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錦田 (65)-沙埔村(六)沙埔村伍氏改善生活有限責任合作社

跑遊元朗沙埔村,伍世元堂兼作「沙埔村伍氏改善生活有限責任合作社」,在以前的跑遊元朗文章介紹過,合作社於1960年2月16日成立,由合作事業管理處處長祈達、副處長賴治主持揭幕,目的在改善村落交通、農田水利、村中子弟教育、貨款協助村民增加生產及改善村落衛生及公共利益等。首任理事長伍庚如、秘書伍耀廷、司庫伍忠雄、理事伍翹輝、理事伍錦雲。在世元堂裡仍然保存了一張退色的合作社開幕典禮照片,可見十二名中外嘉賓,包括時任漁農處長祈達 (Jack Cater),四十名男女村民以及卅名小孩子。

美經援豬舍

離開世元堂沿沙埔村路走,在最接近圭角山的一角,可見一幢十多米長的平房建築物,相信建築物已經被荒置很長時間,四週披上植物,大門附近擺滿鋁通,只能欣賞窗花外的牛花。在旁踫見一位村民,她說這裡曾經是馬房(相信是牛房),沿路入內,可見兩塊菜田,剛好有人打理農地,向他們打個招呼,表明來意,是來找沙埔村豬欄的。農夫大叔聽到後,帶我到菜田後面,原來正是昔日豬舍的所在地,這裡有一排又一排整齊斜頂建築物,每行約有五至七格,各有矮牆有小門,今天已經嗅不到豬場的味道,它們幾乎都被植物霸佔了。

尚有機會看到六十年代合作社的豬舍及牛房遺蹟,這些豬舍是1962年由美國經援協會捐資港幣三萬七千多元興建,昔日一共有六十間豬舍及一間牛房,供合作社社員畜農牲口,這些設施用以改善村中潔淨情況,使牲口不致在街上亂跑,當時每個社員每月捐出廿元作建設基金。

合作社

六十年代新界雞場豬場發展蓬勃,為本地提供新鮮豬隻及雞隻,後來農業廢物造成水源污染,政府對畜養牛羊豬雞等牲畜屋舍加以管制,今天的養豬已經大幅減少。至於沙埔村的豬舍,比起元朗區內仍然存在的大小雞舍豬舍,它們特別之處是屬於本地「合作社」,而且由「美經援」所捐建,美經援(美國經濟援助會)自五十年代開始向香港提供援助,不遠處之逢吉鄉華盛村、還有山貝涌口村、吉慶圍井水泵、灰沙圍和元崗村遊樂場、尼克遜圖書館,均是由美國人捐建而成,這一份珍貴博愛的精神,將自己的財富協助世界另一端貧窮的人,養活了不少家庭,至少包括合作社照片中卅個小孩子。

香港早期興辦各種合作社,由漁農行業管理,方便政府推動各種新界農產政策及福利,元朗區有蔬菜合作社(各村菜站)、養豬合作社(錦田北圍村、屏山、水邊村、洪水橋、崇正新村、吳家村及流浮山等)、漁業合作社(類似性質有香港新界養魚協進會 )、生活合作社(涌口村、華盛村、沙埔村、小商新村)等,共同合作謀生。今天部份合作社已經息微,只有聯誼作用,畢竟務農賺錢艱難,要求多,政府配套不足,又被大商戶左右巿場,地皮又早被財團收購發展住宅,香港政府要值得思考,又或者這是將鄉村城市化的計劃之一。

You may also like...

1 Respons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