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屏山鄉 (67) - 洪水橋梁省德柏園別墅及柏雨中學

跑遊元朗洪水橋,洪水橋的名字,相信是源自橫跨洪水坑的大橋,六十年代橋身只有廿餘呎闊,後來不斷改建擴闊。昔日洪水橋一帶以農場畜牧業為主,飼養雞,養豬,鵪鶉等,著名農場有亦園、四季園、本園等。

沿青山公路跑,在洪水橋市可見別墅洋房柏雨花園,柏雨花園於1978年六月入伙,共建有29座,花園規模大,園內有數條街道:百花路、翠柏路、甘雨路、瓊園路等。柏雨花園由葉庚年先生創辦之新昌建築興建,新昌公司負責了不少著名建築工程項目,包括有美孚新邨(1968)、海洋公園(1976)、美林邨(1982)、環球大廈(1980)、穗禾苑(1980)等,在元朗區內,有近年興建之坳頭朗善邨(2016)和天水圍醫院(2017)等。

這一位寜波幫的葉庚年,早年因家庭經濟應付不到學費,在香港大學就讀兩年就輟學,其後成立新昌營造廠,從此創出一個成功的人生故事,今天以他為名的新昌葉庚年教育基金,每年資助具經濟困難的學生,有空可以到網絡上搜索他的故事。


↑ 洪水橋市柏雨花園別墅洋房

 

柏園渡假別墅

洪水橋柏雨花園的前身,是屈柏雨與梁省德夫婦擁有之「柏園」渡假別墅,位於青山公路廿三咪,佔地四十餘萬呎,早年港九紳商喜歡購買新界土地作投機發展或開闢作私人渡假之用,在《跑遊元朗》裡曾經介紹過的,例如有洪水橋附近還有呂陶英之郇園、李露斯之潔園、王灼之灼園、鄧鏡波別墅、陳庸齋之庸園等。


↑ 1962年元朗洪水橋柏雨中學校園一角,是校長梁省德的別墅住所(由陳靈健攝,轉載自香港大學香港印象相冊)

 

屈柏雨創辦策群義學

屈柏雨(?-1941)祖籍番禺,與母親陳太夫人,居於九龍太子道,據屈柏雨兒子屈志仁一篇《登高壯觀天地間》,指屈氏乃廣東番禺屈大均的後嗣,屈大均是明未清初的著名詩人,被稱為嶺南三大家之首。

暫時找到屈柏雨的資料較少,舊報章中提及一位同名屈柏雨,曾擔任前香港海關緝私總部秘書長(1940年9月23日,華字日報),另外能夠肯定的,是屈柏雨熱心教育,早於1919年屈柏雨與羅澧銘等人,創辦策群學校及致力僑教運動。

↑ 屈柏雨母昨家奠新聞,自1940年9月23日華字日報

策群學校成立,此事源於1919年中國學生五四運動,香港學生亦進行抗日救國行動,當年有英陶書院小學生手握寫上「國貨」二字的油紙傘遊行被捕,後來香港卅六間學校各派代表二人,於西營盤高街聯合創辦「策群義學」,由校長孫壽康(1900-1965)領導,教育貧苦兒童,培養愛國情懷。相信屈柏雨參與了策群義學的創辦,而另外一位參與者,可能是由皇仁書陣轉讀聖士提反學校之學生鄧肇堅(1901-1986)。孫壽康與羅澧銘(筆名塘西舊侶)曾經合辦消閒小報,七十年代撰寫《塘西花月痕》。至於屈柏雨,也有發表文章,在楊國雄《舊書刊中的香港身世》一書中,提及屈柏雨曾撰寫「四維不張國乃滅亡論」以及與周廷榴一起在《學生文藝》撰寫「春日遊公苑記」。

認識策群學校,因為策群學校是柏雨學校成立的其中一個緣由,繼承屈柏雨創辦平民學校的精神。屈柏雨的一位族叔屈樂卿(1881-1959),家族堂號屈廣鏞堂,曾經在屈柏雨逝世九週年追思會中(1950),講述屈柏雨生平,他介紹了屈氏三代好學,幼年雖然環境困苦,沒有因此自餒,熱心於教育事業,扶助失學貧苦子弟。屈樂卿是著名香港教會人物之一,其家族網頁介紹了他的生平,屈樂卿在二十年代擔任循道公會義務教士,又發起香港反蓄婢運動,熱心於宗教及社會事務。

↑ 香港策群義學三週紀念誌盛(節略部份內容自1921年10月18日華字日報)

 

屈柏雨被日軍殺害

屈柏雨的生平資料較少,可能是因為屈柏雨在1941年日軍侵襲港島時,被日軍殺害,若是有緣聯絡到屈志仁教授,或許可以暸解到更多資料。依屈柏雨妻子梁省德在報章(1986年6月20日,明報)憶述,屈柏雨在淪陷前,到香港島法國銀行保險箱存放物件,然後去藍塘道一住宅避難,當時鄧肇堅亦在場,因日兵見住宅外有沙包,誤以為是指揮中心而作出攻擊,屋內的人全部死去,但剩下鄧肇堅匿藏在屋外水坑逃過一劫。

這一件事在林國富網誌 (eagle878.blogspot.com), “Blue Pool Road Massacre – Hong Kong – Dec. 22, 1941 documented by Eagle3x8” 亦有記述,在1941年12月22日,鄧肇堅爵士(1901-1986)邀請友人林慧民(1905-1941)、林國仁(1927-1941)、林銘勳(1902-1941,林銘勳夫人曾經送《萬有文庫》給柏雨中學)、戴東培(1885-1982)、屈柏雨(?-1941)等,到藍塘道金督馳馬徑的住宅暫避戰火,誰知日軍登岸而至,將大宅內的男人殺害,剩下鄧肇堅和戴東培二人生還。屈柏雨之財物被搶,身邊只留下一張夫妻合照,現時看到屈柏雨的人像照,相信亦是源於這一張珍貴的照片。


↑ “Blue Pool Road Massacre – Hong Kong – Dec. 22, 1941”, Eagle3x8 Lam Kwok-fu (林国富)

 

屈柏雨妻子梁省德 創辦柏雨義校

屈柏雨之妻子梁省德(1916-2017),廣東南海人,畢業於廣東國民大學教育系畢業(明報指梁省德於廣州師範大學畢業?),父親乃粵穗殷商梁伯剛,母親潘倩卿(1883-1967),家族系出名門,兄弟姊妹共廿五人,早年在廣州任教席時結識屈柏雨,結婚後遷居香港。

日佔時期,洪水橋柏園被日軍進駐(柏雨中學在操場水池曾經發現一把日軍生銹步槍),戰後香港重光,梁省德承繼屈柏雨的辦學遺志,發展平民教育,於1947年在柏園別墅中創辦柏雨小學義校,最初是數十人的學校,不收學費之餘,更贈送書籍文具。


↑ 元朗柏雨中學校長梁省德之人物介紹,自1978年香港年鑑

↑ 元朗柏雨中學梁省德與屈柏雨合照,照片自博愛醫院歷屆總理聯誼會梁省德中學

 

柏雨中學 名師匯集

有鑑於新界區中學缺乏,梁省德於1949年秋開辦柏雨中學,開學禮由新界視學官陳錦堂主持(陳錦堂亦是山貝村仁興學校首任校長),成為新界第一間私立完全中學,校址是柏園這一幅廣大園地。學校提供膳食住宿設施,最初只設立中一至高中三共六班,學生為數不及百人。學生報名入學,可以乘16號巴士到廿三咪柏雨中學,或到彌敦道新亞旅店辦事處,元朗墟元朗書局,何文田諸聖堂及廣州小北大中中學註冊報名。

從招聘廣告及舊新聞報導中,可以瞭解柏雨中學校員有校長梁省德、顧問李求恩會吏長、訓導主任梁省常,李超人、體育主任黃炳坤、事務主任黃昌傑、教導主任李慶榮等,從李慶榮這個名字,可能解答了一個疑問,是梁省德怎樣從一間鄉村小學義校,頓然擴充成新界第一所私立中學,從《廣州近百年教育史》記載,1929年秋廣東高師畢業生李慶榮、溫展鵬、羅光耀等十餘人,創立了廣州私立大中中學,1933年校舍遷至小北路,是廣州私立中學質素較佳的學府之一,解放後學校改命為市立第十七中學。估計在1949年,廣州國共變色,知識分子逃往香港,梁省德得到李慶榮等人協助,成立柏雨中學,因此柏雨中學與廣州大中中學關係密切,廣州來港的轉讀生,更可以在柏園別墅寄宿。

除了李慶榮,學校顧問李求恩(1882-1962),是創辦柏雨中學的重要人物之一,一直協助學校發展,後來更擔任代校長及榮譽校長。李求恩曾經主理諸聖堂歷時十六載(所以因此關係,新生可以在何文田諸聖堂報讀柏雨中學),李求恩於1946年被封為聖公會港澳教區會吏長,服務教會近五十年,歷年擔任多間學校校監,包括諸聖中學、鴨脷洲漁民學校、聖紀文學校、大同中學、務實中學等。另外,體育主任黃炳坤,二十年代是廣州中山大學綽號「大牛」的著名球員,在中山大學與嶺南大學一場排球比賽中「開爆波」,傳遍體育界,黃炳坤卅年代曾在香港西南中學執教體育,可能是柏雨中學籃球隊實力雄壯的原因。

柏雨中學的其他教員,日後皆在教育界有更高發展,例如黃昌傑老師,後來成為聖公會基德小學校長。梁省德之妹,梁省常(1911-1991)於國立中山大學畢業,戰前曾擔任湛江市省參議員,先後在福榮街官立學校,馬頭涌官小上午校等擔任校長。李超人任長洲國民學校校長、葉春生擔任華南工學院管理工程系主任,黃達鏗擔任中國兒童書院校長及東華三院總理,其中一位老師戴落花(1896-1981)兼任柏雨中學校友會主席,他原名戴振魂,戰前擔任多個職位,包括陳濟棠總部秘書、李漢魂師部政訓處長,戰後來港,曾經執教於建華、柏雨、香江、利馬竇、珠海中學等。柏雨中學除了培育學生,可能也是名師臥虎藏龍的地方。


↑ 元朗洪水橋柏雨中學之學校介紹(自1962年2月17日新界周報)


↑ 昔日柏雨中學的出入口


↑ 元朗洪水橋柏雨中學的小賣部,由陳靈健攝於1962年,照片自香港大學香港印象相冊


元朗洪水橋柏雨中學放學時情景(照片自 Leung ST004)


↑ 1965年元朗柏雨中學燕社畢業同學簽名留念,照片自 Uwants 討論區

 

柏雨小學

柏雨中學在五十年代不斷發展,於1951年柏雨義校改為附屬小學,並擴充班額,為校舍粉飾一番,由書法家黃維昌在大門寫校名。學校發展之餘,梁省德亦同時充實自己,於1951年梁省德帶同女兒屈敬德(即屈志淑)和兒子屈志仁乘廣州號輪船前往英國,女兒屈敬德在英國留學,梁省德則在倫敦大學教育學院研究院修讀一年課程,同時參觀英國教育機構及學校,回港前更參觀了伊利莎白二世之女皇加冕活動。

1951年柏雨舉行首屆校運會,在柏雨中學的大型運動場上舉行,陳錦堂視學委員、李求恩會史長、官立鄉師黃國芳校長、僑英中學鄭維國校長、光大學校主任賴祖禧、靈山書院黃校長、體育名宿林伯濤、余啟瑞、黃達鏗等到場參與,這些人物都是當時元朗教育界名賢,首屆校運比賽中,就有學生打破港九學運紀錄。柏雨中學籃球隊由黃炳坤帶領,與多個區內區外隊伍作賽,包括元朗東光聯隊、英軍屏山四十步兵團炮兵隊等、更參加全港公開學界籃球比賽。

1955年柏雨中學再次擴充,因為得到港英政府駐港陸軍,向梁省德女士歸還,自1949年所徽用的柏園部份建築物及園地。柏雨校園及運動場廣闊,是五十年代元朗學界運動會及元朗官立學校(即元朗公立中學、鄉村師範學校和元朗官立小學),經常借用作舉辦田陘賽事,甚至連童軍總會亦在柏雨校園舉行營火晚會。從這些運動會的新聞報導中,竟然有緣再次看到元朗尼克遜圖書館顧問劉雪松的名字(伸延閱讀:元朗尼克遜圖書館),他以新界學校運動會顧問的身份,到柏雨中學出席元朗區加冕杯校際陸運會(1953)和陸上運動大會(1957)等。

柏雨中學成為了新界最大規模的私立中學,吸引了不少訪客,包括港督葛量洪爵士到訪(1950),其他到訪者的名字不能盡錄,例如有教育司羅威爾、署教育司毛勤、教育司高士雅、視學官尹耀聲、緬甸教育部長等,到柏雨中學訪問視學,其中高士雅曾經大讚柏雨中學,是一所 “Happy School”,可見柏雨中學之成功。

除了學校運動,每年三八婦女節,梁省德均在學校舉行紀念會,邀請柏雨中小學全體女員生參加,提倡婦女在家庭及社會之雙重責任、爭取淵博學識及加強婦女力量、發揮婦女崇高的天性、發揚女性原有之優點。梁省德除了在柏雨中學裡推動婦女責任,在學校外,她聯繫了香港社會名流太太,在1965年成立新界婦儒福利會,成立兒童樂園幼稚園,為新界婦儒謀取福利。

每年雙十國慶時,柏雨全體師生均盛大慶祝,正如元朗各地鄉民顯得特別熱鬧,柏雨中學在校門大型牌樓,張燈結綵懸滿國旗,師生在操場舉行升旗禮,晚上舉行慶祝晚會。每年冬天聖誕節,柏雨中學舉行聖誕聯歡,歡欣的氣氛由學校漫延至洪水橋區內其他地方,因為梁省德會帶領校員,與其他官紳太太,向鄉村兒童派送聖誕玩具糖果。


↑ 1969年元朗柏雨中學學生黃創志參加英文演講比賽獲第一名獎狀(分享自 George WONG 校友)


↑ 1962年元朗洪水橋柏雨中學的飯堂(自香港大學香港印象相冊)


↑ 1962年元朗洪水橋柏雨中學新校舍,自香港大學香港印象相冊

↑ 教育司毛勤巡視新界洪水橋柏雨中學(自1954年5月21日華僑日報)

↑ 柏雨中小學廣招生廣告,班級:高初中小學各級生(自1954年7月17日工商日報 )

元朗洪水橋柏雨小學植樹日,背後是柏雨學校校舍(照片自 Thomas FONG)


元朗洪水橋柏雨學校(照片自1964年新界展望,由 June Fung 分享)


↑ 昔日元朗柏雨中學教員室對出的藍球場及空地,照片自 Abby Sunshine


↑ 從高空圖看昔日柏雨中學的校園,在旁是沿河發展之洪水橋大街

 

梁省德兒女,屈志淑,屈志仁

回顧五十年代元朗女性知識份子,曾經介紹過鄭肖珍、羅惠德、關蕙荃等人,當中以梁省德對社會的教育貢獻最為卓越,她亦先後擔任多個社團要職,包括新界鄉議局議員、新界婦孺福利會主席、新界女童軍元朗區會主席、香港童軍青山區會會長、新界酒牌局委員、港九中文學校協進會監事長、博愛醫院總理副主席及永遠顧問、番禺會所名譽會長、梁忠孝堂會長、洪水橋居民福利會會長、扶幼中心委員、元朗大會堂副主席、新界學界體育協會副主席等。

身為一個先進婦儒的模範,梁省德對兒女的培栽,也成為了社會的典範。梁省德女兒屈志淑(舊報章稱屈敬德)在1963年於香港大學醫科畢業,當年同班44之人中成績最佳,考獲五科優異,所謂「文武雙全」,屈志淑早於1962年香港大學運動會中連奪三冠軍,其中220碼競賽及跳遠項目均破大會紀錄。屈志淑在大學畢業後,曾任香港大學醫學院病理學系主管,現任香港醫學博物館學會教育研究委員會主席。

梁省德兒子屈志仁(1936-),在麗澤小學畢業後入讀拔萃男校,初中後遠赴英國森麻實郡英皇公立中學修讀,後來考入牛津大學,於1959年在英國皇后書院獲得物理碩士。屈志仁回港後,先在港大物理系工作,期間向林仰山、羅香林及饒宗頤教授等,分別學習陶瓷和東南亞藝術、歷史及國學文史,打造了穩固而專業的藝術基礎,棄理從文,屈志仁在1962年擔任大會堂助理館長,1971年獲任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館長,這個時候屈志仁已經是一位國際級的文物鑒賞家及中國藝術史專家,屈志仁在1985年加入紐約大都會博物館,2000年成為美術館之亞洲藝術部主席。梁省德的兒女,在學業及工作上具出色成就,均成為了社會上傑出人仕。


↑ 梁省德兒子屈志仁教授(人物介紹自香港醫學博物館)

↑ 港大運動會女生成績,何東夫人堂以八十六分高踞后座,柏雨中學梁省德女兒屈志淑小姐,連奪三項冠軍尤驚人(自1962年3月2日華僑日報)

 

梁省德與屈柏雨

個人覺得「柏雨中學」是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因為從來先賢創辦一所教育學校,一般是以地區名稱、個人名字或者用勵志的名詞來命名學校,鮮有人以愛人的名字作為學校名稱。所以「柏雨中學」具有專一惦念之情感,梁省德把屈柏雨的名字繼續在社會揚名;類似的故事,曾經兩次出現在元朗區內,第一次是梁省德創在洪水橋柏園創辦之「柏雨」中學,另一次是邱德根在元朗遠東發展大廈創辦之「裘錦秋」英文書院(元朗分校),前者紀念丈夫屈柏雨,後者紀念妻子裘錦秋。

梁省德延續了屈柏雨的平民教育辦學精神,而且在每年聖誕節,梁省德與全體柏雨中學學生,屈柏雨的親人好友(黃全忠、陳國榮等人)以及校友們,舉行屈柏雨追悼儀式,眾人唱詩祈禱,然後介紹屈先生生平,可惜今天,已經沒有機會再次聆聽屈柏雨生平的故事。


↑ 每逢聖誕節前夕,柏雨中學舉行屈柏雨逝世紀念會(自1957年12月25日工商日報)

 

迦密柏雨中學

洪水橋柏雨中學是新界第一間私立學校,對新界早期教育事業有頗大貢獻,不過香港政府在八十年代不斷增加中學校舍,同時實施九年免費教育,控制學位分派,加上政府向私校買位及後來取消購買位的政策,造成大量私校面臨崩潰。

柏雨中學於1992年遷至大道村校舍,11年後(2003)柏雨中學與伯裘書院合拼,先遷至屏山南北路,其後再遷至天水圍,現時學校由譚萬鈞教育機構所管理,學校名稱只保留為伯裘書院。不過「柏雨」這個名字並沒有失傳,基督教興學會於1979年,在大埔大元邨創辦迦密柏雨中學,是興學會旗下迦密系列的基督教中學,並得到梁省德捐款,於是冠名柏雨而成立迦密柏雨中學,「迦密」指聖經舊約時代的聖山「迦密山」,興學會以「迦密」命名學校,期望各校能傳揚真理,榮神益人,彰顯神的榮耀。

迦密柏雨中學在大埔排名第一名,校務處外懸有梁省德在2008年成為學校榮譽校董的紀念牌,而學校有蓋操場裡,亦保存了一塊碑誌,簡述了梁省德成立柏雨中學的故事,內容如下:

「屈柏雨先生青年時,興辦義學兼教貧童,深知百年樹人之重要,1949年梁省德在元朗屏山洪水橋舊業,創立柏雨中學,藉展柏雨先生夙志,蒙地方父老鄉彥及港府長官輔導,匡扶受業,青年今皆各有成就,前程美好,至足欣慰,子志仁女志淑,幼承庭訓,亦學有專長。茲獲 基督教興學會之鼓勵,港府之襄助再於大埔開辦受 港府津貼之迦密柏雨中學互為呼應用垂永遠榮歸…… 」(註:標點符號是後加的)

在大埔大元邨迦密柏雨中學附近,設有一所「新界婦孺福利會梁省德學校」(1981),這一刻我覺得又浪漫起來,梁省德和屈柏雨,兩個名字竟然又在大元邨內出現,半個世紀之後又重聚一起。希望日後,會有機可以繼續去認識,更多柏雨中學和屈柏雨的故事。


↑ 迦密柏雨中學保存碑誌,簡述了梁省德成立柏雨中學的故事


↑ 迦密柏雨中學內榮譽校董梁省德太平紳士照片

You may also like...

46 Responses

  1. 魔鬼小編 says:

    我有一位音樂老師早年住在柏雨花園。當年在洪水橋大街街市買餸時,從沒有走去柏雨中學那邊看,不過我弟是讀柏雨的。現在互聯網方便,記得十幾年前寫洪水橋時,提到柏雨中學,結果有讀者留言要找校友。

  2. terewong says:

    @魔鬼小編 那麼你有沒有幫他找回校友呢,今天 Facebook 上組成了大小各校的校友群組,容易分享照片的回憶。鄉村學校比起八九十年代的市區學校,有一個好處,就是同學都住附近,大家都認識對方家庭,不過洪水橋又唔係圍村,住上廿年卅年,家庭富裕起來便搬走,同學都這樣子開始失散了

  3. 魔鬼小編 says:

    當然找不到,他的年份是很早的,六十年代。我寫文講柏雨中學時,Facebook仍未出現。你留意一下,現在Facebook上面多是上了年紀的。我的小學和中學同學仍住元朗和屯門,他們真的睇住兩區幾十年來的大變化了。
    剛在你的專頁看到針紙,我也寫了一篇文,半世紀前的針紙,那是我自己讀書時的針紙。

  4. Gary Wong says:

    It is wonderful to have found your great webpage. I graduated from 柏雨小學 in 1959 (晨社) and continued my education until receiving my Ph.D. degre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USA. I was a 柏雨小學寄宿生 with my dormitory adjacent to my beloved 梁省德 校長 residence home (居庸). From your historical photos, I am extremely happy to see 居庸, my dormitory, my 飯堂, 運動場, the 魚塘 where I learned to swim, and even my mathematics teacher and 小學主任 鄧競雄老師 in the 小學植樹日 photo. Oh, such sweet memories. I owe my lifetime development, character formation and achievement to the invaluable well-round education I have received from 柏雨. I am a product of 梁省德女士 and her great contribution in educating 鄉下兒童. I, as a professor, have in turn educated/trained many scientists and physicians in USA and China; all thanks to 梁省德女士 for creating 柏雨中學 . Also many thanks to you for creating this fabulous webpage with such detail research completed with so many historical photo archives.

  5. terewong says:

    @Gary Wong 謝謝你的留言和分享,很高興可以看到你寫下昔日的柏雨生活啊

  6. 茹乃璋 says:

    http://blog.terewong.com/wp-content/uploads/2021/03/pakuschoolyin1965@uwants.jpg
    這張照片1965年(民國54年)燕社畢業同學簽名,年份有錯誤,我是1965年中五畢業應該是鵬社,香港政府中文中學將六年制改為五年制的第一屆,同年還有高中三沐社畢業,我記憶中五畢業的年份1966年為達社,1967年為恆社,1968年才是燕社。

  7. terewong says:

    @茹乃璋 謝謝學長留言,那麼註腳上的年份應該是1968年才對啊,謝謝你告訴我哩。

  8. C.T.Ka says:

    1957 年屈柏雨先生逝世十六週年紀念會的相片. 那天我是在場的. 那年我是初中三年級.後來1960 高中毕业後去澳洲 Melbourne RMIT 留学。 现在退休住在美國.

  9. terewong says:

    @C.T.Ka 謝謝你的到訪和留言,事隔了這麼多年,不知道會否記得每一年學校分享的屈柏雨先生故事呢

  10. sam mak says:

    無意中看到這張1964年的小學全体照片真令我熱淚滿目轉眼半個世纪巳過我希望能与相片中人联络,
    如果仍有缘的話,電郵如下—sam1983us@yahoo.com

  11. terewong says:

    @SamMak 麥兄,這照片轉載自 Uwants 八年前的一段柏雨中學討論,分享者 David 說過:「你會是相面其中一個嗎???
    五年級甲班 班主任 – 鄺佑真老師 花名(鑛產)
    五年級乙班 班主任 – 麥振華老師 花名(老麥)
    校長 – 梁省德太平紳士
    小學訓導主任 – 鄧競雄先生 花名(彈弓)
    體育主任 – 王鑑清先生 花名(王老虎)
    中學訓導主任 – 程少波先生 花名(程咬金)
    體育主任 – 梁尚光先生 花名(忘記了?)」

    另外其中一位留言的,說是燕社相中人 Stephen Lam

  12. Paul Cheung says:

    當年我在柏雨小學念小二,電影 “星星,月亮,太陽” 曾在學校操場拍攝, 現在 Youtube 仍可找到該片, 當時我等玩樂的鞦韆, 滑梯清晰可見, 亦可見籃球場後課室三角尖頂上的校訓 “進德修業,立己達人” 這亦為吾輩之畢生座右銘也。

  13. terewong says:

    @Paul Cheung 謝謝你的留言,我剛剛去找這電影看,真的看到以前柏雨中學操場,雖然我不是那個年代,平時看舊照片多,腦海裡都留有一絲印象。電影裡還有一兩幕南生圍的扒艇場景,等我把電影下載截圖保存先。那麼張兄你畢業是那一年呢,現時仍然住在元朗嗎?

  14. Gary says:

    我在YouTube 找到星星月亮太陽。在 video time-mark 30:40, 校訓三角尖頂的課室是一個很大的課室,我們(所有小學寄宿生)每一個晚上都在這課室做功課和溫書。右面白色綠門的房子是我六年班(1959 晨社)的課室。Sweet memories. Thanks for the research and sharing the history and images.

  15. terewong says:

    @Gary 謝謝你的介紹,好精彩啊,通常看到是柏雨中學的照片,今次可以看到柏雨出現在影片裡,我也分享去facebook的《集史廣益》群組裡

  16. Gary Wong says: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 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
    感謝 Terewong 把我們帶回到我們生命起點中的甜蜜時光和地點。我們小學生宿舍是靠著梁省德校長住所別墅(居庸別墅)建的,我們有時也進過“居庸”的盛會見到梁省德和兒女,屈志淑和屈志仁,相信現在他們也 85-86嵗了,希望他們尚健在。
    讀者中有 1959 小學畢業 (晨社)的同學嗎?

  17. Linso Wong says:

    我是柏雨中學的末代學生,我中五離校那年,改為女子中學。

  18. Gary Wong says:

    Great to hear an echo from my 無聲的吶喊..你是那一年離校的,謝謝 Linso。Happy Valentine“s Day。

  19. Linso Wong says:

    如果沒記錯,應該是1972年!

  20. terewong says:

    @Linso 謝謝 Linso 和 Gary,那麼大約 1972年柏雨改成女子中學。六十年代尾,七十年代初的柏雨有沒有什麼特別記得嘅事呢,有無記得學校有介紹過屈柏雨的故事呢,我見報紙報導每逢聖誕節前都有向學生講但又未聽過有人提起過

  21. Linso Wong says:

    中四,中五已沒有老師教,我們班餘下9人,有些班只有3人,全校中英文部及小學,只有約50人!

    那兩年,回到學校,不是拿個足球,兩三個人在球場上瘋踢,就是拿本書躺在籃球場旁的馬尾松樹下,看天上的白雲,再看看書!學校的慘況,回家不敢對父母說,心裏很徬徨!

    那年會考,滿江紅,只有中文及史地合格,看了柏雨中學最後一季的鳳凰花,依然血紅如火!

  22. terewong says:

    @Linso 啊,我下巴也跌下來,幸好我請教你學校的故事,真猜到不到約 1971-1972年的柏雨竟然是沒有老師教中四中五,當年發生了什麼事呢,難道是因為轉為女校的前夕 ? 但不致於沒有老師去教學生吧,那麼學生都是在學校校園裡自修嗎。我有一則 1970年柏雨中小學辦畢業禮邀請到理民官主持的新聞(我簡單一點發去你電郵)

  23. Linso Wong says:

    我們班中五只有一位老師,教中文,及中西史,中四有一位英文老師,中五英文也沒有老師了!

    理科基本上沒有老師教。

    我想應該是學生跑了,學校付不起錢請老師罷,惡性循環,所以就剩下我們這些不會飛的笨鳥!

    我想賣盤給真光改為女子中學,是最後不得已的歸宿!

  24. terewong says:

    @Linso 我在 facebook 群組也分享過一些早期柏雨中學舊照片,包括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16905915176307/?multi_permalinks=2073669556166591

  25. terewong says:

    @Linso 另外也有星星月亮太陽香港電懋金馬首獎名作,電影中的場景,元朗洪水橋柏雨中學球場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hongkonghistory/posts/2042329692633911/

  26. 茹乃璋 says:

    星星月亮太陽是由葛蘭、尤敏、葉楓、張揚主演,1960年我剛入學讀初中一(入學時仍是舊制中文中學高中三年、初中三年,到初二上學期完教育司署突然頒佈中文中學比照英文中學改為五年制,我們是被改制的第一屆,與舊制高三在1965年同時參加會考,所考的題目是一樣的)我入學當年星星月亮太陽拍攝借了學校兩個場景,-個就是在操場旁(以前踢足球的地方,不是正式足球場)葛蘭與張揚的對手戲。另一場是在聖誕節時學校在籃球場建一舞臺以供學生每年舉辦的戲劇比賽後利用這舞台,由葛蘭作抗日勞軍表演。

  27. terewong says:

    @茹乃璋 你的記憶很好很強,還記得這麼清楚,你小學讀錦田蒙養小學嗎,中學就是從錦田轉去洪水橋麼? 我記得網上還可以睇到星星月亮太陽影片 我的照片就是從影片截圖下來的

  28. 茹乃璋 says:

    我是錦田蒙養小學畢業,你怎麼知道的?

  29. Linso Wong says:

    我67暴動那年進去讀中一,那時中一有4班。

  30. 茹乃璋 says:

    1960年那屆小學會考,因公立中學名額有限,教育司署公布新政策,會考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可以選讀私立中學,學費由政府負擔,元朗區小學畢業學生持通知單到柏雨報到的都分配到仁班,當年初中一就開了五班(仁義禮智信)社名隨附小升上沿用"鵬社",而初中一升初二的沐社只有一班。當讀完初一那年,1961年高中會考母校居然考出了全港中文中學的狀元黃騰芳,當然轟動元朗區,於是開學時,學生蜂擁而至,當年初一就開到八班(仁義禮智信忠孝廉),課室不夠只有借用小學部在禮堂後面的課室,並在圖書館及禮堂旁趕緊加建教室。老師除了原來在大陸中央大學、嶺南大學、上海光華大學及留美畢業的老師外另增聘台灣各知名大學回港的老師,對以後畢業的同學赴台升學有很大的影響。

  31. terewong says:

    @茹乃璋 因為你的姓氏較特別少見,同名字的人較少吧 🙂 網絡上又我見過一張蒙養學校師生合照註明由你分享的, 所以有此推測。你提到赴台升學,你也是在台灣發展醫藥業的對嗎,唔好唔會好似查你身世咁,只是在 google 跑出來的資訊。我對元朗區的學校生活典故較有興趣,咁你以前返學都好遠喎,要由錦田去洪水橋應該坐巴士過去對吧。講多啲以前學生活聽下啊,不知道你還有沒有保存到昔日舊照片呢

    你介紹到狀元黃騰芳,我上網查查看,見到中大網頁記錄過「2016年美東新澤西州崇基校友新春聚餐其中一位黃騰芳65年物理中大畢業生」可能是同一人
    https://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201606/txt/aanews.html

  32. terewong says:

    @茹乃璋 如果進一步 瞎估, 黃騰芳名字也曾經出現在我的跑遊元朗沙江廟一文中, 他出資捐款重修廟宇,流浮山一帶姓黃的,可能是鰲磡村黃氏

  33. Linso Wong says:

    沒想到1961年 出了會考狀元,1972年就熄燈謝幕,果不其然,十年人事幾番新!

  34. Linso Wong says:

    我們班上出了一位足球門將林春樹,曾為元朗奪得甲組聯賽冠軍。

    他中三就轉了校,記憶中,他在學校運動會的跳高成績不錯,他中學時守門撲球就很了得。

    據聞他現在是村長,已數十年未謀面!

  35. terewong says:

    林春樹這個名字好熟,1979年元朗足球隊贏得足總盃賽事,林春樹也有參與。看村代表選舉,林春樹任石埗村長,原來他也曾經在柏雨中學讀書,佢返學就好近啊

    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501/12/P201501120033.htm

  36. Linso Wong says:

    柏雨中學有一位地理老師,教得非常好,他在校園一角按比例塑造了一幅立體的香港地圖,我想全港的中學應該是絕無僅有,他教學認真,尤其教自然地理,教我們地圖等高線如何讀如何畫,如何畫分水嶺,怎樣看氣壓圖,如何計低氣壓中心的 bar數,如何推估颱風的可能移動方向,河谷如何侵蝕,冰河為什麽侵蝕成U型河谷,流水為什麼侵蝕成V型河谷,沖積平原與冰積平原如何形成,河口的鳥趾狀沖積三角洲如何發育,為何會出現風積的黃土高原,被風吹走細粒土壤後形成貧瘠戈壁沙漠,風積黃土高原的草根年年生長,形成黃土高原有垂直的草根孔而易於侵蝕使黃河之水沒有澄清之日,也導致黃河成為懸河而水患不斷,……

    香港的山頭之所以長不了樹,是花岡岩風化土貧瘠淺薄,美國五大湖區平原富庶是冰積土沖積的結果……

    他教會了我們很多這些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的知識,很可惜好像中三升中四的暑假,在學校門口他被車子撞倒而不幸逝世!很遺憾我已忘了他的名字,他人高而瘦削,髮線很高,額頭一側有個小鼓包,同學們為他起了個花名叫「菠蘿的」,或叫他做「的叔」,我不知他是否知道他有這個花名,同學們稱他「的叔」時並沒有什麼不敬的意思,反而是多了一分親切!

    他是我在柏雨中學五年的學生生活中,最懷念且尊敬的寥寥可數的老師之一,他的不幸車禍逝世,是我們學生最大的損失,也是當時柏雨中學的一大損失!

  37. Gary Wong says:

    哇,Linso 你可以記得你地理老師這麼多自然地理老師的教導也真是厲害,那個老師「的叔」也真是非常可敬和難得。謝謝分享。你是讀地理的嗎?

  38. 茹乃璋 says:

    所指的地理老師應該是楊辛錦,他是柏雨資深的老師,最得梁省德校長信任,當時是寄宿學生的舍監。我們當時地理分兩位老師授課,他只教區域地理,另一位林治鵬老師教自然地理,他是由台灣來港任教,是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不會講廣東話,上課都用國語,大時間寫黑板。

  39. Linso Wong says:

    我就讀的時候,林治鵬老師已經沒有在柏雨任教,故與他素未謀面,所以我的自然地理也是「的叔」在教。

  40. Linso Wong says:

    @Gary Wong, 我不是讀地理的,中學會考有考地理,因為中四中五都是自己看書,沒有老師教,只考了個剛好合格的 E!

    @茹乃璋,感謝你告知「的叔」的名字叫楊辛錦,也喚起了我一些回憶,依稀好像記起是姓楊!

    兩位都是我老學長了,幸會!幸會!

  41. terewong says:

    @Linso @茹乃璋 我不是柏雨學生,我經常在剪報裡看到 一位老師的名字,叫「戴落花」,有沒有教過各位 學長呢

    還有一些我放在 facebook 集史廣益群組裡的柏雨照片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hongkonghistory/posts/2073669556166591/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hongkonghistory/posts/995202807346610/

  42. 茹乃璋 says:

    @Linso 在中文中學六年制時,戴落花老師是教高中國文,我們改制為五年時,他已沒有教課了,負責行政教務工作。

  43. terewong says:

    @茹乃璋 我在文章裡提及「老師戴落花(1896-1981)兼任柏雨中學校友會主席,他原名戴振魂,戰前擔任多個職位,包括陳濟棠總部秘書、李漢魂師部政訓處長,戰後來港,曾經執教於建華、柏雨、香江、利馬竇、珠海中學等。柏雨中學除了培育學生,可能也是名師臥虎藏龍的地方」,覺得他以前也有相當地位,哈。

  44. Linso Wong says:

    柏雨中學另一位值得懷念的老師是教生物的黎老師,他的名字我也忘記了,我只記得他性黎,他教學非常認真,他帶我們去居庸旁的荷花池捉草履蟲,放在顯微鏡下觀看,把海棠的莖放在紅色水中段時間,再切片觀察前後的差異,看毛細作用把紅色水吸入莖中,我很大一部份的生物學知識,都來自這段時間的學習,包括心臟的結構及功能,血液如何循環,腎臟的腎小球的過瀘作用,植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如何用實驗證明植物光合作用排出二氧化碳……

    他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在中學期間,在課堂上對我們說香港的97議題的老師,他說這是一個重大的轉折,他是看不到了,我們必定會經歷,他談這個議題,我感到他有著期盼,同時有些為我們憂心!

    我中四他就沒有在柏雨任教了,我中學就只有這一位生物老師!

  45. 茹乃璋 says:

    姓黎的生物老師我想是黎而桓,他是柏雨第一屆畢業校友,台灣省立農學院(後升格為中興大學)生物系畢業。有三位老師是本校畢業校友,除了黎而垣外還有鄧偉賢教國文,台灣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他曾教我中三的國文,相當認真,國學基礎甚好,隨時出口成章。還有一位是曾炳煜是台灣中興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學系畢業,好像是教數學,但沒有教過我,不過他是管學校財務的,負責向我們收學費。

  46. Linso Wong says:

    @茹乃璋 感謝你讓我記起黎而桓老師的名字!

    黎老師提點有關97的議題,讓我對中國近代、現代史產生興趣,主動追尋自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面對的各種內憂外患的歷史,及思考中國現代化所面對的各種問題,自洋務運動的師夷之長以制夷,到康有為的變法維新、孫中山的革命,再到五四運動、抗日戰爭、國共內戰、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一直到今天,我沒有停止對這些問題的關懷與思考,黎老師是我的啟蒙老師,真的非常感謝他!

    另一位我懷念的老師是中文老師黎邦,我喜歡他教中文時以吟誦的方式讀那些古文,如哀郢的 “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又或赤壁赋的 “子亦知乎水與月乎,逝者如斯……”,在他沉醉的聲調中,彷彿我與古人神交,特別是中午吃飲時他或喝了點小酒,那就更有韻味。還有黎邦老師寫得一手好毛筆字,每年校慶或雙十,他都即席揮毫寫對聯,給我們張貼在教室門口,甚至學校大門口!

    他在中四之後也離開柏雨,到荃灣一間學校任教!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