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錦田 (64)-沙埔村(五)伍氏
跑遊沙埔村,往村尾的方向走可見一列排屋,中間是伍氏祖祠「世元堂」,原本是一幢瓦頂平房,廿年前(1998)由伍氏改善生活合作社、伍永義堂、伍世元堂和一眾伍氏族人捐款重建而成。
世元堂
世元堂主廳置有神龕,供奉了伍氏歷代祖先神位,頂部奉有伍公子胥肖像,伍子胥(公元前559 -前484)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人物,他一生的故事精彩非常,伍氏均視他為家聲。胥公肖像兩旁,奉有沙埔村第五世祖 兆英公和六世祖 東樂公的神位。
綠圍伍氏
在《跑遊元朗》文章曾經記錄過世元堂,這一次打算從世元堂保存之「伍其昌公玉照」所附記的祖先及生平中,認識伍其昌(又名伍醒遲)的先祖脈絡。從中可以揣摩到,沙埔伍氏屬於柱國公綠圍伍氏一支,後人遷居東莞長安烏沙,再分支到元朗沙埔村,據悉,伍氏族人再分支至南邊圍及大圍等地居住。
伍氏家譜
在此將照片中記載之伍其昌(伍醒遲)祖房先祖,由嶺南始遷祖為第一世祖開始排列如下,另參考了咸豐年間之《伍氏家譜》,加入部份伍氏祖先的生平資料:
一 世 氓 公
氓 公(1097-1152),字毓聖(欲聖?),號國賓,生於北宋紹聖四年、進士出身。北宋末年,授封為上柱國,鎮守嶺南恩州(廣州都督府第十三州),在任時離世,由其妻麥氏夫人攜二子,輾轉遷至廣東台山斗洞定居,氓公被視為綠圍伍氏之嶺南始祖
二 世 朝愷公
字舜卿,朝愷公與兄朝佐公隨母親麥氏夫人,遷新會古岡州斗洞文章里定居,因地方遍植楊柳圍繞,又稱斗洞綠圍,族譜指朝愷官五六義郎,官階沒有五六義郎,可能指保/從/武義郎等
三 世 之才公,字德用,官陽春尉
四 世 紹祖公,字敬叔
五 世 天益公,紹祖四房
六 世 壁文公
七 世 同老公
字元甫,生於宋淳祐年間(1241-1252),元進士,官授都道副使
八 世 宥 公,字國華
九 世 武德公,斗洞遷東莞太平墟
十 世 善述公
十一世 念岡公,由東莞遷寶安
十二世 克明公(長子)返東莞烏沙
十二世 克修公(次子)遷海南
十二世 克峻公(三子)居寶安沙莆
十二世 克高公(四子)居大圍
十三世 義大公,克峻公之子,居寶安沙莆
十四世 啟庸公,開始斗洞班派「啟元應瑞重….」
十五世 兆元公,居沙埔
十六世 應樂公,居沙埔
十七世 現瑞公,居沙埔
十八世 麗千公,或指沙埔村伍氏八世祖
十九世 雲一公,居沙埔
二十世 志卓公,居沙埔,生四子
廿一世 仁 萬、義萬、智萬三公遷南邊圍
廿一世 禮萬公,留居沙莆
廿二世 冠三公,義萬公長子,生鳳昌、其昌、麟昌三子
廿二世 梅閣公,乃義萬公次子
廿三世 其昌公,冠三公次子,例貢生
廿四世 文濤公
廿五世 克家公
從廿三世祖伍其昌來看,嶺南伍氏由北宋繁衍至清未民初,經歷四個朝代,算起來約卅二年一代。沙埔村伍氏分枝繁多,伍其昌這一支只代表沙埔村其中一房,未知道第十二世祖伍克峻居寶安沙莆村時,當時沙埔村有否伍氏居住。
伍其昌公 生平事蹟
繼續看「伍其昌公玉照」所附記之生平事蹟,由伍有容所撰,文中記載了伍其昌在獄中所作之詩句。伍有容是廣西蒼梧人,清附貢生梧州法政學校畢業,陸軍少將署理百色縣知事招收塩場知事,任《伍氏族譜》廣西修譜辧事分局及編纂,而伍其昌也有為族譜分任校對。
「其昌公,字榮賓,號醒遲,綠圍房,居廣東寶安元朗 … 賦性聰穎,試必前茅,清光緒辛丑,以全案第一名進庠,壬辰與胞兄鳳昌公同列優等補增清季充元朗約正,見義勇為,不畏強扺禦,因劃界抗英被捕,擬極形定讞歸牢,夜色四合口呫七律云,陰霾四佈眼模糊,是否幽明已異途,天地祗今真逆旅、居諸怨我棄桑榆、生能扺抗非文弱、死不驚人豈丈夫、歸對胥公慚報甚、國門尚未繫頭顱,從容不屈,視死如歸,後經父老環請改永監,釋獄時年五十有三,結廬講學,知名士多出其門,提倡地方公益,至老不倦,創辦元朗合益巿場、博愛醫院,充香港新界農業會書記、寶安縣修誌局委員,與伍銓萃張學華兩太史同案,時相唱和,有詩稿文稿家藏,有容編」
伍其昌(1859-1938),是元朗區其中一位傳奇人物,在跑遊元朗沙埔村及博愛醫院的文章曾經記錄。這一次嘗試環繞著有容公所記錄的伍其昌生平,去理解相關的故事。
伍其昌 縣試案首 歲考補增廣生員
伍其昌,字榮賓、釋獄後改名伍醒遲,他賦性聰穎,幼年時記憶力強,讀四子書即《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四部儒家經典,看過一遍就能記下來,他在十六歲光緒乙亥(即1875年,有容公寫光緒辛丑1901年,相信年份有誤,因為伍其昌在辛丑1901年已因抗英而坐牢)時跟隨兄長伍鳳昌(可能伍鳳昌是廩生,由廩生領保童生去考試)參加縣試,屢擢前列,拔置案首第一名,縣案首在院試時,慣例被錄取入學;壬辰歲考(1892),伍其昌與兄伍鳳昌參加由廣東學政主持主持歲考院試,獲徐花農學使(徐琪,字花農,清朝光緒六年進士,改庶吉士,光緒十七年任廣東學政)以優等第二名補增廣生員,所謂補增廣生即科舉之中的「生員」,生員又有分廩膳生員、增廣生員、附學生員、廩生等,泛稱秀才,這個時候伍其昌已經卅三歲。
元朗約正
補增之後,似乎伍其昌沒有繼續科舉的路途,參加省城三年一次的鄉試,若中式舉人然後進京參加會試與殿試,為沙埔村多添一面功名匾額。伍其昌擔任了元朗約正(即元朗地方領袖),相信指以生員的身份,在抗英事件中成為了南邊圍為首之十八鄉領袖人物。
新界六日戰爭
在英國接收新界前一年,1898年8月駱克 Stweart Lockhart 到吉慶圍調查時,被拒絕入圍而且遇上不禮貌對待,一行人被駡番狗,駱克向隨行之機槍艦 HMS Plover 召喚 70 名 Bluejackets (即海軍兵 Royal Naval ),持械命令吉慶圍10分鐘打開圍門,錦田鄉民要向港英政府認錯,9月22日中午12時香港中環美利炮台出現了有九名錦田人,向英國國旗三叩頭認錯,鄉民認錯的呈文,在新聞裡有記錄,是 U Ki Chang 所寫,當天他沒有出現,無異就是伍其昌。
在1899年4月,港英政府正式接收新界時,遇上新界鄉民抵抗,發生了一場六日戰爭,事後涉及多人,其中伍文瑚被逮,伍其昌以十八鄉領袖的身份被捕監禁,據悉伍其昌藉1911年 King George V 佐治五世登基而獲皇恩大赦,結束了十三年鐵窗生涯,屈指一算這十三年 1899-1912,那大赦應該是佐治五世登基翌年的事,英皇佐治倒不認識伍其昌,據說是梅含理爵士 Sir Francis Henry MAY 上任港督後釋放。
梅含理在新界六日戰中擔任英軍指揮官(曾經遭受錦田人侮辱之輔政司駱克積極進行軍事鎮壓鄉民),官至1912年7月擔任第十五任港督,上任宣誓前梅含理險被剌殺,槍手被懷疑是新界六日戰爭的受害者之親人。畢竟是佐治英皇的皇恩浩蕩還是港督梅含理心腸仁慈,在合益公司的特刊中指,伍其昌乃由新界最有名望的紳耆鄧英生擔保特赦出獄的。閱讀1912年8月立法局會議紀錄,其中討論了香港監獄過份擠迫一事 “Alleged Overcrowding of the Gaol”,當年有409名囚犯提早釋放,可能伍其昌或是其中一員,釋獄時已經五十三歲。
絕命詩
在囚室中,伍其昌曾經創作了一首詩以表達他的情懷,有容公記述在伍其昌生平之中。另外,在世元堂保存有一篇1987年廣州日報由張子燮所寫之《吾師伍醒遲》,他稱這一首詩句為《絕命詩》,是伍其昌不屈不撓的愛國精神:
有容公記錄之版本:
陰霾四佈眼模糊、是否幽明已異途、
天地祗今真逆旅、居諸怨我棄桑榆、
生能扺抗非文弱、死不驚人豈丈夫、
歸對胥公慚報甚、國門尚未繫頭顱。
張子燮記錄之版本:
摩娑倦眼意模糊、豈是幽明已異途、
天地只今真逆旅、居諸怨我棄桑榆、
生能殺敵非文弱、死不驚人豈丈夫、
為對胥公慚報甚、國門尚未繫頭顱。
伍其昌釋獄,據說村民燃放爆竹夾道歡迎,他被譽為民族英雄。他易名伍醒遲,設辦「作新書舍」授徒,知名學士多出其門,上文張子燮稱在二十年代曾跟隨伍其昌學習,欣賞老師的詩、聯、詞章造詢很深,學生每天要創作一副對聯功課,他見伍其昌經常與伍銓萃及張學華兩位翰林,時相唱和。
大樹下古廟
伍醒遲提倡地方公益,至老不倦,伍醒遲在1938年倡修大樹下天后古廟,為古廟寫下碑誌,細看碑誌內容,文中提及:「道光丙申年,由朱伯軒大學倡議,將三間廊而為五,左為英勇祠,右為花廳,其先父義萬公為首事,含飴餘閒,言之覼縷 … 光緒甲申年,先嚴發起勸捐,增築永安社。」
這一段內容,可見伍醒遲祖父伍義萬在丙申1836年任大樹下廟首事,也代表了伍氏是十八鄉事務積極參與者,在大樹下廟的「清咸豐六年重修廟碑」中可見南邊圍伍義萬、伍仁萬及伍智萬三兄弟捐款的名字,至甲申1884年倡建成立永安學社,廟碑由信庠伍鳳昌所撰書,鳳昌公即伍醒遲之兄長,碑誌也出現貢生伍體元,職員伍品元等名字,唯獨未見伍其昌父親冠三公的名字。1938年大樹下天后古廟重修,永安學社同年向香港政府註冊成永安學校,首任校監便是伍醒遲及簡恆泰擔任。
合益公司
伍醒遲與元朗市的新發展有密切關,伍醒遲參與1915年元朗合益公司及合益巿場創辦,直接帶動起近百年元朗市鎮發展,合益公司名稱及創始箴言:「合德合明天地日月、益人益己修齊治平」便是由伍其昌所定,公司供奉之萬世師表,相信與他有關。
博愛醫院
伍醒遲及伍礪石是博愛醫院發起人之一,由1921年一直是博愛醫院值理,分別在1923-24年及1925-26年擔任正主席一職,醫院歷史廊中保存了一副伍醒遲所題之木對聯寫:「博一路廈莊、分闢德門、蕩蕩平平行盡利;愛萬家逸樂、局宏滄海、林林總總視同仁」,由壬戍年董事伍醒遲、鄧煒堂、林煥墀、鄧足彬、趙秋田、趙鑑堂、鄧英生謹識,以慶祝博愛分局開幕。
香港新界農業會
伍醒遲任香港新界農業會書記,緣於1927年港督金文泰與新界理民府提議組織農業會,鼓勵新界農民種植華洋菜蔬,並舉辦農展會,於何東爵紳金錢之東英學圃籌辦,元朗蔡寶田、鄧煒堂、鄧伯裘亦有參與幹事值理,伍醒遲任漢文書記。
最後,伍有容當然要提及伍醒遲是寶安縣修誌局委員,因為他們一起為《伍氏族譜》編修,伍有容負責廣西修譜辧事分局及編纂,而伍其昌也有為族譜分任校對。
伍醒遲1938年農曆五月八日於家中離世,享壽七十九歲,在哀思錄中其子伍文濤指伍醒遲終前五小時,仍然在合益公司辦事,與伍心泉、伍于瀚、蔡寶田、鄧煒堂、朱掞文等人詣訪開酬,可見他為社福盡心盡力。
伍醒遲絕對是元朗史上名人之一,經歷了新界主權的變遷,成就受人尊崇。這一次重遊沙埔村,再花上時間細閱伍其昌家族脈絡及生平,不枉伍有容撰寫的心思,似乎更暸解伍醒遲的生平,卻又陌生。
伍遲醒的詩詞,連同鐘聲黃子律及廈村鄧惠麟的作品,被喻為香港本土特色的文學。不過現今社會以金錢掛帥,民營公司服務社會的年代已經過去,被喻為民族英族的伍其昌也要改號醒遲,他們身擁較出眾的傳統中文詩詞文化,這些都已經失傳了。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