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ged: 花炮會

0

跑遊元朗十八鄉 (66) - 天后誕會景巡遊, 瓦窰頭村福勝堂花炮會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十九隊是瓦窰頭村福勝堂花炮會。大樹下天后廟正位於瓦窰頭村,村中有祠堂同福堂,供奉村中五個主要氏族(簡、賴、鄧、謝及張氏),同福堂昔日兼作龍涎學校,因為村名舊稱龍涎村,而今天則有村民美其名稱為雅窰頭村。 瓦窰頭村中兩個花炮會,分別是瓦窰頭村花炮會及瓦窰頭村福勝堂花炮會。前者屬於村中大眾花炮會,由村長擔任會長,花炮隊以舞麒麟慶祝為主,而福勝堂花炮會據由村中李氏由塘頭埔村延至瓦窰頭村成立,今年會景巡遊中,福勝堂派有鼓隊及舞醒獅參加,大鼓上寫有洪佛福勝堂,並有兩頭醒獅助慶。

1

跑遊元朗十八鄉 (65) - 天后誕會景巡遊, 元朗舊墟花炮會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十八隊是元朗舊墟花炮會,元朗舊墟建於康熙八年(1669)歷史可能跟大樹下天后廟相若,不過大樹下天后廟慶祝活動,源自乾隆五十一年(1786)大樹下佃戶與錦田鄧氏之田租訴訟,鄉人勝訴後開演梨園賀誕,發展至今天天后誕會景巡遊。元朗舊墟附近雖然有東頭村天后宮,卻未有大型酧神慶祝。看舊新聞,元朗舊墟約1969年首次參加天后誕會景巡遊,最初派出醒獅及彩旗隊表演,1969年天后誕有卅四個花炮會參加巡遊,剛好跟今年一樣。 昔日元朗街坊所組成的花炮會甚多,包括新墟合和街街坊之合和花炮會,新墟合成街街坊之合成花炮會、雞地街坊之雞地花炮會、合意街街坊之合意花炮會,元朗新區街坊之同意花炮會、過了半個世紀,有些街坊花炮會已經息微,因為會員年紀漸老,需要有新一代具魄力之年青會員加入,而且要有清晰的財務支持,才能一直維持參與酧神活動或天后誕會景巡遊。 今年舊墟花炮會派出兩頭醒獅及彩旗隊表演,舊墟街坊手握數支三角大彩旗,寫有「舊墟花炮會」、「天后寶誕」、「四季平安」、「一本萬利」、「生意興隆」等,當時有旗手看到鏡頭,刻意把彩旗張開讓我拍照,老街坊,好感動。

0

跑遊元朗十八鄉 (64) - 天后誕會景巡遊,下攸田村福慶堂花炮會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十七隊是下攸田村福慶堂花炮會,以往攸田村範圍甚廣,包括 YohoTown 等地,最初由黃、劉、徐、方四姓人仕立村。攸田村舊稱油田,傳說攸田土地水源不足經常乾旱,村民以油田為名寄意對土地的豐澤油潤;依今期天后誕特刊所述,攸田村建於萬傾綠攸攸之稻田中,曾盛產元朗絲苗米,故美稱攸田。 攸田村龍獅隊由香港弘德出獅參加會景巡遊,追溯這一門「香港弘德」,原來香港弘德龍獅體育會由柔功門夏國璋之門生成立,發展柔功門武術及弘德獅藝,柔功門乃夏國璋父夏漢雄所創,屬廣東南拳功夫之一,弘德在香港弘德網頁稱為弘揚崇尚品德的意思。據悉另有弘德體育會,由蕭斐弘所創立,發揚佛山沙坪的傳統鶴山獅藝。 今年攸田村派出大龍及醒獅隊表演,大龍沖沖刷身而過,而幾頭醒獅正列陣舞動,他們賣力的表演照顧了兩旁的觀眾,醒獅隊形一路變化,最後其中一頭獅上膊疊羅漢,展示一幅「不醉無歸」吐青旗(顯出這一班龍獅團表演後要盡慶的決心),在場還有另一股氣勢來自殿後之旗鼓隊,大鼓車仿似日本天神祭巡遊的大鼓台,台下有彩旗寫福慶堂醒獅團,頭牌寫有香港弘德大字,加上鼓手擊鼓動作,威風凜凜。

1

跑遊元朗十八鄉 (61) - 天后誕會景巡遊,聯福堂花炮會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十四隊是十八鄉聯福堂花炮會,屬大旗嶺村內兩隊巡遊隊伍之一。聯福堂花炮會於1963年成立,同年拈到花炮,直至1966年始組隊出巡,以客藉傳統麒麟,宮女撒花,關公送嫂和七姐會牛郎地色表演,六十年代初元朗區內有不少花炮會相繼成立,參與天后誕慶祝活動。 聯福堂習白眉派功夫,機緣源自戰後五十年代白眉派第五傳李世強師傅曾經於十八鄉大旗嶺村授徒,李世强師承第四傳張禮泉宗師,張禮泉及他的第三子張炳發亦曾經到大旗嶺指點武藝,每次張禮泉訪大旗嶺村便居於永發居。期間李世强曾遠赴南美洲荷屬蘇利南 (Suriname) 設館授徒,並咐兒子李文達師傅繼續在大旗嶺教授功夫,李世强返港後仍然擔任聯福堂花炮會顧問,並於1973年在牡丹街設立李世強醫館。白眉派先後有白眉拳派的始創人張禮泉父子及李世强父子出現在大旗嶺村,發展白眉派武學,而白眉派中亦只有李世强一系是有舞麒麟的傳統,去年世强舘曾經在香港文化節的客家麒麟及功夫文化活動中,獲得舞麒麟最佳觀賞價值獎,可見其白眉派麒麟的實力。現時白眉派第七傳黃柏仁師傅自九十年代在大旗嶺村教授醒獅、麒麟及國術班,館名稱為「世强館」,正是一份尊師重道精神,發揚中國傳統武術精神,是一份傳承。 今年聯福堂世强舘有旗鼓隊、鑾轎涼傘及舞小金龍和舞麒麟,陣容浩浩蕩蕩。元朗十八鄉會景巡遊中表演舞客家麒麟的隊伍,有聯福堂世强館、大旗嶺青年團,水蕉新村及崇正新村三喜堂。

0

跑遊元朗十八鄉 (60) - 天后誕會景巡遊,祐和堂冠誠花炮會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十三隊是祐和堂冠誠花炮會,是源自白眉派丹桂村冠誠花炮會,龍獅團隊衣正已經寫有龍獅總教練暨創會主席何冠先生的名稱,據悉何冠教練師承白眉派張炳發師傅(第五傳)及洪佛派何全師傅(第八傳),從全球白眉武術總會之白眉派世系表可以看到,今天白眉已經發展至第十傳。 祐和堂冠誠花炮會今年有旗鼓及醒獅表演,紅白二獅不時上膊表演疊羅漢,疊羅漢有醒獅躍起的動感,舞獅尾者要承擔肩上獅頭的重量,好考平衡力,但看他同時交叉雙手走動,好不威風的樣子。

1

跑遊元朗十八鄉 (59) - 天后誕會景巡遊,元朗菜農花炮會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十二隊是元朗菜農花炮會,元朗菜農花炮會早於1959年由十八鄉務農的村民所成立,最初已經有三佰多位菜農會員,會所位於大旗嶺村,藉花炮會共同維繫並慶祝農曆三月廿三日天后寶誕,藉競投花炮聖物的款項購買祭品及開支,以增加慶祝氣氛。相信元朗菜農花炮會的誕生,孕育出1961年成立之元朗農作互助會(簡稱元朗農作會)以及後期1975年成立之元朗菜農互助會,今天元朗菜農花炮會的會員性質已經多元化,會員並非單純元朗十八鄉之農民了。 昔日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表演節目包羅萬有,除了傳統舞龍、瑞獅、麒麟、還有舞鰲魚、花車、飄色、地色、八音鑼鼓、高蹺、雜技等、其中元朗菜農花炮會之「農家樂」表演,跟元朗潮僑英歌舞一樣維持了近五十年歷史,遠至1967年的一則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花䋈的報紙文章中,有提及到農家樂:「在怪雞之外,有一題名農家樂節目,由小妹妹們扮了客家裝,各擔一担雞仔,別開生面」。

0

跑遊元朗十八鄉 (58) - 天后誕會景巡遊,紅棗田村積善堂花炮會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十一隊是紅棗田村積善堂花炮會,紅棗田村簡氏自清朝初葉遷海復界後,遷入元朗「紅棗田」,原屬水蕉老圍村管理的地方,最時居民從事水稻種植爲生,後來水源減少後,改為耕種田地。清未元朗新墟合益市場成立,整個元朗市繁盛起來,民豐物埠。三十年代初有旅居海外的客籍華僑,包括廣東嘉應州和惠陽縣的印尼和牙買加客家歸僑,向簡氏原居民購入紅棗田地皮,後來成立崇正新村,而簡氏則遷至現時紅棗田村位置,因為該處土地更有利耕作。 紅棗田村積善堂花炮會於2013年成立金龍隊,派出金龍參與天后誕會景巡遊,酧謝神恩,今年積善堂花炮會派出旗鼓隊,以及一小隊抬著魚、蟹及鳳凰巡遊,觀眾的焦點都落在紅棗田村之舞紫龍表演。

1

跑遊元朗十八鄉 (57) - 天后誕會景巡遊,潘炳坤國術體育會暨合得來花炮會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十隊是潘炳坤國術體育會暨合得來花炮會,昔日元朗區以「合」字為首的花炮會有合意、合成、合和等,當中合意花炮會仍然維持會員新春聯誼,合成花炮會則在水邊圍村搭起臨時天后宮慶祝天后寶誕,今天只有合得來這個名字仍然出現在天后誕會景巡遊中,自合得來花炮會於1974 年首次派出醒獅隊參加巡遊,至今已經有四十餘年歷史。 據悉潘炳坤國術體育會創會至今也有約五十年歷史,潘炳坤師傅自小跟隨其母學習獅藝,戰後隨其叔潘燊來港,先於機車鋸木工會教授獅藝,此工會有設有炮會參與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約百人連同醒獅及花炮同行。期間,潘炳坤遇上黄昌師傅在工會中教授洪拳,遂拜師其下。六十年代潘炳於新界鄉村教授舞獅及洪拳,並創辦潘炳坤國術體育會,其後會員擴充,在元朗泰衡街太興樓設館,簡稱潘館。 今年潘館表演「劉關張三獅戲和尚」,事實上是「四獅欺負大頭佛」,劉關張三獅及另一頭黑獅環繞著大頭佛舞動,手握大葵扇的大頭佛則做出種種滑稽的動作,時而在地上打滾,時而歡欣起舞,似乎歷年會景巡遊中,只有潘館的獅隊有大頭佛這一個角色,亦難得有劉關張三獅同場演出,令傳統的舞獅表演增添歡樂氣氛。

0

跑遊元朗十八鄉 (53) - 天后誕會景巡遊,元朗潮僑花炮會英歌舞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六隊是元朗潮僑花炮會,戰後潮僑花炮會(潮僑商號花炮會)在天后誕巡遊中已經陣容盛大,以潮洲鑼鼓樂隊、錦旗長幡、花籃地色、高蹺等參與會景巡遊。昔日元朗潮藉居民甚多,天后誕前後,㵜僑聘請潮劇名班,早期於娛樂場戲棚演唱潮洲戲,後期在光華戲院唱戲酧謝神恩,證明了元朗潮藉人仕出錢出力。至於元朗潮僑英歌舞,是約1968年首次出現在會景巡遊之中,當時報紙稱為「…潮式擊棍舞蹈,至為吸引…」,八十年代天后誕特刊中稱為「潮洲鸚歌大鑼鼓隊」,即是今天之焦點「元朗潮僑英歌舞」,此舞更成為了元朗十八鄉天后誕會景巡遊的其中一項特色表演。 有人說英歌舞源自秧歌舞、也人說它是反清復明的拳舞、更有人說是洪門陣法,能夠肯定的,今天的英歌舞是改編自《水滸傳》智取大名府劇情,這一章故事講梁山好漢利用元宵燈節,喬裝打扮,攻下大名府,救出盧俊義及石秀,整套英歌舞情節波瀾起伏,而英歌隊妝扮成梁山好漢的臉譜服裝,各握兩支短棒(英歌槌),節奏時緩時急,不停轉換陣式、舞姿及隊列,還有不時發出叫聲,氣紛壓人,保證沒有悶場。 照片左方一身老虎圖案是武松,右方赤臉紅鬚披肩是隊中頭搥關勝,關勝在水滸傳裡被宋江所降,成為梁山泊領軍,也是英歌舞中的指揮。個人最喜歡就是他們躍起擊棍的這一刻。 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表演項目中,除了傳統的舞龍獅麒麟表演,潮洲英歌舞已經有接近五十年歷史,而英歌舞於2014年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傳統表演項目,非常難得,最難得是元朗潮僑英歌舞亦是全港唯一英歌舞隊。在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中,有一項歷史跟英歌舞同樣悠久的表演,是元朗菜農地色「農家樂」。

0

跑遊元朗十八鄉 (50) - 天后誕會景巡遊,元朗逢吉鄉花炮會

跑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第三隊是逢吉鄉花炮會與夏國璋表演小龍及獅子,獅子在高椿上一柱擎天,未舞動已經搶眼,小龍及醒獅全身有 LED 燈光晚上出動時更顯迷幻,另外有一頭巨型醒獅花車(遠看似一頭特洛伊木馬),據說夏國璋獅隊有一頭十人同時舞起的大醒獅,不知道是否同一款。 其實逢吉鄉的鼓隊最有型,有兩隻大鼓先打頭陣,鼓上單是「逢吉鄉」三字已經有氣勢,五個鼓手皆身穿「台灣南仙」體育會的服裝,戴上同款反光墨鏡,夠酷。