWGjfBzeRPXtkrL5ayRotF2CVQDsRunyDJ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