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新田(90)-榮基村鄧滿記桃花園

跑遊元朗榮基村,村口根記車房外,懸掛著「鄧滿記桃花」招牌,這一塊招牌原本掛在幾十米後的地方,即鄧滿記桃花園外,不過兩年前(2018)因業主收地而光榮結業了。

遷居香港

鄧滿記桃花園,名字源自新會籍鄧滿先生,出生於1918年,他的故事要從1949年說起,時值廣州解放後,鄧滿跟其他人員先行遷至香港,妻子隨後背起兩個月大的次女,經澳門乘船往香港茶果嶺與丈夫團聚,在生活艱難的情況之下,鄧滿聽從友人介紹,舉家遷往新界元朗發展。
鄧滿決意在逢吉鄉附近落擔,他買下幾條大木方,在塘壆上搭起一個框架,再找來禾稈草舖成屋頂,用碎草泥巴造牆,建起一間簡陋的泥屋。在這一帶塘壆之上,不少家庭像鄧滿一樣,一個接一個遷入,相繼搭起房屋,住上了百幾位來自國內,不少祖籍順德的人仕。這個地方,還未有村名,居民乘車歸家,均叫「榮基磚廠落車」。

桃花田

這個時候,鄧滿的次女已經四歲,她的名字叫金鳳,她記得幼年時,母親帶她往壆圍村幼稚園上學(愛光學校),家中飼養雞鴨維生,五十年代元朗雨災嚴重,多次造成損失,於是改種蕃石榴,收成時由鄧母帶到元朗墟販賣,蕃石榴一年一造,那怕天災造成破壞時,會影響家庭收入,後來又改種瓜菜。
維持了十年左右,鄧滿在六十年代初開始種植桃花,桃花的好處在於不用請人開地及收割,一年只需種一次,加上當時香港社會環境富裕起來,桃花意頭好,大家都花得起錢去買桃花。鄧滿在青山公路旁邊的土地開闢成桃花田,鄰近的居民搭車經過時,都認識鄧滿記,也欣賞過沿路一帶的桃花園風光。

小一至小學三年級

這一條榮基村,以磚廠的名稱命名,村中幼童大多就讀壆圍公立學校,金鳳在十歲時(1960)入讀了壆圍公立學校,無奈因家境窮困,三年级畢業後,便要結束學途,到毛衫織造廠工作以幫補家計。

約1970年,鄧滿同時在村中魚塘飼養塘虱增加家庭收入,魚塘一度被人潛入偷魚,於是他在塘邊建屋作看管。至七十年代未,政府計畫興建新田公路,青山公路旁的桃花田被收回,鄧滿逐把桃花遷至魚塘上種植,雖然位置較為隱蔽,客人都懂得去找他買花,這樣子一種,又種了四十年。

鳥語花香魚暢泳、世外桃園樂歡欣

鄧滿於1997年離世,桃花田繼續由鄧母獨自打理,適逢金鳳已經退休,時間較為充裕,她分擔了桃花田的工作,例如管理桃花的摘葉時間,新春前為客人介紹及挑選桃花等。

在金鳳的名片上,印上了一句對聯:「鳥語花香、魚暢泳;世外桃園、樂歡欣」,對聯的背後有一個故事,記得有一次鄧母抱恙,憂心健康會影響桃花園,於是金鳳為母親創作了這一首聯詞,描述了鄧滿記魚塘上的意境,天空中的雀鳥及水裡魚兒歡欣作伴,園中有隱世桃花田秘境,花兒燦爛賞心樂事。金鳳找人把對聯寫好,貼在母親的大門上,鄧母知道後豁然開朗,很快便痊愈,重新投入桃花園的生活。

種植桃花技巧

桃花是鄧母的精神寄托,打理桃花田就當作健康運動,捨得落足肥料種植,所以桃花色水靚,加上由鄧婆婆悉心打理種植,桃花質素口碑載道。雖然桃花由鄧婆婆種植,金鳳也熟悉種植桃花的要訣,除了要接枝及保暖,亦要為桃花搣花「軟」,每當桃花枝莖生長至三、四吋長、便要去摘軟,枝莖便會一開二、重覆去做,便會二開四、四開八,桃花生長起來時,便會枝葉茂盛,加上魚塘水養分好,肥料充足,整棵合時桃花就非常好看。

光榮結業

鄧婆婆堅持種桃花,可能是表達對丈夫的一份情感,桃花園中亦見金鳳與母親之情。可惜桃花園跟榮基村內其他地方一樣,要面對土地發展,鄧滿記桃花園在2018年4月12日光榮結業,鄧婆婆在九十四歲時正式享受退休生活,與兒女共渡天倫,現時她每年也有參與榮基村所屬之四村會敬老大會,老人家時有金牌和利是慶祝。

這一個典型的鄉村故事,是上一代香港人,經過了幾十年難辛的生活,去建立一個家庭。榮基村中除了鄧婆婆,村中的婆仔都很健康勤力,有幾位婆婆每天到元朗墟擺地攤售賣農作物,賺少許零錢收入,又可以跟街坊寒暄聊天,跟忙碌的城市人生活,是一大對比。

You may also like...

1 Respons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